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點對點》第 324-328 小節

第五章 結論

譜例 4- 2:《點對點》第 324-328 小節

1 1 9

8

1 11 1

10 5 7

11 2

6 5 9

10 1 3 1

8 5

7 12

7

2 10 8 7 2 4

5

4 3 3

9 5

10 3

2 8

3 7 7

2

1 5

3 12

4

11 8

9

10 6 10 6

11 12

66

第三矩陣原則上以十二列、十二行交錯之方式安排音高,與第一矩陣相同的 是,第三矩陣前兩組分別呈現第一至十二列及第一至十二行的音高。第六組與第 七組方向雖不同,兩組同樣使用第十二行至第一行音高。在第五組的最後,作曲 家更插入了第二矩陣的第十二列與第六列,以不同矩陣之音高增加變化。

由於史托克豪森在第三矩陣中,將行與列的八種可能性全數應用,甚至有使 用相同路線的組別,因此各組音高參數上,使用了相同、倒影、逆行與逆行倒影 的設計。以橫向音列為主之範圍,第一組與第三組、第五組與第八組音高參數互 為倒影,第八組音高參數為第一組的逆行,第五組音高參數亦為第三組的逆行,

第一組與第五組、第三組與第八組的音高參數則互為逆行倒影。使用縱向的行之 組別,第六組與第九組的音高參數設計相同。第二組與第四組、第六組與第七組、

第七組與第九組在音高參數上使用逆行之設計,第二組與第六組、第二組與第九 組、第四組與第七組以倒影之方式安排音高參數,而音高參數設計使用逆行倒影 組別,則有第二組與第七組、第四組與第六組、第四組與第九組。由以上敘述,

可知史托克豪森在第 292-482 小節,將第三矩陣發揮得淋漓盡致,表現出音高參數 設計的各種可能性。

三. 第一、第二與第三矩陣混合使用(第 483-530 小節)

自第 483 小節開始至樂曲結束,史托克豪森同時使用三個音高矩陣,音高皆 取自各矩陣中由左至右的列,並未使用縱向的行,三個矩陣皆使用了第一至第八 列音高。

表格 4-10 將此段分為三組,第一組呈現三個矩陣的第一至第三列,首先依序

67

出現第一矩陣的前三列,接著第二矩陣與第三矩陣前二列交叉使用,之後是第二、

第三矩陣的第三列。第二組將三個矩陣以第一、第二至第三矩陣的順序,規律呈 現各矩陣中的第四至第八列,樂曲最後 7 小節回到第一矩陣第一列,呈現原初音 列,有著首尾呼應之感。(表格 4-10)

以譜例 4-3 為例,此處為《點對點》第 493-501 小節,從此譜例中可看到史托 克豪森輪流使用三個矩陣音高的情形。第 493 小節使用了第三矩陣第一列 5-6-7

-12-2-8-4-3-9-1-11-10,接著是第二矩陣第三列 7-12-4-3-8-2

-1-5-11-10-9-6,自第 495 小節鋼琴最後一音 Bb起,為第三矩陣的第三列 11-5-3-1-2-10-6-9-7-12-4-8。第一矩陣第四列從第 497 小節鋼琴低 音聲部開始,使用的音高依序為 5-11-4-1-10-12-7-2-3-6-9-8,第 500 小節完整使用第二矩陣第四列 5-3-9-1-6-4-12-11-10-8-2-7。(譜 例 4-3)

第二矩陣與第三矩陣的第一列,分別是第一矩陣的第二列與第三列,換言之,

第二及第三矩陣是由第一矩陣衍生而來的,作曲家在樂曲的最後重現第一矩陣,

便可看出在三個矩陣中,第一矩陣的地位是最為重要的。

68

表格 4-10:第一、第二及第三矩陣綜合使用情形

第 一

小節數 音高 說明

483-484 第一矩陣第一列

→ 484-486 第一矩陣第二列 486-488 第一矩陣第三列 488-489 第二矩陣第一列 490-491 第二矩陣第二列 491-492 第三矩陣第二列 492-494 第三矩陣第一列 494-495 第二矩陣第三列 495-497 第三矩陣第三列

第 二 組

497-498 第一矩陣第四列

→ 500 第二矩陣第四列 501-502 第三矩陣第四列 502-504 第一矩陣第五列 504-505 第二矩陣第五列 506-508 第三矩陣第五列 508-510 第一矩陣第六列 510-511 第二矩陣第六列 511-512 第三矩陣第六列 512-515 第一矩陣第七列 515-516 第二矩陣第七列 516 第三矩陣第七列 517 第一矩陣第八列 518 第二矩陣第八列 520-521 第三矩陣第八列 523-530 第一矩陣第一列

69

70

第三節 《點對點》音域使用情形

史托克豪森曾經提到《點對點》的音域設計:

如果你看了《點對點》的音域配置草稿,你將會看到每一張草稿,如何在方格 紙上展現由高至低七個八度,在七行中,音高以數字 1 到 12 展現。這可以看到 哪個音在哪個音域中展現,由音符 1,2,3 到音符 12 的方向。此種方式使過程 變得清晰,如同這些音符分佈於七個八度間的過程,它們許多透過 12 個音往下 移動,之後再次接近中間,然後往上變得更寬廣,改變上方邊際,且這裡只涵 蓋兩個八度,之後只有最外層的八度,與之後的三個八度 1,3 與 5 等等。95

作曲家在《點對點》草稿中,在方格紙上以表格分配全曲音域,以下遵循史托克 豪森的音域設計模式,同樣以第一矩陣、第三矩陣及三個矩陣混合使用段落,討 論《點對點》的音域使用情形。附錄二、三及四再製草稿中第一、第三與三個矩 陣混合使用範圍的音域分佈表,並附上小節數。雖然史托克豪森未完全依照矩陣 數列來安排音高,然為便於和矩陣相互對照,附錄中表內的音高依照矩陣上之音 高順序排列。

一. 第一矩陣(第 1-180 小節)

第一矩陣第一組(第 1-41 小節)音列由 R4 開始逐漸擴張音域,前三組(第 1-109 小節)呈現由高音域進展至低音域的走向,其中使用最頻繁的是 R2 至 R5 音域。第四組(第 109-140 小節)音域開始縮減,逐漸偏向較高音域,第五組(第 140-163 小節)將音域集中在 R4 至 R7,之後往低音域 R3、R2 及 R1 移動,到第 六組(第 163-180 小節)時,最高音域 R7 很少使用,R1 則頻繁出現。大範圍而言,

95 Karlheinz Stockhausen, Texte zur Musik 1977-1984, Ü ber Licht Komponist und Interpret Zeitwende, Band 8 (Köln: DuMont Buchverlag ,1989), 402.

71

72

95-96 1、2、3、4、5、6 174-177 1、2、3、4 97-109 2、3、4、5、7 178-180 1、2、3、4、5

二. 第三矩陣(第 292-482 小節)

第三矩陣為史托克豪森所述,「之後再次接近中間,然後往上變得更寬廣」

之段落。此段集中於中間音域,第一組(第 292-307 小節)及第二組(第 308-323 小節)音域集中於 R3 至 R6,然從第三組開始(第 324 小節),音域往高、低兩 極端音域擴展,但大部分樂音仍以中間音域為主。第七組(第 404-419 小節)音域 縮減,以 R4 至 R6 三個八度之音域為主。(表格 4-12)

表格 4-12:《點對點》第三矩陣音域

第 一

小節 音域

第 六

小節 音域

292-293 3、4、5 375-376 3、4、5、6

293-294 3、4、5、6 377 3、4、5、6

294-295 3、4、5 378-379 1、2、3、4、5、6 295-296 3、4、5、6 379-380 1、2、3、4、5、6 296-297 3、4、5、6 380-381 1、2、3、5、6

297-298 3、4、5、6 381 3、5、6、7

299-300 3、4、5、6 382-385 2、3、4、5 300-302 3、4、5、6 385-386 2、3、4、5 302-303 3、4、5、6 387-388 3、4、5、6、7 303-304 3、4、5、6 389-393 1、2、3、4、5、7 304-305 3、4、5、6 394-395 1、2、3、4、5、6 305-307 3、4、5、6 396-403 1、2、3、4、5、6、7

第 二

308-309 3、4、5、6

第 七

404-406 1、2、4、5、6、7

310 3、4、5、6 406-407 2、3、4、5、6

311-312 3、4、5、6 407-408 3、4、5、6

312-313 3、4、5 408-409 3、4、5、6

313-314 3、4、5 409-411 1、3、4、5、6 314-315 2、3、4、6 411-412 1、2、3、4、5、6 315-316 2、3、4、5、6、7 412-414 1、3、4、5、6

316 3、4、5、6、7 414-415 1、3、4、5、6 316 3、4、5、6、7 415-416 1、3、4、5、6

317 3、4、5、6 416-417 3、4、5、6

317 3、4、5、6、7 417-418 3、4、5、6

73 330-332 1、2、3、4、5、6 427-431 1、2、3、4、5、6 332-336 1、2、3、4、5、6 432-434 1、3、4、5、6 353-355 1、2、3、4、5、6 355-357 1、2、3、4、5、6、7 357-358 1、2、3、4、5、6 359-360 3、4、5、6

74

三. 第一、第二及第三矩陣混合使用(第 483-530 小節)

樂曲最後的三矩陣混合使用段落,第一組(第 483-497 小節)「這裡只涵蓋兩 個八度」,明顯集中於較高音域 R1 至 R3,然從第二組開始(第 497 小節),音 域逐漸向下,最後分布於七個音域,「之後只有最外層的八度」,在兩極端音域 的對比中結束全曲。(表格 4-13)

表格 4-13:《點對點》三矩陣混合音域

第 一

小節數 音高 音域

483-484 第一矩陣第一列 1、2、3、4 484-486 第一矩陣第二列 1、2、3、5 486-488 第一矩陣第三列 1、2、3、5 488-489 第二矩陣第一列 1、2、3 490-491 第二矩陣第二列 1、2、3、5 491-492 第三矩陣第二列 1、2、3、4 492-494 第三矩陣第一列 1、2、3、4 494-495 第二矩陣第三列 1、2、3 495-497 第三矩陣第三列 1、2、3、6

第 二 組

497-498 第一矩陣第四列 1、2、3、5 500 第二矩陣第四列 1、2、3、4 501-502 第三矩陣第四列 1、2、3 502-504 第一矩陣第五列 1、2、3、6、7 504-505 第二矩陣第五列 1、2、3、4、7 506-508 第三矩陣第五列 1、2、3、4、7 508-510 第一矩陣第六列 1、2、3、4、7 510-511 第二矩陣第六列 1、2、3、4、5、7 511-512 第三矩陣第六列 1、2、3、4、7 512-515 第一矩陣第七列 1、2、3、4、7 515-516 第二矩陣第七列 1、2、3、4、5、7

516 第三矩陣第七列 2、3、4、5、7 517 第一矩陣第八列 1、2、3、4、5、6、7 518 第二矩陣第八列 1、2、4、5、6、7 520-521 第三矩陣第八列 1、2、4、5、6、7 523-530 第一矩陣第一列 1、2、4、5、7

75

第五章 結論

史托克豪森的作品《點對點》,展現了點描音樂之特質。個別音符由各項參 數排列所組成,排列盡可能地不同,但呈現出有系統的關係。每個音符同時具有 各項參數,不需要反覆或發展。1972 年,史托克豪森於倫敦的演講提到:「艾摩 以『點描音樂』一詞來形容那個時期【1950 年代初期】的音樂,因其認為聲音聽

起來像天空中的點。」96 從聽覺上感受點描音樂,個別音符間以休止符區隔,多

樣化的點狀樂音散佈於音樂結構中,每個樂音都是獨一無二的。史托克豪森在演 講時,甚至以繪圖來說明點描音樂,從視覺上可理解所謂音符的「點」,也有可 能是符值較長的音符,不一定皆為稍縱即逝的「點」,作曲家欲強調某個音時,

須考慮音樂的整體進行,從該音的各項參數中作調整,使其得以彰顯。

檢視「作品第一號」至《點對點》的創作歷程,「作品第一號」如同作曲家 對一作曲理念的「練習」,透過作曲家設計的作品編制與文字說明,可看出此理 念經過修改與演出實務的考量,直到《點對點》才得以實踐。史托克豪森在序列 音樂的創新,從《點對點》的細節一覽無遺。音高方面,原初音列導出第一矩陣,

第一矩陣衍生出第二及第三矩陣。三個矩陣勾勒出整部作品的音高架構,作曲家 在三個矩陣中以不同的方式安排音高,樂曲最後更將矩陣混合使用,充分發揮音 高矩陣的各種可能性。《點對點》延續「作品第一號」的編制思考,在作品中展 現高、低音域的對比,從史托克豪森在草稿上的精心安排,以表格呈現個別音高 的音域,並標記樂器音色。利用「插入段」與「擴寫」增加樂曲篇幅,《點對點》

96 “Stockhausen Karlheinz-English Lectures (1972)”.

76

的中心速度也與「插入段」有關。上述細節,都可看出作曲家對於樂曲設計的全 盤思考。

史托克豪森於 1953 年完成《點對點》,同年亦開始創作電子音樂,對於作品 中聲音的傳遞與方向等音響設計,思考更為縝密。97 1991 年,史托克豪森在一場 關於電子音樂的演講裡,與寇爾教授對談時,提到《點對點》:

當我在大的音樂廳裡指揮這個作品【《點對點》】與曲目中的其他樂曲,輔 以我的電子聲響器材-麥克風、良好的揚聲器配置(至少兩組可控制立體聲 效的揚聲器)-於是《點對點》可以在空間裡突顯出來。每樣樂器皆配一支 麥克風,平台鋼琴則配以兩支麥克風。在這精心的配置中,你可以聽到這個

室內樂的全貌,實際上極佳地,每個事件都是清晰可聽聞的。98

由此可知,史托克豪森於《點對點》中設計許多聲音事件,也許首演時(1953 年)

尚無法完整傳達,然時至今日,現代透過電子器材的幫助,樂曲中的聲音事件將 了然可見。

《點對點》影響了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其為鋼琴與樂團 所作的《動態》(Movement, 1958-1959),樂團逐漸消失,最後獨留鋼琴的設計受到

《點對點》影響。99 史托克豪森於 1972 年演講時,以《點對點》做為點描音樂解 說的範例,1973 年錄製《點對點》錄音,其中使用的樂譜版本,即為隔年出版的

《點對點》影響。99 史托克豪森於 1972 年演講時,以《點對點》做為點描音樂解 說的範例,1973 年錄製《點對點》錄音,其中使用的樂譜版本,即為隔年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