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三節 研究工具

D

2015/5/08 18:30-22:30 古亭咖啡廳

F 2015/5/18 14:00-16:00 臺北車站速食店 G 2015/5/21 18:30-20:00 科技大樓速食店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為取得高中學生進行政治參與的經驗,運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訪談大 綱、訪談同意書、訪談記錄、錄音工具與雙向回饋表。

壹、訪談輔助工具

本研究的主要資料來自面對面的訪談,透過訪談的方式,研究者可以就特 定觀點闡明問題,透過研究對象自我經驗與想法的揭露,與受訪者的對話互動 過程引導其回憶或思考其政治參與經驗的意義,共同建構出雙方都能理解的敘 述文本,而事前準備完善的訪談輔助工具就是成功訪談的重要關鍵。

80

一、訪談同意書

研究者在訪談前先將簡要的訪談大綱與訪談同意書交給受訪者,並在訪談 開始前明確告知研究的目的、訪談的進行方式與大略的提問及第六節研究倫理 中對訪談者的權利與隱私權保障,在雙方確認沒問題後請受訪者簽署,確保受 訪者瞭解此次訪談的目的、內容及其權益。

訪談同意書可參考附錄一:一對一訪談同意書。

二、訪談大綱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訪談大綱根據研究目的與相關理論論述設 計而來,根據指導教授與口委意見修改同意後,作為本研究之研究工具,藉其 探訪受訪者之生命中的參與經驗。完整的訪談大綱可參考附錄二:一對一訪談 大綱。

訪談大綱內容大致包括:

(一)受訪者背景資料:年齡、性別、學校、類組 (二)訪談題目

根據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作為引導受訪者分享其政治參與經驗的主軸。

1. 受訪者對於政治參與的瞭解:包括對政治參與的定義,高中生能進行的政 治參與行動等。

2. 前置階段:包括受訪者初次進行政治參與的動機、目的,在參與前的想法 等。

3. 參與過程:透過問題瞭解受訪者的政治參與經驗,印象深刻的參與經驗與 行動,及其代表的意義;透過哪些管道蒐集資訊;過程中的困難、挫折或 挑戰,以及受訪者如何面對困難、挫折或挑戰;參與中開心或感到成就感 的經驗。

81

4. 參與結果:

(1) 參與前後覺得自己有什麼改變?

從個人能力、想法、態度、價值觀、思考(個人層次);與人相處、溝 通,與不同意見的人的交流、與團隊的合作(人際社群層次);對世界、

對社會結構面的想法(社會政治層次)三方面進行提問。

5. 未來的參與:

(1) 是否會繼續參與?

(2) 為何面對挫折無力感仍想繼續參與?(也可在參與經驗中詢問) 6. 學生身分:

(1) 對於社會對學生的角色期待「就是讀書」的看法,對於公眾質疑年輕 人參與能力有何看法?學生身分與公民身分如何取得平衡?

(2) 週遭環境對你參與的態度?

(3) 覺得公民課程或學校能夠怎樣提升高中生的政治參與?

(三)彈性問題

針對不同受訪者個別的參與經驗作延伸,如校園參與可進一步瞭解該校的 氛圍、教師、行政人員的態度、同學間對公共參與的看法等。這部份比較彈性,

總之盡可能緊扣研究者的研究問題與受訪者的參與經驗,作提問與資料蒐集。

(四)受訪心得與對青少年參與之想法及建議

訪談大綱在實際訪談後,可隨實際狀況作修正、調整與補充,讓實際訪談 時能更順利順暢地盡可能蒐集完整、收入的資料。

在訪談過程中,根據每位受訪者的參與經驗,彈性調整、補充問題,在結 束後一週內將錄音檔打成逐字稿,進行資料分析,若有進一步的問題,再與受 訪者聯繫,透過電子信箱或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補充式訪談,並與受訪者共同檢 視資料的完整性與適當性,以確保受訪者的語意沒有被誤解,顯示本研究資料 搜集的真實性與可信度,避免研究者過多的主觀詮釋。

82

三、訪談記錄

在訪談過程中,除了錄音外,也需針對訪談過程中的情境、受訪者的動作、

表情、語氣與特殊的表現,即時透過紙筆記錄,以彌補錄音無法記錄呈現的資 料。並於訪談結束後,盡快將訪談錄音繕打逐字稿並進行分析整理,可參考附 錄三:訪談記錄。

四、錄音工具

訪談過程在告知受訪者,並取得受訪者同意後,以錄音器材將訪談過程完 整記錄下來,並繕打成逐字稿文本,供研究者整理出研究的內容與脈絡,避免 遺漏重要的資料。

五、雙向回饋表

研究者將訪談錄音與訪談記錄轉錄為逐字稿,經過資料的處理分析與歸納 後,整理出受訪者個別的訪談內容,簡單摘要後,連同研究者自身的訪談回饋 及需要受訪進一步說明或澄清的概念註記後,一同送達受訪者閱讀後,請受訪 者回覆逐字稿資料與整理與自身表達意識的符合程度、以及對本研究的心得與 建議,作為研究者進一步修改資料分析的依據及參考。參考附錄四 雙向回饋 表。

貳、研究者本身的角色與自我探詢 一、研究者的角色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研究工具。無論是研究目的的探討,或訪談

83

中研究資料的蒐集,皆與研究者本身的個人特質、參與經驗有關,研者者是研 究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研究者的能力、態度、引導技巧、敏銳度及與受訪者 的互動,皆影響訪談進行的順利與否。研究者需有敏銳的洞察能力,彼此互為 主體性,而研究者也須為自己的詮釋負責,研究者身具訪談員與逐字稿整理與 資料分析的雙重角色,在研究過程中,必須不斷反省與檢討研究是否受到自己 主觀想法影響,避免事實被自己預設的觀點所扭取誤解。另外,研究者也需注 重整個研究能融入到研究者的生活之中,以同理的態度觀看研究對象的生活,

以促進對研究對象內在歷程的解讀。

研究者的角色應包括:一、支持關係的建立者;二、同理且積極的傾聽者;

三、敏銳的觀察者;四、意義的詮釋者;五、有效能的溝通者。(蔡美玉,2002;

引自張欽星,2009:44)

從這個概念進一步闡釋研究者在研究資料的搜集過程中,應盡可能保持開 放、同理、積極的態度,聆聽研究對象生命中的參與經驗,肯定其分享的內容,

建立互信支持的正向互動關係。研究者也必須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觀察在訪 談過程中,受訪者所表現出的情緒、行為、動作、表情,甚至是隱藏在語氣中 停頓、回應態度的遲疑等等,並試著對其表現進行意義的詮釋與分析。訪談主 要是透過語言的交流獲得研究所需要的資料,故研究者的提問須緊扣研究問題,

在開始時引導受訪者盡可能分享研究相關的經驗,在受訪者離題或失焦時,能 即時將話題重新引導回研究問題之上,在受訪者不懂訪談問題的涵義或不知道 怎麼整理自己過去的經驗進行回答時,作適當的解釋跟說明,在有限的訪談時 間內,有效率的與受訪者進行溝通以獲得最豐富的研究資料。

為此研究者將先進行自我的探詢,以瞭解受訪者在回答相關問題時可能碰 到的問題。

84

二、研究者的自我探詢

本研究要透過訪談瞭解高中生的政治參與經驗並進行分析,在訪談的過程 中,研究者本身的經驗若能與訪談者的經驗做聯繫,更能有效地去同理訪談者 在參與中態度、行為的改變,故在此研究者進行自我的探詢,回憶並反思過去 參與經驗中對研究者本身的賦權經歷。

研究者在國高中階段的並沒有特殊的政治參與經驗,那時雖然覺得政治很 重要,但因為缺乏管道與參與的機會,所以沒有什麼實際的參與行動,但是有 每天透過新聞、廣播或政論節目瞭解時事的習慣,高二時正逢紅衫軍倒扁,那 時也覺得阿扁很可惡,但臺北很遠,所以不太清楚實際的抗議狀況,只記得爸 爸有一天早上五點坐五個小時的客運上臺北倒扁,下午五點再坐車回來,覺得 爸爸很政治狂熱。學校老師其實都不太談論政治,除了一個資深的地理老師會 在課前放新聞片段給大家看,但他都不多做評論,只意味深長的說長大你們就 知道了,同學都覺得看新聞比他上課有趣多了。總之高中時就覺得等上大學再 進一步參與就好了,但進了大學後,老實說因為住宿舍,反而沒機會看新聞瞭 解時事,當時用網路看新聞也不太方便,所以很常時間對公共事務沒什麼特別 的關注,偶爾聽聞一些抗爭活動,都覺得那些人吃飽太閒,竟然跑去抗議。直 到我到了大學四年級,偶然聽了「廢死」的講座開始,讓我發現了公權力的可 怕,發現了社會權力結構對很多人是不公平的,我開始透過網路關注相關的公 共議題(例如野草莓學運、國光石化等議題),也開始想上街頭參與遊行示威的活 動(反媒體壟斷),但第一次真正參加遊行其實很晚,大概是 2013 年的反核大遊 行(因為不知道為什麼每次遊行我都在高雄或都有事無法出席,這也讓我思考在 臺北以外地區的學生,參與的機會跟管道又更少了,高中時期完全覺得抗議是 台北人的事,跟高雄無關),覺得每個人的參與,真的能凝聚很巨大的改變的力 量,看著近年來政府在核四政策的改變,從公布 2016 年要營運、到要公投決定

85

存廢、到決定封存,都是受到人民力量的影響,其他像 2013 年 8 月的洪仲丘白 衫軍的遊行,到 2014 年 3 月的太陽花學運,到 11 月的九合一大選,不管是上 街頭、連署、寫信寄立委信箱或政府單位抗議,只要人民關心、關注、參與,

這股力量是任何政客都擋不住的,不可能沒有影響,只是看影響大或小,覺得 很感動,所以我自己覺得,當我自己在進行政治參與時,能獲得一種實踐社會 責任的成就感,甚至在教學時,我能用自己的參與經驗,鼓勵學生也關注社會、

也進行參與,學生如果因為我的影響也開始關心社會,覺察到社會的不公義的

也進行參與,學生如果因為我的影響也開始關心社會,覺察到社會的不公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