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省思

   

第三節 研究省思

研究者做完研究後,發現與原住民隔代教養學童的相關人士可以注意以下幾 點,分述如下。

壹、教師

一、鼓勵祖父母多與教師溝通

原住民的祖父母雖然有語言不通的情形,可以請在場其他家長或老師協助溝 通。老師還是要鼓勵祖父母了解孫子女的學習情況,並主動與祖父母聯繫,如此 祖父母才可直接迅速的獲得對孫子女學習有助益的資訊。即藉由家庭外的社會資 本輔助讓祖父母更方便掌握祖子女的在校情況,也可讓孫子女知道祖父母是很關 心他們。

二、可多接觸原住民文化

在原住民學校任職的老師有必要多了解原住民文化,若缺乏對原住民文化的 認識,很容易會因為文化的隔閡造成誤解與偏見。因此教師可試著參與原住民的 活動,了解他們的文化背景,在課堂上舉例可以用這些與他們有關的文化背景穿 插運用,學童會比較容易了解的。

三、家訪可帶懂母語的相關人士

原住民學校有些家長只會講母語,特別是家中的祖父母,若是有必要到只會 講母語的家長家裡,則有必要請一位會翻譯的相關人事一起去。這樣與家長溝通 才會比較順暢,家長也會比較清楚自己的孩子在校情形,也會想辦法和老師一起 解決孩子的問題。

貳、學校

一、班親會可配合家長喜好

學校舉辦班親會就是為了與家長溝通教育理念,並讓家長知道孩子到底在學 校的表現如何,若家長來學校的意願不高,開班親會就沒有什麼意義,老師無法 和家長一起解決孩子的問題,所以學校就要設法讓家長的參與率提高。若經費足 夠可以辦摸彩的活動吸引家長參與,若經費不足可準備便當或禮品,都會讓家長 特別踴躍參與。另一個提高出席率的方式必須配合家長的作息,班親會若是辦在 日天,剛好家長都外出工作所以不方便。

參、教育主管機關

一、 可將地方文化融入教材

目前各縣市都在極力推展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例如:台東的元宵節有炸 寒單、馬卡巴嗨台東文化觀光季、台東南島文化節等的活動。教育主管機關可在 現有鄉土教材中加入具有文化傳承或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讓學生及老師可在參 這些活動時能深入了解該文化活動的意義與精髓,如此老師在課堂教學時會更好 應用生活實例在教學上。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網址(2008)。內政統計年報-婚姻狀況。2008 年 10 月 30 日 取自 www.moi.gov.tw/stat/year.aspx

王柏元(1999)。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南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雅玄(2006)。多元文化師資能力課程哲學初探—原住民教師的觀點。載於行 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編: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

93-111。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牟中原、汪幼絨(1997)︰原住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朱進財(1991)。高屏地區山地與平地國中實施九年國教成效差異評估研究。台 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報告。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6)。民國 95 年臺灣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2008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www.pinuyumayan.idv.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05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7)。97 年回饋地方政府資料-婚姻狀況-依戶政司

-年報。2008 年 11 月 25 日,取自

apc.gov.tw/chinese/docList/...&linkSelf=160&linkRoot=4&link Parent=49

朱思穎(2005)。隔代教養的低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縣雙和區為 例。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玉冠(1999)。隔代家庭祖孫關係之探討—以台北縣低收入戶為例。私立靜宜 大學表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李亦園(1982)。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聯經。

李亦園(1983)。山地社會問題。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巫有鎰(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和台東縣做比較。

台灣師大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沈芳榕(2008)。發展遲緩兒童隔代教養家庭親職教育需求之探討。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吳秀蘭(2003)。祖父母涉入學齡前孫子女生活情形與父母親職勝任感之關係。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邱怡薇(1997)。都市原住民青少年之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以台北縣市阿美族為 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美慧 (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 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邱珍琬(2004)。隔代教養家庭優勢──個案研究。台南大學學報,38(2)33-44。

邱珍琬(2005)。隔代教養經驗--敘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6(1), 95-120。

邱連煌(1998)。兒童.家庭.學校。台北市:文景。

李雁萍(2005) 。隔代教養家庭少年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 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李應觀(2003)。雲林地區有無犯罪少年之隔代教養與衝突之比較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玉鳯(2000)。原住民地區教師國語教學建構歷程之行動研究-以多元智慧出 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明芳(2001)。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花蓮縣秀林鄉泰雅族學童之探討。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 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清江(1972)。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台灣書店。

林清標(1998)。原漢族別家庭結構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林慧萍(1999)。淺談國小原住民教育之困境與因應之道。原住民教育季刊,13,

91-96。

胡玉鳳 (2004)。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 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胡邦欣(2000)。學校與社區家長互動關係:一位原住民女性校長的理念與策略。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紀幸妙(2004)。隔代教養祖父母健康狀況與生活滿意相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 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紀惠英(1998)。俗民數學與數學學習-從文化脈絡的觀點看數學學習。花蓮師院 學報,6,71-97。

胡雅雲(2006)。金門縣隔代教養幼兒在幼稚園生活適應暨非語文智力表現之研 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徐右任(2001)。和原住民學童玩數學:一個探究數學遊戲和數學態度的質性研 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徐永昌(2006)。一個單親原住民學童的生活圖像。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東縣。

許木柱(1991)。弱勢族群問題。楊國樞、葉啟正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

巨流。

許玉玲(2000)。隔代教養學童的生活世界-一個個案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華加志(1999)。原住民就業問題與因應措施。政策月刊,46,25-27。

陳作忠(2003)。屏東地區原住民族國中生家庭因素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秀華(2005)。家庭結構與學生知覺之家庭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的影響研究—

以基隆地區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俊豪(1998)。祖孫家庭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陳振新(2007)。影響台東縣國小學童學業成就因素之研究~以外籍配偶子女及 原漢學童差異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東縣。

陳順利(1999)。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國立台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商業周刊(2004)。隔代教養出什麼問題? 2007 年 11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

id=18395&p=1

曹綉玲(2001)。原住民高低學業成就學生家庭教育之質化研究。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2000)。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上-。

成教論述,2,37-40。

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2000)。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下-。

成教論述,4,51-66。

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與劉大瑋(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 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台東縣四所國小的比較分析。台東師院學報,

8,27-52。

張善楠、黃毅志(1999)。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聯性之因果機制。

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149-187。台北市:師大書苑。

許嘉玲(2007)。隔代教養家庭問題及因應策略之探討。諮商與輔導,260,55-57。

許嘉家.林姿諭.盧玟伶(2006)。我國隔代教養的現況及學校的因應策略-參以 美國隔代教養方案。學校行政,47,335-347。

黃仁傑(1900)。台灣原住民的貧窮問題與人文關懷。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主 編:海峽兩岸少數民族問題與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5-198。台東:國 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縣。

黃正璋(2000)。一個深山部落面對現代化處境的生存策略。國立東華大學族群 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明貴(1996)。教育是平等的 愛是不分區域的—山地教育之困景與展望。國教 之友,47(4),31-36。

黃佳儀(2003)。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灣北區高年級學童

黃佳儀(2003)。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灣北區高年級學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