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與代間鄉土活動頻率與社區意識之關係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參與代間鄉土活動頻率與社區意識之關係

社區意識量表共有 16 題,採五點量表記分,滿分為 80 分,最低分為 16 分,平均分數則介於 1 到 5 分,越高分表示居民的社區意識越高。而本研究所 抽出的何厝社區居民(n=409),其社區意識平均分數為 3.46,總分的平均數為 55.35,介於同意與普通之間,顯示該社區的居民之社區意識是趨於正向的。

研究者一開始先是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參與頻率與社區意識間的關係後 發現「較常參加」22 人、「經常參加」4 人、「總是參加」5 人,由於這幾個 面向的人數不多,因此研究者將「較常參加」、「經常參加」和「總是參加」

這三個的面向一起合併為一個「經常參加」這個面向(參考表 4-16)最後,得到 的結果為「經常參加」活動的人比「從未參與活動」的人在社區意識的構面中 有顯著。

當參與代間鄉土活動越頻繁,則其不論是整體的社區意識,還是各面向(社 區關懷、社區認同、社區參與、社區親和)的意識,也就顯著地越好。同樣的也 有國外學者 Wilson & Baldassare(1996)之實證研究發現,當社區居民對地方參與 有較高的滿意程度時,其整體社區意識亦會相對提高。表示這些代間活動的辦 理,是能有效地影響居民對社區的意識。

表 4-16 參與代間鄉土活動之頻率與社區意識各構面之關係

題項 社區意識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顯著性 事後檢定(Scheff `e) 社區關懷層面 - - 8.33 .00*

1.從未參加 13.88 3.29 - - 1<3 1<4 2.很少 14.82 1.86 - - 無顯著 3.偶爾參加 15.21 1.81 - - 3>1 4.經常參加 15.87 2.10 4>1 (n =409) *P<.05 註:為五點量表 滿分 80 分,最低分 16 分

103

104

的熱絡往來,因都市重劃,以致昔日「鳥仔若要飛過何厝庄,沒死也會掉三根 毛」的社區意識的向心力逐漸消失…。雖然我在何厝庄住了很久,可是說真的我可能 知道看過這個人…,雖然算是很近的親戚關係,但是也不是不見得會打招呼…然後就很不 熟,可能完全都沒有講過話這樣子…(訪 B 居民 100124)。

何厝國小的何校長發現到何厝庄居民社經地位不一,使得居民凝聚力不如 預期,家長及學童對學校及社區的認同及參與度不高,加上老師發現小朋友對 自己的社區不是很瞭解,除給予小朋友課業的協助外,還要激發孩子對於社區 的認同(綠巨人傳奇~社區故事全記錄,2005)。為瞭解決社區低靡的問題,校 長決定以學校的角度出發,進而走入社區,鼓勵學校教師及學生進到社區、體 驗社區生活,於是以「樹」為出發點,運用社區高齡者來解說老樹的故事,並 將代間鄉土活動的種子灑下。

恩!其實我覺得改變還滿大的……明明就是從小到大,大家都生活在一起,

但是你並不知道她到底是誰,然後他到底是在做甚麼,或是怎麼溝通之類 的,我會覺得完全沒有,可是因為這個活動的關係,所以好像把那個連結 的線給牽起來了!所以就感覺很神奇啦!就之前前兩天可能看到的時候還只 是個陌生人一樣,可是因為我們在做這個活動的時候在去找那個耆老的時 候,然後我們去包括去談一些事情的時候他也是,他們也會很主動的去談 這些事情,那我會覺得那個改變是很大的(訪B居民100124)。

當希望的種子被灑下,相對的在地的居民也給予一定的肯定,對社區有更 深厚的認識、增進親子間的互動、改造社區環境綠美化,讓當地居民跨出家門 並共同參與社區活動。

這種活動可以和孩子說一說、聊聊天我覺得很好。有機會的話應該再辦多 一些的走入社區的活動(2007學校社區一家親系列活動成果專輯)。

像現在何安里大容東街的河畔,我們有一些人就想要來改造這個環境,讓 大家可以去走走。或是帶著孩子參觀社區裡的寺廟、傳統文藝社團讓孩子 了解祖先的努力及傳統文化信仰,讓他們對社區更了解、更認同(2007學校 社區一家親系列活動成果專輯)。

105

小結:

透過代間活動搭起人與人情感的連結,對社區彼此間的情感也更加的認同 增進社區意識的提升,雖然辦活動並不能馬上立即看到居民對社區意識的提 升,但長期辦理活動下來,卻是能一點一滴慢慢的改變人對社區的認同情感。

而這樣的研究結果與蔡祈賢(1996)的研究是相似的,他認為社區意識可以 增進居民對社區正確的認知,產生熟悉而濃郁的情愫與強烈的認同感,此種心 理作用,足以改變社區組成分子內在的觀念價值與態度,促進居民參與社區活 動的動機,提高參與的意願。

顯示,若長期辦理代間鄉土的活動,是有可能改變居民的社區意識並對社 區產生認同的情感並會提高居民參與活動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