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章共分有四節,第一節是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是研究目的,第三 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限制,分別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許多不如意 要樂觀面對

自怨自艾

全看自己的智慧 若能知足感恩惜福 相信所有不愉快

都只是生活上的調味劑 ~研究者~

 

在尋找研究題目時,通常都會以自身的生長背景或較熟悉有興趣的方面著 手。經過長時間的選擇比較,仍無法找到自己最有興趣的題目。後來參考許多學 長姐的碩士論文後,發現了一本林春香學姐的論文:我是誰,述說自己原住民的 生活故事,看完後讓研究者為之一亮。之後看到譚志遠學長的論文:我愛數學-

兩位排灣族學童的數學世界,論文的主要目的是想以兩位數學很好的原住民學童 例子,希望能找出其數學學習良好的原因,更促使研究者想要做與原住民相關的 研究。

出生在那一個家庭,不是誰可以決定的。從小與外祖父母居住的研究者,在 成長的過程中也遇到不少阻礙,心理到現在還是有些許的缺憾。甚至就算經過歲 月的洗鍊,在某一方面來說研究者還是有障礙的。在一個貧窮與弱勢的原住民隔 代教養的家庭中,曾幾何時研究者也在曾在學校課業上遇過困難,甚至是位回家 作業都不寫、課業落後又讓老師頭痛的孩子。是什麼原因讓研究者改變的,研究 者也不確定,只知道國小四年級是研究者人生的轉捩點。至今還記得國小四年級 老師在上學期給研究者的評語-憂柔寡斷,沉默寡言。下學期的評語-品行優 良,努力進取。可見研究者上下學期有很大的不同。

原本有考慮寫自己的成長史,讓同樣遭遇的人可以做為參考;讓學校老師知

道自己的影響力;讓其他人能以寛大的心,適時給予隔代教養原住民學童關愛與 協助不過也許是自己太多愁善感吧!在回憶的過程中,有許多令人難過及不想回 憶的事卻一一的如電影片段般不斷的浮現,情緒難以控制到淚水如止不住的水龍 頭,不斷的流下。所以寫自己的故事實在是太沉重了。其實也沒有什麼好難過,

只是心底就是有那麼一絲的不圓滿。每次下雨看到許多的父母心疼孩子淋雨,而 來送傘或接送孩子,自己卻沒能享受那種被父母疼愛的幸福。每當學校辦親師座 談會,班上後面坐了許多同學的家長,但卻沒有一個是研究者的家長,少了被父 母關注的感覺。不是說隔代教養就都不好,研究者反而還要感謝這樣獨特與同學 不同的教養方式,因為就是少了被疼愛,所以研究者從小就要學會自己照顧自 己;就是少了被寵愛,所以研究者要學會幫忙做家事培養責任感。而且與祖父母 同住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成績不管考的好或不好永遠不會被罵,課業的壓力 比較小。外祖父母有原住民樂觀的天性,僅管生活並不是很富足,但是還是要每 天早出晚歸,認真為生活努力,都是值得研究者學習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人類出生後接觸到的第一個環境。正常的家庭可讓孩子正 常的長大,並給予源源不絕的愛與關懷。教導孩子做人做事的原則,糾正他們不 正確的觀念,培養正確的人生與價值觀。甚至學生的學業成就、學校行為、教育 程度及抱負水準,全部會受到父母的教育態度及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在所有影 響的因素中家庭是影響兒童學習表現的最主要的(林清江,1972)。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社會結構的解組,家庭歷經了重大的變革,由傳統的 大家庭,演變為核心家庭及小家庭。女性主義抬頭,愈來愈多婦女投入職場,雙 薪家庭增多。這時子女要交由誰來照顧就是一個問題。有越來越多的父母礙於不 能或不願意照料孩子,考量經濟性、安全性、便利性,便將孩子交給祖父母。祖 父母取代原先父母的角色及工作,包括經濟或心理上的支持及教養的責任等。這 時祖父母對孫子女的自我認同、自我發展及價值觀等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但是原 住民的教養方式卻需要注意,因為原住民文化的樂天知命的特質,常造成家庭生 活中的教養方式,較不積極也較為寛鬆,造成了在管教孩子時有不利的影響。這 不利的影響除了是族別所造成的差異性外,還有管教態度的影響。

隔代教養的問題,自民國八十八年教育部也一直在推動學習型家庭計畫。期 望在社區、學校、民間團體投入大量的人力及資源,在隔代教養家庭之特殊需 要給予特別的關照。對於年邁的祖父母,提供新一代的管教思維、兒童心理、

醫療保健、文化刺激、親職教育與親子三代溝通技巧等相關課程與活動。以協 助祖父母再學習,進而促進親子三代間的良性互動。

在台灣隔代教養是普遍的現象。像前不久由吳念真所執導的紀錄片「阿祖的 兒子」,主角是年幼的阿宏和年邁的阿祖,劇情悲憐道盡弱勢家庭的無奈與窘境,

引起社會大眾重視隔代教養的問題。台東就有許多原住民學童有著不健全的家 庭,父母為了生計到外地工作將學童交由祖父母照顧。

由於研究者本身是隔代教養長大的,對隔代教養的學童多少會比較關心及注 意。師院畢業後有幸分發到原住民小學,才驚覺原來原住民學校,隔代教養的學 生還不少。所帶的班級都有 4 到 5 人是隔代教養的學童。第一年帶的班級就有六

位是隔代教養的學童,課業表現上只有一位還不錯,二位中等,另外三位就很差。

還記得阿華的情形令研究者印象深刻。他一天到晚調皮搗蛋,作業又不寫,

講話又帶幾句不雅的話,與同學容易發生衝突,是個很令人頭痛的孩子。經過家 庭訪問才知道,原來他父親很早就結婚,不到二十歲就有了這個孩子。家境貧困,

母親生下他後就丟給父親遠走他鄉。父親年輕,好玩長年不在家根本不管孩子,

把孩子丟給祖父。祖父在家的時間不固定,孩子放學回家後家裡沒大人就亂跑,

學到一些有的沒有的,讓人真不知該怎麼管教。講他幾句就哭得很厲害,要對他 生氣也不是,不處罰他也不是,只好在放學後的下午,乾脆就把他留在學校寫功 課及做課業輔導,避免他亂跑學壞。可知在隔代教養家庭中,祖父母若缺乏有效 的親職觀念、管教策略,容易衍生孩子的人格及行為偏差的問題,以及學習適應 的困難。

還有一個小泉也令研究者印象深刻。父母離異,母親長年在外地工作。小泉 是個輕度智能障礙的學生,注意力無法集中。上課常發呆做自己的事,作業幾乎 不寫。把他留下來寫作業,如果老師在忙沒在他身邊一對一指導,他寧可坐在那 發呆一小時也不願寫幾個字。是一個令研究者頭痛的孩子,學習慾望低,祖父母 因忙於生計也無能為力指導課業。

隔代教養的學童,大都學業成就不是很好,研究者在原住民學校最後帶的那 一班,班上共 21 人,就有 6 人是隔代教養,即可見此比率之高。讓研究者不禁 好奇,隔代教養是如何形成的呢?隔代教養之間祖孫是如何相處?此為研究者的 研究動機之一。

隔代教養的孩子被交付給祖(外)父母照顧時,他們是否可勝任替代親職這 個工作呢?根據隔代教養影響的調查(陳麗欣,2000)結果顯示,祖父母易管教 不當高達 59%的人同意。商業周刊第 862 期針對國小一年級及六年級級任老師 以五項指標:同儕關係、品行、學業、情緒管理及自信心,在全台灣所進行的隔 代兒與單親兒趨勢調查,發現單親及隔代兒童在學業及品行的表現,的確均較雙 親家庭略遜一籌。

對應在研究者教過的學童身上,是有上述的情況產生。有些學童會缺乏安全 感,為一些小事哭泣,或者是因自己有自卑感而先聲奪人惡人先告狀。他們最一 致的情形是,祖(外)父母無法指導課業,課業表現確實不盡理想。不過,就學 校適應與學業成就上,隔代教養的原住民學童未必一定比較差。研究者曾經帶過 的一班有兩位學童妮妮和小硯,她們的課業成績每學期都在前五名。她們與研究 者有類似家庭環境,包括家庭背景、宗教信仰、課業表現良好等。教過她們兩年,

已對她們有一定的瞭解,知道她們在課業表現十分優異,行為表現上可稱是守規 矩的孩子。從她們的例子中,會有值得我們深思與探討之處。同樣是隔代教養的 原住民學童為何有不同的學業成績表現,於是引發研究者的好奇,同為隔代教養 之學童為何她們的課業可以有如此優秀的表現,此為研究者的研究動機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