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KONTRA-PUNKTE 1. Manuskript S. 1

第五章 結論

譜例 3- 1:KONTRA-PUNKTE 1. Manuskript S. 1

譜例中方格處為高音組,圓圈處為低音組。

33

三. 「插入段」與「擴寫」

史托克豪森在 1978 年一月八日的訪問中提到:

如果將最終版本與原始版本比較,就會在《點對點》注意到其中有劇烈的改 變。此外,我「擴寫」(ausmultipliziert,我的用詞)現有的較長的節奏,以 持續增加的方式去擴寫,也就是以繞著中央音的旋律的形構所完成的節奏脈 動,賦予內在的生命。然後有自由段落,它們已經幾乎像是插入段(Einschübe)。

在《點對點》裡,這些插入段由開始至結束一直進行著,並且越來越多,越 來越長。在總譜第二頁的上方,於長笛與單簧管上出現了第一個兩拍的插入 段,然後稍晚-幾乎像是裝飾奏(cadenza)-在鋼琴的二、三拍,以此類推。這 些發生越來越頻繁,直到結束時,整體一連串的擴寫(Ausmultiplikationen)發 生。75

史托克豪森提到的「插入段」與「擴寫」概念,在《點對點》、《組合》(Gruppen, 1955-1957 )、《時間節拍》(Zeitmasze, 1955-1956 )中都有出現。寇爾教授指出,「插 入段」與「擴寫」兩者都是樂曲中新加入的創作材料,然「插入段」與「擴寫」

相較之下,「插入段」有較大且較有系統的規畫,偏向全新的創作,在「作品第 一號」中,「插入段」則依循最初的音樂結構,不會影響原本的音樂素材。但在

《組合》或《時間節拍》中的「插入段」干擾原本的音樂素材,因此增加樂曲的 演奏時間。「擴寫」則是在樂曲進行改寫時,為原本的單旋律線條中加入裝飾音,

類似延伸原有的素材,與「插入段」相較之下,較無系統,規模亦較小。在「作 品第一號」中,史托克豪森將「插入段」融入原本的作曲架構,而後來的《點對

點》,則從「作品第一號」多處增加「擴寫」,使《點對點》複雜得多。76

「作品第一號」草稿#2 列出三個音高矩陣,音高矩陣旁即為「插入段」計畫。

在「作品第一號」中,原始音樂材料與「插入段」交替出現,且「插入段」的位 置是經過安排的。作曲家設計了一個「插入段」計畫,其中原始音樂材料的長度

75 Stockhausen, Texte zur Musik 1977-1984, Interpretation, Band 6, 323-324.

76 Kohl, ""One Superordinate Principle": The Origins of Stockhausen‟s Serialism", 21-27.

34

呈現從 22 至 1 遞減,而「插入段」的長度則從 1 至 22 遞增,兩者呈反向的情形。

如表格 3-3 所示,第 1-22 小節為原始音樂材料,之後第 23 小節為「插入段」,接 著第 24-44 小節為原始材料,第 45-66 小節為第二次的「插入段」,以此類推。(表 格 3-3)將「插入段」計畫套用至「作品第一號」除第一頁為 21 小節,其餘每頁 為 22 小節之譜面佈局模式,每次的「插入段」皆會從每頁的第二小節開始,史托 克豪森在「作品第一號」親筆手稿中,亦於每頁第二小節標記「插入段」。

表格 3-3:「作品第一號」「插入段」計畫 (單位:小節)

原始音樂材料長度 「插入段」長度

22 1

21 2

20 3

19 4

18 5

17 6

16 7

15 8

14 9

13 10

12 11

11 12

10 13

9 14

8 15

7 16

6 17

5 18

4 19

3 20

2 21

1 22

史托克豪森在「作品第一號」草稿#17 列出「插入段」計畫,並寫下各「插 入段」與相對應之小節數,茲將作曲家的「插入段」草稿整理如下表。(表格 3-4)

35

表格 3-4:「作品第一號」「插入段」計畫與相對應之小節數

頁數 各頁小節數 原始音樂材料與插入段小節數之分配

1 1-21 1-21

2 22-43 22,23,24-43

1, (20)

3 44-65 44,45-46,47-65

2, (19)

4 66-87 66,67-69,70-87

3, (18)

5 88-109 88,89-92,93-109

4, (17) 6 110-131 110,111-115,116-131

5, (16) 7 132-153 132,133-138,139-153

6, (15) 8 154-175 154,155-161,162-175

7, (14) 9 176-197 176,177-184,185-197

8, (13) 10 198-219 198,199-207,208-219

9, (12) 11 220-241 220,221-230,231-241

10, (11) 12 242-263 242,243-253,254-263

11, (10) 13 264-285 264,265-276,277-285

12, (9) 14 286-307 286,287-299,300-307

13, (8) 15 308-329 308,309-322,323-329

14, (7) 16 330-351 330,331-345,346-351

15, (6) 17 352-373 352,353-368,369-373

16, (5) 18 374-395 374,375-391,392-395

17, (4) 19 396-417 396,397-414,415-417

18, (3) 20 418-439 418,419-437,438-439

19, (2)

21 440-461 440,441-460,461

36

20, (1)

22 462-483 462-482,483

21

23 484-505 484-505

22

37

第二節 《點對點》作品架構與參數設計

史托克豪森於《點對點》1974 版樂譜文字說明指出:「在這個作品中,真正點 對點的是聲音的向度,也就是所謂的「參數」,並且是在改寫過的四個向度的空 間中:長度(時值)、音高(頻率)、音量(響度)以及震動的形式(音色)。」

由此可見,《點對點》中使用了時值、音高、力度及音色作為參數,以下將分別 敘述各項參數設計之規則。

一. 作品架構

全曲延續「作品第一號」無拍號,每小節長度為附點四分音符之形式,以附 點四分音符作為一小節的總時值,共有 530 小節。77

《點對點》在速度的安排與「作品第一號」不同,於樂曲進行中不斷變換速 度,以 =120 為中心速度,全曲使用八種速度,範圍由慢至快依序為 112,120,

126,136,152,168,184,200,其中 =120 為最頻繁出現的速度。以下列出 1953 年版及 1974 年版《點對點》的速度變化情形,可看出作曲家在兩版樂譜的速度變 化上,仍做了調整。(表格 3-5、3-6)

77 馬康尼將《點對點》分為兩段,以 22 小節為一單位,每段皆有 12 個單位,因此一段有 264

小節。馬康尼認為,史托克豪森選擇附點四分音符為一小節總時值,係因附點四分音符可分為 12 個三十二分音符,且 22 個附點四分音符等於 66 個八分音符,22 是 1+2+3+4+5+6+1 的總和 (Maconie, The Works of Karlheinz Stockhausen, 41)。而 66 更有各種含意,66 為 22 的三倍,亦是 1+2+3+4+…+11 的總和。換言之,66 等於 1 到 12 序列總和,減去其中最大值 12 的結果。(Maconie, Other Planets: The Complete Works of Karlheinz Stockhausen, 1950-2007, 118)。但馬康尼並未解釋以 22 小節為單位的想 法從何而來,本文作者推測,馬康尼可能在《點對點》相關資料中,看到關於「插入段」計畫之敘 述(請見表格 3-3 與 3-4),然而最終的《點對點》架構,無論從音高或音域參數切入,皆與 22 小節無關。

38

表格 3-5:1953 年版《點對點》速度改變情形

速度 小節數 速度 小節數

126 第 1-22 小節 120 第 340-354 小節 120 第 23-24 小節 184 第 355-359 小節 136 第 25-44 小節 120 第 360-375 小節 120 第 45-47 小節 126 第 376-380 小節 136 第 48-66 小節 168 第 381-383 小節 120 第 67-69 小節 200 第 384-394 小節 152 第 70-91 小節 168 第 395-398 小節 120 第 92-95 小節 136 第 399-403 小節 184 第 96-114 小節 120 第 404-421 小節 120 第 115-127 小節 152 第 422-425 小節 200 第 128-135 小節 168 第 426-436 小節 120 第 136-145 小節 120 第 437-444 小節 136 第 146-158 小節 168 第 445-447 小節 120 第 159-165 小節 120 第 448-451 小節 152 第 166-180 小節 168 第 452-467 小節 120 第 181-193 小節 200 第 468-469 小節 184 第 194-202 小節 168 第 470-477 小節 120 第 203-214 小節 120-184 第 478-490 小節 168 第 215-224 小節 184-120 第 491-499 小節 120 第 225-237 小節 120 第 500 小節 200 第 238-246 小節 126 第 501-507 小節 168 第 247-257 小節 120 第 508-513 小節 126 第 258-268 小節 136 第 514-518 小節 120 第 269-330 小節 168 第 519-521 小節 168 第 331-339 小節 200 第 522-530 小節

39

表格 3-6:1974 年版《點對點》速度改變情形 表格中陰影處為 1974 年版《點對點》速度修改處

速度 小節數 速度 小節數

126 第 1-22 小節 184 第 355-359 小節 120 第 23-24 小節 120 第 360-375 小節 136 第 25-44 小節 126 第 376-380 小節 120 第 45-47 小節 168 第 381-383 小節 136 第 48-69 小節 200 第 384-394 小節 152 第 70-86 小節 168 第 395-398 小節 120 第 87-95 小節 136 第 399-400 小節 184 第 96-114 小節 112 第 401-421 小節 120 第 115-127 小節 152 第 422-425 小節 200 第 128-135 小節 168 第 426-436 小節 120 第 136-145 小節 120 第 437-444 小節 136 第 146-158 小節 168 第 445-447 小節 120 第 159-165 小節 120 第 448-451 小節 152 第 166-180 小節 168 第 452-467 小節 120 第 181-193 小節 200 第 468-469 小節 184 第 194-202 小節 168 第 470-477 小節 120 第 203-214 小節 120-184 第 478-490 小節 168 第 215-224 小節 184-112 第 491-498 小節 120 第 225-237 小節 112 第 499 小節 200 第 238-246 小節 126 第 500-507 小節 168 第 247-257 小節 120 第 508-513 小節 126 第 258-268 小節 136 第 514-518 小節 120 第 269-330 小節 168 第 519-521 小節 168 第 331-339 小節

200 第 522-530 小節 120 第 340-354 小節

40

無論 1953 年版或 1974 年版的《點對點》,在速度變化上都有共同特色。樂 曲第 1-246 小節,在速度越來越快的情形之下,仍一再回到中心速度 =120,相較 於逐步增加速度,此種構思更加彰顯速度間的差距。自第 258 小節起,整體速度 同為漸快,但安排較為複雜,起初同樣是回到中心速度的模式,然速度間的差異 更加明顯。第 478-490 小節由慢至快與第 491-498 小節(1953 年版為第 491-499 小

節)由快至慢,最後從第 508 小節開始,由中心速度 =120 進展至最快的 =200,

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增加速度。史托克豪森在《點對點》中,以不同手法達到漸快 之效果,設計頗具巧思。

在 KONTRA-PUNKTE Skizzen #16,僅列出 1953 年版《點對點》的速度變 化情形,作曲家如何決定速度的使用,從此張草稿無從得知。然而,若將兩版《點

對點》樂譜的速度變化情形與「作品第一號」的「插入段」計畫互相對照,78 可發

現使用中心速度 =120 之處,與史托克豪森所設計的「插入段」小節數完全重疊,

由此可推論,「作品第一號」的「插入段」可謂史托克豪森設計《點對點》速度 時的依據,《點對點》中心速度的配置與「插入段」位置有關。

樂器方面,《點對點》依循「作品第一號」樂器音色逐漸消減的過程,甚至 在樂器停止演奏的順序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首先,兩樣銅管樂器中止演奏,接 著木管樂器與弦樂器逐一停止,最後獨留鋼琴,直至全曲結束。表格 3-7 為樂器停 止演奏的順序與間隔,樂器的停止間距由鬆散漸增至頻繁,隨著樂曲進行,音色

的減少因樂器消失的頻率增加而不容易被注意到。79 與「作品第一號」不同處在

78 請見表格 3-4:「作品第一號」「插入段」計畫與相對應之小節數。

79 Maconie, The Works of Karlheinz Stockhausen, 41.

41

於,《點對點》少數樂器在消失前,會有一段裝飾奏(Cadenza)80 預示該樂器的消 失。(表格 3-7)

「作品第一號」樂器在 pp 的力度中結束演奏,1953 年版與 1974 年版《點對 點》,雖在力度上有所改變,但樂器結束演奏之際,仍維持在較弱的力度結束演 奏之模式。

80 此處使用「裝飾奏」(Cadenza)一詞,係因裝飾奏除用來指協奏曲或詠嘆調結尾的炫技段落

之外,廣義的裝飾奏亦可指任何在段落即將結束時,插入之精巧的裝飾(embellishment)。Eva Badura-Skoda, et al. "Cadenza."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cessed May 15, 2017,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3023.

42

表格 3-7:1953 年版《點對點》樂器停止演奏順序與間隔

結束順序 樂器 (樂譜標記 Finis 處) 最後小節 間隔 裝飾奏 力度

1 小號 第 98 小節

pp

2 長號 第 216 小節 117 小節 207-216 小節

ppp

3 低音管 第 248 小節 31 小節

f

4 小提琴 第 334 小節 85 小節

mp sfz

5 低音單簧管 第 394 小節 59 小節

p

6 豎琴 第 437 小節 42 小節 404-423 小節 ︿

7 單簧管 第 455 小節 17 小節

pp

8 大提琴 第 480 小節 24 小節

pp

9 長笛 第 513 小節 32 小節

p ppp

10 鋼琴 第 530 小節

p

表格 3-8:1974 年版《點對點》樂器停止演奏順序與間隔 表格中陰影處為 1974 年版《點對點》速度修改處

結束順序 樂器 最後小節

(樂譜標記 Finis 處) 間隔 裝飾奏 力度

1 小號 第 98 小節

pp

2 長號 第 216 小節 117 小節 207-216 小節

mf

3 低音管 第 248 小節 31 小節

ppp

4 小提琴 第 334 小節 85 小節

mp sfz

5 低音單簧管 第 394 小節 59 小節

p

6 豎琴 第 437 小節 42 小節 404-423 小節

sfz

7 單簧管 第 455 小節 17 小節

pp

8 大提琴 第 480 小節 24 小節

pp

9 長笛 第 513 小節 32 小節

mp

10 鋼琴 第 530 小節

p

43

二. 參數設計 (一) 音高

在 KONTRA-PUNKTE Skizzen #2,史托克豪森以三個 12×12 的矩陣來排列 音高,本論文以第一矩陣、第二矩陣、第三矩陣稱呼之。作曲家首先設計一個音 列,以數字 1 到 12 表示音階上的 12 個半音,音高依序為 7-2-8-4-10-5-3

-12-1-6-11-9,以下稱此音列為原初音列,原初音列將會在矩陣中導出後續 的音列。81 以下行文,以 P (Pitch)代表音高,依作曲家方式,以數字 1 至 12 代表 12 個半音,1 為 C、2 為 C、3 為 D,以此類推。若無特別註明,矩陣中橫向的列,

其音高排序皆為由左至右,各列由上而下依序為第一列、第二列等等,至第十二 列。縱向的行,音高順序為由上至下,各行從左到右依序為第一行、第二行等等,

至第十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