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鶯歌與鶯歌陶瓷博物館

第一節 鶯歌陶瓷文化的發展脈絡

壹、鶯歌與鶯歌陶瓷文化

6 鶯歌鎮地圖

鶯歌位於新北市西端,離臺北市25 公里、桃園 6 公里,緊臨山林地、大漢 溪,東接樹林,南接界三峽、桃園大溪鎮,北連桃園龜山,西鄰八德市、桃園市,

面積為21.1248 平方公里,人口截至 2015 年 12 月人口約為 87965 人。

在漢人尚未到來之前,鶯歌一帶是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漁獵之所,叫做「龜 崙社」。清朝康熙廿三年(1684),廣東客家人呂氏兄弟開闢建德里,次年,泉州 人陳瑜拓墾「南靖厝」,是漢人移民之始;清朝末年鶯歌屬淡水縣海山堡南雅廳 管轄,共有52 莊,在鶯歌境內者包含「鶯歌石莊」、「橋仔頭莊」、「二甲九莊」、

「尖山莊」、「南靖厝莊」、「阿四坑莊」、「牛灶坑莊」、「大湖莊」等,是目前各區 規劃的雛形;日治時期1920 年設置鶯歌莊,隸屬臺北州海山郡,1940 年升格為 鶯歌街,但鶯歌街(或鶯歌莊)雖以鶯歌為名,但街役場(或莊役場)設於彭福 大字下的樹林小字;戰後,1946 年改制隸屬於臺北縣海山區鶯歌鎮(當時鎮公 所設於樹林),同年8 月 1 日,鶯歌鎮與樹林鎮分治,鶯歌鎮規劃為 14 裡;1947 年撤銷海山區由臺北縣直轄,2010 年五都升格,隨著臺北縣改制為新北市而改 稱鶯歌區,由於人口增加,截至目前,共有20 裡7

鶯歌自古即因其北面山脈斜坡有一巨石形如鷹鷲,被稱為「鶯歌石」,遂引 而為鎮名。當地俗諺說「好天落『坱』(鶯),下雨落『糕』( 歌)」,因名鶯歌,

則更傳神的點出鶯歌燒窯時煤煙四散、下雨後泥濘不堪的環境景象8。從清嘉慶 九年(1804)福建泉州磁灶人吳鞍渡海來台於鶯歌大湖兔子坑製陶為始,鶯歌製 陶的歷史至今超過200 年。

依據鶯歌陶瓷博物館的研究,可將鶯歌陶瓷的形成可分為五個時期:

(一)萌芽期(清治時期,1895 以前)

清嘉慶九年(1804)福建泉州磁灶人吳鞍渡海來台,最先居於鶯歌大湖兔子 坑(今桃園縣龜山鄉兔子坑),不久因漳泉械鬥,輾轉遷移至鶯歌尖山埔街一帶。

他們以附近黏土為原料,積極投入陶瓷生產,此處遂成為鶯歌窯業的發源地。海 山地區林地頗廣,有足夠的柴薪雜草作為燒陶的燃料,三鶯地區又盛產煤礦,當 時鶯歌所產的微粘結性的柴炭,恰好適合燒製當地的陶土土質。再加上當時鶯歌 東北、東南及西向道路系統已初具規模,大漢溪水運交通系統也很便利,乃形成 鶯歌窯業萌芽的充分要件。

(二)蓄勢待發期(1895~1945,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窯業政策的推動只及於南投、苗栗、北投等地,輔導區域並不含括

7 參考台灣陶瓷數位博物館「鶯歌製陶 200 年」網站,

http://digital.ceramics.ntpc.gov.tw/yingo200/ceramictown/govement.htm

鶯歌,因此這些地區的陶瓷產量、品類及規模在鶯歌所產製的陶瓷即名為「尖山 燒」。當時的窯業輔導區域並不含括鶯歌,但日本對於當地的建設,如創立尖山 公學校(今鶯歌國小)、連接桃園臺北間縱貫鐵路以鶯歌為轉運站、擴大鶯歌與 海山地區輕便鐵道的範圍改鋪雙軌、發展對外公路等,仍為鶯歌日後成為台灣陶 瓷重鎮樹立了基礎。另外,鶯歌業者的自立自強也功不可沒,尤其在中日戰爭爆 發後,許多福州籍師傅回歸大陸,人力短缺之際,開始實施機械化生產,提高生 產效率,使得鶯歌陶瓷發生質的改變,窯業的生產逐漸由傳統邁向現代化。

(三)蓬勃發展期(民國時期,1945~1990)

鶯歌陶瓷的重大發展是在台灣光復後。先是光復初期,台灣與日本貿易終止;

後因國民政府遷台,台灣與大陸間交通斷絕,使得來自日本與大陸的陶瓷供應中 斷,為了填補市場空缺,使得鶯歌陶瓷業迅速壯大。1960 年代中期以後,由於 禁燃生煤、禁止採土政策的影響,限制了北投陶瓷的生產,也促使北投陶瓷從業 者轉至鶯歌。鶯歌由於地緣的關係,承襲其技術和人力資源,遂一躍而成為台灣 新的陶瓷中心。1971 年,鶯歌引進天然瓦斯後,產品品質由石陶器轉而向瓷器 發展,進而朝向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自動化機械生產,或是朝向高附加價值的 藝術陶瓷發展,鶯歌此時已成為名符其實的台灣陶瓷重鎮。

(四)轉型期(1989 年至今)

1989 年以來,台灣整體經濟環境轉變,如工資上漲、人力缺乏、勞基法訂 定對資方不利等,對鶯歌造成重大衝擊。一直呈現穩定成長的鶯歌陶瓷工業於 1995 年起開始大幅衰退,鶯歌陶瓷面臨空洞化及夕陽工業的危機。鶯歌從先前 產銷一元化慢慢蛻變到現在產銷分離,甚至以銷售為導向的經營方式,商業儼然 已淩駕製造業。所幸,仍有一些長期在鶯歌的製陶業者,製致力於融合鶯歌產業 的特色,讓藝術創作者和設計者與生產者共同合作,使行銷管道暢通,以提升鶯 歌陶瓷的藝術地位與產業競爭力;或是更新傳統商店街,將工業轉型為具現代機 能而又具文化藝術氣質之空間特色,以及成立以陶藝家為主的小型化與專業化工

作室的風氣方興未艾;或是融合藝術園區與觀光休閒的特性,開創產業藝術化、

建築陶瓷 包括壁

莊秀玲(2005)從產業的角度,對陶瓷品類進一步細分,則又可以分為諸如

繪,生產少量或單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