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壹、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為從事研究的計畫、策略、手段、工具、步驟以及過程的總 合,是研究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程序和準則的集合(陳向明,2002:6)。

在社會科學研究大致可分為量化與質化研究兩種研究途徑,各有其優點與缺點,

一般而言,量化研究較適用於宏觀層面,對事物進行大規模的調查與預測,以 瞭解有關社會現象的大略狀況,因而對於抽樣總體具有代表性,極力排除研究 者本人對研究的影響;而質性研究則適用於微觀層面,對個別事物進行細緻、

動態的描述和分析,以深入對於特殊現象進行探討,以求發現問題、或提出對 問題的新觀點,相對而言重視研究者對研究過程與研究結果的反思與詮釋。

本研究欲瞭解高中生在不同的政治參與中的經驗歷程,及以賦權觀點分析 過程中高中生的改變。對於賦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覺得參與就能 賦權,有些人覺得要實際感受到行動的影響力才有被賦權的感受,賦權的評估 需考量參與者的實際想法與感受,而觀察國內對於學生的政治參與研究多偏重 影響因素的量化分析,且多聚焦在投票行為的狹義政治參與,在實徵研究中較 缺乏對於高中生政治參與時的個人經驗之描繪,雖然網路上的政治參與的研究

71

近年來有大幅成長的趨勢,但針對高中生網路參與的研究則是付之闕如。

量化研究雖然能在短時間取得大量的樣本,並透過數字的分析來解釋變項 間的關係,卻無法掌握參與者實際與社會互動的脈絡及所形成的知識與經驗。

故在本研究中遂選取適於探究受訪者個人主觀經驗與生命故事的「質性研 究」,作為本研究的方法論,胡幼慧(2008)提出質性研究關心的層面主要是「生 活」、「主觀經驗」及「主觀經驗之社會反應」,透過「訪談」過程的互動獲得受 訪者的個人經驗和意義,試圖從微觀到鉅觀,對所欲研究的社會現象或行為,

進行全面、深入的理解,能較詳實的記錄受訪者的經驗與感受,更可能意外地 發展出新的可能,進一步嘗試建構出高中生在政治參與歷程中的參與經驗與改 變。

72

貳、 研究架構

基於本研究的研究目的,進行對高中生政治參與行為歷程的探究,進而針 對研究結果提出一些改善高中公民教育教學的建議,由此二概念出發,建立本 研究的研究架構設計,首先將高中生的政治參與的歷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 瞭解高中生參與前的經驗及最初選擇進行參與的動機及目的,包含他們可能受 到哪些層面的影響;第二部分接著探討高中生實際進行政治參與的行為,在不 同參與行動類型中,也會有不同的經驗,包括成功經驗或是挫折、挑戰的經驗,

最後從賦權觀點分析這些政治參與經驗,對高中生在個人層面、人際社群層面、

政治社會層面產生哪些賦權結果的改變。

在從高中生政治參與的經驗中,嘗試提出對高中公民教育的建議。

圖 3-1 研究架構圖

73

參、研究資料蒐集方式

質性研究的資料蒐集方式,多依賴觀察或訪談而來。而訪談就是在創造一 種情境,讓研究者與受訪者可以透過口語雙向溝通互動的過程,輔以聆聽與觀 察,共同建構出社會現象的本質或行動的意義,進而透過詮釋過程,將受訪者 的行動與背後可能有的想法盡可能呈現出來,勾勒出社會現狀的模樣(潘淑滿,

2005:135-136)。

陳向明(2002)認為訪談是建立在研究者與受訪者雙方口語溝通交流的過 程,彼此交換經驗表答自己的想法,兩個人之間達到一定的相互理解;而他認 為訪談具有下列六種功能:

一、瞭解受訪者所思所想:包括他們的價值理念、情緒感受與行為 二、瞭解受訪者過去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們耳聞目睹的事件,並且瞭解這些

事件對他們產生的影響與意義。

三、獲得一個比較廣闊、整體性的視野,從多重角度對受訪者經歷的事件 過程有較深入、細緻的描述。

四、為研究提供指導,事先瞭解哪些問題可以進一步追問、哪些問題較敏 感,詢問時需特別小心謹慎。

五、使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從陌生變熟悉、信任,進一步共同建構研究 的文本

六、使受訪者的聲音、經歷被有意義的聽到、公開,影響其自身的建構,

感到自己的效能感,並更有力量。

根據這個觀點,本研究會透過訪談,蒐集高中生在各種政治參與中的經驗 故事與個人想法改變的過程,作為研究分析的文本依據,在過程中並透過對話 的過程瞭解在受訪者在其所處社會脈絡環境中的因素,如何影響受訪者的所思 所想與其價值信念,尤其是面對自己權能的提升與對社會環境中權力結構的概

74

念重建。而在參與的過程中,受訪者的處境的事件,是如何對受訪者產生影響,

或代表了什麼樣的意義,進而在問題中引發受訪者的反思,使受訪者思考自己 在參與的過程中是否感受到權能的提升。從幾個個案的經驗中,獲得比較廣闊、

整體的高中生可能的公共參與行為的圖向,與個案高中生們共同從其經驗中建 立研究的文本,詢找研究問題可能的答案,包括高中生進行參與的困境與他們 心中所期待著的完善的參與環境,目前可從哪些面向作改變與努力。

根據訪談的次數,訪談可分為一次性訪談和多次性訪談。一次性訪談通常 內容比較簡單,主要以搜集事實性資訊為主;多次性訪談則通常用於深入探究 某些意義類問題,可以有一定的結構設計,逐步由淺至深,由事實資訊到意義 解釋,而進行訪談應遵循的原則是:蒐集的資料要盡可能達到飽合的狀態(陳 向明,2002:232)。

因此本研究以訪談法做為研究資料的蒐集方法,並輔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 綱,因為著重在受訪者對其政治參與經驗的反思,故研究者在三天前先將訪談 大綱給予研究對象,大概說明訪談欲詢問的內容,並給予研究對象的思考及整 理思緒的時間,再進行面對面的正式訪談。在每次訪談前,研究者在徵得受訪 者同意後才以錄音設備進行語音記錄,同時作訪談內容的紙筆記錄,包括訪談 回答的重點及受訪者的各種非語音的表達、如表情、情緒、動作、反應等,以 彈性的訪談設計,與各種的資料計錄加深研究資料的豐富性。

因為時間的限制,本研究爭取先在一次訪談中,透過問題盡可能獲得深入 的資訊,訪談結束後繕打整理後並檢視逐字稿,統整欲請受訪者確認或補充的 問題,透過網路通訊軟體或電子郵件的方式,請受訪者進行補充,盡可能讓研 究資料蒐集的完備。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