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方法

對於如何研究展示,王嵩山(2005)提出,形式論(物件)與實質論(社會)

兩種博物館展示評論與批判的途徑,前者關心「展示的構成」,後者關懷「展示 與人和社會發展的關係」,二者都因主體性的差異而呈現不同的判斷。其中,實 質論者的展示批判,留意展示所呈現的和塑造的觀看世界的方式。博物館因為「物」

而設立,物件是博物館實踐的主要對象,也是博物館對外溝通的語言,物質文化 展示不僅著重器物本身的描述與功能解釋,還需將器物放置在社會文化脈絡中來 詮釋,並掌握物件背後說隱含的只是體系與社會文化的關係,才能以此從事文化 再現、創造與傳譯的角色(王嵩山,1992)6

在此觀念下,本文藉由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半結構式訪談等方法,通 過對博物館展示的相關理論、空間陳列方式與文化詮釋等面向進行仔細分析,來 瞭解陶博館展示的詮釋:

一、文獻分析法

文獻資料能夠幫助研究者掌握研究對象的社會體系、文化變遷和各種知識。

文獻分析法,顧名思義是先有「檔」而後有「分析」的研究方法。這些「文獻」

資料的來源是豐富多樣的,諸如:公部門的報告書、工商界的研究、檔記錄資料 庫、企業組織資料、圖書館中的書籍、論文與期刊、報章新聞等等。再者,針對 這些文獻所需進行的「分析」步驟有四:一為「閱讀與整理」(Reading and organizing)、二為「描述」(Description)、三為「分類」(Classifying)、最後四為

6 王嵩山(1992)。博物館民族誌的概念與方法:兼及台灣人類學博物館的初步探討。台灣

史田野研究通訊,24,76﹣10。

「詮釋」(Interpretation)。是以,文獻分析法係屬一種系統化的客觀界定、評鑑 與綜合證明的研究方法,確認過去時間的真實性,交互關照,主要目的為「瞭解 過去、洞悉現在、預測未來」(葉立誠、葉至誠編,2012);換言之,探究研究主 題之淵源、原因、背景、影響及意義等等。

二、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是人類學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參 與觀察法的重點就是要理解研究對象在某一情境脈絡之下,所使用的詞彙、人們 如何看待與解釋他們的所作所為,包含此時此刻他們所在的氛圍,藉以完整地詮 釋出「到底是怎麼回事」(Gray, 許夢芸譯,2008)。因此,參與觀察法強調人類 學家要保持開放的心胸,去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並試著用當地人的觀點,詮釋說 看到的現象。但一次同時,人類學家也要注意「參與觀察不但要參與被研究人群 的生活,還要保持專業的距離,以便適當地觀察和記錄材料」(David M.

Fetterman ,賴文福譯,2013)。

三、半結構式訪談

訪談是記錄與分析研究對象在敘事過程,強調了什麼、遺漏掉什麼、什麼議 題影響情緒變化、選用什麼說法及怎麼組織等內容;即使是一種偏見,也有機會 讓研究者瞭解這些構成社會的基礎是什麼(Thomas,1999)。在訪談的過程中,

研究者盡可以鼓勵或認可的方式,引導他們繼續說出其餘細節部分,但注意不要 隨意插入個人的評論或質疑受訪者的觀點。(Thomas,1999)。本研究根據需要,

針對陶博館展示之規劃與內容,對鶯歌陶瓷博物館之展示組長進行訪談(訪談大 綱見附錄一)。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的架構以博物館展示詮釋為中心,分別就博物館與文化詮釋和博物館

展示詮釋分析兩個角度進行探討,並透過個案訪談呈現博物館的展示觀點。

圖 5 研究架構圖

研究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採取文獻分析法,針對博物館展示詮 釋的相關理論進行歸納和分析,包括博物館展示主題、展示類型、展示架構等,

依據文獻歸納的結果,發展出訪談綱要的大綱,並進行訪談;第二階段,不定期 透過實地的訪查鶯歌,並記錄陶博館展示現況;第三階段彙整資料,進行內容分 析,針對本研究的貢獻及結論做出說明,並提供未來延伸性的建議。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以陶博館的展示為研究對象,將展示分為常設展和特展兩大類,

內容包括:展示架構、展示內容、展示方法、展示策略、展示物等方面。常設展 方面,本研究對其展示架構及內容進行整理,分析其展示方式,並關注常設展歷

年的展示更新;在特展方面,根據陶博館「臺灣陶瓷的文化史保存、地方陶瓷產 業、國際現代陶藝推展交流」三個發展方向,將特展內容概括分為現代陶藝、陶 瓷文史及陶瓷產業三大類,對歷年來的特展內容整理說明,並透過統計圖表,觀 察陶博館特展的歷年變化。

第四節 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採取質、量兼具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觀察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展示蒐 集之資料為分析對象,本節針對資料的蒐集與分析進行說明。

一、資料蒐集方法

本研究為詳實地記錄陶博館常設展與特展的詳細資料,因此採用多元的資料 蒐集方式,包括展示文本資料蒐集、觀察記錄、訪談記錄,茲說明如下:

(一)展示文本資料蒐集

展示文本資料的蒐集包含兩個部分,一為陶博館歷年出版之展覽專輯圖書、

活動手冊、文宣等,二為陶博館展示相關之報道、新聞、專家評論、雜誌文章等 資料。

(二)觀察記錄

參與觀察法有助於瞭解任何情境中與牽涉的人、事、物,本研究於2014 年 下半年到2016 年間,深入到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展示的現場(包括常設展與特展),

進行空間、物件、文字、圖像等資料的觀察與記錄,注重觀察展示場域的內容更 新,教育活動等。

(三)訪談記錄

參與觀察法無法獲得完整研究所需的資料,因此也需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的 訪談以完善資訊。故本研究在蒐集展示資料的同時,對陶博館內重要的展示策劃 館員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訪談一方面補足了觀察記錄的資料補足,另一方面也

讓研究者可以針對觀察記錄中遇到的問題,與研究對象進行雙向的溝通。訪談過 程中全程錄音,以確保訪談記錄的完整性,同時也做重點的筆記摘要,助於資料 分析時的情境回顧。訪談後製作逐字稿,交由訪談者確認後進行整理與使用(見 附錄一)。

二、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為兼顧陶博館展示資料分為考慮到常設展和特展的不同特性,採取質、

量化兼具的方法,資料的處理分為質性資料和量性資料兩大類型,說明如下:

(一)質性資料

主要針對展示的文本資料、觀察記錄和訪談記錄的內容進行分析,常設展方 面,本研究對其展示架構及內容進行整理,分析其展示方式,並關注常設展歷年 的展示更新;

(二)量化資料

主要針對陶博館的歷年特展進行統計分析。收集陶博館2000 年~2015 年的 特展資料,根據陶博館「臺灣陶瓷的文化史保存、地方陶瓷產業、國際現代陶藝 推展交流」三個方向,將歷年特展內容概分為現代陶藝、陶瓷文史及陶瓷產業三 大類,進行分類整理,並透過圖表統計,瞭解陶博館特展的歷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