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點對點》:史托克豪森的作品第一號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點對點》:史托克豪森的作品第一號

第三節 《點對點》:史托克豪森的作品第一號

1952 年九月,史托克豪森在漢堡完成一部作品,暫時命名為 Kontrapunkte,20 預計在隔年五月科隆廣播電台的世界音樂節(Weltmusikfest)演出。然而,史托克豪

森對此作品感到不滿意,旋即開始新的創作。21

史托克豪森在 1952 年十一月開始進行新創作,22 作品於 1953 年一月完成初 稿,並給予「為十樣樂器的作品第五號」(Nr. 5 für 10 Instrumente)之標題。史托克 豪森對初稿依舊不甚滿意,因此繼續進行修改,最後決定將此曲以「為十樣樂器 的作品第一號」(Nr. 1 für 10 Instrumente)出版(以下簡稱「作品第一號」),23本預計在世界音樂節演出的 Kontrapunkte 則更換為新的「作品第一號」。24 1953 年首演之後,史托克豪森將「作品第一號」內容再做調整,將其命名為《點對點》

(Kontra-Punkte),由環球出版社出版樂譜,正式成為作曲家的「作品第一號」。

《點對點》出版後,史托克豪森將先前作品以 1/2、1/3、1/4 等方式編號,甚

至曾將《點對點》之前的作品撤銷發行,由此可見作曲家對《點對點》的認可。25

另一方面,最初的 Kontrapunkte 一直未曾演出,前後歷經數次重新譜曲,直到

20 Kontrapunkte 為史托克豪森對此作品一時的命名,之後未再延續使用,因此本文以原文稱 呼之。

21 Jerome Kohl, ""One Superordinate Principle": The Origins of Stockhausen‟s Serialism," paper presented 13 November 2004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Music Theory, 14. 感謝寇爾 教授提供此篇未出版文章的講稿供本文作者使用。

22 Christoph von Blumröder, Die Grundlegung der Musik Karlheinz Stockhausens (Stuttgart: Franz Steiner Verlag, 1993), 110.

23 Blumröder, Die Grundlegung der Musik Karlheinz Stockhausens , 101-103. 關於出版的決定請 參見本論文第二章。「為十樣樂器的作品第五號」與「為十樣樂器的作品第一號」二者均為作曲家 在最後定版前一時的稱呼,故以「」標示。

24 Kohl, ""One Superordinate Principle": The Origins of Stockhausen‟s Serialism", 14.

25 謝隆廣,《史托克豪森的音樂-《光.水》之分析研究》,26。

8

1963 年,才以《點》(Punkte)為標題,在多瑙艾辛根(Donaueschingen)首演,布列 茲擔任指揮,26 作品編號為 Nr. 1/2,樂譜亦由環球出版社發行。27

由以上敘述可知,《點對點》可說是延續《點》的作品,28 它承接了原本的 標題 Kontrapunkte,但加上了連字號(Kontra-Punkte)。兩個標題皆可反映出點描音 樂的特性,然《點對點》更具多種涵意,從字面上看來,Kontrapunkte 有比擬「對 位」(Kontrapunkt)之意;而中間加入的連字號-,使 Kontra-Punkte 有別於傳統的 對位,具有「點對抗點」的意義;就上述史托克豪森的作品創作歷程而言,直到

《點對點》完成後,史托克豪森才真正認可自己的作品,《點對點》突破了《點》

最初創作時期的作曲技巧限制,《點對點》之標題或許也可解釋為「對抗《點》」。

史托克豪森在其著作《音樂解說》(Texte zur Musik)29 中,曾闡述《點對點》

的創作理念、30 作品參數大致使用情形31 與「插入段」 (Einschübe)及「擴寫」

(Ausmultiplikationen)之概念。32 馬康尼(Robin Maconie)初步分析《點對點》的作品

架構並比較各版本之差異,33 亦將《點對點》中樂器逐一停止演奏的過程,與海

26 Paul Griffiths, Modern Music and After: Directions since 194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70. 《點》在 1962、1964 與 1966 年皆有修改。

27 Karlheinz Stockhausen, Punkte. Austria: Universal Edition, 1963.

28 Maconie, The Works of Karlheinz Stockhause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8.

29 《音樂解說》(Texte zur Musik)為史托克豪森的著作,內容包含史托克豪森的音樂理念及作 品分析等等,自 1963 年由科隆的 DuMont 出版社發行第一冊。1991 年起,《音樂解說》由史托克 豪森基金會出版,最後一冊(第十七冊)發行於 2014 年。

30 Karlheinz Stockhausen, Texte zur Musik 1952-1962, Texte zur elektronischen und

Instrumentalen Musik: ufs t e -1962 zur Theorie des Komponierens, Band 1 (Köln: M. DuMont Schauberg ,1963), 32-37.

31 Karlheinz Stockhausen, Texte zur Musik 1952-1962, Texte zu eigenen Werken zur Kunst Anderer Aktuelles: ufs t e -1962 zur musikalischen Praxis, Band 2 (Köln: M. DuMont Schauberg ,1964), 20-21.

32 Karlheinz Stockhausen, Texte zur Musik 1977-1984, Interpretation, Band 6 (Köln: DuMont Buchverlag ,1989), 323-324.

33 Maconie, The Works of Karlheinz Stockhausen, 38.

9

頓(Joseph Haydn, 1732-1809)的《告別》交響曲(Symphony No. 45 in f-sharp minor,

“Farewell”)相互比擬。34 布魯姆羅德(Christoph von Blumröder)從史托克豪森與郭依 法特的書信往來,重現《點對點》創作歷程。35 莫許(Ulrich Mosch)提到史托克豪 森檔案(Stockhausen-Archiv)中的草稿(Skizzen),試圖去理解作曲家最初設計音高與 音域的思考。36 寇爾教授(Jerome Kohl)以「作品第一號」手稿(Manuskript)與草稿,

探討作品的音高、音色及音域使用情形,並比對「作品第一號」與《點對點》,

解釋史托克豪森提出之「插入段」與「擴寫」的概念,探討史托克豪森如何創新 序列音樂的作曲手法。37

史托克豪森在完成《點對點》後,將其訂為作品第一號,由此可見作曲家對 此作品的重視。《點對點》的相關文獻中,大多以樂曲概況為主,參數分析著重 於作品開頭,針對樂曲個別參數的使用或整體參數安排則較少提及。本論文將以

寇爾教授的文章及「作品第一號」手抄稿與草稿為基礎,38 進一步分析「作品第

一號」的原始架構如何影響《點對點》,與《點對點》中各項序列參數的處理方 式,嘗試藉由分析結果,探究史托克豪森將《點對點》做為其作品第一號之思考。

34 Maconie, Other Planets: The Complete Works of Karlheinz Stockhausen, 1950-2007, updated edition, 118-119.

35 Blumröder, Die Grundlegung der Musik Karlheinz Stockhausens, 102-106.

36 Ulrich Mosch, “Wahrnehmungsweisen serieller Musik,” Musiktheorie, xii (1997), 62-63.

37 Kohl, ""One Superordinate Principle": The Origins of Stockhausen‟s Serialism", 14-40.

38 本論文使用之「作品第一號」手抄稿與草稿由史托克豪森基金會提供,在此表達感謝。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