• 沒有找到結果。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於建立一個能讓學生產生符合教育期望的豐富經驗內涵,在學生的學習歷程中引 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與推理,以經歷探索的經驗,分享其中的樂趣。博物館為 終身學習的場域,在文化、教育及精神層面上蘊涵豐富的資源,提供各年齡層的 觀眾進行學習,以增進知識、充實內涵,學習內容相當廣泛多元且深入,多從生 活經驗出發,跨越了學科的藩籬,提供給觀眾廣博的視野及多元文化理解的機 會,讓學生有機會進行自我審視及反思,培養欣賞及尊重文化間差異的廣闊心 胸,博物館經驗除了帶給學生認知上質與量的改變,還包括情意層面上理性與感 性的調和,操作式展品提供實作的體驗,可以促進理解,統整學生的學習經驗。

許家豪(2009)的研究指出國小教師在學生博物館學習活動中多為被動參 與,對於博物館的參觀教學活動仍然欠缺完整的脈絡,因此若要徹底發揮博物館 的教學功能,教師應該積極扮演主導者的角色,為學生妥善規劃整個參觀行程,

與博物館方充分的溝通、互動,讓學生在行前準備、博物館活動、後續活動能夠 組織一系列完整的參觀學習經驗。教師對博物館教育的認知與態度對於學生在博 物館的學習有關鍵性的影響,因此想藉由本行動研究嘗試轉換長期以來教師在博 物館教學活動中所扮演的「客體」角色,透過教學現場的實際行動,針對學生在 博物館的學習活動進行設計與規劃,並與學校課程相互結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 能,讓學生不再只是漫無目的的參觀、瀏覽,而是能在教師提供適當的引導下,

進行探索、觀察、思考與討論,讓博物館成為教室的延伸,給予學生更廣闊、更 多元的體驗與學習。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曾帶著學生前往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校外教學,參觀過程 中,觀察學生的參觀行為發現,在「環境劇場 太陽與行星」展區中,學生對於 解說員所提出的問題及展示內容感覺到困惑與迷惘。由於學校規模不大,一到六 年級學生一同參與館內的導覽解說活動,未進行年段的分組,部分的問題對中年 級學生而言過於抽象,許多內容是學生無法理解的。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當導覽員提問:「木星非常的大,是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假設木星是一顆 中空的球體,可以容納幾個地球?」「太空探測任務常登陸火星,為什麼火星那 麼紅?」班上的同學聽完問題,有的面面相覷,沒有回答問題;有的則是天馬行 空的開始亂猜。【觀 20140326】

導覽解說應該依觀眾的年齡進行分級服務(林郁雅,2009),展示的內容對 於沒有相關先備知能的學生而言顯得相當困難,因為是團體活動,只能和高年級 的大哥哥大姐姐一同聆聽解說,若是能依年齡分組,依據其先備知能調整講述的 內容,學生會更能理解解說內容。

介紹到國語課本所提到的文物館─鐵道博物館時,調查學生印象最深刻的博 物館以及參觀內容,大多數的同學都提到了二年級下學期校外教學所參觀的國立 自然科學博物館。「那裡的老師(導覽人員)有說螳螂和鐵線蟲,鐵線蟲為了要 把小寶寶生在水裡,會控制螳螂去水那邊自殺……」「我記得導覽姐姐有用電腦 介紹蜘蛛,有人面蜘蛛,還有我們家常常看到的……那個腳很長的……,還有拿 真的蜘蛛給我們看!」「我覺得那裡很好玩、又很大,在那裡上課很好喔!」【觀 20140226】學生對於博物館的參觀教學活動的內容印象深刻,表示很喜歡,希望 老師有機會能再帶他們去。

在研究者上課時發現學生對於某些概念與詞彙經常不甚明瞭或是混淆。偏 鄉小學的學生文化刺激不足,父母親忙於生計,缺乏親職教育的輔助,加上交 通不便,大多數的學童很少有機會到其他地區進行體驗式的學習。參觀教學的 內容與學校課程有所關聯時,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增進學習的成效(林潔盈等 譯,2002),因此希望藉由博物館的參觀教學活動以增廣學生的視野,配合學校 課程,進行主題統整,讓孩子獲得更多體驗與學習的機會。

在多年的教學生涯裡,數次帶學生至各類博物館進行校外教學,在博物館中 學童面對與學校迥異的學習環境以及各式各樣的展品,內心莫不感到新奇、充滿 興奮之情。博物館中充滿各式各樣的展品,所有的參觀動線與情境的規劃,都是 基於展示教育的專業考量去進行設計的。展品輔以文字說明,配合展區的主題內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列教學活動的規劃,並配合學校課程使之與博物館教學活動產生連結,讓博物館 的參觀學習活動更具意義。

博物館的學習資源相當豐富多元,學生在面對如此多樣且形式各異的訊息,

往往不知從何開始參觀,因此大多數的時間往往漫無目的的遊走,同儕間的互動 與討論難以聚焦在展品上,此時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即可發揮引導參觀的作用,

讓博物館內所欲傳達的訊息與概念得以系統化的呈現。教師對於學生的認知發展 階段的學習表現及其先備知識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能有效掌握個別學生的學習風 格與認知取向,能夠有效進行博物館教學課程的整體規劃,利用適切的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增進學生在博物館學習的效能,幫助學生瞭解展示品所欲傳達的訊息。

在〈完美的結合:博物館與學校〉(The perfect mix:Museums and schools)

一書中,對於博物館與學校間的關係有以下的敘述:「博物館與學校是天生的夥 伴(natural partners),除了提供互補的經驗外,也結合了兩種學習的語言─課堂 的語言文字與博物館的物件;兩機構的教育人員也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專長─課堂 教學方法與視覺學習技巧。以豐富的夥伴關係將兩者結合在一起,能提供學生想 法、發現、挑戰與歡樂。這樣的夥伴關係,值得好好的發展與維持。」(引自于 瑞珍、何妙桂,2007)

博物館的學習活動多元豐富,能提供跨領域的第一手學習經驗,可以說是學 校教育的重要資源之一(靳知勤,2005)。 有研究指出,將博物館教學活動融入 課程中,能顯著的提昇學生的學習熱忱及問題解決的能力 (Paris,Yambor,&

Packard,1998;于瑞珍、何妙桂,2007)。在博物館學習活動的互動中,可以協 助學生排除學習障礙,讓學生接觸各種教育資源,進行多元學習,以誘導學生主 動探索問題並協助學生參與學習活動 (蘇麗英,2008)。教師可利用博物館資 源,使課程更加活潑、多元,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內涵,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激 發學生的潛能與興趣(呂秀玉,2001)。教師若是能以自己的教學專業對博物館 的教學活動設計予以規劃,甚至與館方合作共同發展教案,將有助於館方與學校 的互動合作與發展(靳知勤,2005)。

博物館所規劃設計的課程很少能完全切合學校的需要,如果以輔助學校教育 的角度來思考,博物館必須依據學校的需要來設計課程(王維梅譯,1987),因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此許多博物館開始借重學校老師的教育專業,尋求教育現場的老師加入博物館教 育活動規劃及運作的工作行列。教師對於學生在博物館學習扮演著關鍵性的角 色,教師的認知與態度,會影響學生博物館學習的成效與教育活動推展(傅斌暉,

2005)。然而,多數教師對於博物館的展示以及教育資源認識不足,在博物館教 育理念的層次上也欠缺明確的認知,以致於無法有效利用博物館的資源來輔助教 學(靳知勤,2005)。因此研究者將藉由此行動研究深入瞭解博物館所提供的教 學資源,結合學校課程,編製符合學生認知結構與先備知識的教學活動,讓學生 對於博物館有更深入的瞭解,並有系統的進行探索與學習。

從過去的相關研究發現多數教師對於博物館的教學資源缺乏完整的認知,在 參觀活動中缺少參觀教學的整體歷程規劃,學校教師參觀教學設計的主導程度會 影響到學童的學習,在參觀過程中教師角色的教學主導性應更為積極,要由被動 的帶隊者轉變為主動的課程設計及教學者。

許宗仁(2002)、黃美倫(2008)、林郁雅(2009)、塗國欽(2012)等人 的研究中在「教學活動設計」上對於「情意」層面著墨不多,對於「博物館」此 一場域也較少進行探討,本研究在教學內容上規劃了「認識博物館」的活動,讓 學生對於博物館有概略的認識,進行參觀教學時能相互印證,了解更多有關博 物館的一切,並且藉由繪本、角色扮演等體驗活動讓學生喜愛博物館,並感受 其知識傳承、人文精神與自然關懷的教育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