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結論嘗試回答論文說提出的四個研究問題:(一)鶯歌陶瓷博物館呈 現了臺灣陶藝的哪些內容?(二)鶯歌陶瓷博物館通過何種展示方式來呈現陶藝?

(三)鶯歌陶瓷博物館歷年展示內容的趨勢為何?(四)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展示 詮釋與台灣其他的陶瓷類博物館有何不同?

一、鶯歌陶瓷博物館呈現之台灣陶瓷文化的內容

通過鶯歌陶瓷博物館展示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陶博館是立足在整個台灣的 陶瓷發展歷史脈絡之下,對鶯歌本地的陶瓷的文化進行定位,涵蓋了歷史、產業、

常民生活、科技等多元面向。歷史部分包含了整個台灣以及鶯歌在地的陶瓷發展 過程以及階段特征;產業部分包含了鶯歌陶瓷產業的發展歷程及目前陶瓷產業的 發展現況,包括品牌建制、工作室陶瓷等的介紹;常民生活部分則分散在各個展 廳中,例如信仰陶瓷、建築陶瓷等;科技陶瓷則包含了目前陶瓷在精密科學領域 的運用和發展情形。

二、鶯歌陶瓷博物館展示詮釋陶藝的內容與方式

研究發現,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展示詮釋主要透過以下7 種詮釋模式,來呈現 台灣陶瓷文化的內涵:

(一)常設展與特展

研究顯示,陶博館的常設展和特展,一個側重陶瓷藝術歷史的建構,一個注 重當下陶藝發生的狀況,兩者相輔相成舉例,共同構建出臺灣陶藝的內涵。常設 展示採取多元詮釋的展示架構,透過主題取向的展示方式,以互動參與與教育學

習為導向,利用陶瓷文物、圖文解說、記錄影片等多元的展示媒介,建構臺灣陶 藝歷史、產業、文化、常民生活的多元面向;另一方面,陶博館利用特展,圍繞 現代陶藝、陶瓷產業、陶瓷文史三大類主題,舉辦各類性質的競賽展、合作展、

特展等,呈現對現代陶藝發展趨勢的探索,促進陶瓷產業的發展,並建立起陶瓷 與生活的連結。

(二)以概念為核心與以物件為核心

陶博館的展示規劃,包含了「以概念為核心」與「以物件為核心」兩大思考 模式。「以概念為核心」的展示如常設展115 展廳(如圖 17),展廳以陶瓷製陶 過程的知識概念傳遞為主,透過實物、照片、解說影片、互動遊戲等方式,增強 觀眾對傳統製陶過程的理解。在此展示中,物件背後的社會與文化脈絡被隱去,

物件充當著陶瓷知識傳遞的解說角色。以「以物件為核心」的展示如常設展201 展廳中的「信仰與陶瓷展示區」(如圖22),展示採取去脈絡化的器物分類方式,

將物件單獨被陳列在玻璃櫃中,僅配以簡單的文字說明,讓物件本身成為展示的 重點,是一種類似美術館審美的展示方式。

(三)藝術的與工藝的

結合陶博館的蒐藏品類型(如表 10)與展示內容,可以發現陶博館對「藝 術的陶瓷」的分類主要是指「藝術創作陶瓷「和部分具有美感的「民俗藝術陶瓷」。

「藝術創作陶瓷」包括國內、外陶藝家作品、古典工藝、彩繪品項等,者「民俗 藝術陶瓷」包含裝飾陶瓷、神佛人像、交趾陶等。這些物件在展示中多採取「物 件展示」的展示方法,注重物件本身的美感與欣賞的價值,通常獨立擺放,對物 件的脈絡陳述較少。例如201 展廳中的神像展示或 202 展廳中的現代茶具作品展 示。

陶博館對於「工藝的陶瓷」,主要指「生活實用陶瓷」、「建築陶瓷」、「建築 陶瓷」與「衛生陶瓷」。這些物件都帶有一定的實用目的,通常採用概念展示或 主題展示的方式,對其使用的歷史文化脈絡有叫詳細的介紹與說明。例如,201

展廳中「台灣陶瓷簡史」的展示,即是利用詳細的文字、圖片與清晰的時間脈絡,

來介紹台灣陶瓷在不同時代的發展特徵。

(四)過去的與當代的

陶博館的不僅呈現了當代的個人創作的陶藝的面貌,也呈現了對過去的產業 文史的整理與詮釋,使得同時限的陶藝現況與異時限的陶瓷文史並存,並產生對 話。例如陶博館的常設展202 展廳的展示,一方面以時間軸追溯鶯歌陶瓷發展的 各個階段,從陶瓷發展的重要的人物,鶯歌的交通優勢,來呈現鶯歌產業的「過 去」;同時,也呈現當代鶯歌陶瓷產業發展的面貌,如「鶯歌茶具」的展示,「鶯 歌現代陶藝工作室」的介紹等。除此之外,陶博館還以歷年鶯歌主題特展及「鶯 歌陶瓷200 年」網頁的建置等,來呈現鶯歌陶瓷文化發展的過去與現在。

(五)跨文化(國)的與在地的

陶博館特展透過締結國際姊妹館、地區邀請展、企劃展等方式,提供台灣陶 瓷文化的跨文化經驗。從2002 年開始,陸續與國外 8 個陶瓷博物館締結姊妹館,

積極推出交流展示。例如2014 年 6 月 27 日「臺灣彩繪陶瓷藝術展」於西班牙魯 伊斯日月紅陶瓷博物館(Ruiz de Luna Pottery Museum)開展,涵蓋合作學術研究計 畫,館員、專家與藝術家交流互訪,藏品交流展出以及資訊交流,並於開幕時簽 立為姐妹館。地區邀請展如亞細亞三角洲:韓國、台灣、日本展、NCECA 北美 當代陶藝展示等。同時,陶博館透過常設性競賽與重要作家回顧展的方式,深入 推廣和發掘台灣在地的陶瓷文化能量。例如舉辦常設性的「新北市陶藝獎」和「全 國生肖陶藝競賽」,促進進臺灣陶藝創作的發展,並策劃臺灣重要的藝術家規劃 的展示,例如向陳慧坤教授致敬-陶繪邀請展、吳讓農紀念回顧展、香火裡的記 物微觀─許明香陶藝個展等。此外,陶博館更透過台灣國際雙年展的平臺,達到 跨文化與在地的陶瓷文化的結合。一方面將國際跨文化陶瓷經驗引入台灣,另一 方面也透過國際與國內藝術家駐村的措施,使得在地與國際陶瓷藝術產生交流。

(六)鑒賞的與認同的

陶博館對於陶瓷文化的詮釋,一方面包含了陶瓷藝術的鑒賞和理解,另外一 方面也傳遞著對台灣陶瓷文化的認同的塑造。鑒賞的詮釋模式,如2008 年開始 的「鶯歌燒」品牌的建立。鶯歌燒品牌建置計畫的目的為「鼓勵作品結合實用與 創新,重現鶯歌陶瓷的榮景」,因此以鶯歌陶瓷發展歷史中具代表性的元素為主 題,包括在1950 年代大放異彩的胭脂紅、1960 年代受國際貿易商青睞的青花仿 古陶瓷,以及1980 年代盛極一時的結晶釉等,透過陶瓷文化的歷史元素來塑造 品牌形象。2011 年開始,「鶯歌燒」與「創意生活‧陶瓷新品評鑑展」結合,將 大鶯歌地區(新北市鶯歌區、三峽區、樹林區、土城區,以及桃園市桃園區、八 德區、大溪區、龜山區)入選新品為授權對象。透過商標授權推薦在地生產,以 此建立鶯歌陶瓷製品發表的平臺。

2015 年,陶博館推動「鶯歌卡」網站建置,以「國家陶瓷藝術城市」為行 銷亮點,串聯三峽、鶯歌地區既有資源,推出區域整合行銷,囊括食衣住行等各 方面資訊,為地方陶瓷產業、特色小吃、文化商家、觀光工廠等,提供更多元的 宣傳平臺;同時,鶯陶卡與全台各地方的博物館合作,提供鶯陶卡卡友專屬優惠,

不只能遊玩三鶯地區,還能享有全台藝文館舍購物折扣12。鶯歌卡網站中的「三 鶯風情」,包含了陶瓷故鄉、文化采風、自然生態三大區塊的鶯歌文史資料整理,

而這些文史資料的蒐集,最後都成為陶博館展示的文宣或企劃資源。例如:觀光 手冊、主題導覽地圖出版計劃、地方特色表揚活動、陶神日慶祝等,讓鶯歌的歷 史文化保存更有延續性,深入發掘屬於鶯歌地方特色,加強地方的認同。

(七)專業的與業餘的

陶博館的展示教育包含了專業和業餘的兩個部分,透過「鶯歌陶瓷學院」網 站,打造鶯歌為陶瓷藝術學習中心,辦理各種專業化的陶藝研習、座談、工作營、

窯燒等研究課程,以及陶藝推廣教育課程,使業界人士可以藉此獲得專業知能及

12 鶯歌卡旅遊網站 http://yingge.ceramics.ntpc.gov.tw/zh/member/1.htm

技術交流,亦使一般民眾可以在課程中獲得與陶瓷有關的知識,達到分齡、分眾

參、鶯歌陶瓷博物館與台灣其他陶瓷類博物館的不同

研究發現,推廣現代陶藝和國際化的部分一直是陶博營運的重點,這也是陶 博館與第二節中所討論的台灣其它的陶瓷類博物館最大的不同之處。陶博館把博 物館的經營尺度從「地方性」、「全國性」的定位提升到「國際性」,將國際現代 陶藝作品、陶藝家、學者專家等以競賽展、專題研究展、國際研習營等特展形式 帶入鶯歌,使鶯歌與國際接軌,由外而內地刺激鶯歌陶瓷產業的多元發展(陳一 夫,2002)。陶博館的這種國際定位與一般偏重在地方文物展示與歷史民俗呈現 的地方特色館有明顯的差距,使得陶博館在鶯歌文化產業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只是 在地方文史保存再現與特色產品展示之呈現「過去」與「現在」的形式,還包含 刺激陶藝創作水準與多元文化展現之「未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