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始問題」數量分析

第三章 高中通論(自然)地理教科書之內容分析

第一節 「原始問題」數量分析

第二章研究設計與實施、第三節「問題」的定義中已經定義「原始問題」為:

102 學年度高中一年級學生、大學地理系大三生以及筆者對於三個版本地理 1 自然 章節的課文所提的「問題」,但已扣除對其餘受訪者皆不構成「問題」的「刪除問 題」。

「原始問題」內涵包含受訪者有不同之意見,或同意該提問的「問題」確實有 待查證,或不清楚處,或由文本延伸出可以留意或值得討論的議題(本研究稱之為

「延伸問題」)。

在「原始問題」的數量分析中,不同版本若出現一樣的「原始問題」,皆列入 計算。例如附錄一「問題」的訪談紀錄自然景觀單元的問題 4、20 及 25,甲版本的 課文敘述為:「灌木具有深根、厚皮、蠟質小葉的特徵,以減少水分蒸散。」乙版 本的課文敘述為:「為了適應夏乾熱的氣候,植物以深根與厚皮、蠟質小葉來減少 蒸散。」丙版本的課文敘述為:「由於夏季少雨,為減少蒸散,植物演化出深根與 蠟質的厚皮小葉,代表樹種為橄欖樹、尤加利樹等。」提出的「問題」都是:「深 根可以減少水分蒸散?」,此時在甲、乙及丙版本的「原始問題」數量上皆計算進 去。

以下以各別以不同版本、課綱中通論地理訂定的不同單元、不同類型受訪者的 角度分析「原始問題」的數量。

一、總「原始問題」數量,做不同版本、不同受訪者的比較 本研究總共整理出 64 個「原始問題」。

(一)不同版本

64 個「原始問題」,其中甲版本有 25 個、乙版本有 20 個,而丙版本有 19 個,

大致上從各版本內容中提出的「原始問題」數量相當平均。以比例而言,三版本差 距不大,甲版本僅略高一點(見表 3-1 的總計)。

39 表 3-1 不同版本「原始問題」數量比較

版本 甲 乙 丙 小計(%)

數量(%) 25(39%) 20(31%) 19(30%) 64(100%)

序位 1 2 3

(五) 不同受訪者類型

由表 3-2 得知,筆者提出的「原始問題」最多,其次是高中生,最後是大學生。

可能因為筆者以及高中生分別是正在使用課本的教學者、研究者以及學習者,所以 對於課本內容較為熟悉、注意所致。

表 3-2 不同受訪者類型「原始問題」數量比較

受訪者 高中生 大學生 筆者 小計(%)

數量(%) 17(26%) 10(16%) 37(58%) 64(100%)

序位 2 3 1

(六) 不同版本與不同受訪者類型的比較

表 3-3 顯示不同版本中、不同受訪者類型提出的「問題」的數量比重,與表 3-1 相對照,發現總「問題」數量的比重呈現甲版本最高、乙版本次之、丙版本最低的 趨勢與表 3-3 中筆者所提的「問題」數量比重趨勢較一致。

表 3-3 不同版本、不同受訪者類型「原始問題」數量比較 版本

受訪者 甲 乙 丙 小計(%)

高中生 5(30%) 6 (35%) 6 (35%) 17(100%)

大學生 3(30%) 2 (20%) 5 (50%) 10(100%)

筆者 17(46%) 12(32%) 8 (22%) 37(100%)

(七) 不同單元

高中通論(自然)地理課綱中的單元分為:「氣候與水文」、「地形」以及「自 然景觀帶」。由表 3-4 得知,所有受訪者提出的「原始問題」以「自然景觀帶」單元 比重最大,接著是「氣候與水文」,最後為「地形」。但所有版本的「地形」單元所 占頁數較其他單元高,但被提出的「原始問題」比例卻最低。

40 表 3-4 不同單元「原始問題」數量比較

單元 地形 氣候與水文 自然景觀帶 小計(%)

數量(%) 17(27%) 22(34%) 25(39%) 64(100%)

序位 3 2 1

二、以單元分類總「原始問題」,做不同版本、不同受訪者的比較

(一)不同版本

甲版本的「自然景觀帶」以及「氣候與水文」、乙版本的「自然景觀帶」、丙版 本的「氣候與水文」單元的「原始問題」比例較高。

表 3-5 不同單元、不同版本「原始問題」間的數量比較 版本

單元 甲 乙 丙

地形 5 (20%) 6 (30%) 6 (32%)

氣候與水文 10(40%) 4 (20%) 8 (42%)

自然景觀帶 10(40%) 10(50%) 5 (26%)

小計(%) 25(100%) 20(100%) 19(100%)

註:括弧中的數據表示小計為分母的百分比,例如地形單元小計的百分 比(32%),表示所有版本的地形「原始問題」佔總「原始問題」數的 32%。

(二)不同受訪者類型

高中生提出的「原始問題」中,若以單元劃分之,以「地形」單元比重最大,

接著是「氣候與水文」,最後為「自然景觀帶」;大學生提出的「原始問題」中,若 以單元劃分之,以「氣候與水文」單元比重最大,接著是「地形」與「自然景觀帶」;

若以版本劃分之,丙版本的「原始問題」最多;筆者提出的「原始問題」中,若以 單元劃分之,以「自然景觀帶」單元比重最大,接著是「氣候與水文」,最後為「地 形」;若以版本劃分之,甲版本的「原始問題」最多,整理成表 3-7。

41

表 3-6 不同單元、不同受訪者類型「原始問題」間的數量比較 受訪者

單元 高中生 大學生 筆者 地形 9(53%) 3(30%) 5(13%)

氣候與水文 7(41%) 4(40%) 11(30%)

自然景觀帶 1(6%) 3(30%) 21(57%)

小計(%) 17(100%) 10(100%) 37(100%)

註:同表 3-5

表 3-7 不同受訪者、不同單元的「原始問題」比重序位 比重

序位 高中生 大學生 筆者 所有受訪者 1 地形 氣候與水文 自然景觀帶 自然景觀帶 2 氣候與水文 地形、自然景觀帶 氣候與水文 氣候與水文

3 自然景觀帶 地形 地形

註:同表 3-5

表 3-7 顯示高中生對於地形單元比較多問題,可能原因為生活中比較難接觸實 際地形;而筆者對於自然景觀帶問題較多,源自於學理上較為缺乏。

三、以不同類型受訪者分類總「原始問題」,做不同版本、不同單元「原始問題」

的比較

(一) 高中生:提出 17 個「原始問題」

由表 3-8 得知,高中生提出的 17 個「原始問題」中,以「地形」單元比重最大;

以版本而言,從甲、乙與丙版本提出的「原始問題」數量差不多。而「自然景觀帶」

單元的提問只有一個,筆者認為可能國中地理課程中沒有土壤概念內容有關,使高 中生「不知不覺」,沒有背景知識而難以發問。

表 3-8 高中生提出不同版本、不同單元「原始問題」數量比較 版本

單元 甲 乙 丙 小計(%)

地形 1 4 4 9(53%)

氣候與水文 3 2 2 7(41%)

自然景觀帶 1 0 0 1(6%)

總計(%) 5(30%) 6(35%) 6(35%) 17(100%)

42 (二) 大學生:提出 10 個「原始問題」

由表 3-9 得知,大學生提出的 10 個「原始問題」中,以「氣候與水文」單元比 重最大;以版本而言,從丙版本提出的「原始問題」最多。

表 3-9 大學生提出不同版本、不同單元「原始問題」數量比較 版本

單元 甲 乙 丙 小計(%)

地形 3 0 0 3(30%)

氣候與水文 0 0 4 4(40%)

自然景觀帶 0 2 1 3(30%)

總計(%) 3(30%) 2(20%) 5(50%) 10(100%)

註:同表 3-5

(三) 筆者:提出 37 個「原始問題」

由表 3-10 得知,筆者提出的 37 個「原始問題」中,以「自然景觀帶」單元比 重最大;以版本而言,從甲版本提出的「原始問題」最多。

表 3-10 筆者提出不同版本、不同單元「原始問題」數量比較 版本

單元 甲 乙 丙 小計(%)

地形 1 2 2 5(14%)

氣候與水文 7 2 2 11(30%)

自然景觀帶 9 8 4 21(56%)

總計(%) 17(46%) 12(32%) 8(22%) 37(100%)

註:同表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