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工具

   

第五節 研究工具

在研究現場一定會需要以下的物件,一是研究者本身,二是訪談大綱,詳述 如下:

一、研究者本身

研究者本身就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帶著自己的意念、價值和思想情感,進入 另一個情境蒐集資料(黃瑞琴,1997);在文獻探討、研究方式及尋找高學業成 就的原因時盡量以研究者自稱,以求客觀。其它部分則以內容之適切性和順暢為 依據。

研究者本身也是住在台東,也是位隔代教養的原住民。家裡務農家境並不是 很好,從小的生長經驗即發現自己是與同學不同的。同學大都是與父母住在一 起,而我卻是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當時幾乎沒有幾個同學是像研究者這樣是隔 代教養的。

生活照顧上,外祖父母忙於農事對研究者從小是較漠不關心,所以很多事是 要研究者自己做。三、四歲開始即自己洗澡,幼稚園時就會用電鍋幫家裡煮飯。

小時候身體不好,常常感冒發燒,外祖父母又必須外出工作,這個時候的研究者 只能獨自在家養病。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研究者與同齡的孩子相比,是比較獨立且 成熟的;但是在管教上,研究者的外祖父對研究者較寛鬆放任,很少管研究者。

研究者的外祖母對研究者較專制嚴格,若是交待的事沒有做好,可是會被處罰 的,當然在這種管教上對研究者的影響是,研究者做事的負責態度,但缺點是很

容易緊張,很怕被罵。

自從來到一個原住民小學,發現該校接送孩子的家長很多都是祖父母。有些 個案在經過瞭解後,還有蠻悲慘的故事。教書的幾年遇到的隔代教養學童幾乎學 業成就都不是很好,內心其實也有些矛盾,很氣孩子有時不負責任不寫功課或上 課不認真。但又可憐孩子身邊沒有父母親在照顧。直到遇到了兩名學業成績較好 的個案,才引發了研究者的好奇心去瞭解。

兩名個案與研究者有同樣類似的生長背景。在掌握個案的文化背景具有有利 的條件,再加上有兩年朝夕相處的時光,對於被研究者的上課表現、個性及家庭 背景都很瞭解。在這樣的優勢條件,讓研究者更能從研究對象的生活環境中獲取 許多資料,但還需透過交互驗證參考資料及人員的諮詢,以求客觀研究,更希望 藉由這兩名個案找出他們學業成就好的原因。

二、訪談大綱

根據文獻探討及與研究目的設計出訪談大綱,其中詳細的訪談問題,詳見附 錄一。

訪談對象,包括對祖父母的訪談、對父母的訪談、對教會的訪談、對兩位個 案的訪談、對同學的訪談、對老師的訪談。對祖父母的訪談內容包括有教養態度、

教育期望、親子互動;對父母的訪談內容包括家長的社經地位、家庭學習資源、

教養態度、教育期望、相子互動;對兩位個案的訪談內容包括社經背景、家庭學 習資源、管教態度、教育期望、親子互動、學習態度;對教會的訪談內容包括教 會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態度、與祖父母的互動情形;對同學的訪談內容包括 兩名個案的在校表現、人際關係;對老師的訪談內容包括對個案的感覺、個案的 家庭狀況、在校的學習表現、與同學的互動等。

訪談進行時以上述的訪談內容為主要內容,每次進行時間不超過一小時為 原則。在訪談開始之前,研究者都先以閒話家常的方式和受訪者寒暄,以減緩緊 張不安的情緒,再慢慢進入主題,結束訪談後盡快進行資料整理的工作。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資料的整理可說是相當繁瑣的一項工作,必須要將資料組織,並將資料分成 許多小單元,再尋找模式、發現重要可供呈現的資料等幾項步驟。本研究經由觀 察、訪談、搜集文件整理後,比對相關的文獻資料後再分析歸納,最後提出結論 與建議。

質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在現場進行觀察、訪談、搜集文件資料時,需要持 續地閱讀現場觀察記錄、訪談記錄及其他文件資料,以追蹤資料呈現的主題。因 此在搜集資料的同時,不是僅機械式地記錄資料,是必須同時分析與解釋資料是 否有疑問之處,當資料中的主題已清楚到不能再清楚了,那麼才是可以專注的做 資料的綜合分析與解釋。

研究者完成現場工作和結束資料的搜集工作後,應開始密集地分析資料,一 邊搜集資料一邊分析資料,是最好最有效的分析方式,屬於生產性的分析方式。

因為時間拖得愈久,若想請報導人檢核資料中的要點則愈困難,且可能會迷失在 未經分析組織的大量資料中,而很難知道何時已經搜集好某一主題的資料,等到 在分析資料時再發現問題,又有可能會造成很難再回到現場搜集資料,是屬無生 產性的分析方式。如圖 3-6-1 資料收集和分析之間的時間關係。

無生產性的 生產性的

時間表 時間表

圖 3-6-1 資料收集和分析之間的時間關係 資料來源:引自黃瑞琴(2008:172)

研究者需將每次蒐集到的訪談錄音,以完整的讀取受訪者的口語訊息,在 一週內整理在訪問過程中非口語的訊息,並做成記錄,再依照訪談記錄逐字逐句 輸入於電腦文件中,研究者也必須摘錄受訪者的動作、表情及肢體語言。

        能幫助研究者了解及體會受訪者的感受,更可觀察出受訪者所提供資料真實 的程度以捕捉受訪者的原意,並使用轉譯符號表來整理內容。本研究訪談及觀察 的資料代碼所代表的意義說明,整理如表 3-6-2 所示:

搜集  分析     

        搜集 

      分析 

表 3-6-2 轉譯符號表 啊。(訪 S2/2009.03.29/山海國小)

2009 年 3 月 29 日於山海國小訪問小硯

S1GF 妮妮的外祖父 S1GF:S1 作業不會寫會一直吵我們。

(訪 S1GF /2009.03.21/教會)

2009 年 3 月 21 日於教會訪問妮妮的外祖父

S1GM 妮妮的外祖母 S1GM:S1 在家會自己寫作業。

(訪 S1GM/2009.03.21/教會)

2009 年 3 月 21 日於教會訪問妮妮的外祖母

S1M 妮妮的母親 S1M:很擔心她的功課不好。

(S1M /2009.05.15/S1 家)

2009 年 5 月 15 日於妮妮家訪問妮妮的母親

(訪 TR/2008.12.18/學校)

208 年 12 月 18 日於學校訪問陸老師

C1 教會人員- 陳老師

C1:教會活動大家都是自願幫忙。(訪 C1/2009.05.15/教會)

2009 年 5 月 15 日於教會訪問教會的陳老師

TRC 研究者 TRC:她們平常表現怎麼樣呢?

(訪 TL/2009.05.21/學校)

研究者於 2009 年 5 月 21 日在學校訪問陸老

二、文件資料

文件(document)的主要用途是檢驗和增強其他資料來源的證據(黃瑞琴,

2008)。徵得 TL 老師的同意後,即可以瀏覽研究對象的資料文件,如:家庭聯絡 簿、日記簿、作業簿、美勞作品等,都是可以知道研究對象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與 其想法的資料。

三、生活的訊息

現在網路十分的發達,每所學校亦會透過網路傳遞校內訊息,包括:學校 的行事曆,可以知道本學期重要的活動;校內的最新消息,可以得知各班月考名 次或得奬消息;校內的歷史沿革、行政組織……等。唯獨可惜的是該班目前尚未 有班網,所以不能在上面留言,與研究對象對話。

另外在訪談過程中亦可雙軌進行觀察。觀察必須是有目的性及專業性的,以 下依黃意舒(2008)整理出專業的觀察及注意事項:

(一)辨識觀察動機的能力:專業的觀察動機可能有兩種:一是為應付工作要求 而勿須作一些記錄或文件;二是敬業的專業工作者會因工作的問題自己主動觀 察。觀察者能辨識出觀察的原因不落入應付或隨興而作的工作。

(二)追求靠資訊的態度:觀察者會將事實現象發出的訊息(message)轉成資 訊(information),也就是賦予意義轉化成圖像化、口語化或文字化。所以觀察 者必須對資訊作縝密的檢核,透過可靠資訊避免事實被扭曲或被不實的訊息誤 導。因此可靠消息即是第一手未被處理及解釋或批判的資料訊息,除非第一手資 料不可得則觀察者的立場是要再三要求或以蒐集反證資料檢驗它。

(三)觀察工具的選擇或製作能力:工具的內容和項目須有效的解釋要瞭解的問 題,若無恰當的工具則觀察者,須就觀察所需來界定記錄行為及方法以製作工 具,製作出的工具要能確實蒐集到與主題相關的事實資料且要方便記錄及解釋才 是有信效度的工具。

(四)反省主觀情緒或成見的能力:主觀的部分包括感情因素及太早下判斷等,

觀察者須時時自我覺知自己的情緒及成見,不致造成資訊的扭曲不實會影觀察的 信度及效度。

(五)區分客觀與主觀的能力:觀察者須分辨出客觀與主觀的不同,客觀是「事 實」;而主觀是「人介入的」,需要有事實證明。合理的主觀解釋及真實的訊息都 應被珍視,在過程中找出解釋脈絡看出整體的意義。而主觀的判斷則須蒐集事實 資料驗證。

(六)敘述與摘要行為的能力:即透過觀察著的詮釋來瞭解事實真相,而詮釋分 為兩種,一是敘述行為的事實發生過程,是詳實的;二是以個人主觀詮釋方式直 接將為意義說出來,是主觀認定的。在觀察時須貼切的摘要意義將複雜行為敘述 的意義下標籤(labeling),以符合行為類目(categories)觀察主題的行為解 釋。

(七)對用詞下操作定義的能力:行為標籤是對行為意義簡潔的標示,有兩點原 則(1)相同的行為標籤須有相同的意義,才不致造前後不一難以理解:(2)不 同的行為標籤須有足以區辨的不同意義,才能清楚分辨所界定的不同意義。因此 下操作定義主要目的是使相同或不同的行為意義清楚浮現,而整理不出行為的意 義。

(八)提出行為的假設的能力:人所接觸到的事實有限,觀察者無法對重要資訊 作解釋判斷的依據時則需「大膽假設」即創造思考,其特徵是合理的生產;「小

(八)提出行為的假設的能力:人所接觸到的事實有限,觀察者無法對重要資訊 作解釋判斷的依據時則需「大膽假設」即創造思考,其特徵是合理的生產;「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