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研究資料搜集後,研究者必須對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整理與分析資料」

87

指的是根據研究目的對所獲得的原始資料進行系統化、條理化,然後用逐步集 中和濃縮的方式將資料進行有意義的呈現與解釋(陳向明,365)。

所有資料最終呈現的意義,皆是來自研究者對自己與訪談者的互動與訪談 資料進行的整理分析與解釋,此步驟的嚴謹與完整,與整體研究結果有重要的 關係。

本研究的資料有訪談資料(逐字稿)、訪談記錄及訪談雙向回饋表,以下就如 何做本研究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做簡單的說明。

壹、資料處理

在概念上,整理資料與分析資料似乎可以分開進行,但實際操作時,資料 的整理必然建立在一定的分析基礎上,通過對資料進行具體的梳理,研究者往 往能透過這個過程得到啟發與想法,對自己搜集到的資料有比較系統的把握,

也更能為接下來的分析提供方向與聚焦的依據。

本研究的主要資料來源為訪談記錄與逐字稿,故在訪談結束後,需要即時 整理訪談記錄,並盡快將錄音資料在最快的時間內繕打成逐字稿,一來可以防 止遺忘,二來可以記下訪談中最真切地感受與衝擊,三是可以在記錄的過程中,

發現新的問體與啟發,在下次的訪談中加以改進,或對同一對象的再次訪談中 補充遺漏的資訊,追問忽略的問題,並在事後對遺漏或簡化的細節進行補漏。

訪談記錄則是在每次訪談過程中及結束後當日進行回顧反思,詳實記錄當日訪 談之情境脈絡、印象較深刻的部份,以及研究者自身對此次訪談內容的發想及 反思心得,可作為未來研究報告撰寫之參考資料。須注意的是在記錄訪談日誌 前,盡量不要向別人談論自己的觀察活動,避免在談論過程中對原始資料有意 無意的篩選,造成記錄的失真。

在整理資料前,應該先給予所有資料一份編號,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編號系 統,包括資料的類型(訪談逐字稿、訪談記錄、雙向回饋表…等)、訪談對象的

88

基本資料、搜集資料的時間、地點與情境、資料的排列序號等,所有資料都應 該標上編輯與頁碼,方便之後分析時的查找。

貳、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就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將原始資料進行濃縮,通過不同的分析方法,

將資料整理出一個一定的結構、條理與內在聯繫的意義系統。

分析的過程應該是循環往返的互動模式,不斷將資料中重要的核心概念,透過 比較、類比歸納、外推、演繹、溯因、分析綜合等方式提鍊出來,使用這些概 念將整體資料內容作梳理,找尋類屬之間的相關關係,將不同類屬合併成類群。

資料透過不斷的濃縮、展示,發現新的可能再重心濃縮,尋找新的論證,反覆 循環,直到資料飽和、結論充實為止。

一、閱讀原始資料

分析資料的第一步就是認真地閱讀原始料,熟悉資料的內容,思考資料間 概念彼此間的意義與關連性。研究者應該採一種「投降」的態度,先徹底放下 自己的假設與價值判斷,讓資料自己說話(陳向明,:375)。

研究者每次閱讀資料文本,都可能產生自己思想上與情緒上的反思,這些 反應能成為理解文本資料的來源靈感,只有研究者深切地體會到自己對資料的 反應,才有可能瞭解自己是如何理解資料的。在完整閱讀原始資料後,必須進 一步尋找資料文本中語言、詞彙、文句間的意義,尋找文本中與研究目的或主 題相關的概念、思想與行為。

二、編碼

尋找意義的過程需要透過編碼的登錄來完成,是分析文本時最重要基本的 動作,是將搜集的資料打散、賦予概念與意義,再以新的方式整合在一起的操

89

90

語氣的停頓,則以「…」表示,若有需要則會在全形括號()內補充說明刪減 或參與者省略沒有講的部分。

肆、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一份研究的研究結果是否真實呈現研究情境中的真相,及在相似的情 境中,由不同的研究者進行時,是否能得到一致的研究結果,此為研究中所謂 的「信度」與「效度」。信度與效度為常用作評價研究品質的指標,是傳統實證 主義量化研究的判定標準,但並不適合全盤移作質性研究的指標,因為質性研 究所關注的是「社會事實的建構過程」與「人在不同的、特有的社會脈絡下的 經驗與解釋」,這種脈絡情境過程、互動、意義和解釋的探究研究,其研究判定 的標準,較不適宜用量化典範的信、效度去涵蓋,而應另有判斷方法,如關注 研究者的角色、溝通的過程、細節的豐富性與論證的說服力,或者質性研究也 有其重視的內外效度,如「可信賴性」(credibility)、「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

「可靠性」(dependability)及「可確認性」(conformability)。

信度在量化中要檢驗是研究是否具有可重覆性質的研究的信度,包括內在 的「可靠性」(dependability)及外在的「可確認性」(conformability);效度在量化 研究中重視的是研究的正確性與真實性,質性研究的效度,包括內在效度「可 信賴性」(credibility)與外在效度「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胡幼慧,2008;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

一、 可靠性(內在信度)

「可靠性」(dependability)指驗研究過程的嚴謹度及系統性,如何取得可靠的資 料,其將影響研究結果的一致性。

為了確保本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研究者應於訪談前對整個研究過程與訪談 使用的工具跟指導教授及口試委員確認訪談工具能確實蒐集到可靠的研究資料。

91

在訪談前也要將訪談目的與過程向受訪者加以說明,務必使受訪者瞭解本研究 的目的與進行方式,以免訪談者在不瞭解其權益的狀況下,不願曝露太多個人 經驗,不同受訪者的訪談的流程也要盡可能一致,訪談與訪談間避免間隔過久。

在資料分析初稿完成後,將初稿與受訪者討論並請求回饋與修定,以防研究者 涉入後有失真的可能,確認資料的可信度。並以同樣的態度及標準審視分析研 究資料,避免標準不一致產生分析的差異。

二、可確認性(外在信度)

「可確認性」(conformability),也就是此份研究成果的客觀性、可驗證性。

就本研究來說,因為研究對象數目不多,無法遍及所有代表性的案例,研究的 成果是否能推論到其他的情境並非本研究之目的,僅能代表選取研究對象的個 體特殊經驗帶來的個人心路成長,而其經驗在詮釋分析後的意義,可供未來類 似研究作為參考。

三、可信賴性(內在效度)

質性研究也重視研究的「可信賴性」(credibility)或稱「確實性」,也就是研 究的真實程度。

本文為了增加研究資料的真實性,研究者在訪談前,必須先有充足的準備,

與預試的訪談,模擬可能發生的問題與狀況,設想如何在引導受訪者分享真實 的經驗;在訪談過程中,以訪談大綱作輔助工具,除了受訪者的語言資料的蒐 集外,也要隨時記錄受訪者非語言的訊息呈現,作為分析資料的參照。在完成 訪談後,透過訪談逐字稿的整理,請受訪者確認訪談的逐字稿是否有錯誤或誤 解,避免影響後續資料分析。分析過程中,隨時與指導教授做討論與請益,與 同樣進行質性研究的同儕討論進行心得交換與經驗分享,避免陷入研究者個人 的主觀詮釋。

92

四、可轉換性(外在效度)

「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指經由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能有效 的做資料性的描述與轉換文字陳述,增加資料可轉換性的技巧為深厚描述。根 據此原則,研究者須謹慎地將資料的脈絡、意圖、意義、行動轉換成文字資料,

讓資料具有可比較性與詮釋性,並透過與受訪者回覆雙向回饋表,進行交流確 認,盡可能透過文字傳達受訪者所欲表達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