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與提出邀請,再致電詢問是否同意進行施測,若該學校拒絕配合研究,再聯繫第 二所隨機抽取之學校,每個學校施測國二、國三各一班,於班級說明研究目的與 內涵,並經過受詴者填寫同意書使進行施測。視學校需求,由研究者親自施測,

或該學老師進行施測,提供其每班 300 元之施測費用。

為提升學生填寫認真程度設置抽獎機制,有效問卷(認真填答並無漏答者)

之研究參與者擁有抽獎資格,電腦隨機抽選,每班兩名同學提供 100 元商品禮券,

五名同學提供造型原子筆。

預詴問卷回收後以統計軟體 SPSS 19.0 版進行項目分析、因素分析後刪題。

正式問卷回收後則以 SPSS 19.0 版、IBM SPSS AMOS 21.0 版進行資料分析與結 構方程模式建立。

肆、研究結果報告撰寫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撰寫研究報告,此外,參考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提出研究 結論,並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實務工作相關之建議以及未來研究方向。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將使用 SPSS 19.0 版,以及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軟體 AMOS 21.0 版作為 資料分析工具,依研究目的與問卷內容選擇適切之分析方法以進行資料處理,並 將統計水準定為α = .05,以下列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壹、 預詴分析

一、內部一致性效標法

取 27%的高低分為極端組,進行高低分組 t 檢定,為項目分析之檢定方法,

瞭解題項品質,不顯著者考慮刪除。

32

二、題目總分相關法

同質性檢驗題目品質,修正後題目與總分相關低於 .30、項目刪題後 Cronbach’s α 數值上升者考慮刪除。

三、探索性因素分析

刪除項目分析評定之不良題目後,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確定量表之因素 結構。以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配合最大變異法(varimax)

決定因素數目,再依據所得因素數目,以主軸法(principal axis factoring)配合 直接斜交轉軸(Direct Oblimin)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邱皓政,2012;吳明隆,

2014)。根據 Worthington 與 Whittaker(2006)提出的題目篩選標準進行刪題,

分別為因素負荷量低於 .32、同一題目於兩個因子的因素負荷量皆高於 .32 以及 同一題目在兩因子間的因素負荷量相差低於 .15,符合其中任一標準即進行刪題。

考慮樣本數量決定因素負荷量的標準,在 .05 顯著水準、 .80 的檢定力之下,樣 本數 200 的因素負荷量標準為 .40(Hair, Black, Babin & Anderson, 2010),故前 述之負荷量標準改為 .40。第一次因素分析刪題後,再依第一次結果進行第二次 因素分析,直到結果穩定。

四、信度分析

以內部一致性 Cronbach Alpha 係數作為考驗量表信度之指標。

五、效度分析

以 Pearson 積差相關瞭解量表之及效標關連效度;以因素分析結果之負荷量、

累積變異數解釋量瞭解量表之建構效度。

貳、正式施測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透過描述性統計之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瞭解研究樣本之背景變項(性 別、年級)、父母依附、拒絕敏感度以及友誼品質之現況。

33

二、獨立樣本 t 檢定

以獨立樣本 t 檢定探討不同性別與年級之父母依附、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 之得分差異情形。

三、Pearson 積差相關考驗

以 Pearson 積差相關探討父母依附與拒絕敏感度的關係、父母依附與友誼品 質的關係以及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的關係。

四、信度分析

以內部一致性 Cronbach Alpha 係數表示量表之信度。

五、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本研究採用統計軟體 AMOS 21.0 版,建立父母依附、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 質三者間的結構方程模式圖,並進一步探討依附關係經由拒絕敏感度影響友誼品 質之中介效果,瞭解依附焦慮與依附逃避對友誼品質之直接效果,以及依附焦慮 與依附逃避透過拒絕敏感度對友誼品質產生之間接效果,本研究之統計考驗顯著 水準設定為α = .05。

由文獻探討可知友誼品質是由多個內涵組成的(Furman, Buhrmester, 1985;

Parker, Asher, 1993; Ducharme, Doyle, Markiewicz, 2002),但也可以將其分為更 大的兩個向度看待,分別是正向與負向友誼品質(林慧姿,2004),Furman(1996)

對友誼品質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結果也支持兩因素,各為正向支持因素與負向衝 突因素。此外,量表編製的觀點認為,若分量表之間的相關太低,表示量表的同 質性低(魏勇剛等譯,2010),本研究針對友誼品質量表相關分析中發現,衝突 與爭執分量表與其他分量表的相關遠低於其他分量表之間的相關,結果與李馨兒

(2010)研究結果相符,表示衝突與爭執分量表與其他分量表的同質性較低。因 此,根據理論與實徵證據的支持,本研究考驗中介效果時,分為正、負向友誼品 質兩個模式進行,正向友誼包含「幫助」、「安全與信任」、「陪伴」和「親密」,

負向友誼品質則是「衝突與爭執」分量表的得分。模式一之外衍變項為依附逃避

34

與依附焦慮,內衍變項為拒絕敏感度與正向友誼品質,模式二之外衍變項維持依 附逃避與依附焦慮,內衍變項改為拒絕敏感度與負向友誼品質。

由於結構方程模式理論建議,潛在變項必頇由兩個以上觀察變項估計,效果 最好的觀察變項數量為三個,而依附逃避、拒絕敏感度、負向友誼皆是由三題以 上的單一分量表組成,因此,本研究將此三個量表的分數重新包裹為三個觀察變 項。Little、Cunningham、Shahar 與 Widaman(2002)提出建立結構方程模式時,

可使用捆紮(item parceling)重新平衡潛在變項,本研究使用因子法,以因素分 析負荷量為分類依據,將負荷量由高至低排列,平均分配至各個組合中,建立成 三個重新包裹後的觀察變項組合。將依附逃避綑紮成「av1」、「av2」、「av3」,拒 絕敏感度綑紮成「rs1」、「rs2」、「rs3」,「負向友誼」綑紮成「neg1」、「neg1」、「neg1」。

此外,依附焦慮的觀察變項直接由關係結構問卷中的第 6、7、8 題組成,命名為

「ax1」、「ax2」、「ax3」,正向友誼則是使用原量表中的「幫助(help)」、「安全與 信任(security)」、「陪伴(accompany)」、「親密(intimate)」分量表平均數為四 個觀察變項進行估計。

檢驗結構方程模式之中介模式優劣標準採用 Bagozzi 與 Yi(1988)提出的三 項指標,分別為基本適配度指標(preliminary fit criteria)、整體適配度指標(overall model fit criteria),以及內部適配度指標(fit of internal structure of model criteria), 各指標之內涵分述如下。

(一)模式基本適配度指標

提出為檢驗模式是否有序列誤差、辨認問題或資料輸入錯誤,以下列指標為 標準進行檢驗。

1. 不能有負的誤差變異數。

2. 誤差變異皆達顯著水準。

3. 估計參數之間的相關不能超過 1。

4. 估計參數之間的相關不能太接近 1(如:兩個標準差以內)。

35

5. 因素負荷量(factor loadings)不能太低(< 0.5)或太高(> 0.95)。 6. 不能有太大之標準誤。

(二)整體模式適配度

McDonald 與 Ho(2002)分析 41 個研究發現,卡方值、RMSEA、CFI、TLI 最廣用於整體模式適配度,此外,Weston 與 Gore(2006)建議除了上述指標外,

也考慮 SRMR,內涵分述如下。

1. 卡方值不顯著(p ≧ .05)。由於卡方值容易受到樣本數影響而顯著,樣本數 大於 200 之研究建議考其他適配指標(吳明隆,2013)。

2. 近似誤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 RMSEA)標準為 小於等於 .05 時表示「良好」; .05 ~ .08 表示「可接受」適配。

3. 標準化均方根殘差(Standardized Root Mean Residual, SRMR)需小於 .10。

4. 比較適配指標(Comparative Fit Index, CFI)在範圍介於 0 到 1 時,數值越大 代表適配模式越佳,當 CFI 值達 .90 以上時,表示適配性良好。

5. 非歸準適配指數(Tacker-Lewis index, TLI)在範圍介於 0 到 1 時,數值越大 代表適配模式越佳,當 TLI 值達 .90 以上時,表示適配性良好。

(三)內部適配度指標

為檢驗結構方程模式模式的內在品質,以內部適配度之各項標準表示,

Bogozzi 與 Yi(1988)提出關於內部適配度之各項標準如下所示。

1. 指標變項個別項目的信度 (individual item reliability) 在 0.5 以上。

2. 潛在變項的組合信度 (composite reliability) 在 0.6 以上。

3. 潛在變項的平均抽取變異數 (extracted average variance) 在 0.5 以上。

4. 所有估計的參數都達顯著水準。

5. 標準化殘差 (standardized residuals, SR) 的絕對值必頇小於 2.58。

6. 修正指標 (modification index, MI) 需小於 3.84。

36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依據研究假設,本章依序呈現(1)拒絕敏感度量表發展結果;(2)青少年 父母依附、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差異分析結果與討論;(3)父母依附、拒絕 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相關分析結果與討論;以及(4)拒絕敏感度在父母依附與 友誼品質之中介效果之結果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