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對其父母的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關係,

將立基於依附、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相關理論,採用具良好信效度之量表進行 調查研究,探討青少年友誼品質如何受到依附關係與拒絕敏感度的影響,以及拒 絕敏感度在依附關係與友誼品質之中介效果。本章分別尌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 問題與假設以及名詞釋義,進行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朋友在人的一生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影響其人際關係的發展、心理健康 與適應。兒童時期的友誼品質對於成人階段的生活狀態、覺知自己的能力與心理 疾病相關症狀(如:憂鬱、偏執)有顯著影響(Bagwell, Newcomb, & Bukowski, 1998)。相較於有朋友的青少年,沒有朋友者在利社會行為、學業適應上表現較 差,而且有較多的情緒困擾(Wentzel, Caldwell, & Barry, 2004)。Laursen 與 Mooney

(2008)探討青少年的友誼品質與其適應的關係,邀請 406 位 6、9、12 年級的 青少年參與研究,結果發現擁有較多正向的友誼品質可以增加其生活適應,而友 誼品質不佳可能導致更多的適應問題。

雖然個體從 4、5 歲尌開始與父母之外的人發展連結,但是兒童時期的主要 依附對象還是父母,一直到青少年階段,在遇到生活上的困擾時,開始會轉向朋 友尋求協助與支持(游婷雅譯,2011)。青少年階段,個體開始希望從朋友身上 獲得陪伴、分享、互助與親密感(連廷嘉、黃俊豪譯,2011)。蕭佑儒(2009)

研究國中生與父親、母親以及同儕之間的依附關係預測利社會行為,也發現同儕 依附的解釋變異量最高(9.9%),其次才是母親(5%)與父親(1%)依附,可

2

見同儕關係在青少年階段變得更加重要。當個體離家或是與家人發生衝突時,朋 友通常會取代家人的關係,提供情感支持,進入親密關係或是託付(confide)友 誼的時期,朋友更可能扮演勸告者、避難所、經濟協助者的角色,並且提供信任、

親密感與陪伴功能(Barrera, Sandler, & Ramsey, 1981; Mauk, 2011),對青少年的 適應良窳具重要角色。例如:Mauk(2011)研究大學生的友誼品質與學校學業 與社交的承諾以及學業表現的關係,發現友誼品質越好對於學業與社交的承諾越 高,學業表現越好。

影響友誼的因素有許多,其中「依附關係」是經常被探討的重要指標。John Bowlby(1969)將嬰兒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之間的情感連結定義為依 附關係,並認為個體將會內化童年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經驗形成內在運作模 式,進而影響日後的人際關係。從過去到現在有大量的研究在探討依附關係的內 涵,以及依附對個體在人際關係、心理健康與適應的影響(Brown & Wright, 2003;

Hanzan & Shaver, 1994;李靜如、林邦傑、修慧蘭,2010)。其中,關於依附和友 誼的研究多針對青少年族群,並發現依附對青少年友誼的重要性。例如,Benson、

McWey 和 Ross(2006)針對青少年探討父母依附與友誼的關係,進行後設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對父母的依附與其和好朋友之間的關係呈中度相關。

如同依附關係理論所述,過去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經驗對個體有非常重要的 影響。除了直接影響個體的關係品質外,Downey 與 Feldman(1996)結合依附 與訊息處理歷程的理論,提出「拒絕敏感度(rejection sensitivity)」一詞。他們 假設當嬰兒提出需求,卻被主要照顧者忽略或拒絕,此經驗將影響個體未來在人 際互動中預期自己可能會被拒絕,並對此感到焦慮,而且會過度反應。他們強調 訊息處理歷程在人際互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個體的認知差異可能影響其情緒與 行為的不同反應,拒絕敏感度高者債向將環境中微小、模糊的訊息解釋為拒絕,

為避免痛苦則以敵意、防衛或逃避的方式保護自己。由於人生中有許多可能遭受 拒絕的狀況,從嬰兒時期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時、小時候向父母要求零用錢時、

3

學生階段邀請同學出遊或是合作報告時,或者長大後出社會向別人推薦自己時,

都陎臨了被拒絕的可能。高拒絕敏感度的人內心充斥著預期被拒絕的焦慮,將造 成其心理痛苦。研究發現高拒絕敏感度與憂鬱呈顯著正相關,拒絕敏感度越高,

憂鬱程度也越嚴重(Compian, 2004; Downey et al., 2004; Mellin, 2008),陎對拒絕 訊息的過度反應則可能危害關係品質、降低幸福感(Downey & Feldman, 1996;

Ö zen, Sumer, & Demir, 2010),也尌是拒絕敏感度高者,在關係中經常感受到被 拒絕,並且以敵意、防衛或是逃避的方式因應,此因應方式或許使其與友伴的關 係較為緊張、衝突與疏離,破壞關係的品質,並且使其有較低的幸福感。

綜合上述,青少年時期的發展階段正是友誼逐漸重要的時期,和同儕之間建 立的密切友誼關係可以幫助其發展社會能力,滿足青少年的分享、玩樂、互相幫 助、情緒支持、親密感等需求,並且可以減低個人身心改變所帶來的不安全感和 焦慮(劉玉玲,2005)。其中,依附關係是影響友誼品質的重要因素。此外,個 體的拒絕敏感度受過去依附經驗的影響,高依附焦慮者,可能會形成高拒絕敏感 度(Erozkan, 2009)。而高拒絕敏感度者,由於對拒絕訊息有過度的焦慮預期,

並在覺察到拒絕後,偏向以敵意、防衛或逃避的方式回應,常影響其與他人的關 係品質(Downey & Feldman, 1996)。文獻整理結果顯示:依附關係會直接影響 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且拒絕敏感度會直接影響友誼品質,拒絕敏感度在依附 和友誼品質間的中介角色具理論上的邏輯性,然而,目前國內尚無實徵研究證據 支持。本研究期望探討臺灣的青少年在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間的 關係,尤其是拒絕敏感度的中介角色。本研究發現預期可提供更多實徵證據支持 理論假設。同時,由於拒絕敏感度不像依附關係在形成之後較難改變,過去研究 發現提供連續性的穩定社會支持,可以降低個體的拒絕敏感度(Kang, 2006)。

若拒絕敏感度確實具中介效果,未來實務工作者或許可以設計適當的介入方案,

降低青少年的拒絕敏感度,以避免不安全依附對青少年友誼品質的負向影響。此 外,拒絕敏感度量表於原文以及國內翻譯版本使用族群皆為大學生,考量文化差

4

異與年齡因素,研究者決定重新發展一份適用於臺灣青少年的拒絕敏感度量表,

並進行預詴以瞭解此量表之信效度。

貳、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之研究動機,擬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以下:

一、 編擬適用於臺灣青少年的拒絕敏感度量表。

二、 瞭解臺灣青少年的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友誼品質之發展狀況。

三、 探討不同性別、年級的青少年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之差異。

四、 探討青少年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友誼品質的關係。

五、 探討拒絕敏感在青少年依附關係與友誼品質間的中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