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博物館展示詮釋

壹、展示的功能與類型

一、展示的功能

博物館及其展示作為人類文化創造中最重要的發明之一,發源於古埃及的亞 歷山卓(Alexandria),成形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教會與家族收藏,經歷十九世紀中 葉於英國倫敦舉辦的首次世界博覽會(World’s Fair)及其歷屆世博會(EXPO),

直到近數十年互有消長的各地大小博物館,其中展示空間的發展反應出人類在各 個年代對物質、空間與自身關係的理解(郭陽儀,2011)。Dean(1994)於其著 作中對於陳列(display)、展示(exhibit)及展覽(exhibition)做出定義的釐清:陳 列是指沒有加入特殊詮釋的物件呈現;展示通常是局部的物件群與組成整體性的 詮釋物質;展覽則是習慣用於可理解的元素群(包括陳列和展示),並形成完整

的典藏品呈現供大眾實用的資訊。相對於陳列(display)一詞,展覽(exhibition)

是一種公開的(publicy)、企圖達到某種目的(或意向)的、意識性(consciousness)

的行為,換言之,展示的意義牽涉到某種群體在某種特定的時空脈絡中之目的的 理性運作 (王嵩山,2000)。然而在中文用法裡對於展示及展覽的用法並無嚴格 區分,因此「展示」與「展覽」可一併融匯討論。

博物館展示的功能蘊含著多重的面向。如果我們從製作展示的過程來檢視博 物館展示的功能,那博物館最顯而易見的功能就是對博物館蒐藏物的文化再現

(蘇淑雯,2009)。透過展示的再現,博物館重新詮釋文化脈絡,創造擬象來取 代真實,從而使擁有權力者透過展演達成其預定的目標,塑造人們的集體記憶,

知識及文化認同 。其次,展示是博物館對外論述的方式。對博物館專業而言,

展示是其對外論述自我不可或缺的方式,展示書寫長久以來更被視為博物館 curator「天職」之一(王嵩山,2003)。雖然博物館蒐藏的目的並非全然為了展 示,但是蒐藏品的確可以活化展示、見證知識與美感範疇的存在方式。curator 依 據物件的意義來判斷是否蒐藏,當物件被放到展示中給大眾觀看,它的意義是再 加上經由比較和深入研究所做的詮釋。同時,博物館參觀者被期待表現出一種暗 合館員意識形態、一種合理的展示閱讀行為。因此分析博物館內,策展人的展示 策略有助於我們瞭解博物館對於文化的論述和展示閱讀行為。

另外,博物館展示還具有社會性的功能,它對所處的社會體制而展現的結構 性體制,例如展示對所擁有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與文化資本(culture capital)

的運作便是一種類似經濟資本的操作模式。博物館展示如同「廟宇」或「慶典」, 具有社會儀式與信仰心裡的代表特徵,也就是藉由博物館這種社會性機構,展示 建構了一個在各種社會情境下具有意識形態、價值體系與功能結構的實踐領域,

因此展示也被用來事件化某些特定的主題或論訴,具體化某些時間特定的時間地 點、知識體系、美學經驗與社會事件。

二、博物館展示的類型

博物館展示的種類很多,分類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果按照展示時間的長短,

博物館展示可以大致分為「常設展」和「特展」兩類。常設展通常呈現博物館的 自我認同,標誌一座博物館的基本任務、方向、蒐藏研究的興趣,由一群任務導 向的館員細心的照護;其論述的是自然與人文知識中的一些定論、由穩定的組織 與資源維持。特展的原型則是某些人、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意識性的陳列某些 物件其探索知識中可能面向、由暫時性的組織與資源來建構。

相較而言,常設展屬於長時間的靜態的陳列、展示,特展屬於短期性的較為 動態的展示(王嵩山,2007)。換句話說,博物館通常透過常設展宣示自身的建 館使命與定位,透過特展提出進一步的嘗試、或與社會脈動結合、或更加深化常 設展的內容,以達到拋出議題,吸引大眾的使命。以陶博館為例,陶博館的官方 網站將展示分為「常設展」和「特展」兩大類。其中常設展「以臺灣陶瓷發展為 主題,呈現臺灣人民在這塊土地生活的歷史,展現陶博館作為臺灣陶瓷主題博物 館的格局」,而特展則主要是要讓觀眾「在陶博館精心規畫的主題展覽中,體會 陶藝的各種風情,察覺陶瓷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貳、博物館展示詮釋的方式

一、展示架構

「詮釋」是透過解釋的行動或過程,將個人對於某個主題或物件的瞭解,解 析、翻譯或呈現出來(Dean,1994)。博物館詮釋的方式包括展示、教育、研究和 出版,而博物館展示作為博物館詮釋的方法之一,意味著解釋、傳譯、溝通,即 由主題、空間、文字、設計觀念等形成的展示(詮釋)架構。展示架構是由展示 主題大綱與展示整體空間配置方式交織形成,是博物館展示詮釋的基本框架。

一般而言,博物館常用的展示架構有四種(呂理政,1999):(一)時間軸展

示架構:以時間順序呈現展品,常用於歷史性博物館的歷史呈現,或其他工作流 程或生產方式的呈現;(二)空間軸展示架構:按地理分佈安排展品,民族學博 物館常以此劃分分佈各地的族群展示;(三)系統分類展示架構依據展品系統或 類別安排展示,以生物分類展及器物分類為其代表;(四)生態學展示架構:重 視展品與原生環境關係,野外民俗博物館、生活歷史博物館多以此為主架構,另 外情境造景的展現方式,亦為此種展示架構。

隨著新博物館學概念的擴展延伸與科技多元媒體的更新,博物館展示理念,

從注重文物轉向為以觀眾為主的文化取向,展示的知識權威也教育與娛樂功能的 重視,轉而著重啟發觀眾的自主意識,展示訴求的價值核心,不再因循故一味給 予觀眾單方接受,而是開放多元面向的詮釋思考模式(蘇淑文,2009)。當代的 博物館,基於當代社會文化背景及過去的探討,在博物館展示上有提供觀眾探索 和詮釋機會、多元觀點的轉向(高心怡,2002)。這種詮釋的轉變也體現在展示 詮釋的媒材應用上,楊翎(1998)以人類學展示為例,將展示的媒材分為相互關 係的五種類別:(一)以「物象」為主要媒材:以物象為主要媒材,如工藝器物、

民族學標本、考古出土物;(二)以「符號」為傳媒:文字、圖版、插畫、照明、

顏色、模型、影像等傳訊媒材;(三)以「視聽」訊息為傳媒:音效、動畫、電 訊設備、電腦、光碟、影像多媒體等的傳達;(四)以「行動」為傳媒:競賽、

表演、演示、演奏、遊戲等雙向互動性參與;(五)以「環境」為傳媒:自然環 境、全景模式、環境聲響、光影等的表達。藝的各種可能 」。

二、展示手法

張婉真(2001)認為,在當代博物館學研究中,博物館展示的研究有兩個重 點,一為展示的研究從展示物件的研究,轉向視展示為整體的研究;二為展示從 以觀眾為主的研究,轉向展示策展者的研究。她提出可以從「展示物」、「展示觀 念與歷史」和「策展人與策展意圖」三種分析展示的方式。其中,在「分析展示

觀念與歷史中,Hall 根據展示物件之間的關聯,將博物館的展示手法分為「分類 學式」(taxonometric)和「主題式」(thematic)兩種。前者博物館的物質依照一定 邏輯的排列方式呈現出來,物與物的關係建立在相似度或是「遺傳」(genetic)

關係。其中「主題式」(thematic)的展覽又被區分為「敘事性」(narrative display)

展覽和「情境式」(situational display)展覽(張婉真,2001)。一般而言,主題 式展覽強調故事線的建立,觀眾被引導依據一定的敘述路線參觀;情境式展覽則 接近「生態性」(ecological display)展示,展示品被依照其空間、功能的相對關 係組織起來,提供一個動人的情境,是一種最能訴諸觀眾直觀與生活經驗的展示 手法。在實際的展覽中,我們並不能使用單一的手法來呈現所有,而是根據展示 的需要來進行整合使用。

David Dean 從「物件導向」和「概念導向」兩個角度思考展示(蕭翔鴻譯,

2006)。物件導向的展覽突出展品重要性,展覽著重在物件直接的美感,藝術類 的展示經常趨向此類;概念導向的展覽注重訊息與資訊的傳達更甚於作品本身,

文字、攝影、圖像在此類展覽中往往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兩端之間並不存在明確 的界限,沒有一定的對錯,主要根據具體展示的需求而定。

根據展示規劃的過程,呂理政(1999)將展示分為「標本取向」與「主題取 向」兩種展示。「物件取向」的展示以標本(物)為思考原點,從現有的標本進 行分析,然後決定主題(theme)及次主題(sub-theme),以傳統美術館的展示 為代表類型;「主題取向」的展示則先決定主題,在經由仔細的研究及分析,決 定次主題,再選擇安排所需的標本及輔助展品(如圖表、照片、複製品、模型等), 來充分闡釋主題及次子題,以廣義的科學展示為主要代表。

圖 2「標本取向」與「主題取向」展示對照圖

資料來源: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書局。頁 19。

但是這兩種展示取向並非是截然對立的情況,展示計劃往往會以兩種取向同 時考慮。如下圖所示的幅度移動指標所示,最左端的是只有標本的「標本陳列」, 最右端為只有資訊的展示(如僅用電動遊戲設備、模型、複製品的展示)。當展 示中的資訊,如照片、圖表、模型或多媒體視聽節目等超過展示的百分之六十時,

則該展示可以被視為教育型的展示(呂理政,1999)。

圖 3「標本取向」與「主題取向」展示評估圖

資料來源: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書局。頁20。

三、展示策略

博物館的的展示規劃常常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常設更是通常會維持至少五

博物館的的展示規劃常常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常設更是通常會維持至少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