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反思學習

一、反思的意涵

反思(reflection)一詞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的國家,越來越被學者加 以重視與引用(胡心瑜,2009),且此字詞來自於阿拉字「reflectere」,意旨「回映 (to bend back)」、「反射」的意思(劉姍姍,2010)。反思就像是一面鏡子,將實體 反映出來,其含義是透過對個體的行為進行觀察與修正,而後不斷地自我檢討,

並從檢討內幫助建構個體的學習(柯華葳,2000)。反思的過程是存在於潛藏而未 察覺的經驗裡(Wade,1997)。

美國哲學家 Dewey (1933) 強調反思是一種思維運動,與一般所謂的想法 (thought)不同,認為反思的實質在於對信念和假設知識形式上的思考,因此,

Dewey 也提出反省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的觀念,認為反省思考是針對某個問 題進行反覆的以及持續不斷的深入思考。

學者 Kemmis (1985) 指出「反思」是一種後設思考(meta-thinking),意旨藉 由個體讓自己思考歷程,更能看見自己所處的環境。也就是說,想法與行動在反 思的過程中是相互連結的。

二、反思歷程

以最良好的效率,追求目標達成的方法,就是一種反思的歷程(reflective process),其核心理念是強調運用行為或技巧的方式,以提升個人或組織的效能。

陳木金、吳佩陵 (2013) 在「反思學習法在領導人才培訓的應用」月刊一文中提 出,反思歷程可分為經驗、理解、內化、統整、建構、系統知識、發揮功能(如圖 2-1),藉此反思的過程是將既有的事物或觀念,透過等待與觀察後,重新獲得新 的思考,且產生新的行為或行動。

圖 2-1 反思過程

資料來源:陳木金、吳佩陵 (2013)。

圖 2-1 中學者陳木金、吳佩陵提出反思過程的說明如下:

1. 感知(sensing):「經驗、理解、內化」屬於第一階段「感知」,而「感知」

為轉化認知,意旨將所看見的透過「觀察、觀察、再觀察」進行重新整 理。「經驗」:將自己過去所體驗和觀察而獲取的心得相互連結;「理解」: 是一種心理過程,將訊息或事物等抽象相關,加以思考;「內化」:不同 的情境有不同意義,而將其合為一體。

2. 存在(presencing):「統整、建構」屬於第二階段「存在」,而「存在」為 轉化自我與意志,意旨將想要的事物透過「退省與反思」的方式,讓內 在的領悟自然呈現。

3. 實現(realizing):「系統知識」、「發揮功能」屬於第三階段「實現」,而「實 現」為轉化行動,意旨強調在順應自然的當下,發現新的事物將立即採 取行動,以「順應自然、迅速行動」為主軸。

學者 Zimmerman & Schunk (1989) 在自我調整學習理論中以三個階段說明 自我調整學習歷程:1.預備思考(forethought) 2.表現或意志控制(performance or volitional control) 3.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然而本研究只針對「自我反思」的 階段做深入探討,「自我反思」可以再細分為四個循環步驟,如圖 2-2。

經驗 理解 內化 統整 建構 系統 知識

發揮 功能

感知 存在 實現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圖 2-2 自我調整學習歷程之反思過程 資料來源:Zimmerman & Schunk (1989).

1. 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此步驟為反思過程裡的第一步驟,「自我評價」

是一種自我意識的型態,其主要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身心靈狀況、特點、

能力等各方面行為表現,與他人或訂定的標準作相互比較。

2. 歸因(Attributions):此步驟為反思過程裡的第二步驟,而這過程對反思 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歸因」意旨歸結行為的原因,也就是說,在自我評 價後的結果,會讓個人的身心狀況或外部行為的表現推測目標成敗的原 因。

3. 自我反應(Self-reactions):此步驟為反思過程裡的第三步驟,「自我反應」

在這指的是不同的歸因會讓人得到不同的自我反應,而自我反應有可能 是正向或負向的,若學習者所獲得為正向自我反應,則將會對有效地改 善其錯誤觀念或行為。

自 我 反 思 (Self-reflection)

①自我評價 (Self-evaluation)

④適應性 (Adaptivity)

②歸因 (Attributions)

③自我反應 (Self-reactions)

4. 適應性(Adaptivity):此步驟為反思過程裡的第四步驟,「適應性」在這指 的是歸因不僅會影響自我反應外,還能使個人發現自我錯誤的地方與原 因,進而採取行動以調整自我身心和行為表現。

學者 Montgomery (1993,1994),提出反思過程有五個步驟,分別為:1.做(Do) 2.看(Look) 3.想(Think) 4.評估(Evaluate) 5.計畫(Plan),而這些步驟都有相互關係,

學習者在每完成一個步驟結果後,皆須進行反思,其反思過程如圖 2-3 所示:

圖 2-3 反思學習過程

資料來源:Montgomery (1993、1994).

以下是針對 Montgomery 所提出的反思過程步驟進行說明:

1. 做(Do):學習者在具體行動後,所獲取的經驗。

2. 看(Look):經過觀察後,學習者得到自我或他人的行為表現結果。

3. 想(Think):將觀察到的結果進行分析,並思考其形成原因。

4. 評估(Evaluate):評估自我想法是否正確,並與先前比較不同處。

5. 計畫(Plan):根據評估後的結果,擬定一個有效率、效能的行動計劃。

上述三位學者所提出的反思過程皆不相同,但每一個步驟都環環相扣,且相

互影響,學習者可以透過不斷反思的過程,獲得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

研究者(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Philippi & Michael (2014) 力培養(Suskie,2009;Wyatt & Looper,2004),然而不僅只有美國,現今也有許 多國家的學者,在研究領域上都極為重視反思的議題。反思學習與批判反思不侷 限用於任何範圍內的研究,但較常見的還是和情境學習一樣使用於教學上,在「教」

與「學」的相長下,這過程是需要不斷反省思考,才能將反思的功效發揮極致(張 祿純、徐偉庭,2010)。不管是正向反思或負向反思皆可以於情境融合為一體。批 判反思是一種廣泛的觀點,應具有分析、評斷與促進思考(Paul,2005);相較於,

反思學習是應具有人與環境之間互動的經驗(黃馥珍,2008)。學者 Posner (1989) 認為學習能幫助學習者成長,且從經驗中所學習到地知識、技能等其它能力遠比 經過反思後所得到的經驗來的不足,因此,進而提出一列公式:「經驗+反思=成 長」,簡單來說,在學習上,若只是單純的經驗,而未經過反思加以思考,就不 算是真正地成長。因此,經過環境等其它外在因素考量以及評斷本研究對象之國 小學生的思考能力後,本研究是選用反思學習的元素進行研究方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