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業成就的理論基礎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以儒家為主的社會一般的價值觀。台灣的 社會價值觀亦是如此,特別是漢人的父母。過去原住民多數居住在較偏遠的地 區,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甚至是財務資本都較漢人不足,原住民父母對於讀書一 事亦採放任的方式,認為工作賺錢比讀書還重要。大紀元 2008 年新聞報導中有 基測 297 分的原住民學生,母親要該生幫忙家計放棄讀書而賣檳榔。可見原住民 家庭經濟弱勢的悲哀這是其中一個問題;甚至有些原住民父母為了生計遠離部落 求生計,他們多因教育程度低而從事農、工等低階層的勞力工作,所以在部落中 有許多課業沒人指導的單親及隔代教養學童,父母關心孩子教育的程度也偏低。

再加上原住民的收入微薄,能提供給孩子的財務資本和漢人父母相比實在有限,

又原住民父母對於學童的教育期望低,進一步影響學童本身教育的抱負而不利於 學業成績的提升。

談到學業成就大都會提到三個理論,即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及財務資本,以 下就以這三個理論來詳述。

一、文化資本

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代表人物為法國學者 Bourdieu。對於文 化資本的概念是「人們對於上階層文化所能掌握的程度」。所謂的上階層文化有 兩種,其一是物質面的其二是非物質面的。在物質面上指的是上階層人士所擁有 的藝術品及家俱或服飾等能看得到的物質,它能顯示出上階層人士的品味(林清 標,1998)。而非物質面的即所謂的形式文化資本指的是上層階級所具有的高層 次文化活動,例如:觀賞歌劇、參觀博物館及閱讀文學作品及喜好藝術與古典音 樂等(巫有鎰,1999)。

文化資本論認為學校教育所教授給學生的,並非是工作職場上所需的專業技 術,而是上層文化(黃毅志、陳怡靖,2005;詹詩穎,2004)。也就是說受教育 愈高愈具有上階層所喜愛及熟悉的文化風格,也就愈容易受上層權貴人士的青 睞,更有助於教育及職業地位的取得。意指為人們對上階層文化所能掌握的程度

(Bourdieu,1984)。「語言」是一種文化資本,學校運用中上階層的語言實施教 學,以利再製強勢族群的文化資本傳遞他們的文化霸權和符號暴力。在家庭中父 母及親子對話採用上層階層的語言做溝通,代表愈認同主流文化,而愈認同主流 文化的學童他的主流文化資本就愈豐厚,接受學術教育的機會就愈多,教育成就 也愈高(譚光鼎、湯仁燕,1993)。

學校教師是上層社會的文化代表者,家庭背景好的學生在家庭環境中早就受 到許多上層社會文化的薰陶,因此教師對這些具文化資本的學生照顧較多,期望 也較高;反之對於低文化資本的學生則是相反的對待。就如在考試中兩個答案相 近的學生,只是一個是文化資本高另一個是文化資本低的學生,老師會因印象不

同的關係給多文化資本高的學生較高的分數(黃毅志、陳怡靖,2005)。所以在 很多方面,文化資本高的學生可以得到較好的成績有升學的優勢;而來自低社經 地位、文化資本低落家庭的學生可能不懂得古典音樂、藝術等就處於不利的位 置,不被老師欣賞,若氣質談吐又很粗俗,在學習及升學的路上會走得較艱辛,

可用 Farkas 擴大文化資本來解釋這些負面的文化資本帶給他們不利於學業成績 的影響(引自林清標,1998)。

陳振新(2007)以問卷方式探究弱勢族群(外籍配偶子女與原住民學生)與漢 族學童之學業成就差異情形,結果發現在文化資本上,「負面文化」如抽煙、嚼 檳榔對成績有不利的顯著影響,並透過「與導師負向互動」降低成績。學校教育 其實就是一個文化再製的過程,維持既存的不均等分配並將其合法化。

在原住民的部落中單親及隔代教養的家庭多,對小朋友的照顧不夠周到,以 致讓老師對原住民學童有髒髒臭臭的印象。再加上原住民的家長有抽煙、喝酒、

吃檳榔等不良習慣,與漢人高文化資本的生活風格有很大的不一樣,被視為負面 的文化資本。在此情況下原住民學童很難獲得教師較多的期望或關注(詹詩穎,

2004)。

二、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是由 Colman 在 1988 年所提出的。Colman 認 為人們並非獨立行動,目標也不是以獨立的方式來實現,一個人的行為皆會受到 社會網絡的影響,並透過這些社會網絡有助於實現自己的目標。因為實現目標而 動員的人際關係網絡,就是社會資本(巫有鎰,1999)。Colman 認為社會資本分 為三種形式(引自林清標,1998)。

(一)義務、期望和可信賴的機構(obligations、expectations and

trustworthiness of structures):它就如同是循環信用一樣,甲若為乙做某些 事,就代表甲對乙有期望,而乙對甲有義務要在未來回報,也就是指義務和期望 有著相當緊密的關係。例如:父母與子女間有親密的互動,對子女有很大的期望 並協助子女,相對的也希望子女盡好做學生用功讀書的義務來回報父母。

(二)消息管道(information channels):即透過社會關係可得到有用的消息,

而消息是提供行動的基礎。可是問題是消息是不容易得到的,這就像是生意人要 獲得商機,最重要的就是人脈,有了人脈消息就會靈通即可以事先掌握商機。又 如家長經常與學校教師保持聯絡,有助於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可針對孩子面臨 的學習困境採取解決的方法。

(三)規範和有效的制裁規章(norms and effective sanctions):規範的功能 在於阻止犯罪,讓他人可以獲得人身保障,對學校而言,規範能使學校易於推行 學校事務,也是社會資本的重要形式之一。就如家長適當的規範和有效的制裁孩 子不當的行為,有助於培養孩子遵守校規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社會資本又分為「家庭內的社會資本」及「家庭外的社會資本」

(Coleman,1988)。家庭內社會資本包括父母對孩子的關注、父母對子女教育的

投入、教育期待、親子間的互動等等。親子間的關係連結愈強,表示家庭內社會 資本愈高,愈有助於提昇子女的學業成就。生於單親家庭、隔代教養或離婚後與 再婚父母居住的子女,可能因為與父母互動頻率較少,致使社會資本不足而影響 學業。家庭內的社會資本也可用兄弟姐妹數和成人對子女的關注作為指標。為何 兄弟姐妹數可作為指標?因為太多兄弟姐妹就會使得大家分配到父母的關注愈 少,即會有稀釋社會資本的作用。而成人對子女的關注會產生比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家庭外社會資本」係指父母在社區內的社交關係,包括 社區鄰里關係、與子女的教師聯絡、與子女的朋友和父母認識、師生關係等等;

這些人際關係愈強,表示社會資本愈高,愈有助於提高子女的學習成就。

家庭內的社會資本它在親子間的關係及互動要良好。但也不一定是家長在家 就有充足的社會資本。因為若是親子間互動不良,則家庭社會資本根本無法形 成。若是像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家庭,就是家庭社會結構上的缺陷。但若是其父或 母能夠給予子女充分的親子互動,那麼單親家庭的子女不一定是不好的社會資 本。「家庭外的社會資本」指的是父母在社區內所認識自己子女的朋友數量,以 及那些朋友父母親數量,都是家庭外社會資本(陳順利,1999)。

如果家長經常與學校教師保持聯絡,可以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就子女的升 學而言,父母對子女的教導、教育期望、支持與關注所代表的是社會資本,有助 於實現提升子女教育成就的目標(黃毅志、陳怡靖,2005);又如完整的家,父 母與學童之間有較長的互動,亦有較長時間可關注孩子的課業,陪子女做功課,

時常與學校聯絡,對其教育成就有較良好的影響。相對而言,低社經家庭的父母 忙於生計,無暇投入較多的時間、精力關心孩子的課業,也因此子女的社會資本 不夠當然不利於學習,造成了教育機會不均的現象。陳振新(2007)以問卷方式 探究弱勢族群(外籍配偶子女與原住民學生)與漢族學童之學業成就差異情形,結 果發現,社會資本變項中的「父母成績期望」及「父母學歷期望」對成績有正向 顯著影響,「導師負向互動」對成績有負向顯著影響。

對多數原住民家長而言,離開家鄉到都市求生計而將孩子留在家鄉的,或是 住在一起的家庭但親子間的關係不好。在一天從事體力的工作後習慣和朋友喝酒 聊天,無暇關懷子女,他們的家庭內的社會資本就不足;至於家庭外的社會資本,

原住民是很親切又好客的,與親朋好友的關係一向良好,但唯獨對孩子的老師,

他不一定會經常與老師保持聯絡,所以會產生孩子學業上的問題無法雙向溝通。

三、財務資本

Colman 認為影響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除了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外,另外還 有財務資本(financial capital)。財務資本指的是提供有助於學童學業成就的 物質資源,如家中固定的讀書場所及提供學習的教材財務資源(引自巫有鎰,

1999)。財務資本表現在有形的物質資源,表現在看得到摸得到的實體中,也表 現在父母因財力的影響而提供的教育投資,像是父母透過財務資本的運用,提供 良好的物質環境給予書桌和參考書等,以利孩子的學習,巫有鎰(1997)研究指

出參加才藝教室對學業成績有幫助。張善楠及黃毅志(1999)將家庭財務資本對 教育的影響分為三個中介變項如表 2-2-1 所示。

出參加才藝教室對學業成績有幫助。張善楠及黃毅志(1999)將家庭財務資本對 教育的影響分為三個中介變項如表 2-2-1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