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博物館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博物館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節 博物館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可以提升學習氣氛,增加觀眾的參與意願,激發思考、想 像和創意,充實生活的內涵。博物館教育的目的並不在「教」而是在協助觀眾「學 習」,並以提供學習機會及場所為建立的宗旨。博物館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是要引發觀眾潛在的學習慾望、擴展個人視界,進而協助社會成長(黃淑芳,

1997)。

壹、 博物館的定義與分類

現代博物館具有研究、展示、教育、典藏、圖証、資訊、溝通和休閒的功能,

以傳承文化,表現人類進步、生活及環境變遷,擴展參觀民眾的眼界,激發人 們省思、學習,以促進社會成長(黃淑芳,1997;蘇啟明,2000)。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 ICOM)對博物館 下的定義是:「博物館是為其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以研究、

教育及欣賞為目的,收藏、保存、研究、傳播及展示關於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 見證。」(秦裕傑,1992)

「博物館法」第二條所稱博物館,係指從事蒐藏、保存、維護、研究人類活

動、自然環境之物質及非物質證據,以展示、教育推廣或其他方式經常性開放供 大眾利用之常設機構(博物館法,2014)。

符合博物館定義之館所,名稱未必為博物館,依其實際辦理情形,尚可能包 括:美術館、文物(化)館、紀念館、天文館、水族館、動物園、植物園等。其 類別尚可區分為:

一、為徵集、保存人類歷史的物質證據、人類學或人種環境、自然生態及人類學 或遺物與遺址之機構。

二、藝術、科技之典藏及展覽之機構。

三、擁有動、植物等收藏及展覽之機構。

四、科學、天文資料收藏及展覽之機構。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百四十六家,其中公立館四百二十七家,私立館三百一十九家,而未以博物館為 名者尚有之,且逐年增加中。

〈博物館法總說明〉提到博物館的主題類型多樣,羅列出七大類型的博物 館,包括:科學教育、文化藝術、歷史、產業、醫療、國防軍事、特定族群等。

一、科學教育:以自然科學為展示主題,透過自然標本、模型、實驗等豐富科學 學習資源引發觀眾對科學的認知與興趣。

二、文化藝術:保存、展示具有審美意義價值之藝術作品,包括:繪畫、雕塑、

工藝等造型藝術等,以提升觀眾的美感鑑賞能力。

三、歷史:保存、詮釋人類社會中具有歷史意義的各種文化遺產和紀錄,包括歷 史檔案、文物、藝術、考古物件都是歷史博物館的典藏物件。

四、產業:各個產業的發展有其歷史脈絡與文化背景,各產業在不同的時空演變 下,具有其特殊的時代意義,讓觀眾一窺各產業的發展進程。

五、醫療:以醫學為主題,提供醫療史學、相關醫療、健康的議題等教育活動,

提供正確的史料與資訊。

六、國防軍事:保存國防軍事的相關文物、史料、裝備以供觀眾理解各個階段軍 事國防的歷史及概況。

七、特定族群:又稱為民族博物館,主要展示特定族群的收藏、藝術品、器物等 文物,以延續並發揚該族群的文化。

貳、 博物館教育的演進

博物館(Museum)一字源自於希臘語 “Mouseion”,意思是禮拜繆斯神(Muses) 的神殿,繆斯神是宙斯與記憶女神所生的九個女兒,分別掌管史詩、音樂、情詩、

修辭、歷史、喜劇、悲劇、舞蹈和天文,其神殿供奉著各類神像與聖物,供人沉 思、膜拜、濡染人文藝術與自然科學的地方。 十八、十九世紀之前的博物館是 一個收藏珍稀物品大多數是不對外開放的場所,後來出現的公眾博物館(public museum)或具有現代意義的博物館(modern museum),開始被賦予教育的功能,

為廣大的群眾服務,被視為教育機構的一環 (張譽騰,200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博物館教育的演進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整理自王啟祥,2000):

一、 萌芽期:西元 18 世紀到 1920 年代

公眾博物館(public museum) 對外開放民眾參觀,以期發揮社會教育的功 能。1895 年英國修正學校教育法(day school code ),將參觀博物館視為教學方 式的一種,開啟日後博物館與學校教育之間合作互動的開端。此階段博物館被視 為學生與學者的學習中心,並將觸角延伸至一般社會大眾,以提升大眾的品味與 道德。博物館教育在當時只是附帶的功能,並非博物館成立的主要目的。

二、 生根期:1930 年代末期至 1950 年代

1930 年代經濟大蕭條,博物館開始為失業的民眾舉辦研習會及藝術課程,

此後博物館便延續此一教育大眾的使命,博物館教育開始受到注意與重視。1948 年博物館教育期刊(Journal of Education in Museum)發行,許多關於博物館教 育的研究,開始被廣為討論與重視。

三、

幼苗期:1960 年代至 1970 年代

許多博物館開始成立教育部門,推展有計畫、有組織的教育活動。此時期的 博物館仍存有菁英主義的色彩,在要求平等、多元的輿論之下,博物館開始注意 各層面民眾的需求,進行殘障人士的服務、設立分館、以多元文化的觀點進行教 育推廣。世界第一次的博物館教育研討會,也在此時召開,由此可見博物館的教 育功能已被博物館界所關注。

四、茁壯期:1980 至 20 世紀末

博物館所扮演的傳播角色與功能倍受重視,許多新的教育方式紛紛出現,例 如:和民眾互動的互動式展示和探索室。美國博物館協會之新世紀博物館委員會

(Commission on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在 1984 年的調查報告中建議把博 物館教育列為優先的重點工作,可見博物館教育的發展已漸趨成熟。然而博物館 界對於博物館教育仍缺乏共識及理論基礎。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博物館全美博物館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對於博物館的定 義中指出:「教育」與「公眾服務」是博物館的要素與中心,「蒐藏」則是達成教 育與公眾服務目的的手段,蒐藏本身已不是博物館的主要目的(劉婉珍,2013)。

Frank Oppenheimer 和 K.C.Cole 更指出「博物館在作為促進發現的教具方面,是 一個很大的後盾資源;可以減輕學校教育的無效、痛苦所造成的緊張。」博物館 中教育,有下列的特質(徐純譯,2005):

一、學習是自願發生的。

二、沒有規定或依據的課程。

三、可以在各式各樣的環境及活動中發生。

四、學習是無所不在的。

博物館教育是實物體驗式的教育,利用展示物件讓觀眾進行學習,注重獨立

探索與實物觀察,以獲得個人有意義的經驗。博物館利用各種形式、內容、媒介 來傳達知識與概念,重視思考的技巧(thinking skills)、概念的發展與問題的解 決(concept development and problem solving),在教育方法上強調問題的發現與 探索的經驗與過程(施明發,2000)。

博物館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良好的設備與場域,是實施非正規學習重要場 所,其教育方式與學校教育有相當明顯的差異,展覽是傳達博物館教育理念的核 心產品,呈現方式相當靈活多元,教育內容兼具教育性、科技性、生活導向與經 驗聯結。為了使展覽內容更具吸引力,博物館運用多元的教育活動與個各年齡層 的觀眾建立聯結與溝通的網路,藉由活動的詮釋,實踐博物館的教育使命(張秀 娟、劉佳儒,2012)。

博物館的教育活動重視啟蒙(enlighten)、發現(discovery)和想像

(imagination),對於知識的啟發遠勝於傳授細緻的知識內涵。博物館藉由公開展 示以傳遞知識、溝通觀念,來達成社會教育的功能,展示所包含的範疇相當的廣 泛,包括:人類歷史文明、藝術、科學以及與人類生存相關的自然及社會環境資 源(蘇啟明,2000)。

博物館的教育扮演著協商顧問的角色,提供學習的指引、資源與方法,讓觀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眾具備充足的能力去獲取資訊、建構知識、解決問題並進一步認同自我。博物館 教育應強調知識建構的重要性,提供各種不同的學習策略與方法來處理或解決觀 眾在博物館中可能面對的問題,指引觀眾們去學習與建構知識,使用知識來解決 問題並從生活經驗裡創造意義(李靜芳,2005)。

近年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開始被重視,成為博物館的重點工作之一,《新世 紀的博物館》(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提醒大眾重視博物館教育:「若典 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劉婉珍,2004),美國學 Goode

(1851-1896)認為博物館應該是「啟蒙大眾的主要機構」,並呼籲「傳統的博 物館應該被摒棄,必須從收納古董的墓場,重組、轉型成孕育思想的苗圃」(引 自傅斌暉,2002)。博物館是一個能夠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art education)和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場所,有助於培養通達而有修養與見識的文化 人(張譽騰,1996)。

博物館的收藏、記錄與保存透過展示導覽等方法或以出版品的方式進行詮 釋,以增進觀眾對藏品的瞭解,此為博物館教育的核心目標。博物館可以透過展 示、媒體、環境、教學、諮詢等五種途徑提供教育的服務。展示品本身釋放出各 式的訊息,透過各種媒體傳達理念、營造參觀情境,進行教學活動,增進潛在學 習的機會以及館方與學習者的溝通互動,並提供諮詢,給予觀眾自我導向的學習

(張譽騰等譯,2000;謝文和,2000)。

在推展教育的理念上,博物館與學校是相互支援的夥伴關係。博物館延伸服 務的觸角主動提供各種資源與服務,豐富了教學資源的多元性,讓學校與教師在 教學資源的運用與教學活動設計有更多的選擇(靳知勤,2005),博物館教育活 動的類型與方式相當多元,如下表所示:

表 2-6 博物館教育活動的類型與方式

類型 活動方式

館內的基本教育活動 1.解說導覽 2.展演示範

3.探索室與探索活動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9.電腦益智活動 10.知性之旅 11.競賽活動

12.學術研討會與座談會 13.編印資料及諮詢服務 14.博物館之友聯誼活動 15.獨立研究室

16.其他

輔助學校的教育活動 1.展示參觀活動單 2.到校服務

3.教具教材的開發與製作 4.教具教材的外借服務 5.函授課程

6.學生實習 7.教師訓練

8.教育人員座談會 社會服務的教育活動 1.巡迴展示與巡迴展

2.配合節慶及假日的特別活動 3.關懷社會公益的活動

資料來源:黃淑芳(1997)。現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臺灣省立博物 館,43。

博物館具有實物的收藏與研究,是最佳的解說與詮釋者;博物館的教育活

博物館具有實物的收藏與研究,是最佳的解說與詮釋者;博物館的教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