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參與者的參與圖象

瞭解他們進行政治參與的動機;第二節「參與的經驗與詮釋」,從高中生政治參 與歷程中的體驗,瞭解其視野的轉變,在參與歷程中遭遇哪些困難與挫折,而 觀察參與歷程如何對受訪者們產生賦權;最後第三節「公民政治參與與願景」

中,總結高中生們對於政治參與的態度,包括他們是如何在升學結構下,在學 生身分與公民身分中取得平衡,而研究者作為公民教師的身分反思臺灣公民教 育應如何讓高中生透過更多的政治參與,與社會現實接軌。

第一節 參與者的參與圖象

本研究將高中生作為政治參與者,試圖透過訪談瞭解進行政治參與的高中 生們,其對於「政治參與」的看法,以及高中生在其生命經驗中,哪些因素影 響了其政治參與的認知與行動,受訪者們並非天生就是政治的參與者,而是歷 經持續性、長期積累不同的社會化經驗,在與社會、國家政府互動的過程中,

逐步學習到政治知識、政治價值觀,並培養出自己的政治態度及政治行為模式,

逐漸成為一位參與者,故本節第一部分簡單分析高中生對於政治參與概念的認 知,第二部分則以政治社會化作為主軸,分析高中生在參與前的經驗,第三部 分則分析受訪者們最初進行政治參與的契機,瞭解受訪者在什麼樣的動機驅使 下,願意採取實際的行動。在本節透過三部分的內容,試圖呈現一個進行政治 參與的高中生可能的樣貌。

96

壹、參與者政治參與的認知

在前一章文獻探討中,研究者最初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將政治參與界定為

「一般人民自發或動員透過合法或非法的方法,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府的人 事或政策為目的,採取的各種行動。」(Verba & Nie, 1975,引自郭秋永,1993),

並進一步區分為體制內政治參與、體制外性政治參與和網路政治參與(張卿卿,

2006;盛杏湲,2011),並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瞭解其政治參與的行為。

在訪談一開始,研究者就先請高中生以他們的理解去界定政治參與,想瞭 解他們對政治參與的認知,受訪者的回答相較文獻中政治學者們反復推敲的複 雜定義單純許多。「政治參與就是為了改變,改變這個社會許多不公不義。」(A)、

「政治參與就是想讓這國家變的更好的行動」(B)、「政治參與就是防止世界變 壞的行動。」(F)、「我認為政治參與是一個生活在這塊土地上,身為社會公民 必要的行動」(E)高中生們心中對於政治參與的認知,主要是認為能透過政治 參與的行動讓社會更好、更公平正義,若再進一步詢問什麼樣的行動是政治參 與,受訪者的回答主要可以分為關心社會事務(時事)與針對社會事務表達意 見或看法兩種。此現象可能與他們尚未取得投票權,無法透過選舉直接影響政 府有關,缺乏政治權利影響了學生們在高中階段對於政治參與具體行動及目的 的詮釋。

只要有關心,有進一步去瞭解議題、轉貼文章,就是...反正只要有「關心公 共議題」這個動作都已經算是有政治參與了吧。(C)

我覺得大家都把政治想得太過於高深,政治其實就在生活中,我覺得關心時 事外,能夠去做相關的事情就叫政治參與,例如社運、投票、討論政策。(A)

就很簡單,年輕人關心這塊土地、關心這個社會,其實這就是最基本你開始 踏入政治參與的其中一塊,就是你開始發現除了關心自己之外,你可以開始 關心你生活週遭的事情,我覺得這就是很簡單的一個,從自己的小圈圈往外 踏出去的第一步,不一定是說馬上去行動或是實踐,我覺得關心這個社會是 還滿重要的第一步。(E)

受訪者認為政治即在生活中,只要開始關心社會公共事務的行為,就是政

97

治參與最重要的第一步,這與其說是政治參與,似乎與跨出個人私領域關心公 共事務的「公共參與」概念更為接近,也許在學生心中公共性的概念即與政治 性的概念相去不遠。在許多公共參與的文獻中也提到,公共參與的對象近年已 逐漸不限於具有政治權利的公民或政治菁英,而擴展到一般的人民,甚至是未 取得公民政治權利資格的新移民等,範圍也是擴大讓人民涉入公共事務的討論,

參與的時機從偶然性的投票延伸為經常性的對公共事務的關懷(許文傑,2000)。 探究高中公民與社會課本之內容,發現課本中將參與分為「公民社會的參與」

與「人民的參政」23兩個部分作說明,且直接以參與行動作分項闡述,未對參與 的概念多做區分或說明,「參政」的部分更僅將選舉與公民投票等最狹義的體制 內政治參與作為課程內容,學生在缺乏公民權利的狀況下,欲進行政治參與,

便須從「公民社會的參與」或日常的參與中自行作探索,故其對政治參與的概 念並未如同政治學相關定義的那麼明確。

另外,高中生在尚未實際擁有公民權利的狀態下,對他們而言,影響政府 的人事或決策還不是最主要的目的,當然如果可以,他們也希望能透過他們的 行動改變政府的決策,但他們自覺有相當的困難性,故會把基本的目標放在接 觸、關心、瞭解具有公共性質的政治事務,並為了未來進一步的政治參與的行 動做準備。

(針對各種議題)我覺得如果有去表達一些意見,或者是實際上有什麼參與 的話,對我來說就是廣義的政治參與……像在生活中,我們去關心、分享、

談論聊天,我覺得那也算是政治參與的一部分。我覺得那也是不能忽略的一 部分。(D)

受訪者們提到關心社會事務後,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他人討論、分享自己 的看法都算是政治參與,C也提到因為與他人討論,可能會影響到他的人的想 法與立場。

23 第一冊第五課「公民社會的參與」包括公民結社、非政府組織與社會運動、公民不服從;第 二冊第六課「人民的參政」,包含選舉制度、選舉活動、直接民主與公民投票。

98

……譬如說你跟朋友討論,你可能會說服他或被他說服;你接收一個訊息你 去更深入的瞭解它,你自己也會有一個立場,就是有被改變或改變一些事情 的,就會有影響力。(C)

G 則延續C的看法更進一步談到了場域中的權力關係,認為透過自己的行 為影響他人的立場或行動,就是一種政治參與。

廣義上的政治...就是一種場域上陎的權力關係,所以...像是那種透過文字、影 像、圖片的製作、或是一些直接言語罵人的方式,去意使別人跟著你的立場 走,我覺得都是一種政治行為或政治參與。(G)

對於受訪的高中生而言,大多數人肯認政治參與中,Scaff 所談到的「交互 性的行動」 (Sacff, 1975,引自郭秋永,2006:24),認為政治是人們互惠地生 活方式,期待參與能透過相互討論溝通,解決生活的問題與衝突,孕育公民德 行、政治美德並促進自我實踐,但同時他們也逐漸能注意到政治參與與權力關 係或資源分配競爭的關聯,也就是「工具性的行動」的概念,參與的目的在於 取得權力,透過權力與資源的分配保障權利,擴大利益。最初研究者以為高中 生在尚未取得公民權利,沒辦法直接透過選舉影響政府,無法意識到權力在政 治參與中的重要性,但受訪者們在訪談中,皆有提到他們對於權力運作的覺察,

不管是在階級議題、性別議題、或是在升學與未來就業等面向,受訪者們能提 到權力的壓迫與宰制,他們知道自己的身分,在目前無法掌握太多主導權,也 無法透過選舉投票直接參與權力的競爭,但這不代表高中生就此認命放棄,除 了他們都提到希望不久的未來,即能透過選票更直接地影響政府改變社會外,

他們明白選舉投票只是一種手段,而他們在高中階段要做的就是另闢途徑,透 過各種可能的行動,期許自己盡可能覺察權力的壓迫,衝擊或挑戰權力的運作,

改善資源的分配,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

貳、參與者政治社會化的經驗

影響一個人政治社會化的因素甚多,一般學者多以家庭、學校、同儕團體 及大眾媒體等為主(李文政,1997;林嘉誠,1989),所以研究者在訪談提綱中

99

雖未以政治社會化的途徑作為脈絡進行提問,受訪者的回答仍不脫這幾項政治 社會化途徑的脈絡,在訪談中,受訪者也提到一些自身的人格特質與社會文化 與社會事件對自身參與的影響,故本研究從受訪者的個性、家庭、學校、同儕、

大眾媒體與社會文化與重大事件作出發,試圖描繪出高中生參與者的參與圖 象。

一、個性

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具有他們的主體性和獨特性,為什麼在眾多的高 中生群體中,受訪者願意成為關注社會公共事務,成為相較一般高中生而言特 殊的存在?是否與他們天生的個性有關?受訪者們的回答有所不同,如 G 認為

「我國中的時候就很愛管閒事啊~裝正義感啊~不是嗎?個性上本來就比較無違 合。」,A 也表示「我自己本身個性,我在自傳裡有寫到,我覺得我是一個很有 正義感的人」,雖然他不是一開始就很關心政治事務,但他本身個性就讓他會比 較關注相關的議題,且在他的信念認為,「如果今天是你有能力的時候就一定要 做的比別人更多才行。」,所以在瞭解議題背後的社會問題後,實際的政治參與 就是一種順應自己個性理所當然的行動。

但也有受訪者認為自己本來也是漠不關心、對社會非常冷感的人,如 E 就 表示「我以前其實是一個對政治啊、對社會啊滿冷感的年輕人,因為那些感覺

但也有受訪者認為自己本來也是漠不關心、對社會非常冷感的人,如 E 就 表示「我以前其實是一個對政治啊、對社會啊滿冷感的年輕人,因為那些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