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友誼品質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說明友誼品質之定義與內涵,並探討友誼品質與依附相關研究以及 友誼品質與拒絕敏感度之關係。

壹、友誼品質之理論與內涵

友誼在個體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許多研究者在探討友誼發展、維 繫歷程、品質(或內涵)。羅吉森(2010)研究大學生友誼觀提出,友誼的主要 成分有友情滋長、友誼維繫促進、友誼選取考量、朋友情義相處、友情堅固長存。

16

求學階段的友誼通常是在同一個環境下開始,藉由共通的活動、興趣等,促成兩 個人的接觸(李美枝,2001)。王世億(2007)認為友情是兩個體之間有共同的 活動或興趣,自願性的與彼此形成相互性的情感連結,可視為一種依附關係,而 個體與不同對象之間的連結有深淺之分,關注於兩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與行為互動,

包含了友誼品質以及友誼維繫因素。許龍君(2003)則提出朋友是兩個人喜歡陪 伴彼此,並分享部分快樂與哀愁,同時會形成一些互助行為,包含的要件有「溫 馨的情感與關愛」、「信守並提供彼此的承諾」、「彼此的信任度增強」、「自我表露 程度增強」。從以上的回顧發現,友誼是兩個人自願性的形成彼此的連結,是一 種相互性的關係,包含了情感與行為層陎,如同依附關係一樣也有程度的分別,

而有許多研究以「友誼品質」來評定友誼關係的程度或好壞。

友誼品質是維繫關係的重要因素,將影響到個體在關係中的滿意度(陳嬿任,

2009;Joseph, 1988)、穩定度(陳嬿任,2009),同時可能影響其心理健康或是 生活適應(Bagwell et al., 1998; Bowker, Bukowski, Zargarpour, & Hoza, 1998; Burk

& Laursen, 2005; Laursen & Mooney, 2008; Paker & Asher, 1993)。國外學者在發展 友誼品質概念的時候以不同的角度探討之。Furman 與 Buhrmester(1985)以資 源供應的角度,將關係品質的內涵區分為六種型態,分別是親密(intimacy)、情 感(affection)、可信賴的同盟(reliable alliance)、價值提升(enhancement of worth)、 工具性的幫助(instrumental help)、陪伴(companionship),如果重要他人(包含 朋友)可以提供的資源越多代表關係品質越好,量表使用於瞭解個體與周遭與之 有關係的重要他人的關係品質(如父母、祖父母、老師、朋友、兄弟姊妹)。然 而,朋友相較其他對象關係可能有所不同,Mendelson 與 Aboud(1999)針對友 誼可以提供的功能定義友誼品質,個體知覺功能滿足的程度越高,友誼品質越佳,

內涵分別是親密、情緒性安全感、幫助、刺激性友伴關係、可信賴的同盟、自我 驗證(self-validation)(意指以再保證、鼓勵等幫助個體有正向的自我概念)。除 了提供資源或功能以外,也有一些研究者以友誼特徵觀點探討友誼品質。

17

Bukowski、Hoza 與 Boivin(1994)針對個體知覺與好朋友之間的關係,以正、

負特徵兩向度下建構出五個因素以瞭解友誼品質,分為親密(closeness)(包含 反映評價與情感連結)、安全(包含信任與超越衝突(Transcending Problems)-指的是相信彼此在經驗衝突之後仍然能夠保持連結)、幫助(包含提供幫助以及 在困難中提供保護)遊戲/陪伴以及衝突(conflict)。Parker 與 Asher(1993)綜 合友誼功能與特徵的觀點看待友誼品質,其內涵包括了親密交換、效能與照顧(照 顧、支持與關注的程度)、衝突解決、幫助與引導、陪伴與娛樂、衝突與背叛。

國內研究者也發展了一些與友誼相關的內涵,並用以探討友誼關係的好壞。

董定儀(2009)以質性研究蒐集臺灣大學生的友誼概念,發現好朋友之間應該包 含信任、保守秘密、信守承諾、互相幫助、提供勸告。王世億(2007)則以華人 社會觀點建構大學生的友誼,將其分為交心(朋友間彼此真誠相處、分享心事、

關心、鼓勵、信任與包容)、義氣(儘管在損失的前提下,也可能為朋友的利益 提供幫助)、投緣(個性、志趣相合與欣賞彼此)、默契(心有靈犀、同理)、扶 持(陪伴、幫助與支持),達到越多向度則代表友情越深。陳嬿任(2009)認為 友情、愛情與親情中都包含了友誼的因素,其綜合友情、愛情與親情提出「普遍 性友誼內涵」,內容為支持(幫助、陪伴、關懷、照顧與鼓勵)、尊重平等(尊重、

平等、開放性與相互性)、同理心、信任(安全、善意)、親密感(情感交流、分 享、依附、默契、自我揭露)、包容接納(包容、容忍、接納)、衝突解決(衝突 解決與溝通)、欣賞與感激、敬佩感與認同。從以上的文獻可知,友誼品質的內 涵豐富,可以從資源提供、功能、特徵等角度探討,並且可以將其分為正、負向 度的概念,資源、功能或是正向特徵越多代表友誼品質越好。

從友誼品質相關研究中,發現社交地位(李雅婷,2005)、情緒調節能力(林 慧姿,2004)、父母教養態度(徐珮旂,2010)與性別(王世億,2007;李雅婷,

2005;林慧姿,2004;徐珮旂,2010;許舒雅,2008;戴淑梅,2005;Bagwell et al., 1998; Brendgen, Markiewicz, Doyle & Bukowski, 2001; Wright, 1999)都與其有

18

顯著的相關。尤其是性別差異在友誼品質的顯著在許多研究中被發現,Mendelson 與 Aboud(1999)針對 227 位青少年(平均年齡 18.2 歲)進行友誼品質的研究,

以友誼的功能多寡評估友誼品質,發現女生知覺朋友功能得分(親密、情緒性安 全感、幫助、刺激性友伴關係、可信賴的同盟、自我驗證)顯著高於男生。Brendgen、

Markiewicz、Doyle 以及 Bukowski(2001)以 Bukowski 等人(1994)以特徵觀 點發展的友誼品質量表研究青少年(平均年齡 15.47 歲)友誼品質與友誼中的行 為表現,發現女生的友誼品質顯著高於男生,女生在關係中的正向行為(自信、

正向影響、同情心、自我揭露)顯著高於男生,而男生在負向行為(批評、負向 影響、衝突)顯著高於女生。Buhrmester 與 Furman(1987)認為友誼品質的性 別差異可能來自於男女生建立友誼的方式不同,女生多以自我揭露、表達親密增 進友誼,而男生多以活動促進關係。王世億(2007)以華人「父系」觀點解釋,

認為在權力分配與角色期待之下,女生為獲得安全感而有較高的親和需求,在人 際親密上會表現較男生更為積極。

貳、友誼品質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依附關係被視為是個體發展其他關係的基礎。Bowlby(1988)提出的依附 理論認為個體早期與重要他人的互動關係會形成內在運作模式以影響個體未來 的人際互動。Bar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將成人依附以「正/負向」與「自 我/他人」兩向度模式分出四種不同的人際依附型態,分別為安全依附、焦慮依 附、害怕逃避依附與忽略逃避依附,安全依附類型者的自我價值感較高,對別人 的想法也是正向的,故在關係中保有親密又可以表現獨立,而不安全依附者對自 我或他人有負向的形象,而在關係中會表現逃避、依賴、無法信任。「親密」、「信 任」與「安全」是友誼品質中的重要因素,安全依附者的行為表現符合之,而不 安全依附者的表現與之相違背。此外,「衝突」對友誼品質可能帶來衝擊或負向 影響,陎對衝突的態度或因應方式是關係維持與否的重要因素,安全依附者的安 全感可以幫助其在陎對衝突時願意溝通或仍相信衝突後關係的存在,不安全依附

19

者在陎對衝突的時候會以逃避的方式陎對。因此,安全依附者的表現會提升友誼 品質,而不安全依附者的行為可能會破壞友誼品質。

許多研究發現佐證了依附與友誼品質的關係。Benson 等人(2006)後設分 析的結果發現依附關係與最要好的朋友之間的友誼品質有中度相關。在其他研究 中也發現安全依附與友誼品質呈顯著正相關,而不安全依附與友誼品質則是顯著 負相關,安全依附者有較佳的友誼品質,而不安全依附者反之(Parade, Leerkes,

& Blankson, 2010; Saferstein, Neimeyer, & Hagans, 2005; Zimmermann, 2004)。此 外,McElhaney、Immele、Smith 與 Allen(2006)研究發現過度涉入型的青少年 相較其他依附類型者有較少的支持性友誼。

不同依附類型的個體在關係中的表現不同,導致其友誼品質的差異。安全依 附者在關係中表現多情緒表達(Ducharme, Doyle, & Markiewicz, 2002)、親密、

低敵意、低社會焦慮,發生衝突時有適當的情緒調節能力(Zimmermann, 2004)、

較多超越衝突行為(Saferstein et al., 2005),願意協商或妥協(Ducharme et al., 2002)

在關係中感覺較為自在,並且對於關係有更高的滿意度(Parade et al., 2010)。逃 避依附者在關係中的陪伴分數顯著低、衝突分數顯著高於其他類型的依附者。焦 慮依附與攻擊行為呈中度正相關(蔡淑慧,2005)。過度涉入型依附者在與好朋 友合作上有低調節衝突能力,高敵意與社交焦慮(Zimmermann, 2004)。此外,

不安全依附者在遇到關係衝突的時候會表現低合作性與低安全感,可能沒有辦法 與朋友一起度過難關,而導致關係的結束(Saferstein et al., 2005)。 最後,探討 依附關係、友誼品質與問題行為的研究中發現,對過分投入型依附的青少年而言,

其友誼品質越佳則違規行為愈低;對漠然型依附的青少年而言,友誼品質的高低 則與違規行為高低無顯著關係(McElhaney et al., 2006)。

參、友誼品質與拒絕敏感度之相關研究

根據拒絕敏感度的理論脈絡探討其對友誼品質的影響,Downey 與 Feldman

(1996)認為拒絕敏感度來自於童年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在表達需求時被

20

拒絕或是忽略,導致個體在未來陎對環境或他人時預期自己可能會被拒絕,並且 引發焦慮感。拒絕敏感度高者容易將環境中微小、模糊的訊息解釋為拒絕,並在 覺察拒絕時以生氣、敵意或逃避的方式保護自己,與人無法形成親密感或信任關 係,最終可能導致自我驗證形成關係的結束。探討拒絕敏感度的相關研究發現其 與許多負向特質、情緒與行為有顯著相關,負向特質如低自尊、害怕被評價

(Bowker, Thomas, Norman, & Spencer, 2011);負向情緒如孤獨感(London et al., 2007;李霞,2007)、生氣(Downey, Mougios, Ayduk, London, & Shoda, 2004)、

憂鬱(Compian, 2004; Downey et al., 2004; Mellin,2008)與焦慮(李霞,2007;

Compian, 2004; London et al., 2007);行為表現則有自我責備(Gilbert, Irons, Olsen, Gilbert, & McEwan, 2006)、敵意(Downey et al., 2004)、過度涉入(Compian, 2004)、

社交退縮(Bowker et al., 2011; London et al., 2007)或攻擊(London et al., 2007)。 此外,在失去行為/情緒控制以及憂鬱上,拒絕敏感度顯著預測非自殺性的自我

社交退縮(Bowker et al., 2011; London et al., 2007)或攻擊(London et al., 2007)。 此外,在失去行為/情緒控制以及憂鬱上,拒絕敏感度顯著預測非自殺性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