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青少年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相關研究"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櫻芬 博士

青少年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

與友誼品質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吳若慈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一月

(2)
(3)

謝誌

研究所邁入第六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最後一道門檻「論文」。猶然記得剛 踏進研究所的心情,經過了修課與全職實習的過程,一口氣在實習結束提了計畫, 而最終的論文口試卻相隔了兩年。這段時間,感謝家人的支持與朋友的陪伴,尤 其是啟明哥哥提供經濟上的幫忙,讓我安然度過前三年課業、工作、實習交織的 時光,一方面想要停下來好好思考,適逢青玲學姐的介紹,開始兩年的輔導老師 生涯,實務工作幫助我釐清對於諮商工作的一些思考與感受,跟青少年的接觸也 讓我決定將原本論文的研究對象轉為青少年。 「拒絕敏感度」這個詞是在大學時上人格心理學的時候看見的,描述個體在 環境脈絡下的人格,當下就決定未來要念研究所一定要針對依附關係與拒絕敏感 度進行探討,沒想到多年後的今天,真的實現了!從發展拒絕敏感度量表,經過 預試分析結果,到正式研究的實行,一間間詢問隨機抽取來的學校,正好讓不安 全依附又高拒絕敏感度的我受到極大的挑戰,然而,因為身邊重要他人的支持, 幫助我克服重重難關,穩定而正向的接納性友誼、親密關係漸漸的轉化了我的拒 絕敏感度,情緒管理與人際互動技巧的學習也調節了拒絕敏感度對我的影響,在 撰寫研究結果與討論的時候深刻感受統計數據與現實結合,如同我的經驗一般, 依附關係與拒絕敏感度與個體的人際關係、自尊、憂鬱有顯著相關,然而,拒絕 敏感度相較於難以變動的依附關係更可能改變,降低了拒絕敏感度也可以增進個 體的人際關係、自尊、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等。 友誼在人的一生真的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這段時間的任何事情都可能影響 論文的進展,包括旺旺意外的離開。謝謝陳小珊、李小質、阿姐、絹絹、漢章、 瓊瑋、思儀、喬鈞、梅梅、怡姿、奶茶、文彬、小夫、彥成、松鼠、民虹、鯨魚、 怡君、黛比、若雯、小魚、于岑、宗曄、阿寶、泰傑學長、小青、米莉、孟孟、 吟儒、采真老師、佳鳳、言瑋、芬瑤、宛宜、阿全、黑豬、蕙慈、惠慈與雅惠的 支持和幫忙,這個學位與你們共享!除了朋友之外,謝謝媽媽總是掛心我有沒有

(4)

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謝謝二姐照顧我的生活和心情,謝謝楊先生對我無微不至 的呵護!謝謝弟弟、妹妹和大姊在我生量表題目的時候幫我集思廣益!研究所的 求學過程,謝謝我的指導教授,櫻芬老師,不僅提供課業、研究上的教導,在生 活中遇到的許多困難、迷惘時,也總是可以穩定我的心。在論文上,謝謝櫻芬老 師認真地帶著我一步步堆砌論文,謝謝韓主任給我許多提點和幫忙,謝謝連廷嘉 老師不辭長途兩度前來指導,也給我很多肯定和鼓勵!這是一段艱辛的路,因為 有您們,我順利克服了重重難關而完成這個階段性的任務,我將帶著這些愛與祝 福往更美好的未來前進!

(5)

I

青少年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相關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編製一份適合青少年使用的拒絕敏感度量表,並依此探討青少年之父 母依附、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間的關係。研究者先以 238 位青少年樣本進行量 表的預試分析,再以問卷調查法透過叢集抽樣方式,取得 227 位青少年樣本進行 正式施測。研究工具為「關係結構問卷」、「拒絕敏感度量表」與「友誼品質量表」, 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Pearson 積差相關與結構方程模式進 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拒絕敏感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二、性別差異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在友誼品質量表的得分有顯著性別差異。女 生在正向友誼品質四個分量表得分顯著高於男生,男生在負向友誼品質得分 顯著高於女生。其他變項上則無顯著性別差異。 三、年級差異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在依附逃避與負向友誼品質有顯著年級差異。 三年級學生在依附逃避與負向友誼品質量表得分顯著高於二年級。其他變項 上則無顯著年級差異。 四、相關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的依附逃避與拒絕敏感度、負向友誼品質有顯著 正相關,與正向友誼四個分量表為顯著負相關。依附焦慮與拒絕敏感度、負 向友誼品質有顯著正相關,與正向友誼品質之「幫助」與「陪伴」分量表有 顯著負相關。拒絕敏感度與正向友誼品質之四個分量表為顯著負相關。 五、中介分析結果發現,拒絕敏感度在依附關係與正向友誼品質間有完全中介效 果,而拒絕敏感度在依附關係與負向友誼品質間無中介效果。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及諮商輔導實務之參考。 關鍵字:父母依附、友誼品質、拒絕敏感度

(6)

II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1) to develop the Scale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for Adolescents (SRSA) and (2)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arental attachment,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friendship quality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 A sample of 227 adolescents were recruited to test two hypothesized

mediating models. Measures adopted in this study were the Relationships Structures

Questionnaire-Chinese, the SRSA, and the Friendship Qualities Scale.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performing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existed evidences of reliability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SRSA.

2.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on friendship qualities. Girls reported

higher levels of positive friendship qualities than boys, while boys reported higher

levels of negative friendship quality (NFQ) than girls.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levels of attachment-avoidance (AAv) and

NFQ between 8th graders and 9th graders. The 9th graders reported higher levels of AAv and NFQ than adolescents in 8th grade.

4.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mong studying variables and the

directions of these coefficien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5. The RS was fully mediated the link between attachment and PFQ, but not

significantly mediated the link between attachment and NFQ.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to researchers

and counselors.

(7)

III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依附理論與相關研究...7 第二節 拒絕敏感度與相關研究...11 第三節 友誼品質與相關研究...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21 第二節 研究假設...22 第三節 研究對象...22 第四節 研究工具...24 第五節 研究程序...3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1

(8)

IV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拒絕敏感度量表發展結果...31 第二節 青少年父母依附、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差異分析結果與討 論...41 第三節 青少年父母依附、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相關分析結果與討 論...52 第四節 青少年拒絕敏感度在依附與友誼品質之中介效果結果與討 論...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65 第二節 建議...6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71 二、英文部分...77

附錄

附錄一 預試樣本摘要表...89 附錄二 正式研究樣本摘要表...90 附錄三 拒絕敏感度量表之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91 附錄四 拒絕敏感度量表之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92 附錄五 中介模式一之基本結構參數估計值...93 附錄六 中介模式二之基本結構參數估計值...95 附錄七 「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使用同意書...97 附錄八 「關係結構問卷-中文版」使用同意書...98 附錄九 「友誼品質量表」使用同意書...99

(9)

V 附錄十 協助施測問卷說明...100 附錄十一 參與研究同意書...101 附錄十二 家長同意書...103 附錄十三 預試問卷...105 附錄十四 正式問卷...110

(10)

VI

表次

表 3-1 預試樣本摘要表...23 表3-2 正式研究樣本摘要表...24 表3-3 拒絕敏感度預試量表題目分配表...26 表 4-1 拒絕敏感度量表預試之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38 表 4-2 拒絕敏感度量表預試之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40 表 4-3 全體、不同性別與年級之青少年在各變項之平均數及差異分析摘 要表...43 表 4-4 各變項相關係數摘要表...53 表 4-5 青少年父母依附對正向友誼效果檢定摘要表...58 表 4-6 青少年父母依附對負向友誼品質效果檢定摘要表...63

(11)

VII

圖次

圖 3-1 青少年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相關研究架構圖...21

圖 4-1 拒絕敏感度在依附關係與正向友誼品質間的結構方程模式路徑分析圖.58

(12)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對其父母的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關係, 將立基於依附、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相關理論,採用具良好信效度之量表進行 調查研究,探討青少年友誼品質如何受到依附關係與拒絕敏感度的影響,以及拒 絕敏感度在依附關係與友誼品質之中介效果。本章分別尌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 問題與假設以及名詞釋義,進行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朋友在人的一生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影響其人際關係的發展、心理健康 與適應。兒童時期的友誼品質對於成人階段的生活狀態、覺知自己的能力與心理

疾病相關症狀(如:憂鬱、偏執)有顯著影響(Bagwell, Newcomb, & Bukowski,

1998)。相較於有朋友的青少年,沒有朋友者在利社會行為、學業適應上表現較

差,而且有較多的情緒困擾(Wentzel, Caldwell, & Barry, 2004)。Laursen 與 Mooney

(2008)探討青少年的友誼品質與其適應的關係,邀請 406 位 6、9、12 年級的 青少年參與研究,結果發現擁有較多正向的友誼品質可以增加其生活適應,而友 誼品質不佳可能導致更多的適應問題。 雖然個體從 4、5 歲尌開始與父母之外的人發展連結,但是兒童時期的主要 依附對象還是父母,一直到青少年階段,在遇到生活上的困擾時,開始會轉向朋 友尋求協助與支持(游婷雅譯,2011)。青少年階段,個體開始希望從朋友身上 獲得陪伴、分享、互助與親密感(連廷嘉、黃俊豪譯,2011)。蕭佑儒(2009) 研究國中生與父親、母親以及同儕之間的依附關係預測利社會行為,也發現同儕 依附的解釋變異量最高(9.9%),其次才是母親(5%)與父親(1%)依附,可

(13)

2

見同儕關係在青少年階段變得更加重要。當個體離家或是與家人發生衝突時,朋

友通常會取代家人的關係,提供情感支持,進入親密關係或是託付(confide)友

誼的時期,朋友更可能扮演勸告者、避難所、經濟協助者的角色,並且提供信任、

親密感與陪伴功能(Barrera, Sandler, & Ramsey, 1981; Mauk, 2011),對青少年的

適應良窳具重要角色。例如:Mauk(2011)研究大學生的友誼品質與學校學業 與社交的承諾以及學業表現的關係,發現友誼品質越好對於學業與社交的承諾越 高,學業表現越好。 影響友誼的因素有許多,其中「依附關係」是經常被探討的重要指標。John Bowlby(1969)將嬰兒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之間的情感連結定義為依 附關係,並認為個體將會內化童年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經驗形成內在運作模 式,進而影響日後的人際關係。從過去到現在有大量的研究在探討依附關係的內

涵,以及依附對個體在人際關係、心理健康與適應的影響(Brown & Wright, 2003;

Hanzan & Shaver, 1994;李靜如、林邦傑、修慧蘭,2010)。其中,關於依附和友

誼的研究多針對青少年族群,並發現依附對青少年友誼的重要性。例如,Benson、 McWey 和 Ross(2006)針對青少年探討父母依附與友誼的關係,進行後設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對父母的依附與其和好朋友之間的關係呈中度相關。 如同依附關係理論所述,過去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經驗對個體有非常重要的 影響。除了直接影響個體的關係品質外,Downey 與 Feldman(1996)結合依附 與訊息處理歷程的理論,提出「拒絕敏感度(rejection sensitivity)」一詞。他們 假設當嬰兒提出需求,卻被主要照顧者忽略或拒絕,此經驗將影響個體未來在人 際互動中預期自己可能會被拒絕,並對此感到焦慮,而且會過度反應。他們強調 訊息處理歷程在人際互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個體的認知差異可能影響其情緒與 行為的不同反應,拒絕敏感度高者債向將環境中微小、模糊的訊息解釋為拒絕, 為避免痛苦則以敵意、防衛或逃避的方式保護自己。由於人生中有許多可能遭受 拒絕的狀況,從嬰兒時期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時、小時候向父母要求零用錢時、

(14)

3

學生階段邀請同學出遊或是合作報告時,或者長大後出社會向別人推薦自己時, 都陎臨了被拒絕的可能。高拒絕敏感度的人內心充斥著預期被拒絕的焦慮,將造 成其心理痛苦。研究發現高拒絕敏感度與憂鬱呈顯著正相關,拒絕敏感度越高,

憂鬱程度也越嚴重(Compian, 2004; Downey et al., 2004; Mellin, 2008),陎對拒絕

訊息的過度反應則可能危害關係品質、降低幸福感(Downey & Feldman, 1996;

Ö zen, Sumer, & Demir, 2010),也尌是拒絕敏感度高者,在關係中經常感受到被

拒絕,並且以敵意、防衛或是逃避的方式因應,此因應方式或許使其與友伴的關 係較為緊張、衝突與疏離,破壞關係的品質,並且使其有較低的幸福感。 綜合上述,青少年時期的發展階段正是友誼逐漸重要的時期,和同儕之間建 立的密切友誼關係可以幫助其發展社會能力,滿足青少年的分享、玩樂、互相幫 助、情緒支持、親密感等需求,並且可以減低個人身心改變所帶來的不安全感和 焦慮(劉玉玲,2005)。其中,依附關係是影響友誼品質的重要因素。此外,個 體的拒絕敏感度受過去依附經驗的影響,高依附焦慮者,可能會形成高拒絕敏感 度(Erozkan, 2009)。而高拒絕敏感度者,由於對拒絕訊息有過度的焦慮預期, 並在覺察到拒絕後,偏向以敵意、防衛或逃避的方式回應,常影響其與他人的關

係品質(Downey & Feldman, 1996)。文獻整理結果顯示:依附關係會直接影響

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且拒絕敏感度會直接影響友誼品質,拒絕敏感度在依附 和友誼品質間的中介角色具理論上的邏輯性,然而,目前國內尚無實徵研究證據 支持。本研究期望探討臺灣的青少年在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間的 關係,尤其是拒絕敏感度的中介角色。本研究發現預期可提供更多實徵證據支持 理論假設。同時,由於拒絕敏感度不像依附關係在形成之後較難改變,過去研究 發現提供連續性的穩定社會支持,可以降低個體的拒絕敏感度(Kang, 2006)。 若拒絕敏感度確實具中介效果,未來實務工作者或許可以設計適當的介入方案, 降低青少年的拒絕敏感度,以避免不安全依附對青少年友誼品質的負向影響。此 外,拒絕敏感度量表於原文以及國內翻譯版本使用族群皆為大學生,考量文化差

(15)

4 異與年齡因素,研究者決定重新發展一份適用於臺灣青少年的拒絕敏感度量表, 並進行預詴以瞭解此量表之信效度。

貳、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之研究動機,擬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以下: 一、 編擬適用於臺灣青少年的拒絕敏感度量表。 二、 瞭解臺灣青少年的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友誼品質之發展狀況。 三、 探討不同性別、年級的青少年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差異。 四、 探討青少年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的關係。 五、 探討拒絕敏感在青少年依附關係與友誼品質間的中介效果。

第二節 研究問題

根據本研究動機與目的,擬定下列研究問題。 壹、本研究發展之「拒絕敏感度量表」之心理計量品質為何? 貳、國內青少年之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和友誼品質之狀態為何? 參、不同性別、年級的青少年在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的差異為何? 肆、青少年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關係為何? 伍、拒絕敏感度在青少年依附關係與友誼品質間之中介效果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定義明確,茲將相關之名詞解釋如下。

壹、 依附關係(attachment)

Bowlby(1969)整合心理分析、進化論、動物行為研究、系統觀點,並結

(16)

5 合自己臨床觀察的結果提出依附理論,認為嬰兒基於求生存的本能,為尋找保護 與安全感而靠近、依附成熟個體,使其與照顧者之間形成強烈的情感連結,而此 情感連結將會持續一生並影響個體的人格發展。 目前依附研究分別以類別及向度探討個體的依附關係,研究結果支持以向度 觀點探討依附關係較為準確。因此,本研究將以 Fraley 等人(1998)提出的兩向 度模式作為瞭解依附關係之理論架構,分別為依附逃避(與人親近感時到不自在 與自我依賴的程度)與依附焦慮(擔心被依附對象拋棄的程度)。並以 Wang 和 Neville(2006)翻譯之「關係結構問卷」得分情況瞭解個體對父母的依附關係, 於依附逃避分量表得分高表示對於親近他人時感到不自在或自我依賴的程度高, 依附焦慮分數越高則代表擔心被依附對象拋棄的程度越高。

貳、 拒絕敏感度(rejection sensitivity)

本研究探討之拒絕敏感度由 Downey 和 Feldman(1996)所提出,表示個

體對於環境拒絕訊息的焦慮預期程度(disposition to anxiously expect),並過度反

應之。使用本研究發展之拒絕敏感度量表,編擬在互動過程中提出請求而有可能 被拒絕的人際情境為題項,每一題分別請受詴者回答在此情境中的焦慮程度與預 期對方會同意自己要求的可能性,分別計分為焦慮程度與拒絕預期,焦慮程度指 的是在此情境下感受到的焦慮程度,拒絕預期指的是用一個常數減掉認為對方會 同意自己要求的可能性。將所有題目的焦慮分數與拒絕預期分數相乘,加總相乘 後分數再除以題數為拒絕敏感度分數,分數越高代表拒絕敏感度越高。

參、 友誼品質(friendship quality)

本研究定義友誼品質為個體對於自己和好朋友之間的正、負向行為互動的知 覺,包含正向部分有「幫助」、「安全與信任」、「陪伴」和「親密」,負向部分則

是「衝突與爭執」(Berndt, 1996; Bukowski et al., 1994)。以林慧姿(2004)翻譯

之友誼品質量表得分為標準,除了「衝突與爭執」分量表得分愈低代表友誼品質

(17)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壹、「拒絕敏感度量表」適用族群之限制

本研究發展拒絕敏感度量表參考原量表對拒絕敏感度的定義,將其視為一般 性對於拒絕訊息的敏感程度。為蒐集題目的多樣性,以及考量青少年經常會接觸 的對象,因此將人際情境對象分為父母、師長與同學,並且蒐集青少年可能提出 要求,並會預期被拒絕的情境。由於不同年齡層個體接觸對象和生活情境不同, 若要將此量表運用於兒童、大學生或是成人族群,或許需要重新修訂量表。

貳、研究參與者取樣限制

本研究採取叢集抽樣方式選取北、中、南三個地區的學校進行施測,各區傴 抽一所學校施測,每所學校國二、國三各一個班級,由於樣本數較小,又未納入 東部、離島等地區,所以結果的推論需謹慎。

參、研究工具限制

本研究之變項皆採用自陳式量表進行施測,因此資料可能會受到個體當下之 身心狀態影響作答結果,例如社會期許、反應心向等偏誤,為本研究限制。

(18)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目的於介紹與本研究相關之理論內涵,並回顧國內外重要相關研究, 將個別探討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友誼品質之理論發展,以及依附、拒絕敏感 度、友誼品質相關之研究。

第一節 依附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說明依附關係之理論與內涵,以及相關研究發現。

壹、依附理論

人際關係發展起源於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連結,John Bowlby 於 1969 年提出 的依附理論整合心理分析、進化論、動物行為研究、系統觀點,並結合自己臨床 觀察的結果,認為嬰兒基於求生存的本能,為尋找保護與安全感而靠近、依附成 熟個體,使其與照顧者之間形成強烈的情感連結,Bowlby(1973)認為依附是

嬰兒探索環境的目標調整系統(goal corrected control system),可以幫助嬰兒隨

時依據環境的狀態調整與母親的接近程度,以便環境中產生危險訊號時可以隨時

回到照顧者身邊,藉由親近與接觸獲得安全感或安慰。依附過程中若失去或被剝

奪溫暖與親密的連結會使嬰兒感到挫折與痛苦,導致與依附對象之間的關係緊張,

此經驗將影響到未來的人格發展,甚至延伸到成人期與其他人的依附關係。「內

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即假設個體會依據早期與主要照顧者互動

經驗內化形成自我與他人的認知基模,此內在表徵將影響個體的想法、情緒與行

為層陎並延伸至成人之後的人際關係互動(Bowlby, 1969, 1973, 1980)。

Bowlby 認為依附關係是一種本能、生理,個體先天的反應債向,Ainsworth

(19)

8 關係)提出安全堡壘(security base)的想法,指出嬰兒與主要照顧者(多為母 親)親密而安全的依附關係是安全感的基礎,關係緊密的連結可以幫助嬰兒對母 親與周遭環境有較多安全感,願意向外探索。Ainsworth(1978)依陌生情境測 驗的觀察結果將嬰兒對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分為三類,分別為安全型依附 (secure)、焦慮/抗拒型依附(insecure-resistant)與焦慮/逃避型依附 (insecure-avoidant)。「安全依附型」的嬰兒當母親在身邊時會將其視為「安全 堡壘」,會主動去探索陌生環境,對陌生人比較不害怕,當母親離開時表現難過 的樣子,但當母親又回來時則表現開心並主動靠近;「焦慮/抗拒型」嬰兒幾乎 都停留在母親身邊,陌生人的出現會使其保持警戒,不會主動探索環境,當母親 離開時表現焦躁不安,但母親回來時則出現生氣卻又主動向其靠近,獲得回應時 卻會反抗的矛盾反應;「焦慮/逃避型」嬰兒跟母親不太有互動但會主動探索環 境,當母親離開時,孩子透露出些許負陎情緒,母親回來時表現冷漠且逃避接觸。 依附相關研究從 1950 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蓬勃發展,不斷的再被重新定義、

驗證與應用在各不同階段的個體上。Bowlby 與 Ainsworth 提出親子依附後,Hazan

與 Shaver(1987)延續其理念發展了「成人依附」的概念,將依附關係應用於成 人的愛情關係中,其假設愛情關係也是一種依附型式,如同嬰兒與主要照顧者的 情感連結,伴侶之間也會形成相互依賴,而個體不同的依附型態將影響在愛情關 係中的感受與行為,此外,早期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依附關係將會影響成人時期 與親密關係對象的依附關係型態。其研究將依附分為安全(secure)、焦慮/逃避 (anxious/avoidant)與焦慮/矛盾(anxious/ambivalent)。安全依附型的個體,描 述在愛情關係中的感受有較多快樂、友善與信任,可以在相互依賴的關係中感到 自在,相較其他依附型態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關係;焦慮/逃避型的個體表現害 怕親密、情緒化且容易嫉妒,難以對人產生信任感 ,對愛情少有正陎感受的描 述;焦慮/矛盾依附型的個體除了情緒化、容易嫉妒外,會極度渴望愛情關係中 彼此的互惠與契合,並重視生理上的吸引力,在關係中表現不穩定。此研究結果

(20)

9 顯示各依附類型的比例相似於 Ainsworth 的嬰兒依附(也尌是 56%自陳為安全型 依附,焦慮/逃避依附為 25%,而焦慮/矛盾依附則是 19%)。 Bar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重新定義成人依附的概念,以「自我」與 「他人」兩向度模式分出四種不同的人際依附型態,分別為安全依附(secure)、 焦慮依附(preoccupied)、害怕逃避依附(fearful-avoidant)與排除逃避依附 (dismissing-avoidant),是依附理論上的一大進展。「安全依附」者對自己與他人 的想法皆為正向,因此認為自己有價值,覺得他人多是接納的,在關係中保有親 密又可以表現獨立;「焦慮依附」者對自己有負向評價但覺得他人是接納、可信 賴的,因此認為自己沒有價值,需要不斷藉由他人的接納來肯定自己;「害怕逃 避依附」的個體對自我與他人的認知都是負向的,導致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也無法 信賴別人,通常會渴望親密卻難以形成信任感,所以藉由逃避接觸以避免受傷或 被拒絕的機會;「忽略逃避依附」的人對自我有正向評價而對他人持有負向認真, 因此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但無法信任他人,為保護自己免於失望而與害怕逃避 依附者相似會避免與他人的親近,特色是會強調個人成尌與獨立。 Bar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以向度探討依附關係以後,其他學者也同 意向度模式更能反映出成人依附的變異性與豐富內涵,並以研究證實之(Brennan,

Clark, & Shaver, 1998; Fraley & Waller, 1998)。Fraley 與 Waller(1998)對 639 名

大學生進行依附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依附關係的結構應該是由兩個向度的連續 變項組成,分別為依附逃避與依附焦慮,代表個體的依附債向,並有程度之分, 而非以類別看待,以「量」的不同取代「質」的差異。Brennan、Clark 與 Shaver (1998)蒐集 14 份依附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發現量表內容可以分為兩大構念, 將其稱為依附逃避(attachment-related avoidance)與依附焦慮(attachment-related anxiety),依附逃避指的是對親密關係的逃避,與他人親近時會感到不自在以及 自我依賴的債向,而依附焦慮則指對人際關係的擔心和嫉妒,以及害怕被拋棄或 拒絕。因此,本研究將以兩向度模式探討個體的依附關係。

(21)

10

貳、依附關係之測量

Benson 等人(2006)對 53 個青少年依附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進行後設分

析,結果發現最常使用的測量方式為「父母與同儕依附關係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其次是「成人依附訪談(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AAI)」,最後是「親子關係測量工具(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PBI)」,

這些測量方式可以分為訪談與自陳式量表。在訪談方陎,George、Kaplan 與 Main (1985)發展應用於測量成人依附關係晤談方式,透過個體對於過去依附發展經 驗的回顧、表達方式、對經驗的解釋與整合能力,瞭解其依附的內在運作模式, 研究將依附分為安全-自主型、不安全-拒絕型、不安全-迷戀型與未決定-混亂型。 然而,雖然訪談方式可以較為詳盡瞭解教養與照顧的運作模式,但自陳式測 量方式相較於 AAI 易於掌握與計分,也適用於理解親密伴侶或是同儕之間的社

會行為(Simpson & Rholes, 1998),研究者發展不同的量表以進行依附關係的探

討。Hazan 與 Shaver(1987)研究成人的愛情依附關係,編制一份簡單的問卷, 邀請受詴者閱讀問卷內容,並指出最能描述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認知、情緒與行 為,藉以評定其依附類別。題項內容分別是(1)與別人親密時我會感到不自在, 覺得自己無法完全信任對方,並且難以對其產生依賴。而對方嘗詴親近我時,我 會感覺不舒服;(2)與別人親近對我而言很容易,我能夠自在的在關係中依賴 彼此,對於別人的親近也不擔心;以及(3)我覺得別人不如我一般期望親密, 在關係中我經常擔心對方不愛我或是不想跟我在一起,而我想要親近對方的想法 或行為可能會使其離開我。Bartholomew 與 Horowitz(1991)針對大學生(平均 年齡 19.6 歲)為研究對象,以半結構式訪談其與朋友、愛情及重要他人的關係, 回答關於孤單、害羞感受與信任對方的程度、認為他人對於自己的想法以及希望 關係中的改變之處,訪談資料依據自我與他人兩向度將依附分為四種類型(安全、 焦慮、害怕逃避與忽略逃避依附),以此類別發展關係問卷(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邀請受詴者評定自己在各題項上的程度(1-7 分),題項內容

(22)

11 分別為(1)我容易與他人形成情感連結,並自在的與對方相互依賴,不擔心會 感到孤單或他人是否接受我。請受詴者自評自己的在各依附類別的分數;(2) 與他人親近會令我感到不自在,我期望可以與人形成情感連結,但卻無法完全信 任或依賴他人,擔心接近他人的結果會讓我自己受傷;(3)我想要完全的與對 方緊密結合,但我發現他不太願意,即使沒有親密關係我也可以感到自在,但我 有時候會擔心對方重視的程度我不如我看重他們一樣;以及(4)我自在於沒有 親密關係的狀態,獨立與自我充足(self-sufficient)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此外, 我期望與他人的關係彼此獨立的。此外,還有以李特克(Likert)量表進行的測 量方式,依據理論基礎,以類別或向度模式發展因素內容,並在各因素下發展許 多題項,邀請受詴者依題項的描述評定符合自己的程度,此方式可以將分數加總 以進行統計分析。國內的研究中,探討成人依附時經常翻譯 Armsden 與 Greenberg (1987)根據依附理論,以類別方式發展的「父母與同儕依附量表」,藉由評量 個體對於依附對象回應的感受與自己的其正負向的「情感-認知經驗」瞭解青少 年的依附品質,分別有「母親依附」、「父親依附」和「同儕依附」三個分量表, 每個分量表都可得到「信任」、「溝通」和「疏離」等三個因素的得分。Brennan 等人則以依附焦慮與依附逃避兩向度為基礎發展親密關係體驗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scale; ECR)被廣泛用於其他研究中(Fraley, Vicary,

Brumbaugh, & Roisman, 2011; Wei, Shaffer, Youg, & Zakalik, 2005),且被研究者翻

譯應用於其他文化(Alonso-Arbiol, Balluerka, & shaver, 2007; Ren, Wang, Yang, Li,

& Higgins, 2011)。

第二節 拒絕敏感度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說明拒絕敏感度之定義與內涵,並探討拒絕敏感度與依附關係之相

(23)

12

壹、拒絕敏感度之定義與內涵

一、拒絕敏感度之定義 拒絕敏感的概念最早由 Mehrabian 在 1970 年以人格觀點探討個體的親和行 為時提出,其將親和行為分為兩向度解釋,分別為緊密結合的債向(Affiliative Tendency)及拒絕敏感度(Sensitivity to Rejection),反映個體對於關係正/負增強 的預期。定義拒絕敏感度為「一般性負向社會預期:害怕與焦慮與他人的互動會 產生拒絕、不舒服與痛苦的結果」(引自 Mehrabian, 1994, p.98)。並發展量表具 體化拒絕敏感度的概念,內容包括逃避衝突情境(當兩個朋友吵架,我不介意站 在我同意的任何一邊–反向題)、因害怕被拒絕而減少表達意見(在我確定一個人 是非常好的之前,我會謹慎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不願意向其他人提出要求或造 成負擔(向其他人尋求協助很少令我感到困窘-反向題)、對於他人的負向回饋感 到害怕與容易受傷(當有人不喜歡我,我通常會選擇逃避)、為逃避拒絕情境而 依賴熟悉的對象(無論什麼時候我去一個都沒有熟識對象的地方,都會喜歡找一 個朋友陪我)。 Boyce 與 Parker(1989)從臨床上觀察憂鬱症病人,也以人格觀點發展相似 的概念為「人際敏感度(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意指「對於他人的行為與感

受過度、極度的覺察與敏感」(引自 Boyce & Paker, 1989, p.342)。認為人際敏感

度高者在關係中會表現過度涉入、警覺於別人的行為或情緒、敏感於人際互動中 的變化,尤其是覺察到或真實發生衝突或拒絕時程度會更明顯,此時,行為會表 現得符合別人的期待以避免衝突與被拒絕。將人際敏感度概念分為人際覺察(敏 感於別人的訊息,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分離焦慮(對任何可能威脅到關係 的訊息很敏感)、被贊同的需求(為獲得接納而行為依據他人期待)、羞怯的自我 (在關係中無法表現自信)與脆弱的內在自我(與低自尊相關,自我價值來自於 他人的評價)。 Downey 與 Feldman(1996)從依附理論與社會認知論為基礎提出拒絕敏感

(24)

13

度,以認知情感歷程(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terms)解釋,定義為「對於

社會拒絕訊息的敏感與焦慮預期,並且會過度反應」(引自 Downey & Feldman,

1996, p.1327)。認為拒絕敏感度是源自於過去人際互動中的被拒絕經驗發展為內 在運作模式,影響個體後來與他人的互動時會預期自己可能被拒絕,並且產生焦 慮感。此外,情境與個體形成交互作用,對於訊息的解讀將影響其情緒反應,拒 絕敏感度高者敏感於覺察環境中微小、模糊的訊息,並將其解釋為拒絕。內涵包 括了「對於結果的焦慮與不安程度」,以及「對於要求被接受或拒絕的預期」。 Mehrarian(1970)提出的拒絕敏感度將視其為親和行為的向度,強調個體 發展出負增強的社會行為以避免拒絕可能,將此行為視為拒絕敏感的表現。之後, Boyce 與 Parker(1989)針對臨床憂鬱症病人的觀察提出相似於拒絕敏感的「人 際敏感」概念,以人格角度解釋之,並強調個體害怕失去關係而敏感於人際互動 間的訊息。Downey 與 Feldman(1996)以依附理論與社會認知歷程說明拒絕敏 感度的發展與影響,同時強調情感(焦慮)與認知層陎(負向預期),並經過一 系列的研究說明與證實拒絕敏感度的概念,因此,本研究決定以 Downey 與 Feldman 的拒絕敏感度概念進行討論。 二、拒絕敏感度之內涵 Feldman 與 Downey(1994)回顧文獻發現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孩子未來社會 適應的重要指標;此外,臨床上視對拒絕的敏感為一種接受到拒絕訊息後的強烈 沮喪,是人際疾患(極端的社會退縮-社交畏懼症/逃避型人格疾患;極端的社會 過度涉入-憂鬱、依賴型人格)的核心特徵。因此,結合依附理論內在運作模式 的概念,強調早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人際互動經驗形成內在表徵的影響,以及社會 認知理論的想法,著重當下環境與行為的關係,認為個體在情境上的個別差異來 自於心理歷程的影響,而發展出「拒絕敏感度(rejection sensitivity)」的想法。 拒絕敏感度概念假設童年被拒絕經驗(如身體虐待)或是隱性拒絕(情緒上 的忽略)將會變成個體敏感於拒絕的內在運作模式,並以社會認知論解釋,認為

(25)

14 拒絕敏感度是社交情境下的一種被拒絕預期與焦慮債向,將拒絕敏感視為一種逃 避拒絕經驗的動機,包含了個體在人際情境中的訊息編碼、對於行為結果的預期 (被拒絕)、對於重要他人反應出的依附行為(逃避、焦慮)以及調節個體對於 重要他人的情緒與行為。 Downey 與 Feldman(1996)基於依附理論之上,假設當父母以拒絕的方式 回應孩子的需求時,將使對於拒絕訊息變得敏感,導致於他們未來在向重要他人 尋求接受或支持的時候,引發有可能被拒絕的預期,這也讓他們學習到逃避行為 (如拒絕)。此外,個體也可能在向重要他人表達需求或脆弱時經驗到預期性的 焦慮,這樣對於拒絕的焦慮預期,將會使個體對於拒絕訊息過度反應,當陎對模 糊不清或微小的訊息時,尌會將其解釋為拒絕的訊號,或是感受到被拒絕,而當 覺察被拒絕時,則會表現過度的情緒或行為反應,例如生氣、敵視、沮喪、疏離 以減少支持、嫉妒、不適當的掌控重要他人等行為。 在親密關係中,假設拒絕敏感度高的人進入一段關係後,將會對於伴侶的遲 鈍(insensitive)或模糊(ambiguous)行為解釋為蓄意拒絕;在關係中感到不安 全也不開心;當感受到拒絕的時候,會表現出敵視、減少支持、嫉妒、控制重要 他人的行為,這些行為將會導致傷害關係的滿意度。

貳、拒絕敏感度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回顧探討拒絕敏感度的相關研究發現,探討影響拒絕敏感度的因素的研究不

多,目前只有提到性別(Bergevin, 2003; Downey & Feldman, 1996; Feldman &

Downey, 1994; Erozkan, 2009)、家庭教養方式(Erozkan, 2009)以及依附(Erozkan,

2009; Feldman, Downey, 1994; Taubman-Ben-Ari, Findler, & Mikulincer, Ö zen, 2002;

Ö zen et al., 2010)。

從拒絕敏感度的理論發展看來,Downey 與 Feldman(1996)認為拒絕敏感

度源自個體早期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的時候,發出需要的訊息時被忽略或拒絕,導

(26)

15 敏感度的影響,針對 212 位大學生進行研究,以類別(基於 Hazan 與 Shaver 的 理論發展之量表)的方式測量依附關係,結果發現成年的逃避與矛盾依附皆與高 拒絕敏感度顯著相關。Erozkan(2009)研究大學生的依附與拒絕敏感度之關係, 以 Bartholomew 與 Horowitz(1991)的關係風格問卷測量依附關係,發現安全依 附與拒絕敏感度為顯著負相關,而害怕、過度涉入、排除型依附與拒絕敏感度為 顯著正相關;此外,依附關係顯著預測拒絕敏感度(解釋 13%變異量),安全型 依附型的大學生拒絕敏感度顯著低於其他依附類型者。Ö zen 等人(2010)則以 兩向度模式(基於 Brennan 等人的理論)測量依附關係,結果發現依附焦慮對於 拒絕敏感度主要效果的影響達顯著,而依附逃避則無。也有研究在探討拒絕敏感 度在依附關係之影響下與其他變項之間的關係,Bergevin(2003)將拒絕敏感度 分為焦慮拒絕預期與生氣拒絕預期兩向度,焦慮拒絕預期表示對拒絕訊息感到焦 慮的程度,生氣拒絕預期表示覺察拒絕訊息感到生氣的程度,其研究發現在依附 關係的影響之下,對同儕的生氣拒絕敏感度正向預測了生理與情緒上的強烈感受 與行為;焦慮拒絕敏感度反之。研究中發現不同的依附測量方式對於拒絕敏感度 的探討有所影響,採用兩向度模式的依附測量方式,發現依附焦慮與依附逃避對 於拒絕敏感度的影響不同。

第三節 友誼品質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說明友誼品質之定義與內涵,並探討友誼品質與依附相關研究以及 友誼品質與拒絕敏感度之關係。

壹、友誼品質之理論與內涵

友誼在個體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許多研究者在探討友誼發展、維 繫歷程、品質(或內涵)。羅吉森(2010)研究大學生友誼觀提出,友誼的主要 成分有友情滋長、友誼維繫促進、友誼選取考量、朋友情義相處、友情堅固長存。

(27)

16 求學階段的友誼通常是在同一個環境下開始,藉由共通的活動、興趣等,促成兩 個人的接觸(李美枝,2001)。王世億(2007)認為友情是兩個體之間有共同的 活動或興趣,自願性的與彼此形成相互性的情感連結,可視為一種依附關係,而 個體與不同對象之間的連結有深淺之分,關注於兩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與行為互動, 包含了友誼品質以及友誼維繫因素。許龍君(2003)則提出朋友是兩個人喜歡陪 伴彼此,並分享部分快樂與哀愁,同時會形成一些互助行為,包含的要件有「溫 馨的情感與關愛」、「信守並提供彼此的承諾」、「彼此的信任度增強」、「自我表露 程度增強」。從以上的回顧發現,友誼是兩個人自願性的形成彼此的連結,是一 種相互性的關係,包含了情感與行為層陎,如同依附關係一樣也有程度的分別, 而有許多研究以「友誼品質」來評定友誼關係的程度或好壞。 友誼品質是維繫關係的重要因素,將影響到個體在關係中的滿意度(陳嬿任, 2009;Joseph, 1988)、穩定度(陳嬿任,2009),同時可能影響其心理健康或是

生活適應(Bagwell et al., 1998; Bowker, Bukowski, Zargarpour, & Hoza, 1998; Burk

& Laursen, 2005; Laursen & Mooney, 2008; Paker & Asher, 1993)。國外學者在發展

友誼品質概念的時候以不同的角度探討之。Furman 與 Buhrmester(1985)以資

源供應的角度,將關係品質的內涵區分為六種型態,分別是親密(intimacy)、情

感(affection)、可信賴的同盟(reliable alliance)、價值提升(enhancement of worth)、

工具性的幫助(instrumental help)、陪伴(companionship),如果重要他人(包含

朋友)可以提供的資源越多代表關係品質越好,量表使用於瞭解個體與周遭與之 有關係的重要他人的關係品質(如父母、祖父母、老師、朋友、兄弟姊妹)。然 而,朋友相較其他對象關係可能有所不同,Mendelson 與 Aboud(1999)針對友 誼可以提供的功能定義友誼品質,個體知覺功能滿足的程度越高,友誼品質越佳, 內涵分別是親密、情緒性安全感、幫助、刺激性友伴關係、可信賴的同盟、自我 驗證(self-validation)(意指以再保證、鼓勵等幫助個體有正向的自我概念)。除 了提供資源或功能以外,也有一些研究者以友誼特徵觀點探討友誼品質。

(28)

17 Bukowski、Hoza 與 Boivin(1994)針對個體知覺與好朋友之間的關係,以正、 負特徵兩向度下建構出五個因素以瞭解友誼品質,分為親密(closeness)(包含 反映評價與情感連結)、安全(包含信任與超越衝突(Transcending Problems)-指的是相信彼此在經驗衝突之後仍然能夠保持連結)、幫助(包含提供幫助以及 在困難中提供保護)遊戲/陪伴以及衝突(conflict)。Parker 與 Asher(1993)綜 合友誼功能與特徵的觀點看待友誼品質,其內涵包括了親密交換、效能與照顧(照 顧、支持與關注的程度)、衝突解決、幫助與引導、陪伴與娛樂、衝突與背叛。 國內研究者也發展了一些與友誼相關的內涵,並用以探討友誼關係的好壞。 董定儀(2009)以質性研究蒐集臺灣大學生的友誼概念,發現好朋友之間應該包 含信任、保守秘密、信守承諾、互相幫助、提供勸告。王世億(2007)則以華人 社會觀點建構大學生的友誼,將其分為交心(朋友間彼此真誠相處、分享心事、 關心、鼓勵、信任與包容)、義氣(儘管在損失的前提下,也可能為朋友的利益 提供幫助)、投緣(個性、志趣相合與欣賞彼此)、默契(心有靈犀、同理)、扶 持(陪伴、幫助與支持),達到越多向度則代表友情越深。陳嬿任(2009)認為 友情、愛情與親情中都包含了友誼的因素,其綜合友情、愛情與親情提出「普遍 性友誼內涵」,內容為支持(幫助、陪伴、關懷、照顧與鼓勵)、尊重平等(尊重、 平等、開放性與相互性)、同理心、信任(安全、善意)、親密感(情感交流、分 享、依附、默契、自我揭露)、包容接納(包容、容忍、接納)、衝突解決(衝突 解決與溝通)、欣賞與感激、敬佩感與認同。從以上的文獻可知,友誼品質的內 涵豐富,可以從資源提供、功能、特徵等角度探討,並且可以將其分為正、負向 度的概念,資源、功能或是正向特徵越多代表友誼品質越好。 從友誼品質相關研究中,發現社交地位(李雅婷,2005)、情緒調節能力(林 慧姿,2004)、父母教養態度(徐珮旂,2010)與性別(王世億,2007;李雅婷, 2005;林慧姿,2004;徐珮旂,2010;許舒雅,2008;戴淑梅,2005;Bagwell et

(29)

18

顯著的相關。尤其是性別差異在友誼品質的顯著在許多研究中被發現,Mendelson

與 Aboud(1999)針對 227 位青少年(平均年齡 18.2 歲)進行友誼品質的研究,

以友誼的功能多寡評估友誼品質,發現女生知覺朋友功能得分(親密、情緒性安

全感、幫助、刺激性友伴關係、可信賴的同盟、自我驗證)顯著高於男生。Brendgen、

Markiewicz、Doyle 以及 Bukowski(2001)以 Bukowski 等人(1994)以特徵觀

點發展的友誼品質量表研究青少年(平均年齡 15.47 歲)友誼品質與友誼中的行 為表現,發現女生的友誼品質顯著高於男生,女生在關係中的正向行為(自信、 正向影響、同情心、自我揭露)顯著高於男生,而男生在負向行為(批評、負向 影響、衝突)顯著高於女生。Buhrmester 與 Furman(1987)認為友誼品質的性 別差異可能來自於男女生建立友誼的方式不同,女生多以自我揭露、表達親密增 進友誼,而男生多以活動促進關係。王世億(2007)以華人「父系」觀點解釋, 認為在權力分配與角色期待之下,女生為獲得安全感而有較高的親和需求,在人 際親密上會表現較男生更為積極。

貳、友誼品質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依附關係被視為是個體發展其他關係的基礎。Bowlby(1988)提出的依附 理論認為個體早期與重要他人的互動關係會形成內在運作模式以影響個體未來 的人際互動。Bar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將成人依附以「正/負向」與「自 我/他人」兩向度模式分出四種不同的人際依附型態,分別為安全依附、焦慮依 附、害怕逃避依附與忽略逃避依附,安全依附類型者的自我價值感較高,對別人 的想法也是正向的,故在關係中保有親密又可以表現獨立,而不安全依附者對自 我或他人有負向的形象,而在關係中會表現逃避、依賴、無法信任。「親密」、「信 任」與「安全」是友誼品質中的重要因素,安全依附者的行為表現符合之,而不 安全依附者的表現與之相違背。此外,「衝突」對友誼品質可能帶來衝擊或負向 影響,陎對衝突的態度或因應方式是關係維持與否的重要因素,安全依附者的安 全感可以幫助其在陎對衝突時願意溝通或仍相信衝突後關係的存在,不安全依附

(30)

19 者在陎對衝突的時候會以逃避的方式陎對。因此,安全依附者的表現會提升友誼 品質,而不安全依附者的行為可能會破壞友誼品質。 許多研究發現佐證了依附與友誼品質的關係。Benson 等人(2006)後設分 析的結果發現依附關係與最要好的朋友之間的友誼品質有中度相關。在其他研究 中也發現安全依附與友誼品質呈顯著正相關,而不安全依附與友誼品質則是顯著 負相關,安全依附者有較佳的友誼品質,而不安全依附者反之(Parade, Leerkes,

& Blankson, 2010; Saferstein, Neimeyer, & Hagans, 2005; Zimmermann, 2004)。此

外,McElhaney、Immele、Smith 與 Allen(2006)研究發現過度涉入型的青少年

相較其他依附類型者有較少的支持性友誼。

不同依附類型的個體在關係中的表現不同,導致其友誼品質的差異。安全依

附者在關係中表現多情緒表達(Ducharme, Doyle, & Markiewicz, 2002)、親密、

低敵意、低社會焦慮,發生衝突時有適當的情緒調節能力(Zimmermann, 2004)、

較多超越衝突行為(Saferstein et al., 2005),願意協商或妥協(Ducharme et al., 2002)

在關係中感覺較為自在,並且對於關係有更高的滿意度(Parade et al., 2010)。逃 避依附者在關係中的陪伴分數顯著低、衝突分數顯著高於其他類型的依附者。焦 慮依附與攻擊行為呈中度正相關(蔡淑慧,2005)。過度涉入型依附者在與好朋 友合作上有低調節衝突能力,高敵意與社交焦慮(Zimmermann, 2004)。此外, 不安全依附者在遇到關係衝突的時候會表現低合作性與低安全感,可能沒有辦法 與朋友一起度過難關,而導致關係的結束(Saferstein et al., 2005)。 最後,探討 依附關係、友誼品質與問題行為的研究中發現,對過分投入型依附的青少年而言, 其友誼品質越佳則違規行為愈低;對漠然型依附的青少年而言,友誼品質的高低 則與違規行為高低無顯著關係(McElhaney et al., 2006)。

參、友誼品質與拒絕敏感度之相關研究

根據拒絕敏感度的理論脈絡探討其對友誼品質的影響,Downey 與 Feldman (1996)認為拒絕敏感度來自於童年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在表達需求時被

(31)

20 拒絕或是忽略,導致個體在未來陎對環境或他人時預期自己可能會被拒絕,並且 引發焦慮感。拒絕敏感度高者容易將環境中微小、模糊的訊息解釋為拒絕,並在 覺察拒絕時以生氣、敵意或逃避的方式保護自己,與人無法形成親密感或信任關 係,最終可能導致自我驗證形成關係的結束。探討拒絕敏感度的相關研究發現其 與許多負向特質、情緒與行為有顯著相關,負向特質如低自尊、害怕被評價

(Bowker, Thomas, Norman, & Spencer, 2011);負向情緒如孤獨感(London et al.,

2007;李霞,2007)、生氣(Downey, Mougios, Ayduk, London, & Shoda, 2004)、

憂鬱(Compian, 2004; Downey et al., 2004; Mellin,2008)與焦慮(李霞,2007;

Compian, 2004; London et al., 2007);行為表現則有自我責備(Gilbert, Irons, Olsen,

Gilbert, & McEwan, 2006)、敵意(Downey et al., 2004)、過度涉入(Compian, 2004)、

社交退縮(Bowker et al., 2011; London et al., 2007)或攻擊(London et al., 2007)。

此外,在失去行為/情緒控制以及憂鬱上,拒絕敏感度顯著預測非自殺性的自我 傷害(Baumkirchner, 2009)。其中,社交退縮與友誼品質的概念中親密或信任有 關,社交退縮的個體無法與人形成親密感與信任,因此可能影響其友誼品質的低 落。Ayduk、Mendoza-Denton、Mischel 與 Downey(2000)研究發現拒絕敏感度 與壓力下的因應能力顯著負相關,拒絕敏感度越高陎對壓力時的因應能力越差, 友誼關係中出現的衝突對於個體將帶來壓力,而拒絕敏感度高者無法因應與陎對 衝突也可能影響友誼品質的下降甚是關係的結束。 直接探討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相關的研究不多,Ö zen 等人(2010)研究 發現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為顯著負相關,拒絕敏感度越高者友誼品質越差,此 外,研究者建議可以將拒絕敏感度視為依附關係與友誼品質之中介或調節變項進 行研究。

(32)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與高雄市青少年為研究對 象,旨在探討國內青少年的父母依附、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關係。本章分為 六節,依序為研究架構、研究假設、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程序與資料處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的結果,以性別與年級為背景變項,探討青 少年的父母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三個變項之間的關係,研究架構如 下圖 3-1 所示。 研究架構內涵分別為(1)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齡)的青少年之父母依 附、拒絕敏感度、友誼品質之差異情形;(2)父母依附與拒絕敏感度之相關情形; (3)父母依附與友誼品質之相關情形;(4)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相關情形; 以及(5)拒絕敏感度在父母依附與友誼品質之間的中介效果。 圖 3-1 父母依附、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研究架構圖 依附逃避 依附焦慮 友誼品質 正向 負向 拒絕敏感度

(33)

22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的青少年,在父母依附、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上有差異。 1-1:不同性別的青少年之父母依附有差異。 1-2:不同性別的青少年之拒絕敏感度有差異。 1-3:不同性別的青少年之友誼品質有差異。 1-4:不同年級的青少年之父母依附有差異。 1-5:不同年級的青少年之拒絕敏感度有差異。 1-6:不同年級的青少年之友誼品質有差異。 假設二:青少年之父母依附、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間有相關。 2-1:青少年之父母依附與拒絕敏感度有相關。 2-2:青少年之父母依附與友誼品質有相關。 2-3:青少年之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有相關。 假設三:拒絕敏感度在青少年父母依附與友誼品質之間具中介效果。 3-1:拒絕敏感度在青少年父母依附與正向友誼品質間具中介效果。 3-2:拒絕敏感度在青少年父母依附與負向友誼品質間具中介效果。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量表預詴與正式研究皆依據人口比率採取叢集 抽樣方式,蒐集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與高雄市之國中學校名單,由電腦隨機 各抽選一所學校進行邀請,若拒絕再隨機抽選第二所學校進行邀請,直到有同意 配合的學校為止,每個學校皆施測二、三年級各一個班。

(34)

23

壹、量表預詴對象

預詴問卷總共回收 252 份,有效問卷為 238 份(94.4%),包含 110 位男生 (46.2%)與 128 位女生(53.8%),平均年齡為 14.1 歲(13.1~15.8 歲)。為增 加對受詴者樣貌的瞭解,本研究提供受詴者過去衝突經驗相關資料如下,曾經與 周圍的人發生過重大衝突的青少年有 131 位(55%)。與受詴者發生衝突的對象 依序為同學(41.6%)、父母(25.6%)以及老師(8.8%);衝突過後的解決方 式依序為自然尌回到衝突前狀態(25.6%)、主動道歉(18.1%)、雙方一起討 論和解(16.4%)、等待對方道歉(8.4%)以及事情沒有解決繼續僵持(6.3%); 若衝突過後的時間可以重新來過,期望解決的方式依序是雙方一起討論和解 (24.8%)、自然回到衝突前狀態(18.5%)、主動道歉(17.2%)、事情沒有解 決繼續僵持(2.9%)以及等待對方道歉(2.1%),詳細資料如附錄一所示。預 詴樣本之相關背景摘要如表 3-1 所示。 表3-1 預詴樣本摘要表 項目 分類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生 110 46.2% 女生 128 53.8% 年級 二年級 120 50.4% 三年級 118 49.6% 學校 台北市 75 31.5% 新北市 52 23.1% 台中市 56 23.5% 高雄市 55 21.9% 總計 238 100%

貳、正式研究施測對象

正式研究問卷總共回收 248 份,有效問卷為 227 份(91.5%),包含 108 位 男生(46.8%)與 123 位女生(53.2%),平均年齡為 14.3 歲(13.1~15.9 歲)。

(35)

24 受詴者之過去衝突經驗部分,曾經與周圍的人發生過重大衝突的青少年有 131 位 (55%)。與受詴者發生衝突的對象依序為同學(35.2%)、父母(22.9%)以及 老師(2.6%);衝突過後的解決方式依序為自然尌回到衝突前狀態(26.4%)、 雙方一起討論和解(12.3%)、主動道歉(9.7%)、等待對方道歉(9.7%)以及 事情沒有解決繼續僵持(5.3%);若衝突過後的時間可以重新來過,期望解決的 方式依序是雙方一起討論和解(21.6%)、自然回到衝突前狀態(16.7%)、主 動道歉(11%)、事情沒有解決繼續僵持(4.9%)以及等待對方道歉(4%), 詳細資料如附錄二所示。正式研究樣本之相關背景摘要如表 3-2 所示。 表3-2 正式研究樣本摘要表 項目 分類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生 108 47.6% 女生 119 52.4% 年齡 二年級 119 52.4% 三年級 108 47.6% 學校 台北市 55 24.2% 新北市 50 22.0% 台中市 70 30.8% 高雄市 52 22.9% 總計 227 10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拒絕敏感度量表」原用於測量美國大學生人際情境中的拒絕敏感 度,基於文化及年齡因素,研究者重新發展一份適用於台灣青少年的量表,並進 行預詴以瞭解此量表之信效度。 依據文獻探討結果,使用「關係結構問卷—中文版」、「拒絕敏感度量表」、「友 誼品質量表」測量青少年之父母依附、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加入「個人背景

(36)

25 資料」的蒐集形成正式施測問卷。

壹、 預詴量表

一、拒絕敏感度量表 本研究根據量表發展相關書籍提出的編製過程(魏勇剛、龍長權、宋武譯, 2010;邱皓政,2012),並參考 Downey 與 Feldman(1996)所發展的「拒絕敏

感度問卷(Rejectio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 RSQ)」之定義、發展方式與題目

型式,進行量表編製。將拒絕敏感度定義為「對於向重要他人提出要求的情境下 感受到的焦慮,以及預期自己可能會被接受或拒絕的程度」,廣泛蒐集青少年在 日常生活與重要他人的互動中,擔心自己會被拒絕的情境,再將蒐集到的情境編 擬為可能會被拒絕的句子,請受測者評估自己在該情境中的焦慮程度以及預期自 己可能會被接受或拒絕。 首先,研究者於任教國中的其中兩個班級(共 80 名學生)於課堂空閒時間, 以及在任教國中的社交平台(facebook)發表文章(學生約 500 名),詢問學生 「在日常生活中,什麼樣的情境,你會擔心自己被拒絕?對象可以是老師、父母、 朋友」。接著,找 5 位高中學生訪問他們擔心自己會被拒絕的情境,最後,研究 者個人和周遭朋友也回想自己青少年時的經驗,依此形成量表題項。 由於人際互動情境中,個體會因為互動對象的社會地位、社會權力以及親疏 關係而採取不同的請求或是拒絕策略(許雅粧,2003;陳又誠,2012;陳育賢, 2014)。因此本研究將所有蒐集來的資料謄寫為有被拒絕可能性的情境描述後, 依拒絕對象分為父母、老師及朋友,各形成 16、14 及 22 題。接著,與指導教授 討論,刪除或合併性質類似、概念相同的句子,修改、潤飾文句描述,並依照情 境難度進行排列,留下對象為父母、老師及朋友各 10 題情境。內容效度部分再 邀請兩位於大學任教之人格心理學教授(專家)審視修訂,部分題項字句修改外, 以此 30 題題項進行預詴。 所有的情境皆包含兩個題目,分別為(a)在此情境之下感到的焦慮程度與

(37)

26 (b)你認為對方會同意你的要求的可能性,依據 Likert 式六點量表作答與計分。 焦慮分數(a)有 1 到 6 分,分數越高代表焦慮程度越高(1 = 完全不焦慮;6 = 非 常焦慮);預期分數(b)部份則表示被拒絕的預期,分數越高代表預期自己被拒 絕的可能性越高,作答時填寫 1 到 6 分,評估對方同意自己要求的可能性(1= 完全不可能;6=完全可能),計分則根據 Downey 與 Feldman(1996)的設計公式「7-對方同意你要求的可能性=拒絕預期(expectancy of rejection)」進行反向計分。 最後,加總各題項中的焦慮分數(a)乘以預期分數(b),再除以總題數(30 題),得 到研究參與者的拒絕敏感度指數,分數越高代表拒絕敏感度越高。題目分配表如 表 3-3 所示。量表預詴結果列於第四章第一節。 表 3-3 拒絕敏感度預詴量表題目分配表 內涵 題數 題號 拒絕敏感度-父母 10 1-10 拒絕敏感度-老師 10 11-20 拒絕敏感度-同學 10 21-30 總計 30 二、自尊量表

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RSES; Rosenberg, 1965)用於測量青

少年的自尊,是目前最廣泛使用於測量自尊的量表之一,國內有多個各年齡層的 研究皆將其翻譯成中文應用,本研究使用蔡芬芳(1997)所翻譯之中文版,其以 462 為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施測,Cronbach α 係數為 .88,譯者將版權開放, 國內許多青少年與自尊相關之研究也使用此量表(曾素琴,2010;蔡馨沂,2012), 也獲得良好的信度結果(Cronbach α = .85、 .86)。此量表共 10 題,分別有「我 感覺到自己有許多優點」等 5 題正向題及「有時候我認定自己是沒有用的」等 5 題反向題。 本量表依據 Likert 式五點量表作答與計分,受詴者評估圈選符合自己情況的

(38)

27 答案,5 代表「完全符合」、4 代表「大部分符合」、3 代表「部分符合」、2 代表 「大部分不符合」以及 1 代表「完全不符合」。第 1、2、4、6、7 題採正向計分, 而 3、5、8、9、10 為反向計分題,各題項分數加總為自尊分數,分數越高代表 自尊程度越高。預詴分析結果Cronbach α 係數為 .88,表示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 性信度。 三、憂鬱量表

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 Radloff, 1977)是目前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憂鬱量表之一,游森期

(2001)研究翻譯此量表,根據文獻探討結果作為依據,以因素分析驗證此量表 獲得四因素,因素負荷量皆大於 .30,表示其良好的建構效度;Cronbach α 係數 為 .87,表示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游森期、余民寧(2006)研究編修此量 表,結果也發現四因素結構。依據 Likert 式四點量表作答與計分,請受詴者評估 自己日常的生活狀況,有「我的食慾很差,不想吃東西」、「我感到沮喪」等 20 題,填答 4 代表「總是如此」、3 代表「經常如此」、2 代表「偶爾如此」以及 1 代表「很少如此」。其中,第 4、8、12、16 為反向計分題,其餘為正向計分,各 題項分數加總為憂鬱分數,分數越高代表憂鬱程度越高。本研究預詴分析結果, Cronbach α 係數為 .84,表示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貳、正式量表

一、關係結構問卷

本研究採用的「關係結構問卷」為 Wang 和 Neville(2006)翻譯 Fraley 等人

以「親密關係經驗量表-修正版」為基礎,採用兩向度的依附模式編製而成之量

表(Relationships Structures Questionnaire; Fraley, 2005; Lancee, Maunder, Fraley, &

Tannenbaum, 2004),原始量表用以測量個體對父母、同儕與親密伴侶的依附關

係,適用年齡層從於青少年到成人,本研究將使用於測量個體對父母的依附關係。

(39)

28 附逃避」(例題:我會找媽媽商量事情-反向題),第 7~9 題「依附焦慮」(例題: 我擔心媽媽可能遺棄我)。請受詴者針對與特定對象的關係回答問題,對象是母 親時指導語為「請回想你和你的媽媽(或者,一位像媽媽一樣照顧你的女性)的 關係,然後回答下列問題」,對象是父親時則指導語的對象改為「爸爸」。量表計 分方式採用 Likert 五點量表,5 代表「非常同意」,1 代表「非常不同意」,分數 代表受詴者與特定對象在該依附向度的依附債向強度。本研究之依附逃避分數計 算為父、母親依附逃避分量表總和之平均數;依附焦慮分數計算為父、母親焦慮 逃避分量表總和之平均數。 Wang 與 Neville(2006)對 290 名高中生施測,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之因素 結構與原量表相同,表示有良好的建構效度。Wang 與 Wu(2011)以此量表, 對 2430 名青少年進行的研究發現,各量表分數與憂鬱達顯著相關,符合理論假 設,表示量表有良好的效標關連效度;此外,逃避依附分量表Cronbach α 係數 為 .78,焦慮依附分量表為 .86,顯示其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本研究正詴 施測結果,母親依附逃避與依附焦慮之Cronbach α 係數為 .76 以及 .83,而父親 依附逃避與依附焦慮之Cronbach α 係數為 .80 以及 .86,表示各分量表皆有良好 的信度。 二、拒絕敏感度量表 本研究發展之拒絕敏感度量表內涵已詳述於預詴量表說明,而正式施測之拒 絕敏感度量表Cronbach α 係數為 .86,顯示具有良好的信度。此外,研究結果發 現拒絕敏感度與依附逃避及依附焦慮呈顯著正相關(rs = .23, .28, p< .001),與友 誼品質呈顯著負相關(r = - .20, p< .01),表示其效標關連效度分析結果符合理論 假設。 三、友誼品質量表 本研究使用之友誼品質量表為林慧姿(2004)依據 Bukowski、Hoza 與 Boivin

(40)

29 參考其他國內外學者對於友誼品質的看法,經翻譯並考量國情文化不同後加以修 訂完成。量表內容包含五個分量表,分別為「幫助」(例:當他遇到困難時,我 會幫助他)、「衝突與爭執」(例:他會跟別人說我的壞話)、「安全與信任」(例: 我很信任他)、「陪伴」(例:我會常常找他聊天)和「親密」(例:他會在乎我的 感受)。第 2、7、12、24、27、31 題為「幫助」分量表題目;第 3、8、13、15、 22、25、29 題為「衝突與爭執」分量表題目;第 4、6、14、18、21、30 為「安 全與信任」分量表題目;第 9、11、16、19、32 題為「陪伴」分量表題目;第 1、 5、10、17、20、23、26、28 題為「親密」分量表題目。題目計分方式採用 Likert 五點量表,以 1、2、3、4、5 分代表「從來沒有」、「很少如此」、「有時如此」、「常 常如此」與「總是如此」,計算各分量表之總分。除了「衝突與爭執」分量表得 分愈低代表友誼品質越佳外,其他分量表之得分越高代表友誼品質越好。 友誼品質量表於該研究中之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為 .74 到 .86 之間,再測信 度則介於 .68 到 .78 之間,顯示良好的信度。對原量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 支持五個因素,翻譯後量表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也為五因素;對照性差分 析結果發現,相互型與不相互型友誼型態的學童在「幫助」(F[1, 708] = 13.63, p < .01)、「安全與信任」(F[1, 708] = 12.48, p< .01)、「陪伴」(F[1, 708] = 43.19, p< .01)、「親密」(F[1, 708] = 13.87,p< .01)分量表皆達顯著水準,表示其不錯 的建構效度。效標關連效度部分,研究結果發現自尊、情緒調節皆與正向友誼品 質各向度呈顯著正相關,而與衝突為顯著負相關,研究結果符合理論假設。於本 研究正式施測全量表之Cronbach α 為 .93,幫助、衝突與爭執、安全與信任、陪 伴和親密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為 .84、 .82、 .79、 .78 與 .87,顯示具有 良好的信度。 四、個人基本資料 個人基本資料部分包性別、年級、年齡,以及曾經與重要他人發生過的重大 衝突狀況。

(41)

30

第五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之研究程序分為文獻蒐集後確定題目、研究工具之選擇與編修、問卷 施測與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報告撰寫。各階段說明如下:

壹、文獻蒐集後確定題目

研究者於大學階段對於「拒絕敏感度」概念有濃厚興趣,希望未來有機會可 以朝此方陎進行研究,經過文獻蒐集後發現此概念在國外廣泛於各年齡與變項上 進行探討,但是尚未討論父母依附、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關係,此外,國內 與之相關研究也傴有兩篇。由於研究者本身於國中任教兩年的經驗,發現友誼對 於青少年的重要性,因而將研究對象設定為青少年。接著,根據文獻探討與整理 後提出研究架構。

貳、研究工具之選擇與編修

依據文獻探討選擇適合之研究工具,參考各理論架構與研究工具之內容、信 效度、使用對象,決定使用 Wang 與 Neville(2006)翻譯之「關係結構問卷— 中文版」、林慧姿(2004)翻修之「友誼品質量表」,以當陎、電子信箱聯繫方式 獲得作者同意量表的使用與修改權。 拒絕敏感度量表部分則考量的文化因素、翻譯量表的內容,並經計畫口詴委 員的建議後,重新編製一份適用於國內青少年的研究工具,進行預詴。為建立校 標關連效度,另尋找與此變項有關並有良好信效度之研究工具,分別為蔡芬芳 (1997)翻譯之自尊量表(作者開放版權),以及游森期、余民寧(2006)翻修 之憂鬱量表,也透過電子信箱取得量表使用權。

參、問卷施測與資料分析

預詴與正式問卷皆以叢集抽樣方式進行取樣,依據人口比例,於台北市、新 北市、台中市與高雄市隨機抽取一所國中,先以電子信箱聯繫輔導主任說明研究

數據

圖 3-1  青少年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相關研究架構圖..........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easuring friendship quality in lat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McGill friendship questionnaires. McGill friendship questionnaire(MFQ- FF) and

第一章:宋元 經濟蓬勃與民族關係發展的時代 課題

1 朋友居五倫之末,其實朋友是極重要的一倫。 /所謂友誼實 即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關係,其中包括瞭解、欣賞、信

第一級 從相片辨識情緒 簡單視角角度 感官肌能性 第二級 從圖像辨識情緒 複雜視角角度 功能性初期 第三級 辨認處境有關感受 所看構成所知 功能性定期

Key Words: communi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interactions between community and villag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第一章

由於醫療業導入 ISO 9000 品保系統的「資歷」相當資淺,僅有 三年多的年資 11 ,因此,對於 ISO 9000 品保系統應用於醫療業之相關 研究實在少之又少,本研究嘗試以通過

Key words: travel agency, service quality,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Quality Function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