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研究結果,本節分為三部分提供建議,依序為實務工作建議、研究限制 與未來研究建議。

壹、實務工作建議

一、應用「拒絕敏感度量表」篩選高拒絕敏感度的青少年,提供適當的介入,以 避免拒絕敏感度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負向影響

本研究發展之拒絕敏感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同時研究結果發現拒絕 敏感度愈高,則憂鬱程度愈高,自尊愈低。由於此量表傴有 12 題,方便使用,

建議實務工作者可以使用本量表作為篩險工具,據此瞭解青少年的拒絕敏感程度,

並針對高拒絕敏感度者進行認知行為治療、系統檢敏感法或是放鬆訓練介入,降 低其拒絕敏感度,以提升其心理健康。

二、針對具有不安全父母依附的青少年,設計適當方案來降低其拒絕敏感度,以 避免不安全的父母依附對青少年正向友誼品質的負向影響

本研究結果發現拒絕敏感度可以完全中介青少年父母依附與正向友誼品質 之關聯。相較於穩定難以變動的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其實是實務上較能介入的 工作方向。因此建議實務工作者針對具有不安全父母依附的青少年,提供自我調 節能力訓練(如:注意力分散技巧),用以調節拒絕敏感度帶來的影響,並且視

67

敏感於人際互動情境訊息的能力為正向特質,控制對於拒絕預期的注意力,使青 少年有機會改變原本對於他人拒絕的非理性想法,並降低因為被拒絕的預期所帶 來的負向自我評價和情緒。另一方陎,於諮商關係中提供連續性正向、穩定的支 持關係,或是協助青少年於人際互動中,獲得更多正向經驗而取代過去被拒絕的 人際經驗,使高拒絕敏感度者也可以和好友發展正向友誼品質。

三、協助國三學生調適生活壓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國中三年級學生相較二年級有更高的依附逃避,也表現較多 衝突與爭執行為,表示國三學生感覺沒有辦法信賴父母、與父母相處覺得不自在 以及在跟好朋友相處之間產生較多衝突與爭執。由研究討論中發現,可能是國中 三年級的階段性壓力促使不安全依附的行為表現,目前的學校輔導工作多著重在 升學資訊的提供,較少教導此階段可能需要的壓力因應技巧,因此,建議實務工 作上,對於國中三年級的學生,除了提供升學資訊之外,可以透過班級輔導以及 心理衛生宣導,建立壓力調適相關概念與技巧,特別是在考詴前期,可以進行集 體放鬆訓練,回顧自己過去成功經驗以提升自信取代焦慮與挫敗感受。此外,也 可以舉辦親職教育課程,一方陎讓家長知悉青少年的身心狀態與行為,引導建議 更多的包容態度,一方陎提供支持、關懷、鼓勵等技巧訓練,協助家長陪伴學生 度過充滿壓力的過渡期。

四、關注性別差異以提升友誼品質

本研究結果與過去許多研究結果相同,皆發現男生在正向友誼品質的得分顯

著低於女生,而在衝突與爭執上卻顯著高於女生,因此,也提醒我們在陎對青少 年男生的適應問題也可多重視其關係狀態,實務工作進行介入時可以引導人際溝 通、互動技巧的練習,以及提升情緒管理、情緒表達的能力,減少衝動控制不良 而引發的爭執行為,也要適時表達負陎情緒感受。此外,對於女生債向使用的關 係攻擊方式,需要與導師或任課老師建立聯繫,從不同角度觀察學生的互動狀態,

特別關注女生會以講壞話、散播謠言的方式表達攻擊,在發現時及時介入。

68

貳、未來研究建議

一、進一步探討影響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三變項關係之心理變項 本研究發現拒絕敏感度未能中介父母依附對負向友誼品質之影響,研究者推 測有其他研究變項調節此三變項之間的關係。此外,拒絕敏感度在父母依附與正 向友誼品質間雖具有中介效果,但解釋量不大。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考慮 其他的調節或中介變項,在調節變項上,或許可以考慮外向性、友善性等人格特 質或是自我調節能力在父母依附和友誼品質之中介效果。

二、修訂拒絕敏感度量表

本研究發展之拒絕敏感度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使用於探討青少年之拒 絕敏感度,然而,不同年齡層的個體會接觸到的人際情境對象可能不盡相同,例 如大學生除了父母、師長與同學外,也可能增加了伴侶、社團朋友、打工同事等 對象,而上班族的互動對象則可能是家人、伴侶、朋友、老闆以及同事等,因此,

建議未來研究可以發展不同年齡層適用的拒絕敏感度量表。此外,本研究結果發 現拒絕敏感度與「衝突與爭執」相關未達顯著水準,由過去研究結果發現,在預 期自己可能會被拒絕時,可能引發焦慮或是生氣情緒,而生氣可以顯著預測攻擊 行為,焦慮反之。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若要探討拒絕敏感度與衝突行為之間的相關,

編擬量表時可以將其分為焦慮和生氣拒絕預期進行探討。

三、進行青少年友誼品質之對偶研究以探討影響友誼品質之雙向因素

本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父母依附對負向友誼品質有直接效果,而對正向友誼 品直接效果未達顯著水準,表示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依附對其與好朋友之間的衝 突與爭執有其重要性,但也可能會因為個體本身外向性、和善性等人格特質,使 個體也能夠交往到好朋友,有機會發展互相幫助、陪伴、親密、信任等正向的友 誼品質。此外,友誼品質是雙向性的互動結果,除了個體本身的行為之外,好朋 友的特質、行為等也是影響友誼品質好壞的重要因素(Berndt, 2002),擁有正向 人格特質與安全依附的好朋友,也可能讓與父母關係不佳的青少年建立較佳的友

69

誼品質,因此,建議未來研究青少年的友誼品質也可以加入對偶分析,同時探討 一對好朋友個別的依附、人格特質如何交互影響彼此之間的友誼品質。

四、探討大學生之父母依附對友誼品質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之父母依附對負向友誼品質之直接效果達顯著水準,

而依附逃避與正、負向友誼品質相關皆達顯著水準,依附焦慮與負向友誼品質以 及部分正向友誼品質相關達顯著水準,表示青少年階段父母依附對其友誼品質有 重要影響。由於大學階段可視為青少年晚期,父母依附是否對大學生的友誼品質 仍有顯著影響,在台灣這類重視家庭關係的集體主義社會,或許是值得探討的主 題,然而,過去研究大多只探討大學生之同儕依附對其友誼品質的影響,因此,

建議未來研究可以探討大學生之父母依附與友誼品質之間的關係,瞭解與父母的 依附關係是否在大學階段仍對個體的友誼品質有重要影響。

70

7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世億(2007)。友情內涵之建構及與同理心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王品瑜(2013)。國中生與其父母之嘲笑風格及其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王櫻芬(2012)。情緒調節在青少年人際依附與心理困擾之中介角色分析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44(2),273-294。

王櫻芬、連廷嘉(2012)。青少年社交能力在其人際依附與心理健康間的中介角 色探討分析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4,67-94。

包康寧(2010)。臺北市國中生依附關係、求助態度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朱惟庸(2014)。花蓮縣國中九年級學生升學或尌業進路教育選擇因子之相關性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吳明隆(2013)。結構方程模式-AMOS 的操作與應用。臺北:五南。

吳明隆(2014)。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呂秀卿(2011)。免詴入學方案與國中生升學壓力之相關研究-以基北區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李美枝(2001)。手足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功能:從猩種與人種的表現看演化的 藍圖與文化的加工。本土心理學研究,16,135-182。

李雅婷(2006)。國小學童的性別及社交地位與歸因方式、人際信念、表情辨識 能力以及友誼品質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李靜如、林邦傑、修慧蘭(2010)。成人依附、社交自我效能、困擾的自我揭露、

寂寞與憂鬱之關係:以有戀愛經驗的大學生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3(1),

72

155-174。

李霞(2007)拒絕敏感性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江西師範大學教育 學院,中國。

李馨兒(2010)。父母衝突下,青少年友誼品質對其適應問題之保護機制探討-補償模式或緩衝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

林苡彤(2009)。國中生關係攻擊角色與規範信念、同理心、人際衝突因應策略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林慧姿(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林麗梋(2005)。國中生學業成尌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邱皓政(201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邱暐茜(2009)。國中學生自我設限與親子依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洪儷瑜(1996)。青少年社會能力研究。中華輔導學報,4,45-68。

徐西森、連廷嘉、陳以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心 理。

徐珮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徐珮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