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陶瓷類博物館的展示詮釋——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陶瓷類博物館的展示詮釋——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

Copied!
1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美術教育與行政組. 碩士論文. 台灣陶瓷類博物館的展示詮釋 ——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 The Interpretation of Exhibition in Ceramics Museums of Taiwan:An Example of Yingge Ceramics Museum. 指導教授:王嵩山教授. 研究生:陳耀姬 撰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7 月.

(2) 摘要.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是臺灣第一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自二 000 年正式開館以來,歷經十六載,在臺灣陶藝發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本研究 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展示為研究對象,一方面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常設展的內容 為文本,做展示設計與文化內涵的分析與詮釋,另一方面透過其歷年特展資料的 統計分析,觀察其展示的發展趨勢。 研究發現,陶博館的常設展示,主要以臺灣陶瓷歷史內容為中心,採取多元 詮釋的展示架構,透過主題取向的展示方式,利用陶瓷文物、圖文解說、記錄影 片等多元的展示媒介,呈現臺灣陶藝的產業、文化、常民生活等多元面向,但缺 少對臺灣現代陶藝的詮釋;陶博館的特展則主要圍繞現代陶藝和陶瓷產業為重心, 舉辦各種類型的展示,呈現現代陶藝發和陶瓷產業的發展趨勢,但對陶瓷文史之 展示和研究有待加強。. 關鍵字:博物館、展示、詮釋、陶藝、鶯歌. i.

(3) Abstract. Yingge Ceramics Museum is the first professional ceramic museum in Taiwan since 2000, which has had a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eramic arts development of Taiwan for the past 15 years. This study discusses how the museum interprets ceramics culture in Taiwan,on the one hand,with the case of study of permanent exhibition of Yingge ceramics museum,analyse and interpretate the exhibition design and culture purport; on the other hande, through data of temporary exhibition in the past 15 years to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its exhibition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this study: The permanent exhibition of YPM i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ceramics using multi-interpretative exhibition structures and thematic display to show the dimensions of industry, culture and folk life on ceramics, but at the same time lacks the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 ceramics art in Taiwan. The temporary exhibition of YPM focus on modern ceramics art and ceramics industry, showing the development through displaying a variety of exhibitions, but its history exhibitions still need improvement.. Key words: museum, exhibition, ceramic art, interpretation,Yingge. ii.

(4)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相關研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2   第一節 博物館與文化................................................................................ 12   第二節 博物館展示詮釋............................................................................ 17   第三節 台灣陶瓷文化的發展脈絡............................................................ 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3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5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7   第四節 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 38   第四章 鶯歌與鶯歌陶瓷博物館 ....................................... 40   第一節 鶯歌陶瓷文化的發展脈絡............................................................ 40   第二節 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建置................................................................ 46   第三節 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展示規劃........................................................ 50   第五章 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展示詮釋 ................................... 61   第一節 常設展的展示詮釋........................................................................ 61   第二節 特展的分析.................................................................................... 88   第三節 陶博館的展示詮釋........................................................................ 9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9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9   iii.

(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4   參考文獻 ......................................................... 106   附錄 ............................................................. 111   附錄一:鶯歌陶瓷博物館訪談大綱........................................................ 111   附錄二: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常設展示歷年更新表.................... 112   附錄三: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常設性競賽列表............................ 112   附錄四: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國外姊妹館列表............................ 114   附錄五: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歷年特展列表................................ 115  . 圖目錄 圖 1 鶯歌相關碩博士論文研究統計圖 ...................................................... 5   圖 2「標本取向」與「主題取向」展示對照圖 ..................................... 22   圖 3「標本取向」與「主題取向」展示評估圖 ..................................... 22   圖 4 台灣早期陶瓷技術之來源與擴散 .................................................... 26   圖 5 研究架構圖 ....................................................................................... 37   圖 6 鶯歌鎮地圖 ....................................................................................... 40   圖 7 陶博館陶瓷藝術園區四大廣場分佈圖 ........................................... 53   圖 8 鶯歌陶瓷博物館館內空間設施分佈圖 ........................................... 54   圖 9 115 展廳 ............................................................................................. 56   圖 10 201 展廳 ........................................................................................... 56   圖 11 201 展廳 ........................................................................................... 57   圖 12 203 展廳 ........................................................................................... 57   圖 13 204 展廳 ........................................................................................... 58   圖 14 115 展廳入口-小蛇窯 ...................................................................... 63   圖 15 115 展廳-「土區」:傳統煉土場景模型 ........................................ 63   iv.

(6) 圖 16 115 展廳-「形區」展示架 .............................................................. 64   圖 17 115 展廳-「釉區」活動板 .............................................................. 65   圖 18 115 展廳-「火區」不同類型的窯廠模型 ...................................... 66   圖 19 201 展廳入口陶瓷地圖 ................................................................... 68   圖 20 201 展廳-第二單元「台灣陶瓷簡史」展示 ................................. 69   圖 21 201 展廳-信仰的陶瓷展示區 .......................................................... 70   圖 22 201 展廳-生活與陶瓷展示區 .......................................................... 71   圖 23 201 展廳-「圖案之美」台灣的碗盤 .............................................. 72   圖 24 201 展廳-建築陶瓷區 ...................................................................... 73   圖 25 202 展廳-「回首鶯歌兩百年」展區 .............................................. 75   圖 26 202 展廳-窯邊好男兒展區 .............................................................. 76   圖 27 202 展廳-鶯歌製陶燃料與產品火車節展示 1 ............................... 77   圖 28 202 展廳-鶯歌製陶窯燃料與產品火車節展示 1 ........................... 77   圖 29 202 展廳-神佛人物塑像區 .............................................................. 78   圖 30 202 展廳-鶯歌陶神信仰展示 .......................................................... 79   圖 31 202 展廳-鶯歌陶瓷產業展示 .......................................................... 80   圖 32 203 展廳-入口展示區 ...................................................................... 81   圖 33 203 展廳-按照不同類型分類的陶瓷 .............................................. 82   圖 34 203 展廳-高低不同的展示櫃設計 .................................................. 82   圖 35 203 展廳-台灣現代陶藝速寫墻 ...................................................... 83   圖 36 203 展廳-「拼拼看—重現原住民陶紋飾」互動遊戲 .................. 85   圖 37 204 展廳-圓弧形展示墻和陶瓷形象影片 ...................................... 87   圖 38 204 展廳-情境動畫影片 .................................................................. 88   圖 39 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歷年主題 ..................................................... 90   圖 40 鶯歌燒-歷年競賽主題.................................................................... 91   v.

(7) 圖 41 陶博館陶瓷文史類展示 .................................................................. 92   圖 42 「物象」媒材的運用 ..................................................................... 98   圖 43 「視聽」媒材的運用 ..................................................................... 98   圖 44 「行動」媒材的運用 ..................................................................... 98   圖 45 「環境」媒材的運用 ..................................................................... 98  . vi.

(8) 表目錄 表 1 鶯歌相關碩博士論文研究統計表 .................................................. 5   表 2 台灣陶瓷文化發展時期表 ............................................................. 25   表 3 台灣陶瓷類博物館統計表(本研究整理) ............................... 28   表 4 苗栗陶瓷博物館常設展示架構主題表(本研究整理) ........... 31   表 5 嘉義交趾陶館展示架構主題表(本研究整理) ........................ 32   表 6 南投陶展示館展示架構主題表(本研究整理) ........................ 33   表 7 鶯歌陶瓷分類及發展歷史 ............................................................. 43   表 8 鶯歌陶瓷品類一覽表 ...................................................................... 45   表 9 鶯歌陶瓷博物館經營策略階段表 ................................................ 48   表 10 陶博館典藏品類型簡介 ............................................................... 51   表 11 陶博館典藏品的類別與件數(2010-2015 年) ....................... 52   表 12 鶯歌陶瓷博物館展示空間分佈 .................................................. 54   表 13 鶯歌陶瓷博物館歷年特展類別一覽表 ..................................... 59   表 14 115 展廳展示架構與內容 ............................................................ 62   表 15 201 展廳展示架構與內容 ............................................................ 67   表 16 202 廳展示架構與內容 ................................................................. 74   表 17 203 廳展示架構與內容 ................................................................. 80   表 18 204 廳展示架構與內容 ................................................................. 86   表 19 鶯歌陶瓷博物館展覽內容統計表(2000~2015 年) ............. 93   表 20 鶯歌陶瓷博物館歷年各類展覽檔次表 ..................................... 94   表 21 鶯歌陶瓷博物館常設展展示架構表 .......................................... 97   表 22 鶯歌陶瓷學院課程設置 .......................................................... 103  . vii.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土」被視為滋養生命和自然的源泉,在中華文化中,女媧按照自己的形貌, 摶土造人的傳說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而化身自泥土的陶瓷,在人類文明發展的 漫長的歲月裡,孕育了人類生活的智慧與文化的結晶。它是先民生活中質樸實用 的日常器物,記錄下先民生活的點滴;它是王公貴族手中精巧的工藝品,提供人 以美的陶冶和感受;它是功能多樣工業材料,被廣泛地運用於生物、化學、醫學 等領域;它更是當代藝術的創作媒材,在藝術家的指尖中化作萬千讓人賞心悅目 的藝術品。從遙遠的農業社會到今日的工業社會,陶瓷見證人類的文明與發展。 同時,不同民族的特性和習俗,也詮釋出陶土不同的風貌,隨著時代的變遷、科 技的進步,陶土從生活的器皿、祭品,逐漸走向藝術創作多元化的表現。(吳進 風,2004)。 陶藝是一種文化表徵,而文化是由其存在的社會創造、傳承、再生產,並且 形成某種特有的面貌與實踐的方式(謝東山,2002) 。1950 年代前衛藝術影響台 灣以來,促使陶藝在 1970 年岔開了傳統功能性的器用與觀賞路線,賦予了陶藝 嶄新的意義(溫淑姿,2005) 。台灣陶藝也自 1970 年後產生了蓬勃的發展,創作 者受到新的觀念或現代藝術的洗禮,擴張了陶藝的創作型態,不僅涉及繪畫、雕 塑,甚至是公共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等多樣化的創作形式,賦予了陶藝性 的意義。這使得博物館對於陶瓷文化內涵的呈現與詮釋,產生了不同的樣貌。 博物館是一個文化表物、社會物,博物館的組織運作是具體而微的社會現實 1.

(10) 再現(王嵩山,2003)。在台灣陶瓷文化日漸受到重視的今天,承載著各種有形 無形材料的博物館展示,將會成為台灣陶瓷文化存在於現在與未來的圖像,因此, 博物館如何通過展示達成臺灣陶瓷文化的詮釋和傳承,更顯得重要。 貳、研究動機 撰寫本研究的動機萌生於筆者第一次造訪鶯歌陶瓷博物館(以下簡稱「陶博 館」)的時候,就被它獨特的魅力所吸引:挑高的透明玻璃建築、隨處可見的陶 瓷藝術裝置、充滿熱情的館員,整座博物館猶如它的主題「陶瓷」一樣,散發質 樸卻又活潑的藝術的氣息。陶博館的展示呈現了陶瓷產業、歷史、科技、陶藝等 豐富的面向,打破了筆者對於傳統工藝博物館的展示印象。雖然中華民國博物館 協會將陶博館被劃分為「工藝博物館」之列,但陶博館顯然與其它工藝博物館的 傳統文化關懷有著明顯的不同,而具有某些「藝術博物館」的特徵。陶博館的特 展設置涵蓋了豐富的現代陶藝的面向,尤其是 2004 年開始舉辦的「台灣國際陶 藝雙年展」 ,是全球前四大國際陶藝競賽展覽之一。2014 年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以「新陶時代‧藝術設計‧數位趨勢」為主題,首次引進了 3D 數位陶瓷技術, 在短短不到 4 個月時間內,就吸引超過 60 萬人次參觀,更讓筆者好奇於陶博館 展示中所傳達的關於陶瓷文化的詮釋概念為何。 此外,台灣陶瓷文史學者陳新上(1997)指出,鶯歌從 1804 年至今,經過 兩百多年的發展,使得鶯歌陶瓷成為台灣陶瓷歷史最悠久的地方,擁有豐富的文 化內涵和成就,且鶯歌至今仍為陶瓷生產的重鎮,其發展歷程可視為台灣陶瓷發 展的縮影。坐落於鶯歌的鶯歌陶瓷博物館是臺灣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陶瓷為主 題的公立博物,自 2000 年開館以來,歷經十六載,不僅在臺灣陶藝發展上扮演 著重要角色 ,在全球的陶瓷博物館或機構知名度與能見度也甚高(陳春蘭, 2016)。 陶博館的建館使命為:「除了致力於展現臺灣陶瓷文化,激發社會大眾對陶 2.

(11) 瓷文化的興趣與關懷;提升鶯歌陶瓷產業及地方形象,推展現代陶藝創作,促進 國際交流;更積極參與臺灣陶瓷文化之調查、收藏、保存與維護工作,提供研究、 典藏、展示及教育推廣。」 (邱碧虹,2010) 。因此,陶博物館不僅具有一般博物 館研究、典藏、展示及教育推廣的功能,還包含了臺灣陶瓷的文化史保存、地方 陶瓷產業、國際現代陶藝推展交流的任務,是一個以陶瓷為主題,並跨足歷史、 產業與藝術三大不同領域的陶瓷專業博物館(林青梅,2013)。 博物館展示也是以公眾為溝通對象使用視覺媒體為主的多層方式,來傳達與 人類及環境相關的資訊、觀念或情感與目的(呂理政,1999)。雖然博物館的功 能有蒐藏、保存、研究、展示及教育推廣及娛樂休閒等等,但其直接面對觀眾的 主要功能和目的仍然是展示。博物館展示所面對的關於人類文化詮釋的議題,人 類學的、美學的、藝術史的、社會學的、自然科學的、歷史的·等等,實際隱含 著博物館展示的方法與觀點,是博物館「詮釋」的途徑(王嵩山,2007)。 綜合上述理由,本研究選定鶯歌陶瓷博物館作為研究場域 ,對其展示的內 容和詮釋方式展開研究。.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博物館展示大致可以分為常設展和特展兩類,本研究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展 示內容與形式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其對臺灣陶藝內涵的建構,並同時收集其十 六年來的展示數據,觀察其歷年展示的變化。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問題為:. 3.

(12) 一、鶯歌陶瓷博物館呈現了臺灣陶藝的哪些內容? 二、鶯歌陶瓷博物館通過何種展示方式來呈現陶藝? 三、鶯歌陶瓷博物館歷年展示內容的趨勢為何? 四、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展示詮釋與台灣其他的陶瓷類博物館有何不同? 由研究問題出發,本研究的目的為: 一、瞭解台灣陶瓷文化的發展歷史。 二、瞭解博物館展示詮釋的方法。 三、瞭解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展示內容與方式。 四、瞭解台灣陶瓷類博物館的展示的取向。.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以陶博館 2000 年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的展示資料為研究對象, 將展示分為常設展和特展兩大類進行分析。常設展方面,對其展示架構、展示內 容、展示方法、展示策略、展示物等進行整理分析,並關注常設展歷年的展示更 新;在特展方面,則根據陶博館「臺灣陶瓷的文化史保存、地方陶瓷產業、國際 現代陶藝推展交流」三個發展方向,將特展內容概括分為現代陶藝、陶瓷文史及 陶瓷產業三大類,並以五年為一個階段,進行圖表的統計分析。 本研究中的博物館展示詮釋的討論,包含了博物館和觀眾兩個面向,本研究 主要對於博物館展示過程中意義產生與價值的轉化及策展機制運作的過程,不把 觀眾研究納入討論之中。另外,本研究範圍限定在臺灣陶瓷類博物館場域內,並 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不包含文化中心、藝廊、學校等其他具有展示功能的文 化機構之探討。 4.

(13) 第四節 相關研究. 壹、研究價值 在台灣碩博士論文網,筆者分別以「鶯歌陶瓷博物館」、「鶯歌陶瓷」「鶯歌 陶瓷產業」等為關鍵字搜尋,共得 75 筆資料,本研究將之分類整理,得到鶯歌 相關碩博士論文統計如下表:. 表 1 鶯歌相關碩博士論文研究統計表 鶯歌相關碩博士論文研究 研究類型. 篇數. 研究類型. 篇數. 文創產業. 10. 觀眾研究. 7. 陶藝產業. 14. 教育研究. 8. 產業政策. 7. 展示研究. 2. 社區發展. 14. 品牌行銷. 2. 其他. 4. 地方觀光. 7. 總計. 49. 總計. 26. 展示研究 3%. 品牌行銷 3%. 其他 5% 陶瓷產 業 19%  . 地方觀光 9% 觀眾研究 9%. 社區發展 19%. 產業政策 9% 教育研究 11%. 文創產業 13%. 圖 1 鶯歌相關碩博士論文研究統計圖 5.

(14) 由以上圖表可見,關於鶯歌的研究主要以陶瓷產業相關的研究最多,包括陶 瓷產業、創意產業、產業政策等,約有 49 篇;而在陶博館相關的研究中,觀眾 研究與教育活動研究較多,共有 15 篇;其次為博物館與地方觀光的研究,有 7 篇;關於展示研究與行銷研究是最少的。其中,涉及到陶博館展示的研究,主要 有四種:(一)陶博館展示的觀眾滿意度的研究,例如馬若喬(2005)深度訪國 中小藝術教師對陶博館常設展廳展示環境的看法,方惠玉(2004)針對常設展 201 展廳進行家庭觀眾的訪談,邱慧棻(2010)以陶瓷博物館常設展廳的展示環境 進行觀眾滿意度研究等; (二)陶博館建築或展示空間的研究,例如洪瑩甄(2005) 透過陶博館的建築和展示空間,探討博物館空間模式場所精神,陳昶甫(2015) 針對以陶博館、嘉博館、高美館的展示空間,探討不同空間構成形式對博物館參 觀路徑的影響等; (三)陶博館特展的個案研究,例如莊秀玲(2002)之《評「心 象與詩意-實用陶瓷再出發」展》、王亞婷(2010)之《「臺北陶藝獎」的效益》 等;(四)陶博館經營策略之研究,例如陳春蘭(2016)之《新北市立鶯歌陶瓷 博物館經營策略研究》,比較了鶯歌歷任館長之經營策略、策略地圖與策略差異 度,探討陶瓷博物館的未來經營方向。 貳、文獻脈絡評析 本研究的文獻回顧主要包含了台灣陶藝文化發展與博物館展示詮釋理論兩 個部分,以下分別論述: 一、台灣陶瓷文化發展研究 目前對台灣陶藝發展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三本書分別是:台灣省立美術館編著 的《陶藝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 、鶯歌陶瓷博物館委託謝東山調查的《台 灣現代陶藝發展史》,兩者都以年代為軸,各式主題為緯,編織出臺灣藝術發展 的大致輪廓。其中,謝東山的《台灣現代陶藝發展史》以歷史學的方式,對台灣 6.

(15) 的陶瓷文化藝術的發展進行梳理,並結合史都華的多線演化理論和布迪厄的場域 理論,深入分析了台灣現代陶藝的發展歷程。2005 年台灣美術館出版的《陶藝. 台灣.當代》,溫淑姿聚焦在當代陶藝發展現象,回顧過去的脈絡的同時,梳理 當下的陶藝發展,關注當代陶藝在觀念和形式上的改變,思考陶瓷作為創作媒材 在百家爭鳴的當代藝術中發展的可能性。這以上這幾本書,提供筆者瞭解台灣陶 瓷的文化的背景。此外,簡宜平(2011)的論文《台灣陶瓷藝術文化之轉變-從 陶器、陶藝到陶瓷博物館》藉《雄獅美術》和《藝術家》的相關文章的分析,將 台灣陶瓷文化的發展分為早期台灣陶瓷發展和陶藝概念的出現、中日現代陶藝展 覽與現代陶藝、陶博館的成立與陶藝三個時間段,從陶瓷發展過程切入,爬梳陶 瓷從日常生活的工藝品發展到現代陶藝的轉變,探討台灣陶瓷藝術文化的轉變。 除此之外,針對《北縣文化》(2011 年更名為《新北市文化》)在鶯歌陶瓷 博物館開館時所發表的專題探討,以及在鶯歌陶瓷博物館十五週年之際, 《陶藝》 雜誌發表的「台灣陶瓷重鎮鶯歌」特輯,都將作為本研究的重要資料。 二、博物館展示詮釋研究 在博物館展示研究部份,國內學者呂理政(1999) 、張婉真(2001) 、王嵩山 (2003)等,對博物館展示相關的的運作、屬性、歷史發展、社會文化等方面進 行完整的探討;許功明(2000,2004)、胡家瑜透過物質文化、人類學觀點與文 化再現討論博物館展示的行為和過程。另外,本研究還參考相關期刊如《博物館 季刊》、《歷史文物》中對博物館展示領域的討論與思考。 碩士論文部分,黃宗源(2006)在論文《傳統工藝的博物館展示與詮釋》整 理與建構了一個傳統工藝的博物館展示與詮釋的概念。他將展示視為是一種詮釋 的過程,討論關於物件詮釋、展示化以及展示的再現過程,以及傳統工藝的概念 以及相關領域的解釋,透過展示中呈現的各種再現形式、表達意涵與文化展現來 檢視傳統工藝在不同詮釋觀點與手法的運用下,建構出何種文化面向。該研究的 7.

(16) 結論提出了傳統工藝在博物館展示中,透過對人類文化行為產物的詮釋而達成的, 工藝既然蘊含豐富的文化訊息,透過博物館展示的行為,自然被賦予了一些必要 的任務與主張,因此,博物館展示基本上仍然必須在一個不斷交錯驗證過程,來 面對與關心傳統工藝的詮釋。 李慧敏(2009)之《博物館展示與文化觀:以臺博館及史前館臺灣原住民族 展示為例》對博物館展示中呈現的文化觀進行分析,檢視博物館文化展示的思考 面向。研究一方面以外在氛圍討論臺灣的博物館與人類學發展,一方面從博物館 展示規劃團隊的學科訓練,觀察博物館策展者注重文化中的哪個面向以及如何融 合內外部觀點再現於展示中。分析的取徑使用歷史人類學(historical anthropology) 與詮釋人類學(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的概念,透過文獻資料的整理分析、 展示規劃團隊的訪談與展示評論等方法,理解展示所呈現的文化觀(notions of culture),並以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臺灣原住民展示廳 為例。研究發現:台灣博物館承傳 1980 年代以前的民族誌書寫風格,著重傳統 原住民社會文化樣貌的「忠實」與「客觀」的記錄,提供觀眾對原住民的「基礎」 認識,展覽方式類似一本書或圖錄;史前館則以 1990-2000 年間的民族誌為主, 留意變遷在展示主軸中的位置,呈現歷史脈絡下的文化變遷,並試圖詮釋文化的 內在邏輯。兩者代表不同時期的學科關懷與文化觀。 蘇淑雯(2009)之《博物館展示的文化詮釋-以國立台灣文學館常設展為例》 , 以詮釋學方法來探討國立台灣文學館常設展示中的文化意涵。研究範圍包括博物 館的設計實踐、物件詮釋以及展示的再現過程,並結合館內的觀眾調查進行比較 分析,解讀台灣文學在不同詮釋觀點與手法的運用下,建構出何種文化面向。研 究結果將博物館展示與文學詮釋結合,作進一步思考,進而對文學的意涵運用於 展示設計與觀眾詮釋的可能性,提供更多元的思考。 江淑亜(2005)之《當代博物館展示的非洲呈現-以國立歷史博物館「前進 非洲-原始藝術特展」為例》,首先說明該展展示物件的內容、展品分類原則以 8.

(17) 及相關的說明,以瞭解該展如何呈現歐洲對非洲的觀點。其次探討西方接觸非洲 的歷史過程、收藏及展示非洲物件的方式及議題,以瞭解西方社會對整個非洲概 念改變歷程以及現況。接著,針對我國與非洲各國接觸的歷史、文化往來的現況、 以及我國展示非洲物件的情形,藉以瞭解我國社會對非洲整體概念的可能情況。 最後從媒體所建構的非洲概念、參觀人次及網路留言版中觀眾留言對本展示的評 價,檢討該展在台灣所引起的後續效應。 三、陶博館展示化教育相關研究 陳春蘭1(2016)之博士論文《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經營策略研究》比 較了鶯歌歷任館長之經營策略、策略地圖與策略差異度。研究結果顯示,鶯歌陶 瓷博物館經營管理在產業構面,應強化如何提升陶瓷產業產值,發揮陶瓷產業升 級影響力等重要任務。她同時提出,博物館人員是維持博物館品質之重要資本, 陶博館正式編制為 38 人,其中研究人員約 13 人,其餘為行政人員。研究建議, 博物館為專業省會教育機構,專業研究人員比例應提升至二分之一以上,而且研 究人員應世紀研究,並以展示或發表文章之方式呈現成果,累積博物館專業能量, 提升博物館學術水準的提升。 陳世瑋(2015)之《博物館展覽中的展覽文本與物件:以鶯歌陶瓷博物館之 常設展為例》以鶯歌陶瓷博物館之常設展為研究個案,首先進行展覽文本、展示 設計和符號學理論的文獻探討,理解展覽文本下展示物件之製碼,並對該館五間 常設展進行展示分析,以及深度訪談各組館員。研究結果發現,常設展物件被去 脈絡化後成為特殊的博物館物件,經由在展示中製碼,物件根據展覽文本設定被 再脈絡化,它們皆依循著展覽文本和敘事表現,不過強調建構生活性的展覽文本, 卻也導致陶博館陷入生活化的陶瓷物件-只能生活化展示和詮釋之窘境,而難以 對觀眾產生啟發。再者,陶博館對展覽文本的重視轉變陶瓷真品與輔助性展品的. 1. 陳春蘭,陶博館前任館長,任職於 2013~2016 年 8 月。 9.

(18) 地位,其背後的差異和價值並不刻意突顯,而是物件背後的文化背景和故事被彰 顯出來。最後,物件在展示中被叢聚化為一群以形成符號,然而其出處或知識背 景在展覽中被抹去,物件成為純粹組構展覽文本的符號,結果可見,當代展覽更 重視展覽文本的訊息傳達遠勝於物件背景資訊呈現,且展覽被視作一個完整作 品。 洪嘉雯(2014)之《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遊之活動涉入、地方依附與滿 意度之關係》。台灣的博物場館隨著時代演進,營運走向與使命漸趨多元,尤其 是以地方產業為主題的博物場館,結合在地傳統產業之體驗,使民眾能透過參與 體驗活動對相關知識留下深刻印象。研究欲探討博物場館之遊客參與體驗活動與 否,對其地方依附程度是否有所差異,並進一步瞭解博物館遊客的活動涉入、地 方依附與滿意度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陶藝體驗活動參與與否對於遊客的地方 依附程度有所差異;且參與陶藝體驗活動能有效提升遊客的地方依附感,而活動 涉入對地方依附及滿意度皆具有正向影響,地方依附對滿意度亦具有正向影響。 建議博物場館管理者應設計與場館主題相關之體驗活動,並加強其推廣,藉由活 動設計使遊客對其所傳達之文化知識留下深刻印象,進而提升遊客的滿意度。 張永青(2012)之《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觀眾特性、參觀經驗類型與忠 誠度之關係》以陶博館觀眾為研究對象,探討觀眾特性、參觀經驗類型與忠誠度 之關係。研究設計主要根據 Pekarik、Doering 與 Karns 於 1999 年,就美國史密 森尼機構博物館群所做研究,提出參觀經驗之四大類型,包括物件經驗、認知經 驗、內省經驗與社交經驗。透過實地問卷調查,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不同觀眾特 性,對參觀經驗類型的事前期望與事後感受均具有顯著差異;且參觀經驗類型之 事後感受對忠誠度具有正向影響力。此外,陶博館觀眾在參觀前期望最高的是社 交經驗,參觀後感受最深的也是社交經驗。 邱慧棻(2010)之《陶瓷博物館展示環境觀眾滿意度之研究》將「重要-表 現程度分析法」(IPA)應用於博物館學領域中,針對鶯歌陶瓷博物館二樓常設 10.

(19) 展展示環境相關因素進行全面、整體性之調查瞭解館方表現與觀眾的預期是否呈 現落差。研究發現,陶博館的觀眾型態與參觀行為多年來變化幅度不大;觀眾背 景、參觀行為則對其預期看法與滿意程度有顯著差異。IPA 結果顯示,觀眾對於 「展品內容」及「展場氛圍」兩構面相關項目的期待很高,而館方的表現亦大致 符合觀眾之預期。 「動線指引」則為觀眾滿意程度與期待負向落差最大的構面; 「文 字解說牌」構面表現亦尚待改進。. 11.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人類學的角度出發,探討博物館與文化 者之間的關係,提出博物館文化展示的觀點;第二部分建構博物館展示詮釋的理 論,包括博物館展示的功能與類型、展示策略、展示方法、展示物等各面向,為 後面的博物館展示分析提供理論基礎;第三部分,對台灣的陶瓷文化發展進行梳 理,並對目前台灣幾個主要的陶瓷博物館之展示情況進行觀察與分析,同時回顧 鶯歌陶瓷博物館建立的文化脈絡。. 第一節 博物館與文化. 壹、文化與人類學 對於「文化」一詞,歷來眾說紛紜,沒有準確的定義。文化被視為由人所獨 特創造出來的成就,包括物質、精神、理念、符號等。英國人類學家泰勒(Sir Edward B. Tylor)把文化視為人們透過學習而獲得的複雜整體,他提出「文化..., 是作為社會成員的人們習得的複雜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 習俗和其它的能力與習性。」 (徐雨村譯,2014) 。簡而言之,文化就是生活的全 部,是人類社會所展現出來的各種文化狀態,我們可以將文化視為人類思考和行 動的一種規則來研究。 徐純(2009)引用二十世紀 60 年代後英國文化學者的方法說法,將文化分 為「物質文化」與「觀念文化」 。人類用自己的勞力(勞務) ,在他所處的自然界 「耕作」,使這個地方的自然產生他們可以生活得更好的東西(除了食物之外, 可以是任何人為的物件) ,稱為「物質文化」 ;而這些人力行動在自然界所產生的 「具體化」的物件,代表著人的思維(宇宙觀或價值觀)的呈現,這就是「觀念 12.

(21) 文化」。 「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一詞,自西元 1870 年代以來即被人類學家 開始用來說明人類生產、製造、實用或變更的物品,以表明器物背後蘊含豐富複 雜的文化訊息。人類學早期工作手冊對於物質文化所設計的類目有如下的分類: 藝師的地位,個人的照料與裝飾,服飾,居住,用火,食物及獲取方式,醫療, 工具和設備,武器,各式容器,陶器,籃,玻璃器、石材木材、鐵材工具,礦石 開採,製鹽,製皮及編織物,紡織,染色與繪畫,陸地交通與運輸,水上交通與 運輸等。近年來,進一步將器物分為建築結構、傢俱、個人裝飾品、物料工具和 設備、科學工藝工具和設備、溝通工具和設備、交通運輸器物、溝通器物、娛樂 器物以及未分類器物等十大類,各項目再分出細目(王嵩山,1991)。 從人類學的角度而言,所有文物都是文化的產物,原有的文化意義是器物最 重要的訊息(胡家瑜,1996)。人類學家認為這些人工器物的背後,都有非物質 的社會組織與文化價值和觀念的基礎,因而認為器物要於社會文化脈絡中才能理 解其意義。這種物質文化取向的展示,從知識學理的立場而言,它突破文物只是 美麗、奇特物品的界限,而試圖解釋說明特定人類群體的文化特性、他們如何調 適世界、或是表現這群人更複雜的思想觀念。從觀者的立場來說,這樣的展示結 合器物的擺設和文化觀念,也是邏輯秩序較為人性化的溝通手法(胡家瑜, 1996)。 貳、博物館與文化展示 據 2007 世界博物館組織(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對於「博 物館」的定義:「博物館是一個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在其服務的社會中對公眾 開放、促進社會發展,並以研究、教育、娛樂為目的,致力於蒐藏、研究、傳播 與展示人類的有形、無形遺產及環境的物質證據」中,博物館作為保存集體知識 和記憶的場所,對保存和促進社會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博物館的功能,如 13.

(22) 果我們按照「物件」 (object)進入博物館的作業順序可包括蒐集、記錄、保存、 研究、傳播與展示(詮釋) 。以知識的目的而言,物與蒐藏品(object and collection) 使得博物館擁有足以持續研究的文化材料,而成為博物館運作和博物館研究的重 要基礎。而博物館展示則是博物館對物與蒐藏品的研究與詮釋的再現(張婉珍, 2005)。而作為一種文化機制(cultural institution),博物館對外呈現去自我的方 式是展示和教育的詮釋與動員,而蒐藏與研究為確認其存在的實體,我們從展示 與教育探測博物館蒐藏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王嵩山,2003)。 而人類學對於「文化」理論學說的發展與詮釋,影響到博物館的展示方式。 例如,十九世紀末期,因演化論盛行,文化器物的展示多依照類型劃分,由簡到 繁、從古到今的順序陳列;受到鮑雅亞士(Frans Boas)反演化論影響的展示, 則以地理區、文化區為單元來安排物件;20 世紀後,博物館展示強調器物文化 脈絡的整合和重建, 「生活群」 (life group)及「生態情境」 (diorama)展示方式 盛行,則是受到文化整體觀影響的結果,而近年來發展的多元文化觀與對話空間 歷年的發展基礎,可追溯自文化相對論之理論概念(胡家瑜,1996)。 人類學之整體研究發展策略,一為注重文化形式與社會關係的理解之科技整 合研究,而是從事帶有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研究之自然史與社會文化史之一般性建 構,藉以探討具有時間深度與泛文化廣度的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關 係。人類學家透過博物館機制的文化展現,基本上可以嗅出博物館所建構關於人 類生活方式的詮釋哲學,這其中可以從幾個面向加以歸納,博物館中人類學領域 對於不同時空之社會文化與事物之脈絡保持著重視的態度,並且延伸其深層描述 與比較研究的觀點,涉獵不同學科領域以及方法論之取向(王嵩山,2003)。近 代以降,博物館存在的功能漸漸有新的開展,人們重新思考博物館的當代角色。 人類學的想像在此提供極具刺激的觀念與營造方式。例如發展地方性、民族性特 色;重視展示與教育的效果與功能;重新的角度來達成展示、蒐藏、教育之目的; 和其他的社會制度或研究機構進行整合;場所與產品強調可及性,以及在展示與 14.

(23) 教育計劃中,提出整合的脈絡觀點等(王嵩山,2000)。 呂理政(1999)從人類學領域的觀點提出博物館中文化展示的幾個主要概念: (1)文化的全貌觀:文化是整合的一體,割裂的片段都難以呈現文化的全貌; (2) 自然區域及自然民族的文化觀:同一文化傳統所形成的族群係在自然區域中形成, 不以政治性(國家)因素被分割統一;(3)文化相對觀:族群文化及其文化價值 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4)比較的文化觀:瞭解文化需兼顧內部(主位-emic) 與外部的觀點; (5)變遷的文化觀:文化遺址都是持續變遷,而非停滯不前的。 參、展示與展示物 展示是由展品組成的,這些展示物件是構成博物館展示詮釋過程的基礎。展 示物如同一塊塊小拼圖,逐漸在觀眾的腦海中拼湊出一個論述,或是策展者的企 圖(張婉真,2001)。呂理政(1999)將博物館展示物件分為三類:一是標本 (specimen) ,指天然物;二是器物(artifacts),指的是人類文化意識製造的物件; 三是藝術品(art objects),指的是具有美感價值的藝術品。 在展示中,物件擔任著詮釋和被詮釋的角色。但同一個物件的詮釋,會因不 同時空和不同社會文化環境而產生不同的理解。例如一個來自 18 世紀部落的陶 甕,在當時的部落中,它是實用的生活器物,在現代的博物館中,是歷史的證據, 在藝術博物館中,它又可能是藝術品的身份。同時,不同的展示主題也會呈現不 同的展示的結果。例如以漢人神像為基本的展品進行構想,在美術館大的立場或 許側重在神像雕刻的源流、技法以藝術成就,而將主題定為「巧藝雕神袛」;在 人類學博物館中則可能將主題定為「渡海漢民的守護神」,從歷史淵源來展現神 像於漢人拓墾台灣的關係;或者將主題定為「雕木為甚」、「神靈誕生」,從神像 雕造及開光點眼的過程說明其聖化儀式的意義(呂理政,1999)。 博物館以物件和過去生活串聯在一起,而這些物的存在,最重要的目的不只 是生活實用上的需要,而是在刺激發想的過程和生活體系的形成(王嵩山,2000) 。 15.

(24) 傳統博物館一切活動是以館藏為核心,館藏是全館的運營基礎,其蒐藏策略往上 聯繫建館的理念和目標,往下延伸教育推廣等相關活動(Hopper-Greenhill, 2004)。 換句話說,過去的傳統博物館是通過「物」來詮釋各種歷史、社會和文化意 義;隨著時間和趨勢的轉移,博物館開始將焦點轉移到「人」本身,開始對人們 的生活和一般大眾的時間感興趣,並調整對物件的詮釋方法(江韶瑩,2012)。 以過去生活再現為例,展示的物件雖然是過去或即將消失的生活用具,但它與社 會結合、以真實的內容為基礎,將居民集體的意識和歷史記憶轉化為裝飾行動的 表現,並且不拘泥於過去,還兼具對現在和未來的生活價值。 肆、展示與展示化 博物館展示將物件由其特定的社會或文化背景中抽離出來,物件在經歷「去 脈絡化」(de-contextualization)的同時,也經由其他的排列組合、重新建置不同的 脈絡,也就是所謂的「再脈絡化」(re-contextualization)(耿鳳英,2011)。展示 建構的過程,就是展品「再脈絡化」或「博物館化」的過程,在博物館化的過程 中,我們實際上是先蒐集了日常生活的、歷史發展和陶瓷文化製作等物質的遺留, 也就是把它們從原來實際生態情境中抽離出來,在博物館的建築空間與人工展示 櫃裡重新設計安排氣氛和情境,有意識地讓這些物件擺在專門為了觀賞凝視的情 境中,也就是加以美化和客體化(陳其南,2012)。 博物館所採取的不同展示脈絡,反應了博物館對物件藏品背後文化的不同詮 釋與態度。例如 1998 年在紐約非洲藝術中心舉行的「Art/Artifact」展覽,以五 種不同的展示脈絡來呈現博物館對非洲的經驗與理解,對比西方人看待非洲物件 的分類與物件在社會文化脈絡的差異:第一種是美學式,以藝廊的方式呈現物件, 使用簡短的文字說明,物件的形式即意義;第二種是原有的非洲情境脈絡,播放 沒有經過剪輯與翻譯的民族誌紀錄片,輔之以文字說明,傳達內部成員才能理解 16.

(25) 的文化經驗;第三種是使用舊傢俱與老照片來還原 20 世紀初的「奇珍異寶」室, 每一物件背後具有複雜的意義體系,且不用展示櫥櫃區隔,暗含並置的物件具有 同等的價值,以及物件本身未如藝術品般被小心對待;第四種是使用自然史博物 館的展示方式,將物件置於文化整體的脈絡,物件為文化的表徵實證,並使用實 景模型等重現研究者的觀察記錄,塑造原有社會文化脈絡的情境;第五種以美術 館的陳列方式,將物件分別置於展示櫃中,強調其美學價值(翟振孝,2004)。 但博物館的展示無論採取什麼詮釋觀點,都沒有能力使喪失歷史文化脈絡的 物件得以完整重回其原在脈絡中。因此,從博物館實際操作層面而言,展示可以 採取整合的脈絡觀(contextual principles) ,而不再是只關心單獨的物件,博物館 的收藏更加要求系統性和完整性,展示則增強其脈絡性,使得全貌的知識與比較 的觀點,可以引導參觀者得到深入瞭解的展示(王嵩山,1992)。. 第二節 博物館展示詮釋. 壹、展示的功能與類型. 一、展示的功能 博物館及其展示作為人類文化創造中最重要的發明之一,發源於古埃及的亞 歷山卓(Alexandria) ,成形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教會與家族收藏,經歷十九世紀中 葉於英國倫敦舉辦的首次世界博覽會(World’s Fair)及其歷屆世博會(EXPO), 直到近數十年互有消長的各地大小博物館,其中展示空間的發展反應出人類在各 個年代對物質、空間與自身關係的理解(郭陽儀,2011) 。Dean(1994)於其著 作中對於陳列(display) 、展示(exhibit)及展覽(exhibition)做出定義的釐清:陳 列是指沒有加入特殊詮釋的物件呈現;展示通常是局部的物件群與組成整體性的 詮釋物質;展覽則是習慣用於可理解的元素群(包括陳列和展示),並形成完整 17.

(26) 的典藏品呈現供大眾實用的資訊。相對於陳列(display)一詞,展覽(exhibition) 是一種公開的(publicy) 、企圖達到某種目的(或意向)的、意識性(consciousness) 的行為,換言之,展示的意義牽涉到某種群體在某種特定的時空脈絡中之目的的 理性運作 (王嵩山,2000) 。然而在中文用法裡對於展示及展覽的用法並無嚴格 區分,因此「展示」與「展覽」可一併融匯討論。 博物館展示的功能蘊含著多重的面向。如果我們從製作展示的過程來檢視博 物館展示的功能,那博物館最顯而易見的功能就是對博物館蒐藏物的文化再現 (蘇淑雯,2009)。透過展示的再現,博物館重新詮釋文化脈絡,創造擬象來取 代真實,從而使擁有權力者透過展演達成其預定的目標,塑造人們的集體記憶, 知識及文化認同 。其次,展示是博物館對外論述的方式。對博物館專業而言, 展示是其對外論述自我不可或缺的方式,展示書寫長久以來更被視為博物館 curator「天職」之一(王嵩山,2003)。雖然博物館蒐藏的目的並非全然為了展 示,但是蒐藏品的確可以活化展示、見證知識與美感範疇的存在方式。curator 依 據物件的意義來判斷是否蒐藏,當物件被放到展示中給大眾觀看,它的意義是再 加上經由比較和深入研究所做的詮釋。同時,博物館參觀者被期待表現出一種暗 合館員意識形態、一種合理的展示閱讀行為。因此分析博物館內,策展人的展示 策略有助於我們瞭解博物館對於文化的論述和展示閱讀行為。 另外,博物館展示還具有社會性的功能,它對所處的社會體制而展現的結構 性體制,例如展示對所擁有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與文化資本(culture capital) 的運作便是一種類似經濟資本的操作模式。博物館展示如同「廟宇」或「慶典」, 具有社會儀式與信仰心裡的代表特徵,也就是藉由博物館這種社會性機構,展示 建構了一個在各種社會情境下具有意識形態、價值體系與功能結構的實踐領域, 因此展示也被用來事件化某些特定的主題或論訴,具體化某些時間特定的時間地 點、知識體系、美學經驗與社會事件。. 18.

(27) 二、博物館展示的類型 博物館展示的種類很多,分類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果按照展示時間的長短, 博物館展示可以大致分為「常設展」和「特展」兩類。常設展通常呈現博物館的 自我認同,標誌一座博物館的基本任務、方向、蒐藏研究的興趣,由一群任務導 向的館員細心的照護;其論述的是自然與人文知識中的一些定論、由穩定的組織 與資源維持。特展的原型則是某些人、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意識性的陳列某些 物件其探索知識中可能面向、由暫時性的組織與資源來建構。 相較而言,常設展屬於長時間的靜態的陳列、展示,特展屬於短期性的較為 動態的展示(王嵩山,2007)。換句話說,博物館通常透過常設展宣示自身的建 館使命與定位,透過特展提出進一步的嘗試、或與社會脈動結合、或更加深化常 設展的內容,以達到拋出議題,吸引大眾的使命。以陶博館為例,陶博館的官方 網站將展示分為「常設展」和「特展」兩大類。其中常設展「以臺灣陶瓷發展為 主題,呈現臺灣人民在這塊土地生活的歷史,展現陶博館作為臺灣陶瓷主題博物 館的格局」,而特展則主要是要讓觀眾「在陶博館精心規畫的主題展覽中,體會 陶藝的各種風情,察覺陶瓷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貳、博物館展示詮釋的方式. 一、展示架構 「詮釋」是透過解釋的行動或過程,將個人對於某個主題或物件的瞭解,解 析、翻譯或呈現出來(Dean,1994) 。博物館詮釋的方式包括展示、教育、研究和 出版,而博物館展示作為博物館詮釋的方法之一,意味著解釋、傳譯、溝通,即 由主題、空間、文字、設計觀念等形成的展示(詮釋)架構。展示架構是由展示 主題大綱與展示整體空間配置方式交織形成,是博物館展示詮釋的基本框架。 一般而言,博物館常用的展示架構有四種(呂理政,1999) : (一)時間軸展 19.

(28) 示架構:以時間順序呈現展品,常用於歷史性博物館的歷史呈現,或其他工作流 程或生產方式的呈現;(二)空間軸展示架構:按地理分佈安排展品,民族學博 物館常以此劃分分佈各地的族群展示;(三)系統分類展示架構依據展品系統或 類別安排展示,以生物分類展及器物分類為其代表;(四)生態學展示架構:重 視展品與原生環境關係,野外民俗博物館、生活歷史博物館多以此為主架構,另 外情境造景的展現方式,亦為此種展示架構。 隨著新博物館學概念的擴展延伸與科技多元媒體的更新,博物館展示理念, 從注重文物轉向為以觀眾為主的文化取向,展示的知識權威也教育與娛樂功能的 重視,轉而著重啟發觀眾的自主意識,展示訴求的價值核心,不再因循故一味給 予觀眾單方接受,而是開放多元面向的詮釋思考模式(蘇淑文,2009)。當代的 博物館,基於當代社會文化背景及過去的探討,在博物館展示上有提供觀眾探索 和詮釋機會、多元觀點的轉向(高心怡,2002)。這種詮釋的轉變也體現在展示 詮釋的媒材應用上,楊翎(1998)以人類學展示為例,將展示的媒材分為相互關 係的五種類別: (一)以「物象」為主要媒材:以物象為主要媒材,如工藝器物、 民族學標本、考古出土物; (二)以「符號」為傳媒:文字、圖版、插畫、照明、 顏色、模型、影像等傳訊媒材;(三)以「視聽」訊息為傳媒:音效、動畫、電 訊設備、電腦、光碟、影像多媒體等的傳達;(四)以「行動」為傳媒:競賽、 表演、演示、演奏、遊戲等雙向互動性參與;(五)以「環境」為傳媒:自然環 境、全景模式、環境聲響、光影等的表達。藝的各種可能 」。 二、展示手法 張婉真(2001)認為,在當代博物館學研究中,博物館展示的研究有兩個重 點,一為展示的研究從展示物件的研究,轉向視展示為整體的研究;二為展示從 以觀眾為主的研究,轉向展示策展者的研究。她提出可以從「展示物」 、 「展示觀 念與歷史」和「策展人與策展意圖」三種分析展示的方式。其中,在「分析展示 20.

(29) 觀念與歷史中,Hall 根據展示物件之間的關聯,將博物館的展示手法分為「分類 學式」 (taxonometric)和「主題式」(thematic)兩種。前者博物館的物質依照一定 邏輯的排列方式呈現出來,物與物的關係建立在相似度或是「遺傳」(genetic) 關係。其中「主題式」(thematic)的展覽又被區分為「敘事性」 (narrative display) 展覽和「情境式」(situational display)展覽(張婉真,2001)。一般而言,主題 式展覽強調故事線的建立,觀眾被引導依據一定的敘述路線參觀;情境式展覽則 接近「生態性」 (ecological display)展示,展示品被依照其空間、功能的相對關 係組織起來,提供一個動人的情境,是一種最能訴諸觀眾直觀與生活經驗的展示 手法。在實際的展覽中,我們並不能使用單一的手法來呈現所有,而是根據展示 的需要來進行整合使用。 David Dean 從「物件導向」和「概念導向」兩個角度思考展示(蕭翔鴻譯, 2006)。物件導向的展覽突出展品重要性,展覽著重在物件直接的美感,藝術類 的展示經常趨向此類;概念導向的展覽注重訊息與資訊的傳達更甚於作品本身, 文字、攝影、圖像在此類展覽中往往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兩端之間並不存在明確 的界限,沒有一定的對錯,主要根據具體展示的需求而定。 根據展示規劃的過程,呂理政(1999)將展示分為「標本取向」與「主題取 向」兩種展示。「物件取向」的展示以標本(物)為思考原點,從現有的標本進 行分析,然後決定主題(theme)及次主題(sub-theme),以傳統美術館的展示 為代表類型;「主題取向」的展示則先決定主題,在經由仔細的研究及分析,決 定次主題,再選擇安排所需的標本及輔助展品(如圖表、照片、複製品、模型等), 來充分闡釋主題及次子題,以廣義的科學展示為主要代表。. 21.

(30) 圖 2「標本取向」與「主題取向」展示對照圖 資料來源: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書局。頁 19。. 但是這兩種展示取向並非是截然對立的情況,展示計劃往往會以兩種取向同 時考慮。如下圖所示的幅度移動指標所示,最左端的是只有標本的「標本陳列」, 最右端為只有資訊的展示(如僅用電動遊戲設備、模型、複製品的展示)。當展 示中的資訊,如照片、圖表、模型或多媒體視聽節目等超過展示的百分之六十時, 則該展示可以被視為教育型的展示(呂理政,1999)。. 圖 3「標本取向」與「主題取向」展示評估圖 資料來源:呂理政(1999) 。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書局。頁 20。. 22.

(31) 三、展示策略 博物館的的展示規劃常常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常設更是通常會維持至少五 年以上,因此如何透過好的展示策略,保證展示能持續吸引參觀者,達到好的教 育效果,是博物館展示規劃的重要課題。「展示策略」指將展示訊息載負到展示 媒體之上,連結或轉換抽象的展示資訊為具象的展示媒體,並使展示媒體對參觀 者產生如展示資訊般的意義和想法,陸定邦(1997)將博物館中常見的十四種展 示策略,整理如下: (一)比較法:對兩種以上事理的異同,求出其共同點或各自的特點,有「同中 求異」或「異中求同」的做法。 (二)陳述法:將資訊直接敘述出來的方法。亦可以用前敘或倒敘和穿插的手法 來增加資訊敘述的故事性或情節性。 (三)透視法:將平常被掩蓋的資訊予以剖開,或將掩蓋的部分予以透明化處理 的方法。 (四)引誘法:以參觀者的好奇心和對事物的新鮮感為出發點發展出來的策略, 例如參觀者平常看不到的東西,或是從來沒有經歷過的體驗等。 (五)測驗法:以參觀者不服輸、好勝的心裡,以及優越感和教育上所稱的認知 失調等所發展出來的策略,亦稱「激將法」,展示方式有比賽猜謎等,但 不可使參觀者有過高的挫折感。 (六)遊戲法:透過遊戲的方式將展示資訊傳達給觀眾的方法。相對測驗法而言, 遊戲法比較偏向娛樂玩耍沒有壓力。 (七)重複法:讓展示資訊以相同或不同的形式重複出現,以強調展示資訊印象 的方法,有時也可稱為「加強法」。 (八)恐嚇法:根據人類趨利避害、追求成功、逃避失敗的恐懼心理發展出來的 策略。比如說「火災的時候,你,該怎麼辦?」 (九)鼓勵法:以正面獎勵的方式邀請參觀者參與展示活動,亦可以循序漸進或 23.

(32) 階段式教學的方法來傳遞展示資訊,讓參觀者能較有信心或主動瞭解較難 的展示資訊。 (十)藝術法:以具象或抽象的藝術方式將展示美化的方法,提昇展示的美感與 品質層次。但有時為鼓勵參觀者參與,會刻意將展示處理地較為粗糙。 (十一)戲劇法:以較為誇張、幽默、隱喻的方式來傳遞展示資訊的方法。亦可 以直接聯想到漫畫、卡通、神話故事、戲劇為達到戲劇效果所使用的方法。 展示策略的應用沒有固定公式,要隨著觀眾的嗜好、社會文化的變遷、休閒 娛樂事業的競爭、展示與媒體的開發等,進行調整。現今很多博物館希望展示單 元做成「參與式」的展示(Participatory Exhibits),以提供參觀者參與展示活動 的機會(如增加試驗式、減少靜態式的表演方式等),多讓參觀者與展示接觸、 互動。參與式展示的核心應是以能邀請參觀者參與展示活動的展示策略為中心所 發展出來的展示,化參觀者的行為為主動的知識探索,使得參觀者能以其對物件 或載負認知的語言和展示進行溝通,動眼、動手、動腦,不僅要瞭解、消化資訊, 尚期望他們能利用、創造出新的資訊。. 第三節 台灣陶瓷文化的發展脈絡. 壹、台灣陶瓷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台灣陶瓷的發展歷史悠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陶。距 今 6500~3000 年前左右,台灣進入「新石器時代」 ,那時人類已經開始製造陶器、 飼養動物,也有了農業。隨著各種用途的分化,陶器的形制也在製作技術成熟後, 大量地變化,從較早的罐、缽、碗、盆,到稍後的瓶、豆、壺等。台灣新石器時 代的陶器的製作,除了生活用具、陪葬品外,亦有手環、紡綸、網墜及鳥型製品 等樣式(蕭瓊瑞,2003)。根據台灣考古的發掘,台灣地區已發掘的史前遺址遍 佈台灣全域,包括時間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大忿坑文化、晚近鐵器時代的十三行 24.

(33) 文化、北部的大忿坑、十三行文化,中部的營埔文化,南部的鳳鼻頭文化、東部 的卑南文化等(邱碧虹,2010)。同時期,在台灣的原住民中,除了泰雅和賽夏 兩族,自古就不會做陶迄今也未發現實用陶器以外,其他的族群,包括平埔族在 內,都能做陶也持有陶器(陳信雄,2003)。其中排灣、阿美和雅美三族的陶器 製作最為豐富。雖然不確知各族是否為各族人做,或是外族輸入而得,陳奇祿等 教授研究指出各族都保有而且視為「神物」 。例如排灣族古壺(古祭壺) ,人類學 者都認為具有「不同的紋飾,形成特定的名稱、性別和價值等級」,尤其紋飾雖 然複雜,百步蛇卻是最尊貴的象徵。 台灣陶瓷發展經歷了日用陶器,到陶瓷工藝品,再到到進入博物館成為現代 陶藝三個過程(簡宜平,2011),整理如下表:. 表 2 台灣陶瓷文化發展時期表 陶瓷類型. 發展時期. 發展特點. 早期器用. 明鄭時期. 由漢人引進現代陶藝技術,早期製作的產品基本為. 陶瓷. 日常生活所需的較為粗笨的陶瓷器皿,如水缸陶甕 等,較為精緻的陶瓷器物仍然由大陸進口。 日據時期. 在台灣當時主政者的支持下,台灣陶瓷產業接受日 本的技術指導,引進機械生產,產業初步工業化, 同時製作技術進步,可以生產較細緻的陶瓷產品。. 藝術陶瓷/. 國民政府時 受到政府政策的鼓吹以及外銷的實際利益影響,藝. 仿古陶瓷. 期. 術陶瓷外銷盛行,造成陶瓷產業一時繁盛,外銷主 力為仿中國的官窯瓷器。此時出現的藝術陶瓷(仿 古陶瓷)的發展,是台灣陶瓷業轉型的契機,實用 以外的審美價值進入觀者與製作者的視野,陶瓷開 始具備實用以外的文化意義,但是對陶瓷創作和審 美的認知仍然停留在工藝美術的範疇。. 25.

(34) 現代陶藝. 1981 年中. 台灣現代陶藝的促發點,這次展覽使得建立在傳統. 日現代陶藝 工藝美術基礎上的陶藝觀念受到挑戰,刺激了台灣 作家作品聯 的陶藝創作者開始思考陶藝作為純藝術的可能性, 展. 並以此開啟了台灣陶瓷接下來十年的快速的發展, 讓台灣陶瓷的發展由中國文化傳統的工藝美術跨到 現代藝術。. 資料來源:整理引述自簡宜平(2011) 。台灣陶瓷藝術文化之轉變─從陶器、 陶藝到陶瓷博物館。頁 63。 貳、台灣陶瓷發展的特點. 一、多線演化. 圖 4 台灣早期陶瓷技術之來源與擴散 資料來源:陳信雄(2003)。陶瓷台灣。臺北市:晨星。頁 215。. 謝東山(2002)在《台灣現代陶藝發展史》中,以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9-2002)藝術社會學的角度觀看臺灣陶藝發展,他提出台灣當代陶 瓷生產呈現多線演化的特點。如圖 4 所示,台灣陶瓷發展最大的特色就是多樣的 26.

(35) 製作源頭,不論是明清時期、日治時期、國民政府遷臺之後,都為陶瓷產業帶來 不同的影響。台灣最早出現的陶瓷是日用陶,接著是仿古陶,隨後是唯美陶,最 後則是前衛陶,在此多線演化過程中,四者雖出現時間不同,但後來者並無法取 代前者,其原因是它們各有不同的演化起源與社會功能。換句話說,多元並存 多元並存是台灣陶瓷文化發展的重要特色。一方面,如圖 5 所示,雖然台灣 的的歷史較短,當史前文物的古樸、原住民陶瓷的手工拙趣、漢人移民後嘉南地 區特有的交趾陶、鶯歌彩瓷器、苗栗陶瓷娃娃、還有南投、鶯歌、高雄等地的陶 瓷,都有著不同的生產路線,而形成區域性特色(溫淑姿,2005)。另一方面, 台灣陶瓷的發展上就是融合了中國、日本、歐美文化的元素,在此基礎上創新意 義。以殖民時代的日本的影響為例,日本文化影響社會生活,如日本碗盤的進口 與台灣燒造的和式風格。戰後,台灣雖脫離日本統治,但許多器物仍然顯現殖民 時期的文化色彩。例如北投「永豐窯業社」的產品與日本「九穀燒」 、 「小島號製」 在造型、紋飾、質地與技法均大致雷同,此印證戰後兩地的文化關係。 二、由南向北的發展趨勢. 圖 5 台灣陶瓷地圖 27.

(36) 資料來源:陳信雄(2003)。陶瓷台灣。臺北:晨星。頁 214。 註:黑色圓代表清代,三角形代表日本時代,空心圓代表戰後。. 台灣的陶瓷生產原本遍佈全台各地。日治時期逐漸集中在中北部的台中州 (以南投、大甲東為主) 、新竹州(以苗栗為主) 、臺北州(以北投、鶯歌為主), 光復以來集中的趨勢更為顯著,以鶯歌與苗栗二地為主。戰後由於政治背景、交 通運輸、地理環境、時代風尚等諸多因素導致台灣陶瓷重心北移,也造就了鶯歌 陶瓷業翹楚的地位(簡榮聰,1992)。 參、台灣陶瓷類博物館統計 台灣陶瓷類博物館主要分佈在有陶瓷發展歷史的地區,例如北投、嘉義、苗 栗、鶯歌等地。根據 2017 年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統計2,目前台灣以陶瓷為主題 的工藝博物館或文物館有 14 座,依照開館年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陶瓷類博物館統計表(本研究整理) 博物館名稱. 開館年份. 內容屬性. 水裡蛇窯陶藝文化. 1982. 地方工藝、 傳統工藝文物、現代陶藝創. 園區 北投文物館. 藝術產業 1983. 1995. 集蛇窯) 許新旺陶瓷紀念博 物館 2. 作. 傳統工藝、 傳統工藝陶瓷、生活器物、 地方產業. 1995. 作. 地方工藝、 傳統工藝文物、現代陶藝創 藝術創作. 添興窯陶藝村(集. 展品類別. 現代陶藝創作. 地方工藝、 陶瓷藝品、藝術陶瓷、現代 藝術創作. 陶藝創作.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博物館名錄((2017 年 1 月 23 日)). http://www.cam.org.tw/museumsintaiwan/ 28.

(37) *南投陶展示館. 1996. 傳統陶藝、 傳統工藝陶瓷、民俗文物、 地方產業. 生活陶瓷、現代陶藝創作 藝術陶瓷、生活陶瓷. *金門陶瓷博物館. 1998. 地方產業. 釉之華─活的陶瓷. 1998. 陶瓷產業、 傳統工藝陶瓷、現代陶藝創 藝術創作. 教育館 台灣交趾陶藝術文. 1999. 物館. 作. 傳統工藝、 傳統工藝陶瓷、裝飾陶瓷 地方產業. *鶯歌陶瓷博物館. 2000. 傳統工藝、 古陶器、原住民陶瓷、藝術 地方產業. 陶瓷、現代陶藝、工業陶 瓷、生活陶瓷. *嘉義市交趾陶館. 2000. 傳統工藝、 民俗陶器、裝飾與建築交趾 地方產業. *鶯歌陶瓷博物館. 2000. 陶、現代陶藝創作. 傳統工藝、 古陶器、原住民陶瓷、藝術 地方產業. 陶瓷、現代陶藝、工業陶 瓷、生活陶瓷. 尚古陶瓷博物館. 2000. 傳統工藝、 傳統工藝陶瓷、生活器物 地方產業. 台灣民窯生態教學. 2004. 園區. 傳統工藝、 傳統工藝陶瓷、生活器物 地方產業. *苗栗陶瓷博物館. 2005. 傳統工藝、 裝飾陶瓷、生活器物、現代 地方產業. 柴燒. 註:*為公立博物館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 http://www.cam.org.tw/museumsintaiwan/. 從表 3 中可以看出,台灣目前的陶瓷類博物館可以大致分為三類: (一)以地方陶瓷產業特色為主題的工藝博物館,例如南投陶展示館、苗栗縣陶 瓷博物館、嘉義市交趾陶館、金門陶瓷博物館、鶯歌陶瓷博物館、宜蘭台 灣碗盤博物館。其中,除了宜蘭的台灣碗盤博物館外,均為公立博物館, 29.

(38) 由政府規劃,並配合相關的地方產業展示或園區,一方面作為地方展示陶 瓷工藝文化的載體,另一方面也提供台灣現代陶藝的創作展示空間。 (二)強調觀光與文化體驗的陶瓷博物館(園區),如許新旺陶瓷紀念博物館、 台灣民窯生態教學園區、水裡蛇窯陶藝文化園區、釉之華陶瓷教育館、北 投文物館、尚古陶瓷博物館、台灣交趾陶藝術文物館等。這些博物館(園 區)大部分分佈在台灣的傳統陶瓷生產地,例如鶯歌、北投、南投等地, 各自有著不同的經營主題。 (三)單一陶瓷種類製品為主題的博物館,如宜蘭的台灣碗盤博物館。以碗盤為 主題,藏品包含了台灣及世界各國碗盤、陶瓷及相關藝術品,並包含了完 整的園區和展示空間,是全世界目前唯一一個碗盤主題博物館。 肆、台灣陶瓷類博物館的展示取向 為瞭解台灣博物館對陶瓷的詮釋,本研究根據台灣本島的主要的幾個陶瓷博 物館,包括苗栗陶瓷博物館、嘉義交趾陶館、南投陶展示館的展示進行觀察,並 在第五章中與鶯歌陶瓷博物館進行比較。 一、苗栗陶瓷博物館 苗栗陶瓷博物館3位於苗栗縣政府規劃的「苗栗特色館」4內,館藏主要以富 有苗栗歷史、文化與生活特色之陶瓷文物及作品為主。該館主要分為 6 個展區, 展示主題分為陶之鄉-苗栗、老陶師的故事、苗栗的陶顏、酒甕與裝飾陶瓷風采、. 3 4. 苗栗陶瓷博物館 http://cultural.mlc.gov.tw/content_type/index.asp?Parser=15,24,195,184,,,68. 苗栗特色館原為陸軍維修廠,民國 94 年以客家意象改建為旅客服務映象園區,民國 102 年 6 月. 更名為「苗栗特色館」,座落於公館鄉內,面積約 2 公頃,設有苗栗陶瓷博物館、四方窯、苗栗 窯、木炭窯、香茅油、苦茶油和樟腦油展示區,定位為苗栗陶瓷發展及傳統產業之展示館群,提 供地方文化、傳統產業、特產、觀光休閒旅遊等綜合服務,帶動地方文化觀光產業發展。 30.

(39) 窯窯相望、苗栗製陶技術以及從傳統中創新的現代柴燒,呈現苗栗陶瓷的古樸、 包容與多元發展之風華。 苗栗陶瓷博物館的展示主要運用靜態的分類展示為主,文物主要陳列在玻璃 櫃中,沒有運用情境展示手法。常設展陳列各種陶瓷的傳統文物,結合照片與文 本及模型介紹展品。展示介紹陶瓷物件之名稱、年代與材質等基本資訊,並沒有 說明文物的背景、意義與價值等輔導材料。. 表 4 苗栗陶瓷博物館常設展示架構主題表(本研究整理) 展示主題. 展示內容. 展示媒介. 陶之鄉-苗栗. 介紹台灣陶瓷的發展歷程,包括鶯歌、北投、新 工藝器物 竹、苗栗、沙鹿、南投、嘉義、台南等區域各 圖文展板 自陶瓷的特色。. 老陶師的故事. 介紹苗栗陶發展過程中重要的老陶師。. 工藝器物 圖文展板. 苗栗的陶顏. 分為「缸&酒甕」和「裝飾陶瓷」兩個主題, 工藝器物 將陶瓷藝術品展於玻璃櫥窗內;酒甕排列整齊 圖文展板 擺放,形成裝置藝術牆面. 苗栗製陶技術. 陳列過去老師傅使用過的舊製陶器具。. 圖文展板 互動遊戲. 窯窯相望. 介紹不同的窯爐及其功能。. 圖文展板 窯爐模型. 從傳統中創新. 介紹苗栗陶藝的特色之「柴燒」,主要展示現. 圖文展板. 代柴燒作品。. 現代陶藝. 資料來源:苗栗陶瓷博物館 二、嘉義交趾陶館 交趾陶藝術是嘉義市的工藝特色,嘉義交趾陶館於 2000 年 5 月 23 日正式開 館啟用。交趾陶博物館的展示內容包括交趾陶的工藝介紹、歷史演變、建築運用 31.

(40) 及現代交趾陶創作幾個面向。展示主要以靜態的分類展示為主,結合照片與文本 及模型介紹展品。. 表 5 嘉義交趾陶館展示架構主題表(本研究整理) 展示主題. 展示內容. 展示媒介. 交趾陶之美. 入口區交趾陶審美效果創意空間. 圖文展板 互動空間. 交趾陶探源. 交趾陶與建. 介紹葉王生平、創作傳奇與行腳,並介紹重要交趾. 工藝器物. 陶作品的分佈及遺存現況,說明交趾陶的淵源流傳. 圖文展板. 介紹裝飾的交趾陶作品. 工藝器物. 築裝飾 現代藝師區. 圖文展板 為全國藝師研究成果發表及產業資訊交流的園地。. 工藝器物 圖文展板. 特展區. 定期展出各種風格不同之陶藝作品. 現代陶藝 圖文展板. 三、南投陶展示館5 南投陶展示館位於南投縣文化園區內,園區規劃為縣史館、縣史圖書文獻館、 南投陶展示館及籌備中的藝術家資料館。南投陶已有超過 200 年以上的歷史,南 投陶展示館是針對南投縣特有的陶器產品設立的地方特色館。 南投陶展示館為針對南投縣特有的傳統陶藝產業設立的地方文化館,館內常 設展示早期先民生活陶相關製品約 200 件。並展示說明陶藝製作各種成型技法、 裝飾技法、陶土種類與特質、窯的種類等內容。南投陶展示館主要採用分類的靜 態陳列方式,結合工藝器物與展板的說明,介紹南投陶瓷發展的特色。. 5. 南投陶展示館 http://www.nthcc.gov.tw/pottery/ch/02_tour/02_list.asp 32.

(41) 表 6 南投陶展示館展示架構主題表(本研究整理) 展示主題. 展示內容. 展示媒介. 入口意象區. 仿照窯口的造型設計,營造陶窯氛圍。. 工藝器物 圖文展板. 土的種類與. 介紹南投縣陶土的特質與燒製效果。. 特質區 成型技法區. 圖文展板 配合本館典藏陶棺、大型金魚缸等展示,介紹 工藝器物 南投縣的陶器。. 裝飾技法區. 圖文展板. 介紹南投陶常見的裝飾技法如:黏貼、鑲嵌、 工藝器物 刮雕、壓印、上釉等。. 窯的介紹區. 工藝器物. 圖文展板. 南投縣傳統蛇窯、登窯、包子窯等介紹與燒製 工藝器物 流及工具的說明。. 圖文展板 窯場模型. 現代陶藝區. 南投縣現代陶藝作品展示區。. 工藝器物 現代陶藝 圖文展板. 四、小結 總結以上三個陶瓷博物館的展示,可以發現主要包含了以下四種取向: (一) 歷史文化與常民生活:呈現台灣或當地的陶瓷發展歷史和生活;(二)物質技術 的層面:介紹陶瓷相關的土壤、窯廠、技術釉藥等知識;(三)地方工藝產業: 介紹地方特色的陶瓷工藝產業的發展與現況;(四)藝術表達與創作:提供現代 陶藝創作的展示空間。 陶瓷類博物館的展示內容主要是以地方的陶瓷工藝歷史與特色為主,強調陶 瓷作為一種工藝傳統的文化表徵與地方產業的代表的意向。從展示策略上看,主 要以地方歷史與文化作為主要的展示規劃方向,對於整個台灣陶瓷文化發展的脈 33.

(42) 絡介紹較為缺乏。從展示方法上看,這幾個博物館多採取靜態的文物配合圖文說 明呈現,展示物件被視為過去文化歷史的見證,從屬於設置的地方歷史脈絡敘述 中。.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are no longer walled gardens with ‘keep out’ signs, but open and exciting hubs offering us an intellectually charged socket into which we can all plug when in need of

Optim. Humes, The symmetric eigenvalu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Math. Rohn, An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absolute value equation, Eletron. Seeger and Torki, On eigenvalues induced by

Basing on the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results,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learning the polynomial derivatives on different level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