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五節 何厝國小代間鄉土活動之介紹

本節將會介紹何厝庄的歷史及何厝國小辦理代間鄉土活動的相關課程內容 作簡介,以下說明:

一、何厝庄的歷史緣由

西元 1945 年臺灣光復以後,何厝庄隸屬於臺中縣大屯區西屯鄉管轄;1947 年二月一日劃歸臺中市,改稱西屯區何厝里(臺中市誌,2008)。

當時,絕大部份是何姓宗親,只有少部份其他姓氏,但也大多數是何姓姻 親。到了民國五十年,因為里民人口眾多,市政府才把何厝里劃為何厝、何安 二個里(臺中地區古史雜詠,1996;臺中市鄉土校外教學導覽手冊,2008)。

民國六十初年,國家推行十大建設,經濟突飛猛進,國民所得日益提高,

外來人口也增加迅速;於是臺中市政府為應地方發展需要,辦理都市計畫第四 期重劃,何厝庄正是四期重劃區內重要地點,人口增加更快;乃於民國七十九 年,把原來的「何安里」再分轄出「何源里」「何仁里」「何德里」;而「何厝里」

再分轄出「何明里,統稱六何(合),後續又增何南里、何福里與何成里(臺中市 誌,2008;臺中市西屯區公所,2010)。

如同臺灣各地的舊地名,何厝庄內在開墾、生活,形成聚落以後,居民為 了分辨地理位置─俗稱小地頭、小地名(臺中市誌,2008)。

(一) 何厝里

何厝里位於「何厝庄」的中央偏東的位置,東隔太原路與西區相鄰;南隔 臺中港路與何南里為界;西隔著何厝街與何安里為界;北隔西屯路與何德里為 界。何厝里是何姓聚落的中心區域,也是祖厝最多的地方。因市地重劃,如今 巷道四通八達,原有房舍也都紛紛拆除重建。里內有長榮桂冠酒店、漢口國中 以及新式別墅、住宅大樓;傳統與現代互相輝映。境內舊地名有:大厝內,因 為早期建有何姓祖厝─子旋公派下,所以得名。

54

(二) 何安里

何安里位於何厝里之西,北隔西屯路與何仁里為界;南至中港路南邊的舊 何厝街與何南里為界;西至洛陽路與惠來里為界。何安里境內除何厝街西側尚 有部份古厝、祖厝以外,大部份重劃以後的新建住宅、商業大樓。境內福壽宮 位於青海路是何厝庄民的信仰中心。而「何厝國小」的設立,更便利於社區兒 童教育,並且推展鄉土教育。

二、辦理代間鄉土活動之動機

何厝庄的居民、家長及學童對學校、社區的認同和參與度不高,為解決社 區低靡問題,以學校為橋樑,從社區著手進行,鼓勵師生走入社區。而社區本 身有多位的耆老,對在地文化歷史相當了解,為了讓學生更認識社區,從最貼 近生活的社區老樹做為第一個活動;透過拜訪社區老樹(綠巨人)活動,由耆老 口述歷史,學生拿紙筆記錄,慢慢辦理一系列的代間鄉土活動(臺中市何厝國民 小學主編(2006)綠巨人傳奇─社區故事全記錄,成果報告書)。

三、代間鄉土活動場域之介紹 (一) 北管新樂軒

「北管」是臺灣風靡最久的流行音樂,而何厝庄新樂軒是昭和 9 年(西 元 1934 年)起館,剛開始都是何厝庄的人,約有 4、50 人參加;並從西屯興 樂軒請來徐火爐先生人稱〝踉仙〞來教人學曲。學曲是一種娛樂,曲館的人 比較斯文,因此學曲的人稱「子弟」。

北管應正「北館」,因宋朝南遷以來,華夏古音盛傳華南,梨園戲在泉 州稱「南音」,元、明中原戲曲對稱「北曲」;兩者傳至臺灣分稱「南、北館」。

後來以「管」來區分兩系統。

新樂軒第一次登臺是在西屯派出所落成時,之後也曾在中山公園表演 過,甚至曾遠赴屏東參加東港迎王祭典。

臺灣光復前,日本人曾禁鼓樂;光復後,曲館活動才逐漸又接續下來。

55

老師父們幾次想教導新人傳續香火,但很多年輕人學不成、學不住;還好現 在庄內有何厝國小成立了北管社團,達成老人家博館的心願(戀戀何厝庄,

2007;臺中市鄉土校外教學導覽手冊,2008)。

何厝國小,邀請社區「何厝新樂軒」北管師傅到校指導社團,使北管文 化向下紮根帶向各角落,帶領學生實地走訪家以了解北管文化及歷史。

(二) 春秋閣掌中劇團

由施秋旺先生手創於民國五十四年,並於民國五十八年進入中廣全國聯 播網眼布袋戲時達到巔峰;之後又歷經布袋戲從內臺到野臺表演的興盛與衰 退。不同於其他劇團以加強燈光、偶型、穿插歌舞秀的求新求變;春秋閣於 民國七十六年毅然重整劇團,重新購入木雕精緻綵樓,致力發揚「古典布袋 戲」,並且恢復傳統文武場伴奏,以精湛的演技,完整的重現掌中劇原有風 貌,為的是提昇布袋戲的素質,讓民眾能欣賞到傳統布袋戲,並期待能復興 傳統藝術。

在如此用心經營下,果然在現任團長施炎郎先生的帶領下於民國八十六 年代表臺中市參加地方戲劇比賽榮獲中區優勝獎,春秋閣掌中劇團的演出得 到了肯定,辛苦的耕耘終於有了成果(戀戀何厝庄,2007)。

提供教學部分,指導何厝國小掌中劇社團,教師可帶領學生實地走訪,

認是布袋戲、人偶、戲服等傳統文化。

(三) 何安福德宮

何安福德宮目前已擴展成附近九里住民信奉的神祇,每逢農曆初二、十 六香火鼎盛,很多善男信女都會帶著供品到福德宮祭拜,祈求生意興隆,闔 家平安。

何安里福德宮奉祀的土地公,據傳原本是被置於河邊竹叢下的一顆長形 石頭,後因開闢道路必須清走,但無論施工人員如何賣力的挖,都無法移動

56

這顆石頭。後經人指示,施工人員祭拜石頭祈求它若保佑工程順利,居民將 蓋廟永久奉祀,如此在經「擲筊」獲得神明允許後,石頭很快被移開了。此 事之後經過地方人士奔走及地主熱心捐地,才得以簡單搭見祭拜並在民國八 十年時修建完成現金規模。而該顆具有神力的石頭亦被長期保存在廟內神桌 下。提供教學部分,配合鄉土課程及宗教信仰有關之課程內容(戀戀何厝庄,

2007)。

(四) 福壽宮

福壽宮是何厝庄民信仰中心,取其多福添壽之吉相而命名。傳云,先民 渡海來臺,登錄於中臺灣,歷盡滄桑,數度遷徙,始落籍於本庄。時為清咸 豐年間,即西元 1850 年~1860 年瘟疫猖獗,庄民競往塗葛掘(今龍井鄉麗水 村水裡港) 福順宮求助朱、李、池三府王爺,感應通天,為免勞頓之苦,庄 民逃於現址搭寮奉祀,香火鼎盛,求諸者眾,奈香案窄陋,復以塵泥滲漉,

雨澤下注,坊間有修葺之議,主事何石結鳩集信眾雕塑金身,立名福壽宮。

提供教學部分,配合鄉土課程及宗教信仰有關之課程內容(戀戀何厝庄,

2007)。

(五) 何厝家政班

家政班隸屬於農會輔導,通常以社區婦女為對象,為其開辦有關食、衣、

住、行、育、樂等研習,以其充實婦女們的生活,協助其營造幸福美滿之家 庭。何厝家政班於 2002 年由臺中市農會輔導成立,招收何厝里的社區婦女,

定期舉辦講座。加入的會員只需繳少額會費,即可參加一期 12 堂的課程(每 月一次)。課程內容豐富,有醫學保健、中西式點心製作、手工藝等。講員 來自社區內有特殊才藝與專長的居民,結合人力資源,促進里民的互動及合 作(臺灣社區通,2010)。

提供教學部分,提供社區學童參觀其製作傳統點心過程。(如:紅龜粿、

57

草仔粿、芋粿、麻薯、湯圓、肉粽、香包)。

(六) 救世軍

救世軍 1965 年在臺灣成立,其中三個組織在臺北地區,其餘分別設在 臺中、埔里、彰化、臺南。它是國際人道慈善公益組織,也是基督教會之一,

在世界各地以推廣基督教博愛信仰、興辦教育事業、援助貧弱困苦為宗旨,

並提供各種不同形式的服務。舉凡,災害救助、職業訓練、醫院,監獄探訪、

社群服務、老人及身障照護等。

提供教學部分,提供中高年及免費課程包含兩性教育、自殺防治、情緒 管理等(戀戀何厝庄,2007)。

(七) 老樹巡禮

臺中市政府列管的珍貴老樹共有 34 棵,其中西屯區共有兩棵:

1.老茄苳樹一

在何厝國小的校門正對面有一棵樹齡超過二百五十年的老茄苳樹,而除 了樹齡悠久之外,這顆老茄苳樹的最大特色乃在於:幾乎所有的老樹都長在 戶外,而這一棵老茄苳樹卻長在一家機車行的店裡,且佔據了室內三分之二 的面積。這棵令人稱奇的老樹,曾讓一位客人願以百萬元的代價請店主割愛 呢!據店主母親指出:原本這附近有三株老茄苳,其中一株被雷擊中死亡,

另一株因開路被砍伐,只有這一株逃過一劫。而根據機車行老闆何聰明的推 算,這棵老茄苳樹高十二公尺、胸徑二點六公尺、胸圍八公尺,並且長有兩 個樹頭。店主一家雖須與大樹一起生活,但並不覺得不便,反而把它當作家 裡的一份子,每天早晚都會為它上香,每隔一段時間會噴藥除蟲,修剪枝幹,

由於如此細心照料,所以老茄苳的枝葉仍十分茂密(引自戀戀何厝庄,2007)。

2.老茄苳樹二

在臺中市珍貴老樹中喧賓奪主的故事有兩個,其中一株是西屯區何成里

58

臺中港二段的老茄苳樹瓜帶了一株老榕樹;另一株則是在北屯區軍功里東山 路軍福宮的雀榕奪走一株老茄苳生命。

位於西屯區何成里臺中港路二段 41 巷尾(大墩 20 街)隔壁巷內,在大容 東西街的圳溝還沒整濬之前,原有一條野溪,村民以舊何厝橋往來溪邊兩 邊,就在橋頭有一株數百年的老榕樹及一座「榕樹公廟」。

由於老榕樹的樹蔭很大,二次大戰盟軍飛機轟炸時,日本人怕盟軍把停 放在水湳機場的飛機炸毀,於是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把飛機拖到有大樹的 地方,將飛機放在樹底下,用大樹來作掩藏,而那時候在這棵老榕樹底下就 被放置了三架轟炸機,村民也都躲在樹下避難,從未有人受傷,村民感謝老 榕樹的恩澤,每天都前來膜拜,香火鼎盛。

不料,民國 59 年一場颱風將老榕樹吹倒,幸好廟旁還有一株樹齡約 130

不料,民國 59 年一場颱風將老榕樹吹倒,幸好廟旁還有一株樹齡約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