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受訪者的角色、學識與經歷影響本研究中教科書「問題」的提出與否

高中生挑選「問題」多半是因為在字詞與語意上的因果關係「看不懂」或是「覺 得很奇怪」,也就是「文意的易解性與邏輯性」的問題,而較無法辨識知識的正確 與否以及時、空間有無謬誤、有沒有出現刻板印象的現象。當然大學生與筆者也有

69

此能力檢視出「文意的易解性與邏輯性」的問題,但卻因本身的學識背景,對於地 理專業的熟悉度高,在閱讀文本時常是以「概念」為一個閱讀單元,往往忽略了言 詞細節(以「詞」為一個單元)可能造成的語意問題。

再者,學習者的學習經驗會影響其對於「問題」是否為「問題」的看法,以「絕 熱概念」為例:高中生覺得「沒有甚麼問題」的原因是曾經在地球科學課程裡學過 的絕熱概念,因為「記得學過」而「沒有甚麼問題」,但再細問原理與實務時,卻 說不出所以然;地理系大學生由自身經驗出發,覺得既使自己在高中沒有學過絕熱 概念,但發現在地理後續的學習上並無影響,所以「是問題」,因為「沒有必要學 習」。筆者在研究初期則是與其他受訪教師一樣,覺得「不難教導也不難理解」所 以覺得不是問題,但因不甚明白其在生活中的明顯意義,所以覺得也是問題。直至 研究後期,找到可以在生活中與地理學科結合的實例(不穩定的天氣),而不是僅 用冷氣機或輪胎漏氣瞬間的例子解釋,才更能說服自己具有學習意義,而不成「文 本問題」,但因此成為「非文本問題」的討論。

二、 被提出的「問題」以「文意的易解性與邏輯性」比重最高

被提出的「問題」以「文意的易解性與邏輯性」比重最高,突顯用詞不當、不 清楚是很容易發現的問題,源自於相較於其他問題屬性來看,其分析單位較小(為 字元),不像知識概念的正確性,不像「時、空間之範疇謬誤現象」、「知識概念之 正確性」以及「語意型塑的刻板印象」的屬性問題,需要比較常的字元組成句子,

甚至多句文句,才能檢視出問題所在。再者,以高中生角度而言,教科書的敘述非 常重要,他們是高中地理教科書的直接使用者,是高中地理學識的初學者,如果教 科書的用語不清,造成其在閱讀上以及地理概念理解上的阻礙機率愈大。於是教科 書書寫在用詞、文句上必須更加嚴謹,以免影響閱讀者的理解及學習成效。

三、 由各版本同時被提出的教科書「文本問題」揭示教科書的參閱問題

民國 84 年確立重新開放民間編輯高中教科書,由國立編譯館根據課程標準審 查教科書內容,從民國 88 年開始實施,從此教科書的編纂皆為依循課綱中決定的 單元與主要概念為綱,內文細節為各家出版社的編輯者完成。研究中發現某些「問 題」同時出現在不同版本中,文句相似度頗高;或是某些例圖與某書籍例圖相似,

因沒有做適合臺灣教學概念邏輯的改編,而讓人不甚理解;或是因為直接從英文翻

70

譯成中文,而讓學習者產生疑問,不知道涵義為何。

四、 「文本問題」與「非文本問題」都揭櫫教師角色的重要性

因為學習者的個別差異,教科書的正確性與邏輯性不可能符合全部學習者的認 知與詮釋,於是教師具有因應個別學生的機動性,成為重要媒介。筆者教學經驗中,

常常發生學生表示對於某個概念的理解,是因為老師曾經教導過、說過,比起教科 書怎麼書寫更為重要。於是,既使學生讀不懂教科書,在其課堂學習經驗中曾聽到 老師的詮釋將更具影響力(但此情況侷限在當時有聽課的學生身上,故教科書文本 的正確性與邏輯性依舊重要)。

而地理是門綜合性的學科,自然領域方面與氣象學、氣候學、地形學、地質學、

生物學、生態學、水文學、土壤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皆有相涉,地理教師需廣 為學習各學科基礎概念,才能以支撐在地理課程中的講授廣度,增加學習者橫向聯 結的可能性,以提高其學習興趣。以上兩點可知,教師學識的正確性與否將大大影 響學生的學習經驗,並且唯有教師知道某個地理學識概念的全貌(涉及各學科內 涵),也才能辨別對於學生來說,哪些部分是他們可以全貌學習的,那些部分是可 以在高中的學習階段簡化的;知道如何運用排列具有階層性的概念教學結構,才能 引導學生思考與學習,統合學生知識結構。另外,擁有更多的學科學識基礎,可提 高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敏感度,增加辨別教科書內容的正確性、邏輯性與語意問題。

所以,需要在其他學科、學識上的持續進修與增進,因此瞭解本研究的訪談資料與

「延伸問題」將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皆有助益。

五、 學習者與教學者對於部分教科書內容,仍具有「無意義感」

對學生來說具有意義的教材與教學,相關議題已經被提出許久,在地化與生活 化的學習精神層出不窮,可是學生對於所學與生活相關的認可仍然不高?當然教師 們都知道課本所提的概念大多與生活有關(少部分連教師也拿捏不到如何將概念與 生活連結),而且這課題必是教師的教學自己要去補充與擴展的地方,但當學生脫 離課堂回到課本的文本時,也就是自己閱讀與複習課本內文時,教科書內容還是會 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意願與興趣。例如:「水稻土」的概念,或是「土壤」的概念,

我們都知道臺灣的稻作農業在臺灣生活與歷史上的重要角色,但這樣子的生活連結 度並不足以讓學生產生親切感,也許在教材裡,除了告訴學生「水稻土」是人為影

71

響下的土壤外,額外可以列舉水稻土的影響實例,並且可以在教師手冊中舉出「水 稻土」的顏色與氧化還原變化間的關係,補充地理教師在地理與化學學科上的橫向 連結,進而讓學生瞭解與體悟地理與各學科間的關係,才不會讓學生只背誦或只知 道「地理是門綜合性的學科」卻不知其所以然。但教師手冊的編輯人員多半也是由 地理教師擔任,要將學科做橫向聯繫實屬不易,勢必需要花費很大的心力與很久的 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