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住民學童隔代教養與學業優異 影響因素影響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原住民學童隔代教養與學業優異 影響因素影響因素之研究"

Copied!
1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系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梁忠銘 先生

原住民學童隔代教養與學業優異 影響因素之研究 影響因素

研 究 生: 陳如觀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2)

教育學系(所)教育研究碩士班

原住民學童隔代教養與學業優異影響因素之研究

(3)

原住民學童隔代教養與學業優異影響因素之研究

(4)

謝誌

      大學時即嚮往東師教研所,沒想到真的有一天能順利的考進,感謝主 的安排。在校務、家務及課業的兼顧之下,身兼數職之艱辛,實為筆墨所 難形容。過去曾經遇到許多阻礙及挫折,如今點點滴滴都化成甜蜜的回 憶。現在看到豐碩的成果後,過去寫不下去的痛苦與精神折磨,都已成追 憶,感謝在這歷程中曾經陪伴我走過的每一個人。

完成論文,最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梁忠銘老師,他對我論文的撰寫 有相當的啟蒙和影響,細心指導我論文的架構與內容,除了給予我研究上 的指導外,還教導我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其縝密的邏輯思考、耿直不阿 的學者風範,使我衷心感佩。另外還要感謝張慶勳老師、魏俊華老師,百 忙中撥冗指導,自論文計畫到論文口試,鉅細靡遺的審視我的論文,提出 許多寶貴的視野和觀點,中肯、精闢及切要的建議,使我獲益匪淺。

感謝李俊德校長讓初調校的我能以公假進修,再次重回當學生的生 活。以及學校同仁們的體諒與協助,並在我有壓力或不怎如何是好時給我 鼓勵。還要感謝兩位個案及山海國小的同事及教會的協助,在我要搜集資 料時鼎力相助,若不是你們我就無法完成這本論文。

感謝教研所裡黃毅志、鄭燿男、鄭承昌、溫雅惠老師的指導,有老師們的 指導才能奠定論文寫作的根基與方向。感謝教研所的同學們,同學期間大家互 相扶持、鼓勵,這段得來不易的同學情誼是值得珍惜的,希望我們有機會 能再相聚。

感謝我的家人,外子學斌在我課業繁忙之際,一肩挑起所有家務,孩 子生病及課業問題大都由外子費心照顧處理,感謝你的支持,讓我可以安 心的完成學業。兩個天真可愛的女兒-爰安、爰亘,妳們是我最大的精神 支柱。

最後感謝支持我進修的婆婆及已故的公公,感謝您們這段日子以來對 媳婦的疼惜。以及從小照顧我的外婆及已故的外公,您們對我期勉我永遠 不會忘記。

要感謝的人族繁不及備載,總而言之-謝謝大家、感謝一切,謹此致 上最誠摯的謝忱!

陳如觀 謹識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5)

原住民學童隔代教養與學業優異  影響因素之研究 

 

作 者 : 陳 如 觀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教 育 系 ( 所 )  

摘    要

 

本 研 究 以 兩 個 原 住 民 隔 代 教 養 學 業 優 異 的 學 童 為 研 究 對 象,旨 在 探 討 原住民隔代教養的原因,及兩位個案祖孫的相處情形,以及兩名個案學業 成就優異的影響因素。以做為原住民隔代教養學童的良好的模範。為達研究目 的,本研究以訪談與文件分析法,進行蒐集資料,透 過 蒐集的資 料 做 分 析 與 詮 釋 。  

依據訪談與文件資料分析之研究發現,綜合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隔代教養的原因,山海國小以父母離婚或分居或再婚為最多。妮妮是父母離 婚無法照顧;小硯是因為父母外出工作,無法照顧。 

二、祖孫相處情形為祖孫互相依附,互相照顧,但祖父母對孫女的學習力不從心。 

管教以傳統的方式為主。 

三、學業成績優異的影響因素

(一)家庭因素:1.學習資源,家人會願意投入金錢來投資孩子的教育。2.

親師互動,母親會抽空與老師溝通孩子的學習情況。3.  母親的教育理 念,母親雖在外地工作仍持續關注女兒的教育、珍惜相聚的時光指導課 業。4.教育期望,妮妮家對她的教育期望很高。小硯家對她的期望則有 經濟考量及重男輕女的影響。5.負責的態度,體認讀書的重要、自動學 習、考前多複習。

(二)學校因素:1.班級導師的教育理念,鼓勵背經典、多元的教學方式、愛 之深責之切、參與校內競賽。2.學校的教育理念,方便借書的管道、申 請課業輔導。

(三)社會因素:教會的教育理念,投注宗教性活動、教義規範行為、有系統 的教育兒童、舉辦語文競賽、假日正當的休閒活動。

最 後,本 研 究 依 據 研 究 發 現 及 結 論 提 出 各 項 建 議,以 供 相 關 教 育 工 作 者 、 祖 父 母 及 後 續 研 究 之 參 考 。

關 鍵 詞 : 隔 代 教 養 、 原 住 民 、 學 業 成 績 。  

(6)

The reasons formaffect aborigional grand parenting and with great academic achievement

 

Ru- guan chen

Abstract

      The goal of this study focuses on two aborigional grand- parenting students with grea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explores the reasons。The researcher also explores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ndparent and grandchildren, and hopes to introduce this example as a typical sample for the rest。In order to reach the

purpose,the study uses face-to-face interview and field observation to collect information,and then proceed to analyse and explain the information。

Owing to the findings,we can make some following conclusions:

一、The reasons form grand parenting。The researcher took

Sun-Hi elementary school as her sample。There are three reasons caused grand parenting。 Those are divorce、separating 、marriage again。Ni Ni belongs to divorce。 Little Yen belongs to parent’s job in other county。

二、Grandparent-grandchildren relationship stands to depend on and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Grandparent can not be helpful in studying,and use traditional way to discipline their grandchildren。

三、The reasons creat great academic achievement:

﹙一﹚family:1﹒Lerning resources,The family happies to invest money in children’s studying。2﹒Interation,Mother likes to talk to children’s teacher about their learning situation。3﹒Mother’s educational opinion,Mother offers constant concern while she is in other county,and cherishes their time when she is at home。

4﹒Prospects,Ni Ni has a high prospects。Little Yenr’s prospects has a constraint in fiancé and degradation。5﹒Student’s attitude,responsbility、realizing the inportance of studying、their own initiative study、reviewing several times before examination。

﹙二﹚school: 1﹒teacher’s educational opinion,encouraging to recite classical literature、methodology in teaching、love and punishment、encouraging to participate competition。 2﹒school’s educational opinion,easy of access to

libery books、application for night class。

﹙三﹚society:church’s educational opinion,joining religious activities、

(7)

preaching good behavior、teaching children systematically、holding language competition、normal pastime on holiday。

Based on the study,the researcher presents feasible recommendations for primar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and grandparent,as well a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keyword:grand parenting , aborigional, academic achievement.

(8)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原住民隔代教養的相關議題---7

第二節 學業成就的理論基礎---18

第三節 影響原住民學業成就的因素---22

第四節 綜合評析---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31

第二節 研究方法---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33

第四節 研究情境---35

第五節 研究工具---3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9

第七節 研究的信實度---42

第八節 研究倫理 ---43

(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原住民學童隔代教養的原因---45

第二節 原住民祖孫的相處情形---57

第三節 原住民隔代教養學童成績優異的影響因素---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研究結論---95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2

第三節 研究省思---10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07

英文資料---112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大綱---113

附錄二 觀察記錄---116

附錄三 訪談記錄---118

附錄四 課輔計畫---123

(10)

表 次

表 2-1-1 內政部統計年報-婚姻狀況---8

表 2-1-2 隔代教養相關研究---10

表 2-1-3 隔代教養生活適應相關研究---14

表 2-1-4 隔代教養管教的相關研究---17

表 2-2-1 家庭財務資本對於教育的影響分為三個中介變項---21

表 2-3-3 父母教養類型---25

表 3-6-2 轉譯符號表---40

表 4-1-1 山海國小原住民學童的隔代教養調查表---46

表 4-1-2 山海國小隔代教養的形成原因---48

表 4-1-3 山海國小原住民隔代教養原因與課業適應情形---49

表 4-1-4 山海國小原住民隔代教養學童男女課業適應情形---49

表 4-3-1 兩位個案在校獲獎的情況---67

表 4-3-3 山海鎮三大教派的活動內容---91

(11)

圖 次

圖 2-3-1 原住民從事的行業---23

圖 2-3-2 經濟戶長婚姻狀況歷年比較---24

圖 3-2-1 研究架構圖---31

圖 3-6-1 資料收集和分析之間的時間關係---39

圖 4-1-1 妮妮的家庭樹---50

圖 4-1-2 小硯的家庭樹---51

圖 4-3-1 真耶穌教會山海教會事工組織系統表---93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有四節,第一節是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是研究目的,第三 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限制,分別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許多不如意 要樂觀面對

自怨自艾

全看自己的智慧 若能知足感恩惜福 相信所有不愉快

都只是生活上的調味劑 ~研究者~

 

在尋找研究題目時,通常都會以自身的生長背景或較熟悉有興趣的方面著 手。經過長時間的選擇比較,仍無法找到自己最有興趣的題目。後來參考許多學 長姐的碩士論文後,發現了一本林春香學姐的論文:我是誰,述說自己原住民的 生活故事,看完後讓研究者為之一亮。之後看到譚志遠學長的論文:我愛數學-

兩位排灣族學童的數學世界,論文的主要目的是想以兩位數學很好的原住民學童 例子,希望能找出其數學學習良好的原因,更促使研究者想要做與原住民相關的 研究。

出生在那一個家庭,不是誰可以決定的。從小與外祖父母居住的研究者,在 成長的過程中也遇到不少阻礙,心理到現在還是有些許的缺憾。甚至就算經過歲 月的洗鍊,在某一方面來說研究者還是有障礙的。在一個貧窮與弱勢的原住民隔 代教養的家庭中,曾幾何時研究者也在曾在學校課業上遇過困難,甚至是位回家 作業都不寫、課業落後又讓老師頭痛的孩子。是什麼原因讓研究者改變的,研究 者也不確定,只知道國小四年級是研究者人生的轉捩點。至今還記得國小四年級 老師在上學期給研究者的評語-憂柔寡斷,沉默寡言。下學期的評語-品行優 良,努力進取。可見研究者上下學期有很大的不同。

原本有考慮寫自己的成長史,讓同樣遭遇的人可以做為參考;讓學校老師知

(13)

道自己的影響力;讓其他人能以寛大的心,適時給予隔代教養原住民學童關愛與 協助不過也許是自己太多愁善感吧!在回憶的過程中,有許多令人難過及不想回 憶的事卻一一的如電影片段般不斷的浮現,情緒難以控制到淚水如止不住的水龍 頭,不斷的流下。所以寫自己的故事實在是太沉重了。其實也沒有什麼好難過,

只是心底就是有那麼一絲的不圓滿。每次下雨看到許多的父母心疼孩子淋雨,而 來送傘或接送孩子,自己卻沒能享受那種被父母疼愛的幸福。每當學校辦親師座 談會,班上後面坐了許多同學的家長,但卻沒有一個是研究者的家長,少了被父 母關注的感覺。不是說隔代教養就都不好,研究者反而還要感謝這樣獨特與同學 不同的教養方式,因為就是少了被疼愛,所以研究者從小就要學會自己照顧自 己;就是少了被寵愛,所以研究者要學會幫忙做家事培養責任感。而且與祖父母 同住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成績不管考的好或不好永遠不會被罵,課業的壓力 比較小。外祖父母有原住民樂觀的天性,僅管生活並不是很富足,但是還是要每 天早出晚歸,認真為生活努力,都是值得研究者學習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人類出生後接觸到的第一個環境。正常的家庭可讓孩子正 常的長大,並給予源源不絕的愛與關懷。教導孩子做人做事的原則,糾正他們不 正確的觀念,培養正確的人生與價值觀。甚至學生的學業成就、學校行為、教育 程度及抱負水準,全部會受到父母的教育態度及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在所有影 響的因素中家庭是影響兒童學習表現的最主要的(林清江,1972)。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社會結構的解組,家庭歷經了重大的變革,由傳統的 大家庭,演變為核心家庭及小家庭。女性主義抬頭,愈來愈多婦女投入職場,雙 薪家庭增多。這時子女要交由誰來照顧就是一個問題。有越來越多的父母礙於不 能或不願意照料孩子,考量經濟性、安全性、便利性,便將孩子交給祖父母。祖 父母取代原先父母的角色及工作,包括經濟或心理上的支持及教養的責任等。這 時祖父母對孫子女的自我認同、自我發展及價值觀等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但是原 住民的教養方式卻需要注意,因為原住民文化的樂天知命的特質,常造成家庭生 活中的教養方式,較不積極也較為寛鬆,造成了在管教孩子時有不利的影響。這 不利的影響除了是族別所造成的差異性外,還有管教態度的影響。

隔代教養的問題,自民國八十八年教育部也一直在推動學習型家庭計畫。期 望在社區、學校、民間團體投入大量的人力及資源,在隔代教養家庭之特殊需 要給予特別的關照。對於年邁的祖父母,提供新一代的管教思維、兒童心理、

醫療保健、文化刺激、親職教育與親子三代溝通技巧等相關課程與活動。以協 助祖父母再學習,進而促進親子三代間的良性互動。

在台灣隔代教養是普遍的現象。像前不久由吳念真所執導的紀錄片「阿祖的 兒子」,主角是年幼的阿宏和年邁的阿祖,劇情悲憐道盡弱勢家庭的無奈與窘境,

引起社會大眾重視隔代教養的問題。台東就有許多原住民學童有著不健全的家 庭,父母為了生計到外地工作將學童交由祖父母照顧。

由於研究者本身是隔代教養長大的,對隔代教養的學童多少會比較關心及注 意。師院畢業後有幸分發到原住民小學,才驚覺原來原住民學校,隔代教養的學 生還不少。所帶的班級都有 4 到 5 人是隔代教養的學童。第一年帶的班級就有六

(14)

位是隔代教養的學童,課業表現上只有一位還不錯,二位中等,另外三位就很差。

還記得阿華的情形令研究者印象深刻。他一天到晚調皮搗蛋,作業又不寫,

講話又帶幾句不雅的話,與同學容易發生衝突,是個很令人頭痛的孩子。經過家 庭訪問才知道,原來他父親很早就結婚,不到二十歲就有了這個孩子。家境貧困,

母親生下他後就丟給父親遠走他鄉。父親年輕,好玩長年不在家根本不管孩子,

把孩子丟給祖父。祖父在家的時間不固定,孩子放學回家後家裡沒大人就亂跑,

學到一些有的沒有的,讓人真不知該怎麼管教。講他幾句就哭得很厲害,要對他 生氣也不是,不處罰他也不是,只好在放學後的下午,乾脆就把他留在學校寫功 課及做課業輔導,避免他亂跑學壞。可知在隔代教養家庭中,祖父母若缺乏有效 的親職觀念、管教策略,容易衍生孩子的人格及行為偏差的問題,以及學習適應 的困難。

還有一個小泉也令研究者印象深刻。父母離異,母親長年在外地工作。小泉 是個輕度智能障礙的學生,注意力無法集中。上課常發呆做自己的事,作業幾乎 不寫。把他留下來寫作業,如果老師在忙沒在他身邊一對一指導,他寧可坐在那 發呆一小時也不願寫幾個字。是一個令研究者頭痛的孩子,學習慾望低,祖父母 因忙於生計也無能為力指導課業。

隔代教養的學童,大都學業成就不是很好,研究者在原住民學校最後帶的那 一班,班上共 21 人,就有 6 人是隔代教養,即可見此比率之高。讓研究者不禁 好奇,隔代教養是如何形成的呢?隔代教養之間祖孫是如何相處?此為研究者的 研究動機之一。

隔代教養的孩子被交付給祖(外)父母照顧時,他們是否可勝任替代親職這 個工作呢?根據隔代教養影響的調查(陳麗欣,2000)結果顯示,祖父母易管教 不當高達 59%的人同意。商業周刊第 862 期針對國小一年級及六年級級任老師 以五項指標:同儕關係、品行、學業、情緒管理及自信心,在全台灣所進行的隔 代兒與單親兒趨勢調查,發現單親及隔代兒童在學業及品行的表現,的確均較雙 親家庭略遜一籌。

對應在研究者教過的學童身上,是有上述的情況產生。有些學童會缺乏安全 感,為一些小事哭泣,或者是因自己有自卑感而先聲奪人惡人先告狀。他們最一 致的情形是,祖(外)父母無法指導課業,課業表現確實不盡理想。不過,就學 校適應與學業成就上,隔代教養的原住民學童未必一定比較差。研究者曾經帶過 的一班有兩位學童妮妮和小硯,她們的課業成績每學期都在前五名。她們與研究 者有類似家庭環境,包括家庭背景、宗教信仰、課業表現良好等。教過她們兩年,

已對她們有一定的瞭解,知道她們在課業表現十分優異,行為表現上可稱是守規 矩的孩子。從她們的例子中,會有值得我們深思與探討之處。同樣是隔代教養的 原住民學童為何有不同的學業成績表現,於是引發研究者的好奇,同為隔代教養 之學童為何她們的課業可以有如此優秀的表現,此為研究者的研究動機之二。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為了瞭解原住民隔代教養的的原因,及了瞭解隔代教養 的祖孫相處情況,並探究原住民隔代教養學童成績優異的影響因素。研究目的有 三如下,茲將其條列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 原住民學童隔代教養的成因為何?

二、 原住民祖孫的相處情形。

三、 原住民隔代教養學童成績優異的影響因素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隔代教養

本研究所指的隔代教養是,父母因故不能負擔學童的教養責任,而將學童委 託祖(外)父母負擔教養責任。也就是說學童的大部分時間是與父母分開的,但 會不定時回家探望學童。

二、原住民學童

依據原住民民族別認定辦法中的第 2 條所指的民族別包括:阿美族、泰雅 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邵美族、邵族、噶瑪蘭 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賽德克族。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阿美族的兩位四年級 原住民學童。

三、學業優異

本研究學業優異即指在班上成績有不錯的成績,從一到四年級學習總成績在 全班前五名內的,即學業較優異。

(1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研究者本身是一位在職進修老師,限於時間、空間、人力等問題,因此本研 究有以下的限制:

一、人力資源限制

只能於某時段特定訪談,不能一直與研究對象長期相處觀察。資料的整理與 記錄都需要花時間與人力。只能藉由影音器材的運用如:錄音筆及數位相機先將 資料編目儲存,以便印證時可以隨時可再重聽或重看喚起回憶;增加訪談的人及 次數,藉由不同的人的印證,希望能將限制降到最低。

二、研究者身分的限制

研究者已非被研究者的老師。被研究者的上課情形,礙於本身工作的關係無 法親自觀察。只能從 TL 老師及被研究者的口中所描繪,因此希望能藉由作業簿 及其月考成績,以及其他的上課老師等資料,利用多方面的資料交互印證,以求 讓此限制降到最低。

三、研究者生長經驗的限制

由於研究者與兩名原住民學童的生長環境相似,在進入研究情境很容易。但 也因此對有些事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和想法,有可能因此不客觀。為了使研究公 正及客觀,研究者需時時提醒自己保持客觀中立,並能在有疑問和困難時尋求同 儕及指導教授的協助,以求研究的客觀。

四、研究結果無法擴大範圍解釋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因為研究環境的限制,只以兩位成績優異的阿美族學童為 研究對象。而每一個地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及學習環境,因此所得的結論未必適 用於其他的隔代教養原住民學童,只適用於解釋山海國小鄰近學區之家庭狀況。

(17)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文獻部分,研究者以隔代教養的實證研究為主。從中抽取與研究目 的相關的主題。共分為三部分,最後做一總結。第一節是原住民隔代教養 的相關議題,第二節是學業成就的理論基礎,第三節是影響原住民學業成 就的因素,第四節是綜合評析與討論,以凝聚鋪陳本研究的基本架構。

第一節 原住民隔代教養的相關議題

一、隔代教養概念與現況與類型

(一)隔代教養的概念

早期的隔代教養是在父母親離婚或死亡之下而代為教養。一般而言隔代教 養是指小孩因為某些原因無法與父母親同住只能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通稱。但 亦有廣義及狹義的隔代教養。廣義的隔代教養,依陳麗欣等(2000)分為五大類:

1.日夜均由祖父母照顧,父母很少回家。

2.白天是祖父母照顧,晚上父母照顧。

3.平常是祖父母照顧,週末由父母照顧。

4.主要由祖父母照顧,父母不定時回家照顧。

5.由其他親友照顧。

狹義的隔代教養,為祖父母負起孫子女的照顧以及教養的責任,父母親很少 或根本沒有屨行親職,而是完全放棄對孩子的照顧。

(二)隔代教養發展過程及現況

由祖父母擔任教養的工作方式,已經成為目前親職外放的新趨勢(邱珍琬,

2005)。蘇嘉芸(2006)用歷史的脈絡將隔代教養分為三個時期:

1.第一個時期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因為家中的男人都要外出工作協助家計,祖母 則可能是最佳的照顧者。

2.第二個時期是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轉型階段,在都市有較多且較好的就業 機會,家中的青壯人口為了賺取更多的金錢大量前往都市,但都市的消費較高,

因此將學齡前兒童留在原生家庭由祖父母照顧,減少開支,這樣的隔代教養方式

(19)

基本上是自助且互補的。

3.第三期是社會結構轉型到工商服務業時代,呈現多元且複雜的家庭型式,此時 家庭受到很大的衝擊,婚姻呈現複雜、破碎的情況,父或母為生活賺錢,迫使孩 子轉由祖父母照顧。

我們目前的社會正處在第三期,從下表 2-1-1 中即可知道,在這個多元多變 的社會,隔代教養的孩子只會愈來愈多。

表 2-1-1 內政部統計年報-婚姻狀況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資料(2008)。

從上表中可知道從 1976 年開始的離婚率是節節上升,由於離婚率的增加,

各式家庭也一一出現。例如:單親家庭、寄養家庭、重組家庭……。而單親家庭 又因父或母為工作賺錢,即將孩子託育給自己的父母,特別是原住民家庭在原鄉 不好謀生,將孩子交由祖父母的情況更為普遍,隔代教養的情況更為嚴重。雖然 政府沒有確切的隔代教養兒童的統計數字,但就目前愈來愈高的離婚率而言,再 加上父親或母親為了謀生而需遠去都市工作,這樣的教養情況只會愈來愈多,所 以更需要有人去重視它。

(三)隔代教養的類型

國外學者(Pinson-Millburnm&Fabin,1996)將隔代教養的類型分為自願性 與非自願性,所謂自願性是指祖父母有權利選擇是否有願意教養孫子女;而非自 願性的是指祖父母教養孫子女是在不得已的情況。

國內學者李應觀(2003)也將隔代教養分為標準型及亞次型兩種類型。所謂 的標準型是指父母雙亡、酗酒、遺棄、分居、單親、家庭暴力、性侵害或受法院 裁判等。除了父母雙亡是不得已的,其它的原因都是父母本身不適合擔任親職角 色而形成的隔代教養。另一種亞次型,是父母皆在,只是父母為了經濟或其他非 不適任的因素而將子女轉交給祖父母教養。

(四)隔代教養的教養方式

在國外祖父母的教養類型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羅美惠,1998):

1. 直昇機型的祖父母:祖父母喜歡像直昇機轉動螺旋槳盤旋在孫子女周圍,喜 歡主動承諾照顧孫子女,但疲倦時亦會發牢騷。

2. 教官型的祖父母:即喜歡發號口令管教孫子女,他們認為這樣才會使孫子女 感到威脅願意聽從他們的話。

年份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十五歲以上

離婚比率%

0.90 1.15 1.65 2.37 3.21 4.53 6.13

相差比率% 0.25 0.5 0.72 0.84 1.32 1.57

(20)

3.顧問型的祖父母:是傾聽和提供意見給孫子女的祖父母,會尊重孫子女的意 願、想法,但孫子女已決定則要自行負責。

李玉冠(2000)歸納低收入戶隔代教養家庭類型有五種:親密型、表面型、

互惠型、疏遠型和否認型。

綜合以上幾種祖父母的照顧型態,祖父母照顧子女不是屬於威嚴性、強制 性,或能夠與孫子女情感的交流性、支持性來區分。但根據研究結果發現,祖父 母的教養方式並非能明確劃分為某一類別,常是交雜著幾種不同的型態。像是許 玉玲(2000)的研究中發現,祖父母一方面對於孫子女的學業和飲食習慣等採取 寛容放任的方式,另一方面又用打罵的方式來管教孫子女。在這種嚴格和寛容的 雙重教育方式,會造成孫子女善於察言觀色。一種是給人善體人意、貼心懂事的 感覺,另一種是有投機取巧或擅於說謊的負面評價。因此對祖父母而言,如何採 取最適宜的教養態度是很大的難題。

二、隔代教養產生的優勢及劣勢

將孩子交給祖父母雖然會造成家庭不健全的不良影響,但還是會有些許的優 勢(陳麗欣,2000,邱貞琬,2004)。

(一)協助照顧孫子女,減輕父母負擔。

(二)建立新的關係,促進兩代或三代家庭和諧。

(三)祖父母有較多的時間陪伴小孩,使得孩子有較多的安全感。

(四)替代不適任父母,擔負親職責任。

(五)家庭價值觀的傳承。

(六)傳承的生命任務與完成,將自己的經驗傳承下去。

(七)與周遭社區與環境的再聯繫,不讓自己與周圍環境及資訊脫節。

這種關係似三方面彼此互利,祖父母照顧孫子女,可以發現自己也是被需要 的而有成就感。被照顧的孫子女也可得到較完善的照顧,父母親可因此減輕身上 的教養重擔安心的工作。

隔代教養負面的問題(李應觀,2003;邱珍琬,2005;蘇嘉芸,2006;陳麗 欣等,2000)歸納如下。

1. 語言溝通的問題

由於祖父母和孫子女所處外在的社會環境不同,再加上與孫子女年代相隔較 遠,所以祖孫間的語言溝通可能會有問題。原住民則有母語的問題。

2.價值觀念差異的問題

生長的環境不同,生活經驗完全不同,彼此在觀念上有一定的落差。因為年 老的一代,價值觀念多趨於保守;而年輕的一代,價值觀念則多傾向於開放。

2.角色的衝突

古時「養兒防老」、「含貽弄孫逍遙樂天年」原本是祖父母對晚景的期待,卻 在晚年還要照顧孫子女。對祖父母心理及生理不免都帶來非期望中的親情壓力。

在不知如何處理的情況下,因此會以情緒化來處理祖孫的問題,因而產生角色衝

(21)

突的情況。

3.性格及行為的偏差

祖父母因體力及自己的疏忽無法稱職扮演好教養責任,將會導致孫子女有性 格上的偏差,會有孤獨、自卑、自閉或過份依賴等問題。行為上亦會造成逃避式 的說謊或是偷竊等問題產生。

4.相關資源網路的問題

祖父母對於孫子女的照顧常處在封閉的情境中,不與學校老師聯絡,欠缺有 效的支援網路,特別是教養孫子女能力的支援與培養。

5.表裡不一的矛盾

家庭結構的不完整,人格被扭曲,在既想擁有被愛的感覺,卻又怕遭到排斥 的傷害,不是刻意討好他人就是自暴自棄,讓自己陷入表裡不一的矛盾掙扎中而 不自覺。

6.管教的漏洞

祖父母若很少到學校與老師溝通孫子女的情況,老師又不主動聯繫家長,則 孫子女會在事件上成為主導的角色,讓人誤以為他們早熟、懂事,實際上卻是虛 偽、耍詐及逃避責任,成為管教上的漏洞。

7.文化刺激的問題

隔代教養祖父母在時代快速變遷下是文化刺激下較弱的一群,雖有育兒的經 驗,對孫子女課業的指導有問題的情況下,更別提能提供較多的文化刺激。

8.學業成就

隔代教養的兒童在情緒上易感到失落、拒絕、憤怒與害怕,故較難與祖父母 建立較良好的關係。在學校中會因為情緒上的問題易產生不適應,對他的學業成 就會有負面的影響。

三、隔代教養家庭的相關研究

國內關於隔代教養的研究,按照年代先後順序排列,經過研究者整理如下:

表 2-1-2 隔代教養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許玉玲(2000) 隔代教養學童的生活世界--一個個案研究 國小學生 質性研究 吳佳蓉(2002) 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國小學生 調查為主 質性為輔 李應觀(2003) 雲林地區有無犯罪少年之隔代教養與衝突之比較研究 青少年 調查研究 黃佳儀(2003) 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灣北區高年級

學童為例

國小學生 調查研究

劉恆佳(2003) 隔代教養高學業成就兒童之學習歷程 國小學生 質性研究 古文彥(2004) 一個隔代教養的國中生在敘事治療歷程中對問題故事的解

構及建構

國中學生 質性研究

(22)

胡玉鳳(2004) 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與自我 概念之相關研究

國小學生 調查研究

紀幸妙(2004) 隔代教養祖父母健康狀況與生活滿意相關之研究 祖父母 調查研究 黃英虹(2004) 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自我認同影響之比較

研究

國中學生 調查研究

黃淑容(2004) 生命的嫁接─隔代教養家庭祖孫生活重要事件與依附關係 之敘說研究

祖孫 質性研究

葉思欣(2004) 隔代教養家庭國中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自我概念之研究 國中學生 質性研究 朱詩穎(2005) 隔代教養的低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縣雙

和區為例

國小學生 調查研究

何紀瑜(2005) 隔代教養青少年的人際關係之敘說研究 青少年 質性研究 李雁萍(2005) 隔代教養家庭少年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青少年 質性研究 張妗薇(2005) 理情取向團體諮商對國中隔代教養學生行為困擾之輔導效

果研究

國中學生 調查研究

陳麗敏(2005) 生命轉彎處-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生活經驗探究 祖孫 質性研究 黃眉菁(2005) 隔代教養兒童生活適應與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小學生 調查研究 彭柑綾(2005) 從隔代教養家庭探究祖孫對偶關係之生活經驗 祖孫 質性研究 詹菊珍(2005) 隔代教養家庭中祖父母管教與祖孫情感關係-以台北縣市

國中生為對象分析

國中學生 調查研究

吳怡嘉(2006) 隔代教養家庭中祖母角色與經驗學習之研究 祖母 質性研究 呂緗翎(2006) 跨越時空的母職-雙薪隔代教養家庭之代間關係 母女、婆媳 質性研究 邱婷芳(2006) 隔代教養對兒童成長趨勢之研究 兒童 質性研究 彭佳涵(2006) 隔代教養國中學生生活壓力與壓力因應策略之關係研究-

以彰化縣為例

調查研究 國中學生

黃韻瑜(2006) 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親職教育之研究--以嘉義縣三所教育 優先區國民小學為例

祖父母 質性研究

楊德芬(2006) 隔代教養對學步兒發展之研究 祖父母 調查研究 蘇嘉芸(2006) 跳躍生命的空缺:從孫子女觀點探討隔代教養家庭優勢 青年 質性研究 林為菲(2007) 國小實施隔代教養、單親家庭兒童學習輔導成效之個案研

究-以彰化縣執行 EPA 之國小為例

國小學生 質性研究

胡雅雲(2007) 金門縣隔代教養幼兒在幼稚園生活適應暨非語文智力表現 之研究

幼兒 調查為主 質性為輔 陳嘉峰(2007) 活出韌力—一位隔代教養青少年的生命史 青少年 質性研究 沈芳榕(2008) 發展遲緩兒童隔代教養家庭親職教育需求之探討 祖父母 調查研究 劉俐妤(2008) 國小一年級隔代教養子女中文聲韻覺識能力之探究—以新

竹縣地區為例

國小學童 調查研究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續表 2-1-2 隔代教養相關研究

(23)

以上 31 篇的隔代教養研究中,研究內容包括隔代教養親職教育(黃韻瑜,

2006)、隔代教養祖父母健康狀況與生活滿意(紀妙幸,2004)、隔代教養兒童的 學校生活適應(朱思穎,2005;胡雅雲,2007;黃眉菁,2005;葉思欣,2004)、

團體諮商的輔導(張妗薇,2005)與敘說研究(何紀瑜,2005;黃淑容,2004)……。

研究對象包括祖父母、祖孫、青年、青少年、國中學生及國小學生等。針對國小 學童為研究對象的篇數最多共有 9 篇,其次以國中為研究對象共有 6 篇,可知針 對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數量明顯較多。就研究方法而言,質性研究的篇 數共 16 篇,調查研究的篇數共 15 篇,所以調查研究與質性研究的數量相當。

為了瞭解隔代教養學童與祖父母相處的情形,本研究選擇用質性研究的方 式,才能在當時的訪談內容及觀察中,深入探討得出最實際的結果。而上述文獻 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是,隔代教養學童的生活適應及祖父母的管教方式,故將以 上相關的論文分兩部分來說明其研究結論。

(一)生活適應

一般家庭中,經由親子關係的互動,“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佔了極為重 要的地位,孩子經由模仿和學習逐漸發展其人格特質,對孩子的生活適應及處事 態度有很深的影響;然而在隔代教養中,祖父母成了孩子的主要教養者,祖孫關 係的好壞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黃佳儀,

2003)。

黃佳儀(2003)為了解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的個人背景、隔代教養原因、隔代 教養類型與生活適應,以台灣北區國小五、六年級學童為對象做問卷調查,結果 顯示:

1.隔代教養學童普遍認為生活適應情形不錯,且以同儕適應最高,個人適應最低。

2.隔代教養學讓祖父母照顧後出現正向問題,如:快樂、溫暖的感受很多。

吳佳蓉(2002)以問卷調法比較花蓮縣國小隔代教養兒童家庭背景因素,以 比較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教養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差異情形,以及比較不同 形成原因隔代教養學童生活適應之差異情形,結果發現:

1.非隔代教養學童比隔代教養學童,普遍在學校生活適應較好。

2.在學習適應和自我適應上,「父母外出工作」形成原因的隔代教養學童較其他 形成原因隔代教養學童來得好,且女童在自我適應優於男童。

3.在「學習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的層面上,非隔代教養學童在整體 學校生活適應上還是比隔代教養學童來得好。

葉思欣(2004)以質性研究來了解隔代教養家庭,國中生對家庭的看法與感 受及所知覺的家庭對其學校生活適應之影響,以及所知覺的家庭對其自我概念之 影響。結果顯示:

1.研究參與者認為主要教養者是家庭中影響自己最大的人,多數表示親子關係淡 而生疏。

2.多數認為自己同儕關係佳且與導師的關係較佳。

(24)

3.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主要是在個性方面,也影響做事或生活習慣。

黃眉菁(2005)採用問卷調查法,選用黃佳儀所編的「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 活狀況調查問卷」,探討屏東縣隔代教養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結果顯 示:

1.隔代教養兒童生活適應傾向良好。

2.「年級」、「性別」、「社經地位」的不同不會使隔代教養兒童「生活適應」有所 差異。

3.隔代教養兒童的生活適應會因「學校所在地」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朱思穎(2005)以問卷調查法來了解台北縣雙和區,國小低年級隔代教養學 童生活適應的現況,並比較隔代教養低年級學童,個人背景因素變項及不同隔代 教養原因與不同隔代教養類型,在學校生活適應的差異情形。結果如下:

1.隔代教養低年級學童的生活適應狀況傾向於「好」的情形,並以「學校適應」

的情形最好,「個人適應」的情形最差。

2.隔代教養低年級學童的生活適應會因「學童性別」、「祖父母社經地 位」、「祖父母健康狀況」、「隔代教養類型」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李雁萍(2005)以質性訪談的方式,欲了解在父母親無法或不願照顧的情形 下,由祖父母為主要照顧者的家庭,其正值青少年的生活適應為何。研究結果如 下:

1.「家庭適應」上祖父母僅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顧,並制定家規讓少年遵守,受教 者希望祖父母能提供情緒上的支持和關心。

2.「學校適應」上祖父母大都不能給予指導,學業成就普遍低落,但孫子女仍希 望祖父母能給予課業上的指導。

胡雅雲(2007)以調查為主,開放性問題為輔,對金門地區隔代教養家庭之 幼兒在幼稚園生活適應及非語文智力表現之情形,並探究不同「個人背景變項」、

「隔代教養成因」、「隔代教養類型」與幼兒在幼稚園生活適應及非語文智力表現 之關聯。研究結果如下:

1.隔代教養家庭之幼兒在幼稚園生活適應上以「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現最佳,而 以「學習適應」的表現最差;但就整體而言隔代教養家庭之幼兒在幼稚園具有良 好的生活適應能力。

2.「個人背景」、「隔代教養成因」、「隔代教養類型」與生活適應之關聯得出幼兒 年齡與生活自理能力及整體生活適應達顯著正相關;祖父母教育程度與幼兒的人 際適應能力亦呈顯著正相關,且女生較男生為佳。

劉恆佳(2003)選取兩位隔代教養兒童,以質性研究方式對其學習歷程進行 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1. 情感依附取決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即隔代教養的情感依附未必在主要教養者 身上,而在於能提供較高層次需求者身上。

2. 由經驗開始達到學業成就,在食不飽衣不暖的情況下,得知獲得好成績可以 改變生活的窘境。

(25)

3.教養方式應視隔代教養學童的需要釐定適當的教養方式,對其日後的發展有較 好的幫助。

胡玉鳯(2004)探討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之「學業成就」、「人際關 係」及「自我概念」表現情況,結果發現:

1.隔代教養家庭不利於學童的學業成就、人際關係及自我概念的表現。

2.不同家庭背景與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的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自我概念有關,祖 孫間親子關係良好者,學童的表現較好。

以上隔代教養生活適應相關研究將結果整理如表 2-1-3。

表 2-1-3 隔代教養生活適應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發現

吳佳蓉

(2002)

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 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 適應之比較研究

1.非隔代教養學童比隔代教養學童普遍在學校生活適應較好。

2.在學習適應和自我適應上,「父母外出工作」形成原因的隔代教養 學童較其他形成原因隔代教養學童來得好,且女童在自我適應優於 男童。

3.在「學習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的層面上非隔代教養 學童在整體學校生活適應上還是比隔代教養學童來得好。

黃佳儀

(2003)

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 活適應之研究—以台 灣北區高年級學童為 例

1.隔代教養學童普遍認為生活適應情形不錯,且以同儕適應最高,

個人適應最低。

2.隔代教養學讓祖父母照顧後出現正向問題,如:快樂、溫暖的感 受很多。

劉恆佳

(2003)

隔代教養高學業成就 兒童之學習歷程

1.情感依附取決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即隔代教養的情感依附未必在 主要教養者身上,而在於能提供較高層次需求者身上。

2.由經驗開始達到學業成就,在食不飽衣不暖的情況下得知獲得好 成績可以改變生活的窘境。

3.教養方式應視隔代教養學童的需要釐定適當的教養方式,對其日 後的發展有較好的幫助。

胡玉鳯

(2004)

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 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 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 相關研究

1.隔代教養家庭不 利學童的學業成就、人際關係及自我概念的表 現。

2.不同家庭背景與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的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自我 概念有關,祖孫間親子關係良好者,學童的表現較好。

葉思欣

(2004)

隔代教養家庭國中學 生學校生活適應及自 我概念之研究

1.研究參與者認為主要教養者是家庭中影響自己最大的人,多數表 示親子關係淡而生疏。

2.多數認為自己同儕關係佳且與導師的關係較佳。

3.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主要是在個性方面,也影響做事或生活習慣。

朱思穎

(2005)

隔代教養的低年級學 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 究-以台北縣雙和區為

1.隔代教養低年級學童的生活適應狀況傾向於「好」的情形,並以

「學校適應」的情形最好,「個人適應」的情形最差。

2.隔代教養低年級學童的生活適應會因「學童性別」、「祖父母社經

(26)

例 地位」、「祖父母健康狀況」、「隔代教養類型」的不同,而有顯著差 異。

李雁萍

(2005)

隔代教養家庭少年生 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1.「家庭適應」上祖父母僅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顧,並制定家規讓少 年遵守,受教者希望祖父母能提供情緒上的支持和關心。

2.「學校適應」上祖父母大都不能給予指導,學業成就普遍低落,

但孫子女仍希望祖父母能給予課業上的指導。

黃眉菁

(2005)

隔代教養兒童生活適 應與相關因素之研究

1.隔代教養兒童生活適應傾向良好。

2.「年級」、「性別」、「社經地位」的不同不會使隔代教養兒童「生 活適應」有所差異。

3.隔代教養兒童的生活適應會因「學校所在地」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胡雅雲

(2007)

金門縣隔代教養幼兒 在幼稚園生活適應暨 非語文智力表現之研 究

1.隔代教養家庭之幼兒在幼稚園生活適應上以「生活自理能力」的 表現最佳,而以「學習適應」的表現最差;但就整體而言隔代教養 家庭之幼兒在幼稚園具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

2.「個人背景」、「隔代教養成因」、「隔代教養類型」與生活適應之 關聯得出幼兒年齡與生活自理能力及整體生活適應達顯著正相關;

祖父母教育程度與幼兒的人際適應能力亦呈顯著正相關,且女生較 男生為佳。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上面研究得知,隔代教養學童關於生活適應的研究很多,在生活適應上,

隔代教養學童大致表現良好(黃佳儀,2003;黃眉菁,2005;朱思穎,2005;胡 雅雲,2007)。甚至在性別上,更明確指出女生較男生的適應能力好(吳佳蓉,

2002;胡雅雲,2007)。此結論與研究者欲探討的兩個隔代教養學童情形一樣,

兩個個案都是女童。但在學業成就上,則顯示隔代教養學童有適應上的困難(吳 佳蓉,2002;李雁萍,2005;胡雅雲,2007)這個結論與研究者的兩個個案有天 壤之別,因為她們的在校成績一直都是排名前五名的,這也是研究者為什麼要選 擇她們的原因。既然在文獻上多數隔代教養的學童學業成績很差,為何她們在學 業上有如此突出的表現留待研究者往後在研究中探討。

(二)、管教方式

黃英虹(2004)在其研究「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自我認同 影響之比較研究」,他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在探討比較青少年自我認同發 展之差異情形,並探討隔代教養家庭成因對教養者教養方式之影響,及比較隔代 教養與非隔代教養家庭教養方式之差異。結果發現:

1.不同成因的隔代教養家庭對教養者教養方式影響有顯著的差異。

2.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家庭的教養方式確有不同,其中隔代教養家庭多採用

「忽視冷漠」教養類型;非隔代教養家庭採用「專制權威」教養類型。

續表 2-1-3 隔代教養生活適應相關研究

(27)

3.不同的教養方式影響青少年的自我認同發展,其中開明權威的教養方式優於忽 視冷漠及專制權威的教養方式。

4.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家庭之青少年,在不同背景變項下,自我認同發展並無 顯著差異。

詹菊珍(2005)以台北縣市國中生為對象,做問卷調查探討隔代教養家庭祖 父母的管教及祖孫情感關係。研究發現如下:

1.隔代教養家庭中,主要照顧者為「奶奶」最多,其次為「外婆」,再其次為「爺 爺」,最少則為「外公」,顯示:擔任主要照顧者以女性多於男性、父系祖父母多 於母系祖父母。

2.祖父母的管教,就「反應」而言,以對孫子女的生病照顧、原諒錯誤及鼓勵用 功讀書為頻率最高的前三項;就「要求」而言,則以對孫子女生活習慣的要求為 主。

3.隔代教養的成因,以「父母離婚」最多,其次是「父母雙方皆工作忙碌無法照 顧」,再其次為「父母一方或雙方過世」。

4.在影響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管教的因素,就孫子女、祖父母及家庭背景變項的 管教方式來看,祖父母健康愈好與父親關係愈好,則祖父母愈會以「反應」做為 管教方式;而在「要求」方面則上述變項沒有顯著的解釋力。

5.在影響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管教的因素,就孫子女、祖父母及家庭背景變項來 看,祖父母健康狀況愈好及孫子女與父親關係愈好,則祖父母愈會以「反應」的 管教方式;而在「要求」方面,上述變項皆沒有顯著的解釋力。 

6.整體而言,隔代教養家庭中的祖孫情感關係頗佳。而在影響「祖孫情感關係」

的因素,就孫子女、祖父母、家庭背景變項及祖父母管教方式來看,以與父親的 關係及祖父母「反應」的管教,能有效解釋祖孫情感關係。以上將隔代教養管教 的相關研究結果整理如表 2‐1‐4。 

(28)

表 2-1-4 隔代教養管教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 研究發現 黃英虹

(2004)

隔代教養 與非隔代 教養方式 對青少年 自我認同 影響之比 較研究

1. 不同成因的隔代教養家庭對教養者教養方式影響有顯著的差異。

2.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家庭的教養方式確有顯著不同,其中隔代教養家庭多採 用忽視冷漠教養類型;非隔代教養家庭多採用專制權威教養類型。

3.不同的教養方式影響青少年的自我認同發展,其中開明權威的教養方式優於忽 視冷漠及專制權威的教養方式。

4.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家庭之青少年,在不同背景變項下,自我認同發展並無 顯著差異。

詹菊珍

(2005)

隔代教養 家庭中祖 父母管教 與祖孫情 感關係-以 台北縣市 國中生為 對象分析

1.隔代教養家庭中,主要照顧者為「奶奶」最多,其次為「外婆」,再其次為「爺 爺」,最少則為「外公」,顯示:擔任主要照顧者以女性多於男性、父系祖父母多 於母系祖父母。

2.隔代教養的成因,以「父母離婚」最多,其次是「父母雙方皆工作忙碌無法照 顧」,再其次為「父母一方或雙方過世」。

3.祖父母的管教,就「反應」與「要求」兩部分來分析,在「反應」方面,以對 孫子女的生病照顧、原諒錯誤及鼓勵用功讀書為頻率最高的前三項;而「要求」

方面,則以對孫子女生活習慣的要求為主。

4.在影響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管教的因素,就孫子女、祖父母及家庭背景變項來 看,祖父母健康狀況愈好及孫子女與父親關係愈好,則祖父母愈會以「反應」的 管教方式;而在「要求」方面,上述變項皆沒有顯著的解釋力。

5.整體而言,隔代教養家庭中的祖孫情感關係頗佳。而在影響「祖孫情感關係」

的因素,就孫子女、祖父母、家庭背景變項及祖父母管教方式來看,以與父親的 關係及祖父母「反應」的管教能有效解釋祖孫情感關係。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在管教上,陳秀華(2005)在家庭結構與學生知覺之家庭關係對國中生偏差 行為的影響的研究中發現,家庭結構的完整與否與偏差行為是有相關的。若家庭 愈完整則偏差行為愈少。所以常有人提到孩子行為出現偏差,總會將這些歸為家 庭結構不完整下造成的,這也說明了許多不完整家庭易淪為社會標籤下的犠牲者

(Pinson-Millburn et al.,1996;Saltzman, & Pakan,1996)。蔡松瑜 (2003)

對屏東地區國本中所做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家庭型態國中生之偏差行為 盛行率」在 19 項偏差行為當中,隔代教養家庭之男國中生占了 13 項偏差行為最 高。隔代教養家庭之女國中生占了 1 項偏差行為最高。在「偏差行為」上,不同 類型態家庭,以隔代教養家庭之國中生偏差行為最高,所以祖父母的管教行為對 隔代教養的學童來說是很重要的,研究發現以開明權威的方式會優於忽視冷漠及 專制權威。這也是研究者欲探討的部分,這兩個個案的祖父母管教方式為何?是 否會影響其學業成就?他們是如何相處的的呢?本研究將透過第四章予以分析 歸納。

(29)

第二節 學業成就的理論基礎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以儒家為主的社會一般的價值觀。台灣的 社會價值觀亦是如此,特別是漢人的父母。過去原住民多數居住在較偏遠的地 區,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甚至是財務資本都較漢人不足,原住民父母對於讀書一 事亦採放任的方式,認為工作賺錢比讀書還重要。大紀元 2008 年新聞報導中有 基測 297 分的原住民學生,母親要該生幫忙家計放棄讀書而賣檳榔。可見原住民 家庭經濟弱勢的悲哀這是其中一個問題;甚至有些原住民父母為了生計遠離部落 求生計,他們多因教育程度低而從事農、工等低階層的勞力工作,所以在部落中 有許多課業沒人指導的單親及隔代教養學童,父母關心孩子教育的程度也偏低。

再加上原住民的收入微薄,能提供給孩子的財務資本和漢人父母相比實在有限,

又原住民父母對於學童的教育期望低,進一步影響學童本身教育的抱負而不利於 學業成績的提升。

談到學業成就大都會提到三個理論,即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及財務資本,以 下就以這三個理論來詳述。

一、文化資本

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代表人物為法國學者 Bourdieu。對於文 化資本的概念是「人們對於上階層文化所能掌握的程度」。所謂的上階層文化有 兩種,其一是物質面的其二是非物質面的。在物質面上指的是上階層人士所擁有 的藝術品及家俱或服飾等能看得到的物質,它能顯示出上階層人士的品味(林清 標,1998)。而非物質面的即所謂的形式文化資本指的是上層階級所具有的高層 次文化活動,例如:觀賞歌劇、參觀博物館及閱讀文學作品及喜好藝術與古典音 樂等(巫有鎰,1999)。

文化資本論認為學校教育所教授給學生的,並非是工作職場上所需的專業技 術,而是上層文化(黃毅志、陳怡靖,2005;詹詩穎,2004)。也就是說受教育 愈高愈具有上階層所喜愛及熟悉的文化風格,也就愈容易受上層權貴人士的青 睞,更有助於教育及職業地位的取得。意指為人們對上階層文化所能掌握的程度

(Bourdieu,1984)。「語言」是一種文化資本,學校運用中上階層的語言實施教 學,以利再製強勢族群的文化資本傳遞他們的文化霸權和符號暴力。在家庭中父 母及親子對話採用上層階層的語言做溝通,代表愈認同主流文化,而愈認同主流 文化的學童他的主流文化資本就愈豐厚,接受學術教育的機會就愈多,教育成就 也愈高(譚光鼎、湯仁燕,1993)。

學校教師是上層社會的文化代表者,家庭背景好的學生在家庭環境中早就受 到許多上層社會文化的薰陶,因此教師對這些具文化資本的學生照顧較多,期望 也較高;反之對於低文化資本的學生則是相反的對待。就如在考試中兩個答案相 近的學生,只是一個是文化資本高另一個是文化資本低的學生,老師會因印象不

(30)

同的關係給多文化資本高的學生較高的分數(黃毅志、陳怡靖,2005)。所以在 很多方面,文化資本高的學生可以得到較好的成績有升學的優勢;而來自低社經 地位、文化資本低落家庭的學生可能不懂得古典音樂、藝術等就處於不利的位 置,不被老師欣賞,若氣質談吐又很粗俗,在學習及升學的路上會走得較艱辛,

可用 Farkas 擴大文化資本來解釋這些負面的文化資本帶給他們不利於學業成績 的影響(引自林清標,1998)。

陳振新(2007)以問卷方式探究弱勢族群(外籍配偶子女與原住民學生)與漢 族學童之學業成就差異情形,結果發現在文化資本上,「負面文化」如抽煙、嚼 檳榔對成績有不利的顯著影響,並透過「與導師負向互動」降低成績。學校教育 其實就是一個文化再製的過程,維持既存的不均等分配並將其合法化。

在原住民的部落中單親及隔代教養的家庭多,對小朋友的照顧不夠周到,以 致讓老師對原住民學童有髒髒臭臭的印象。再加上原住民的家長有抽煙、喝酒、

吃檳榔等不良習慣,與漢人高文化資本的生活風格有很大的不一樣,被視為負面 的文化資本。在此情況下原住民學童很難獲得教師較多的期望或關注(詹詩穎,

2004)。

二、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是由 Colman 在 1988 年所提出的。Colman 認 為人們並非獨立行動,目標也不是以獨立的方式來實現,一個人的行為皆會受到 社會網絡的影響,並透過這些社會網絡有助於實現自己的目標。因為實現目標而 動員的人際關係網絡,就是社會資本(巫有鎰,1999)。Colman 認為社會資本分 為三種形式(引自林清標,1998)。

(一)義務、期望和可信賴的機構(obligations、expectations and

trustworthiness of structures):它就如同是循環信用一樣,甲若為乙做某些 事,就代表甲對乙有期望,而乙對甲有義務要在未來回報,也就是指義務和期望 有著相當緊密的關係。例如:父母與子女間有親密的互動,對子女有很大的期望 並協助子女,相對的也希望子女盡好做學生用功讀書的義務來回報父母。

(二)消息管道(information channels):即透過社會關係可得到有用的消息,

而消息是提供行動的基礎。可是問題是消息是不容易得到的,這就像是生意人要 獲得商機,最重要的就是人脈,有了人脈消息就會靈通即可以事先掌握商機。又 如家長經常與學校教師保持聯絡,有助於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可針對孩子面臨 的學習困境採取解決的方法。

(三)規範和有效的制裁規章(norms and effective sanctions):規範的功能 在於阻止犯罪,讓他人可以獲得人身保障,對學校而言,規範能使學校易於推行 學校事務,也是社會資本的重要形式之一。就如家長適當的規範和有效的制裁孩 子不當的行為,有助於培養孩子遵守校規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社會資本又分為「家庭內的社會資本」及「家庭外的社會資本」

(Coleman,1988)。家庭內社會資本包括父母對孩子的關注、父母對子女教育的

(31)

投入、教育期待、親子間的互動等等。親子間的關係連結愈強,表示家庭內社會 資本愈高,愈有助於提昇子女的學業成就。生於單親家庭、隔代教養或離婚後與 再婚父母居住的子女,可能因為與父母互動頻率較少,致使社會資本不足而影響 學業。家庭內的社會資本也可用兄弟姐妹數和成人對子女的關注作為指標。為何 兄弟姐妹數可作為指標?因為太多兄弟姐妹就會使得大家分配到父母的關注愈 少,即會有稀釋社會資本的作用。而成人對子女的關注會產生比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家庭外社會資本」係指父母在社區內的社交關係,包括 社區鄰里關係、與子女的教師聯絡、與子女的朋友和父母認識、師生關係等等;

這些人際關係愈強,表示社會資本愈高,愈有助於提高子女的學習成就。

家庭內的社會資本它在親子間的關係及互動要良好。但也不一定是家長在家 就有充足的社會資本。因為若是親子間互動不良,則家庭社會資本根本無法形 成。若是像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家庭,就是家庭社會結構上的缺陷。但若是其父或 母能夠給予子女充分的親子互動,那麼單親家庭的子女不一定是不好的社會資 本。「家庭外的社會資本」指的是父母在社區內所認識自己子女的朋友數量,以 及那些朋友父母親數量,都是家庭外社會資本(陳順利,1999)。

如果家長經常與學校教師保持聯絡,可以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就子女的升 學而言,父母對子女的教導、教育期望、支持與關注所代表的是社會資本,有助 於實現提升子女教育成就的目標(黃毅志、陳怡靖,2005);又如完整的家,父 母與學童之間有較長的互動,亦有較長時間可關注孩子的課業,陪子女做功課,

時常與學校聯絡,對其教育成就有較良好的影響。相對而言,低社經家庭的父母 忙於生計,無暇投入較多的時間、精力關心孩子的課業,也因此子女的社會資本 不夠當然不利於學習,造成了教育機會不均的現象。陳振新(2007)以問卷方式 探究弱勢族群(外籍配偶子女與原住民學生)與漢族學童之學業成就差異情形,結 果發現,社會資本變項中的「父母成績期望」及「父母學歷期望」對成績有正向 顯著影響,「導師負向互動」對成績有負向顯著影響。

對多數原住民家長而言,離開家鄉到都市求生計而將孩子留在家鄉的,或是 住在一起的家庭但親子間的關係不好。在一天從事體力的工作後習慣和朋友喝酒 聊天,無暇關懷子女,他們的家庭內的社會資本就不足;至於家庭外的社會資本,

原住民是很親切又好客的,與親朋好友的關係一向良好,但唯獨對孩子的老師,

他不一定會經常與老師保持聯絡,所以會產生孩子學業上的問題無法雙向溝通。

三、財務資本

Colman 認為影響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除了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外,另外還 有財務資本(financial capital)。財務資本指的是提供有助於學童學業成就的 物質資源,如家中固定的讀書場所及提供學習的教材財務資源(引自巫有鎰,

1999)。財務資本表現在有形的物質資源,表現在看得到摸得到的實體中,也表 現在父母因財力的影響而提供的教育投資,像是父母透過財務資本的運用,提供 良好的物質環境給予書桌和參考書等,以利孩子的學習,巫有鎰(1997)研究指

(32)

出參加才藝教室對學業成績有幫助。張善楠及黃毅志(1999)將家庭財務資本對 教育的影響分為三個中介變項如表 2-2-1 所示。

表 2-2-1 家庭財務資本對於教育的影響分為三個中介變項

家庭財務資本中介變項 內容

接受補習教育的份量 補習項目的數量與時間的多少是財務資本高低的指標。

家庭的收入愈多愈能提供較多資源代表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財務投 資的多寡。

是否唸書時需做工為家計 父母教育程度及職業愈高能免除子女為家裡幫忙或做工。

家庭讀書環境 父母親教育及職業愈高愈能供人文及物質資源改善家庭讀書環境 資料來源:張善楠及黃毅志(1999)。

從以上三個中介變項可利用 Teachman(1987)的教育資源概念解釋,即家 庭背景越好的人,越能從家裡得到越多的物質與人文的資源,能接受越多的補習 教育,也越能免除為家裡工作或賺錢的機會,也有越良好的家庭讀書環境,而得 到越高的教育成就。

陳振新(2007)以問卷方式探究弱勢族群(外籍配偶子女與原住民學生)與漢 族學童之學業成就差異情形。結果發現在財務資本上,「擁有電腦」及擁有「個 人書桌」對成績有正向的顯著影響。陳作忠(2003)以問卷方式探討屏東地區原 住民族國中生家庭因素與學業成就關係。結果發現原住民族國中生家庭物理環境 與學業成就有顯著相關,尤以家庭物理環境中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設施」一項 最具預測力。

在原住民的家庭中,父母大多從事粗重又收入微薄的工作,在這經濟不景氣 的時代薪水能餵飽一家人就不錯了。因此家庭經濟多半有問題,更別提拿錢幫孩 子補習或是提供良好的讀書環境,孩子的學業成績當然會較差。但特別的是我的 兩個個案,她們的家都是負債中,家庭經濟困窘,是否會造成她們的財務資本低 落。

(33)

第三節 影響原住民學業成就的因素

一般人常對原住民有刻板印象,認為原住民較不聰明,所以學業成就低落(黃 德祥,2007)。原住民的孩子與漢人的孩子有各自不同的成長經驗、生活環境與 文化的脈落。原住民學生進入以漢人為主的教育體制中,本來就會因生活的學習 經驗、文化背景、學習型態的不同而減低學習的動機。

有偏見的人常會依據特定的文化、性別、宗教信仰,而給予別人一種先判斷 的預設立場。例如:教師在教學時忽略了少數民族的學習行為有獨特的風格,所 以會以偏概全而看不見他們的個別差異(譚光鼎,1999)。其實原住民教育的困 境在於大多數原住民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與學習環境不佳。

以下就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及原住民文化三方面,來探討原住民學業成就 低落的原因及相關研究:

一、 家庭因素

家庭是每個人出生的第一個學習的場所,我們的父母可算我們的老師。只是 原住民家長常為了獲得較高的收入遠離家鄉。學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家長配合 時,祖父母卻因與老師有語言的溝通障礙,無法獲知學童在校的情況。

根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97 年 7 月份的調查結果顯示,

原住民總人口數約 48 萬 9 千人,約佔台灣總人口數的 2%。在台灣算是人數相當 稀少的少數民族,其分佈與漢人有著不同的文化。當原住民要試著接受漢人的文 化,包括語言、生活習慣、文字……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省思原住民適應 上的家庭問題。

(一) 經濟收入低

華加志(1999)指出原住民就業的困難分為兩方面,一是勞力的供給面,二 是勞力的需求面。所謂勞力的供給面是指學識、技能及社會適應能力等。而原住 民原有的謀生技能無法適應社會轉變,又無足夠資源吸收更新的技術,使其勞力 缺乏競爭力;勞力的需求面,是指歧視性的待遇、不利的勞動條件及外勞的排擠 效應等,在面臨快速的產業活動中,原住民的勞力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勞力需 求,容易陷入不利的處境。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所做的 95 年臺灣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有工作的原住 民經濟戶長所從事的行業以農林漁牧業最多,占 23.7%;其次為從事營造業者

(14.7%);製造業者(12.7%);公共服務業(11.5%)及其他服務業(10.4%)等。

由表 2-3-1 可知原住民的工作多是從是較低階層,需要付出較多勞力且收入又低 的工作。有接近四成的原住民家庭經濟為入不敷出,沒有儲蓄金額,六成原住民 家庭屬於我國全體家庭最低的前 20%。由此可知在原住民勞力工作後,又有何體 力從事輔導子女課業的重要工作,微薄的收入又怎能提供孩子學業用品,甚至送 孩子到補習班增強學業。

數據

圖 2-3-1 原住民從事的行業           資料來源:原民會統計資料(2006) 。  (二)家庭生計問題  山地鄉、平地鄉的原住民家庭,歷年來有向非原住民鄉鎮市區移動的現象。 非原住民鄉鎮市及臺北市與高雄市原住民戶數增加。尤其是非原住民鄉鎮市戶數 增加 5.3%,山地鄉原住民戶數五年間減少 4.7%,平地原住民鄉鎮市區也減少 1.2% (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2006) 。  內政部在 1996 年即做過統計,都市原住民設籍戶內 6-11 歲學齡人口(占都 市原住民 12.4%)之在學率為 84%
表 2-3-3 父母教養類型  管教類型  內容  開明權成型  1.  父母比子女擁有更大的權利並有更多的智慧與方法去控制某些資源,以防 子女持續不良的行為。  2.  父母重視子女需要,但決定權在父母身上。  3
表 3-6-2 轉譯符號表  符號  化名  範例  意義說明  S1     妮妮  S1:我喜歡到教會聽故事。  (訪 S1/2009.03.21/ 教會)  2009 年 3 月 21 日於教會訪問妮妮  S2  小硯  S2:對啊,我們每天大部份都去借 啊。(訪 S2/2009.03.29/山海國小) 2009 年 3 月 29 日於山海國小訪問小硯  S1GF  妮妮的外祖父 S1GF:S1 作業不會寫會一直吵我們。 (訪 S1GF /2009.03.21/教會)  2009 年 3 月 21 日
表 4-1-1 山海國小原住民學童的隔代教養調查表  班級  學 生  性 別  隔代教養原因  主要  教養者  課業適應情形 一忠  A1  女  父母離異,從母,母親在外地工作  外公外婆  普通  一忠  A2  女  父母到外地工作  外公外婆  非常不好  一忠  A3  女  父母離異,從父,父親坐牢  祖父母  不好  一忠  A4  女  父母離異,從母,母在外地工作  外公外婆  普通  一忠  A5  女  父母離異,從父,父在外地工作  祖父母  不好  一忠  A6  男  父母在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research was based on a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syllabus in the field of mathematics, and it integrated mathematical culture to develop game-based lesson plans to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兒童戲劇本來便屬於兒童文學的一環,從 兒童文學的故事著手,更容易貼近孩子的生活

•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推行全校參與方 式 推行全校參與方式 的校本資訊素養 課程 ,例如 ,例. 如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在香港,公營學校為本地適齡學生 (包括非華語學生) 提供中小 學免費教育,開設中、英文課程,培養學生「兩文 (中、英文) 三語

1.受虐待兒童及受性侵犯兒童的心理與成長影響 ( 短期及長期影響

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 研 究 生:黃仁性 敬啟 指導教授:楊錦章 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