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是初探性研究,希望藉此提供學術原創價值與教學實用價值,並提供建 構出的研究流程與可能在過程中遇到的研究瓶頸讓後續有興趣研究的研究者,省去 可以預先避免的重複文書作業與流程,例如光是訪談紀錄表,由於訪談內容的擴 充、研究流程的細化,讓訪談的可能項目愈來愈多,使筆者前後因此更改過三個版 本,因為「問題」眾多,光是把從舊版本的文字複製貼上到新版本上,就耗費大量 時間。又比如對於「問題」的類別建構與定義也是在研究過程中慢慢歸類而成。

被分析內容的完整性掌控與正確性掌握必有不足,建議可以持續補足,加上筆 者研究後發現除此之外可以擴展研究的方向實在太多:

一、 對教科書文本的建議

地理教科書文本問題一直被忽略,以後可以更加重視,尤其 107 課綱即將執行,

能否及時在新教材中看見可以先避免的文本問題,將可以降低因此造成的學習困 難。

(一)教科書的審查上或撰寫上,是否能夠以高中生的認知與語言能力作審查或檢 視標準之一

本研究中被提出的「問題」以「文意的易解性與邏輯性」比重最高,發現文本 語意問題對於高中生的困擾最大。再者,受訪者的角色、學識皆會影響教科書中「問 題」的提出與否,是故需考量學習者現有認知結構。於是能否將高中生納入教科書 審查機制中?有無機制可讓高中生檢測,以高中生的理解能力來檢視,而不僅是以 學科專家或是課程專家檢視教科書?或者,教科書出版社除了在發行前先給高中教 師閱讀以反映教材意見外,能否也讓高中生先行檢視,以納入參考閱讀者認知程度 來編修文辭?

72

(二)教科書文本的陳述上,須實踐文本的「可理解性」,以避免學習者的誤解、

增加學習興趣與成就

1.陳述的因果關係須明確清楚、鋪陳的結構層次需前後有序,將具有階層性的 概念及原理原則劃分清楚,包含難度深淺、尤其是地理學科重視的尺度大小問題(時 間或空間尺度)等。

2.學科的縱向整合與橫向聯繫,以產生學習經驗中的「親切感」。新的教材(新 的文本陳述)中若有已知的概念,因為與曾經學習過的概念吻合度高、熟習度高,

對於學習者而言像是複習般的更輕易將概念納入記憶,強化舊概念,更能增強新知 識的記憶或理解。

(三)教科書文本的編輯作業上,給予更多時間成本,思考更源頭的地理師範教育 體制的變革需求

各學科學習目的在於學會生活,理解生活中一切現象,那麼編輯者的橫向聯繫 與縱向整合能力便非常重要,也才能讓教材對於學習者而言有真正的生活親切感。

然而,在地理教學上很早就已經關注到學科橫向聯繫與縱向整合的重要性,為何仍 舊無法有效連結?而無法真正落實生活化地理?是否與編輯審查時間壓縮、人力吃 緊有關?然而目前編輯人員的教育背景大多來自師範教育系統,那麼,師培教育的 地理學教育與地理教學內容該如何變革?讓地理教師的學識背景增加橫向聯繫與 縱向整合能力,達到為地理學而教地理的教育目標,更融會貫通做到以地理學作為 手段的教育目標-全人教育(現今教育之趨勢)。

二、 對於教學的建議

從研究者本身教學經驗中發現某些地理教科書提出的概念,並不好在教學上找 到相對應的實例輔助教學,故在本研究中也進而訪談其他高中教師有無此教學困 境,並從問題與專家學者的訪談資料中進而提出討論並試圖發想教學實例。這需要 對學科有專業瞭解,加上教學經驗對學生的瞭解,是故是浩大之工程,希望以後有 更多研究放在此區塊,以提供地理教師在教學上的參考,以增進學生學習理解。

三、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從歷年課綱的變革上看來,既使教科書下放至民間出版,但自然地理單元因 為較多理論內容,概念與核心實與 84 年課程標準的部編版差距不大。可見往後的

73

變革雖有,自然地理單元知識核心變化不會多,可參閱本研究做篩選與延伸。

(二)地理學知識層面太廣泛,難免力有未逮,尤其是自然章節涉及的學科領域極 廣,可以持續檢視可能沒有被提出來的問題:知識概念正確與否,以及時間、空間 上有無謬誤、是否造成刻板印象。

(三)本研究中發現「文意的易解性與邏輯性」包羅萬像,後續研究中可以參考本 研究的訪談資料,再加思考可以如何量化分類,將之更有系統的細分,以更精準的 瞭解,才能更精準地在編輯時避免。

(四)由於時間限制,本研究並未將提出的「文本問題」對應教學階段做「由淺到 深」的歸納與分類,若能將「文本問題」做層級分類做「可利用的模式」,配合教 師的機動性,將不利變有利,以更能提供教師在教學現場的安排與使用。

(五)由於時間限制,本研究並未探討評量與教科書間的關係。但研究中發現學習 者仍有評量主導學習方式或態度的現象;高中教師也多少受限於評量內容而決定部 分教學內容,教科書內容的更動或教學內容的調整美意多少會被評量所約束。是 故,瞭解評量內容、學習態度與方式、教學內容與方式三者間的互動關係,才能真 正落實教科書內容之改革。

引用文獻

王文科(2003)。課程與教學論。臺北:五南。

王秋原等(2013)。普通高級中學地理 1。臺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中華書局(1977)。辭海(精裝二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

白瑩潔(2008)。學生的課程詮釋--以建中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育臻(2012)。臺灣高中地理科課程綱要的演變趨勢與特色-兼談中國與香港現 行的高中地理科可成標準。中等教育,63(2),33-50。

吳俊憲、吳錦惠(2015)。理想的教科書設計:以學習為中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4(8),157-160。

吳春萱(2005)。高中地理教科書中有關臺灣論述的演變。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 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坤崇(2010)。高中課程 99 課綱與 95 暫綱之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2,

1-24 頁

李家維等(2013)。普通高級中學基礎生物下。新北市: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74 司。

李啟文、蔡長添(1993)。高中地理科環境教育概念分析與學生學習成果評量之研 究。科學教育,4,133-155。

李國仁(2011)。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海洋教育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教育大 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李國仁(2011)。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海洋教育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教育大 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市。

李蕙芬(2010)。高中區域地理課綱與教科書內容相關性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蕙芬(2011)。高中區域地理課綱與教科書內容相關性之分析。高雄師範大學地 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周婉柔(2009)。高級中學地理科教科書選用影響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 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雅茵(2010)。國民中學教科書海洋教育概念之內容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金恆鑣(譯)(2011)。MANUEL C. MOLLES JR.著。生態學-概念與應用。臺北:美 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1980)。從地理知識的基本結構看中學地理教材的性質。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地理學研究,4,125-134。

施添福(1982)。我國的地理教育目標及其問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6,

135-133。

施添福(1983)。我國中學的地理教育-反省與展望。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系,地理研究叢書第三號。

施添福(1984)。地理學研究在臺灣地區的發展與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 研究,10,17-48。

胡弘道(1993)。森林土壤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韋煙灶(2015)。中、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中的時、空間尺度 錯亂問題之探討。臺灣 教育評論月刊,4(8),45-48。

馬嘉羚(2009)。「臺灣、大陸、日本國中社會教科書「中日戰爭」內容比較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國立編譯館(1995)。高級中學地理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75

國語日報出版中心(2005)。新編國語日報辭典。臺北:國語日報社。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地理」課程綱要。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 網。2014 年 8 月 12 日取自 http://gis.tcgs.tc.edu.tw/policy/99curriculum.asp。

莊曉鈴(2010)。高中地理教科書中海洋教育之內容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 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許聖迪(2014)。大學指考地理科試題與高中地理教科書之相關性分析(2002-2014)。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亞平(1997)。衝突與和諧─國民中學社會領域教科書家庭主題的文本分析與教 學實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

陳秀玉(2009)。國小教師的課程詮釋與課程運作經驗之分析----以一年級社會科教 學觀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思尹(2012)。「國小社會教科書族群議題之分析-後殖民論述觀點」。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美芝(2011)。「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新移民族群意象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純怡(2009)。全球化的再現與再現的全球化-高中地理教科書全球化議題教材分 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市。

陳純怡(2009)。全球化的再現與再現的全球化-高中地理教科書全球化議題教材分 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