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原住民隔代教養的相關議題

一、隔代教養概念與現況與類型

(一)隔代教養的概念

早期的隔代教養是在父母親離婚或死亡之下而代為教養。一般而言隔代教 養是指小孩因為某些原因無法與父母親同住只能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通稱。但 亦有廣義及狹義的隔代教養。廣義的隔代教養,依陳麗欣等(2000)分為五大類:

1.日夜均由祖父母照顧,父母很少回家。

2.白天是祖父母照顧,晚上父母照顧。

3.平常是祖父母照顧,週末由父母照顧。

4.主要由祖父母照顧,父母不定時回家照顧。

5.由其他親友照顧。

狹義的隔代教養,為祖父母負起孫子女的照顧以及教養的責任,父母親很少 或根本沒有屨行親職,而是完全放棄對孩子的照顧。

(二)隔代教養發展過程及現況

由祖父母擔任教養的工作方式,已經成為目前親職外放的新趨勢(邱珍琬,

2005)。蘇嘉芸(2006)用歷史的脈絡將隔代教養分為三個時期:

1.第一個時期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因為家中的男人都要外出工作協助家計,祖母 則可能是最佳的照顧者。

2.第二個時期是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轉型階段,在都市有較多且較好的就業 機會,家中的青壯人口為了賺取更多的金錢大量前往都市,但都市的消費較高,

因此將學齡前兒童留在原生家庭由祖父母照顧,減少開支,這樣的隔代教養方式

基本上是自助且互補的。

3.第三期是社會結構轉型到工商服務業時代,呈現多元且複雜的家庭型式,此時 家庭受到很大的衝擊,婚姻呈現複雜、破碎的情況,父或母為生活賺錢,迫使孩 子轉由祖父母照顧。

我們目前的社會正處在第三期,從下表 2-1-1 中即可知道,在這個多元多變 的社會,隔代教養的孩子只會愈來愈多。

表 2-1-1 內政部統計年報-婚姻狀況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資料(2008)。

從上表中可知道從 1976 年開始的離婚率是節節上升,由於離婚率的增加,

各式家庭也一一出現。例如:單親家庭、寄養家庭、重組家庭……。而單親家庭 又因父或母為工作賺錢,即將孩子託育給自己的父母,特別是原住民家庭在原鄉 不好謀生,將孩子交由祖父母的情況更為普遍,隔代教養的情況更為嚴重。雖然 政府沒有確切的隔代教養兒童的統計數字,但就目前愈來愈高的離婚率而言,再 加上父親或母親為了謀生而需遠去都市工作,這樣的教養情況只會愈來愈多,所 以更需要有人去重視它。

(三)隔代教養的類型

國外學者(Pinson-Millburnm&Fabin,1996)將隔代教養的類型分為自願性 與非自願性,所謂自願性是指祖父母有權利選擇是否有願意教養孫子女;而非自 願性的是指祖父母教養孫子女是在不得已的情況。

國內學者李應觀(2003)也將隔代教養分為標準型及亞次型兩種類型。所謂 的標準型是指父母雙亡、酗酒、遺棄、分居、單親、家庭暴力、性侵害或受法院 裁判等。除了父母雙亡是不得已的,其它的原因都是父母本身不適合擔任親職角 色而形成的隔代教養。另一種亞次型,是父母皆在,只是父母為了經濟或其他非 不適任的因素而將子女轉交給祖父母教養。

(四)隔代教養的教養方式

在國外祖父母的教養類型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羅美惠,1998):

1. 直昇機型的祖父母:祖父母喜歡像直昇機轉動螺旋槳盤旋在孫子女周圍,喜 歡主動承諾照顧孫子女,但疲倦時亦會發牢騷。

2. 教官型的祖父母:即喜歡發號口令管教孫子女,他們認為這樣才會使孫子女 感到威脅願意聽從他們的話。

年份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十五歲以上

離婚比率%

0.90 1.15 1.65 2.37 3.21 4.53 6.13

相差比率% 0.25 0.5 0.72 0.84 1.32 1.57

3.顧問型的祖父母:是傾聽和提供意見給孫子女的祖父母,會尊重孫子女的意 願、想法,但孫子女已決定則要自行負責。

李玉冠(2000)歸納低收入戶隔代教養家庭類型有五種:親密型、表面型、

互惠型、疏遠型和否認型。

綜合以上幾種祖父母的照顧型態,祖父母照顧子女不是屬於威嚴性、強制 性,或能夠與孫子女情感的交流性、支持性來區分。但根據研究結果發現,祖父 母的教養方式並非能明確劃分為某一類別,常是交雜著幾種不同的型態。像是許 玉玲(2000)的研究中發現,祖父母一方面對於孫子女的學業和飲食習慣等採取 寛容放任的方式,另一方面又用打罵的方式來管教孫子女。在這種嚴格和寛容的 雙重教育方式,會造成孫子女善於察言觀色。一種是給人善體人意、貼心懂事的 感覺,另一種是有投機取巧或擅於說謊的負面評價。因此對祖父母而言,如何採 取最適宜的教養態度是很大的難題。

二、隔代教養產生的優勢及劣勢

將孩子交給祖父母雖然會造成家庭不健全的不良影響,但還是會有些許的優 勢(陳麗欣,2000,邱貞琬,2004)。

(一)協助照顧孫子女,減輕父母負擔。

(二)建立新的關係,促進兩代或三代家庭和諧。

(三)祖父母有較多的時間陪伴小孩,使得孩子有較多的安全感。

(四)替代不適任父母,擔負親職責任。

(五)家庭價值觀的傳承。

(六)傳承的生命任務與完成,將自己的經驗傳承下去。

(七)與周遭社區與環境的再聯繫,不讓自己與周圍環境及資訊脫節。

這種關係似三方面彼此互利,祖父母照顧孫子女,可以發現自己也是被需要 的而有成就感。被照顧的孫子女也可得到較完善的照顧,父母親可因此減輕身上 的教養重擔安心的工作。

隔代教養負面的問題(李應觀,2003;邱珍琬,2005;蘇嘉芸,2006;陳麗 欣等,2000)歸納如下。

1. 語言溝通的問題

由於祖父母和孫子女所處外在的社會環境不同,再加上與孫子女年代相隔較 遠,所以祖孫間的語言溝通可能會有問題。原住民則有母語的問題。

2.價值觀念差異的問題

生長的環境不同,生活經驗完全不同,彼此在觀念上有一定的落差。因為年 老的一代,價值觀念多趨於保守;而年輕的一代,價值觀念則多傾向於開放。

2.角色的衝突

古時「養兒防老」、「含貽弄孫逍遙樂天年」原本是祖父母對晚景的期待,卻 在晚年還要照顧孫子女。對祖父母心理及生理不免都帶來非期望中的親情壓力。

在不知如何處理的情況下,因此會以情緒化來處理祖孫的問題,因而產生角色衝

突的情況。

3.性格及行為的偏差

祖父母因體力及自己的疏忽無法稱職扮演好教養責任,將會導致孫子女有性 格上的偏差,會有孤獨、自卑、自閉或過份依賴等問題。行為上亦會造成逃避式 的說謊或是偷竊等問題產生。

4.相關資源網路的問題

祖父母對於孫子女的照顧常處在封閉的情境中,不與學校老師聯絡,欠缺有 效的支援網路,特別是教養孫子女能力的支援與培養。

5.表裡不一的矛盾

家庭結構的不完整,人格被扭曲,在既想擁有被愛的感覺,卻又怕遭到排斥 的傷害,不是刻意討好他人就是自暴自棄,讓自己陷入表裡不一的矛盾掙扎中而 不自覺。

6.管教的漏洞

祖父母若很少到學校與老師溝通孫子女的情況,老師又不主動聯繫家長,則 孫子女會在事件上成為主導的角色,讓人誤以為他們早熟、懂事,實際上卻是虛 偽、耍詐及逃避責任,成為管教上的漏洞。

7.文化刺激的問題

隔代教養祖父母在時代快速變遷下是文化刺激下較弱的一群,雖有育兒的經 驗,對孫子女課業的指導有問題的情況下,更別提能提供較多的文化刺激。

8.學業成就

隔代教養的兒童在情緒上易感到失落、拒絕、憤怒與害怕,故較難與祖父母 建立較良好的關係。在學校中會因為情緒上的問題易產生不適應,對他的學業成 就會有負面的影響。

三、隔代教養家庭的相關研究

國內關於隔代教養的研究,按照年代先後順序排列,經過研究者整理如下:

表 2-1-2 隔代教養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許玉玲(2000) 隔代教養學童的生活世界--一個個案研究 國小學生 質性研究 吳佳蓉(2002) 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國小學生 調查為主 質性為輔 李應觀(2003) 雲林地區有無犯罪少年之隔代教養與衝突之比較研究 青少年 調查研究 黃佳儀(2003) 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灣北區高年級

學童為例

國小學生 調查研究

劉恆佳(2003) 隔代教養高學業成就兒童之學習歷程 國小學生 質性研究 古文彥(2004) 一個隔代教養的國中生在敘事治療歷程中對問題故事的解

構及建構

國中學生 質性研究

胡玉鳳(2004) 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與自我

以上 31 篇的隔代教養研究中,研究內容包括隔代教養親職教育(黃韻瑜,

2006)、隔代教養祖父母健康狀況與生活滿意(紀妙幸,2004)、隔代教養兒童的 學校生活適應(朱思穎,2005;胡雅雲,2007;黃眉菁,2005;葉思欣,2004)、

團體諮商的輔導(張妗薇,2005)與敘說研究(何紀瑜,2005;黃淑容,2004)……。

研究對象包括祖父母、祖孫、青年、青少年、國中學生及國小學生等。針對國小 學童為研究對象的篇數最多共有 9 篇,其次以國中為研究對象共有 6 篇,可知針 對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數量明顯較多。就研究方法而言,質性研究的篇 數共 16 篇,調查研究的篇數共 15 篇,所以調查研究與質性研究的數量相當。

為了瞭解隔代教養學童與祖父母相處的情形,本研究選擇用質性研究的方 式,才能在當時的訪談內容及觀察中,深入探討得出最實際的結果。而上述文獻 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是,隔代教養學童的生活適應及祖父母的管教方式,故將以

為了瞭解隔代教養學童與祖父母相處的情形,本研究選擇用質性研究的方 式,才能在當時的訪談內容及觀察中,深入探討得出最實際的結果。而上述文獻 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是,隔代教養學童的生活適應及祖父母的管教方式,故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