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住民地區教育現況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原住民地區教育現況及相關研究

本節將介紹原住民之特殊教育、原住民教育現況及相關研究作探討如下:

壹、原住民教育現況及相關研究

原住民教育的問題,一方面是處於社會經濟弱勢、地處偏遠,以致教育資源 較缺乏,另一方面是受文化差異的影響。而因種種不利條件影響之下,衍生出諸 多不利原住民教育的因素,例「隔代教養」及「單親家庭」比例偏高之問題,而 此等問題不啻給原住民教育雪上加霜,也形成原住民學生之學習成就普遍低落。

1997 年七月二十一日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十項規定:「國家應依民族意願,

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衛生醫療、經濟土 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其辦法另以法律定…」此憲法增條 文「原住民族條款」即為原住民族教育法之法依據;又自臺灣光復以來,政府為 發展原住民教育,陸續頒訂三十多項就學獎勵辦法及輔導措施,提供原住民接受 教育的機會,但因經濟、交通、社會等客觀環境的限制,以致教育資源無法獲得 妥善分配,教育制度無法兼顧原住民社會文化的特色與需求,故依據多元文化及 平等之精神及尊重文化差異;針對過去推動原住民族教育經驗得失,順應整體社

會對原住民族教育發展的期望,尊重原住民族興革的意見,參酌國外有關原住民 族教育的政策與法規,並統整國內有關原住民族教育的法規,擬具「原住民族教 育法」。近年來,政府對原住民教育的經費補助大幅的提高,原住民的教育水準也 有普遍提高的趨勢。但根據學者的研究指出,原住民接受高中職以上的教育人口 雖有顯著的增加,但相對於臺灣全人口而言,差距不但未能縮減,且有更為擴大 的趨勢。同時,原住民學童入學所遭遇的困難超過平地學童的三倍,國中小學生 的學業成就也低於平地學校學生,都顯示原住民教育仍存有許多問題(高德義,

1997)。

國內針對原住民國小教育之文獻相當少,根據前臺東師院初教糸張俊紳教授 以臺東縣山地國民中小學校為對象,以隨機取樣的方式,訪問各校校長、主任及 教師代表多人,其中部分受訪者具有原住民身分,其研究中,就教學的品質方面 有下列亟待改進的問題(張俊紳,1994):

一、 原住民國民中小學教學及師資

(一)原住民國民中小學的師資缺乏或代課教師的問題,並沒有想像中 嚴重。

(二)山地小學的教學品質欠佳,除了學生的家庭因素外,可能與不合 格教師(代兵役缺教師及實習教師)較多,或資淺教師比率較高 有關,也許,也與分發到山地的教師教學態度及缺乏教學技術有 關。

(三)教師積極教學的氣氛不高,教學及班級經營的效果不佳。除教師 本身的因素外,校長及行政人員缺乏有效督導。有些校長為避免 活動嚴重妨礙教學,大部分的活動與會議由校長親自參加,疏於 對校務的推展及教學督導。

(四)學校只一味配合政令宣導(如反毒)而未能注意地區的差異性使 教育無法與生活結合。

(五)學校體育推廣方面,著重時下流行或刻正推動的單項運動,偏頗 的體育教學,對其他未參與活動者不公平,影響教學正常化。文 化教學方面,以點綴式的實施母語教學,未能重視學生應該學習 各族文化的優美與欣賞(如布農的八部合音、角力、卑南的成人 祭及倫理觀念)。

二、教育人員對原住民教育的態度及期望

(一)受訪人員都能細膩清晰的分析學生表現不佳的因素,卻鮮少能提 出具體可行的改善方法和建議。

(二)教育人員(漢人或原住民)缺乏原住民文化同理心。

(三)學校學業輔導多以指導學生寫作業,很少以補救教學方式進行,

效果不彰。

(四)有些學校校長過於重視爭取經費興建校舍或更新辦公室設備及比 賽得名。對於改進教學及添購良好教具,督促教學,則列為其次 問題。

三、原住民國民中小學教學設備

(一)教具未確實使用及修繕。

(二)教具管理不當造成浪費。

(三)圖書館使用率偏低,國中不如國小。

(四)教室設置之電視成為教師偷懶的工具,未能有效發揮電化教學意義。

四、行政妨礙正常教學

(一)行政業務繁雜,作業流程繁多。

(二)部分小校一旦參加校外比賽,必須全校停課影響教學。

又依據牟中原、陳伯璋(1994)在教改會第二十四次委員會議委員報告 書中曾提到,原住民教育問題歸納主要困難有以下六點:

(一)融合政策下原住民學生適應不良。

(二)教育程度落差。

(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衝突。

(四)師資素質不齊與流動率高。

(五)青壯人口外流,知識菁英離鄉的不良效應。

(六)都市原住民教育問題。

在「全國原住民族教育會議」報告中,提出現今原住民教育問題,包含原住 民學生不願就學、不願繼續升學、輟學率高、學生成就感低、學校合格師資不足、

代理代課教師多、師資流動率甚高、原住民地區人口的流失、婚姻離異、隔代教 養、單親家庭、都市原住民及學童適應困難問題等等(教育部,1996)。美國的原 住民特殊教育,有較多的研究顯示種族和社經地位與接受特殊教育的原住民學生 數量之間是互有相關的(Artiles& Trent, 1994;Chinn& Hughes, 1987;Gollnick&

Chinn, 1994)。紀惠英(2001)研究原住民兒童數學學習困難的原因,研究結果發 現關鍵點在於「文化差異」。由於文化差異,原住民兒童在入學時,並未具備足以 在課堂間社會互動的文化工具。另外亦發現原住民地區之漢族老師,由於對當地

原住民文化不夠瞭解,常造成與兒童之間不良互動的因素之一。宮莉虹(2004)

認為學校與社區之間,老師與原住民家長、兒童之間,常常以自己既有的文化背 景去詮釋對方的行為,難免在教學或互動過程中,造成誤解或挫折。

由上述學者的研究可以知道,原住民地區學童相對於平地學童是弱勢的,由於各 種不利的因素造成學習成就亦普遍低於平地學童,而根據學者研究發現原住民教 育問題並非是單一因素形成的,而是各種問題的加總後,形成錯綜複雜的問題,

於是乎原住民的教育問題,必須多方管道尋求解決。而在特殊教育方面,可以發 現特殊教育在原住民地區的推展尚未健全,大多身心障礙兒童就安置在普通班,

早就名符其實的實施「融合教育」了,也可以確定研究原住民地區之融合教育確 有其重要性與必要性。

貳、原住民之特殊教育

國內有關原住民之特殊教育之研究文獻可謂相當稀少,但近年來特殊教育開 始被重視及普及,地處偏遠之原住民地區之特殊教育亦漸漸有被重視的現象。根 據洪清一(1997)的研究「原住民國小身心障礙學童之家庭背景之調查研究」結 果發現:(一)大多數原住民身心障礙兒童為學習障礙智能不足。(二)原住民身 心障礙兒童之父母教育程度為小學。(三)原住民身心障礙兒童家庭經濟較差,單 親比例較高。(四)大多原住民身心障礙兒童與父母天天在一起,大多在家做家事 和看電視,家裡無,課外讀物。(五)意外傷害和重病是造成原住民學童成為學習 障礙和智能不足之主要原因。(六)原住民身心障礙兒童之父母大多希望其子女繼 續升學。張英鵬(2000)接受教育部委託,針對原住民特殊教育學童之調查研究 結果如下:(一)原住民地區特殊學童出現率為 3.176%,不含資優生的身心障礙 學童出現率為 2.663%,高於全國第二次特殊兒童普查結果 2.121%。(二)家庭社 經水準低、隔代教養普遍。(三)鑑定工作未落實。(四)大部份安置在通班。(五)

缺乏教材教具,IEP 未要求。(六)缺乏學校行政支持。(七)相關服務措施不足。

(八)師資需求有城鄉差距。(八)家長參與不積極。(九)接納態度有地區及年 齡上的差異。另外他也指出,原住民地區特殊學童在障礙類別方面,以學習障礙 的比率最高,可能與地緣環境、語言結構和文化背景大有相關。另根據孟瑛如和 陳國隆(1997)山地國小等殊兒童之轉介鑑定及補救教學之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 發現:

一、特殊兒童的轉介困難依序為:

(一)教師缺乏特殊教育專業訓練。

(二)學校缺乏輔導室及相關的轉介單位。

(三)學校未實施轉介工作。

二、特殊兒童鑑定工作的主要問題依序為:

(一)大部份學校未實施鑑定工作。

(二)縣(市)鑑定安置輔導委員會未特別針對山地國小兒童提供特殊學生的 鑑定服務。

(三)教師缺乏鑑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四)學校嚴重缺乏鑑定工具。

(五)因經濟、交通、和觀念等問題,家長的配合度低。

三、目前山地國小特殊教育現況:

(一)未實施特殊教育。

(二)特殊教育實施得不夠落實。

(三)部份教師不清楚山地國小是否有實施特殊教育。

Ramirez 和 Johnson(1998)的研究指出:美國印地安學童有學習障礙者在特 殊兒童的比例約佔 50%。Chinn 和 Hugles(1987)的研究亦指出美國原住民印地 安人學習障礙兒童比例顯然比白人兒童偏高。而這些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因文化、

語言的差別及鑑定工具的不適合印地安學童。洪清一(1997)針對「原住民國小 身心障礙學童之家庭背之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大多數原住民身心障礙兒童為學習障礙和智能不足。

二、原住民身心障礙兒童之父母教育程度為小學,職業大多為農和漁業。

三、原住民身心障礙兒童家庭經濟較差,單親比例較高。

四、大多原住民身心障兒童與父母天天在一起,大多在家做家事和看電視。家裡 無課外讀物。

由上述學者之研究可以發現,原住民教育不但是先天弱勢,也充滿了後天的 不公平,而特殊教育亦如此。另外國外研究更發現少數民族如印地安人之身心障 礙之特殊兒童,比例顯著偏高,而因國內無相關文獻,所以並無從得知國內之情

由上述學者之研究可以發現,原住民教育不但是先天弱勢,也充滿了後天的 不公平,而特殊教育亦如此。另外國外研究更發現少數民族如印地安人之身心障 礙之特殊兒童,比例顯著偏高,而因國內無相關文獻,所以並無從得知國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