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透過分析、問卷以及訪談之結果後,發現不管是教學活動設計或生活科技情 境反思學習系統層面,本研究還有諸多地方待改進。因此本節將依據歸納的結論,

提出建議與未來可研究之方向,以供日後對於此研究探討能夠更加完善與參酌:

一、加強系統環境以及系統穩定性

本研究是讓學生從生活或周遭情境中找尋活動設計所指定的單元內容,而生 活科技情境反思學習系統是需要 GPS 定位與無線網路才能同步上傳學生活動內 容,由於大多數的學生在學校和家中進行活動的時間較長,所以基本上網路的連 結皆可以很順暢。雖然學生在無網路的情況下也能進行教學活動,但 GPS 定位 功能有些遲緩,容易讓實驗之學生覺得系統穩定性不夠,再加上對於資料的傳遞 與討論之對話並不能即時性更新,因此這將會是本研究障礙之一。

二、擴大學習科目之應用

由於本研究之生活科技情境反思學習系統目前只用於自然科的學習,而經研 究之抽樣訪談結果中發現,學生建議未來將可把系統融入於其他科目,例如:國 語、社會與數學等科目,而在不同科目中應用,是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成效與 學習興趣,以利獲取更多概念,且透過同儕間切磋,進而自我思考,並打破自我 對單元之迷思。

三、融入擴增實境於系統學習

本研究主要是讓學生從生活情境中找尋單元相關之物品,但研究發現大多數 的學生都是在學校中進行,只有少數之學生是有使用於戶外,因此在學校資源中,

學生所找到的情境似乎非常有限,導致每位同學所發現的情境皆相同,所以本研 究建議未來可以運用擴增實境的技術來增加學校或一般不常見的情境,如此一來,

學生可以更加思考單元內容,且深入探究與思考。

四、課堂教學宜多發揮合作學習

本研究以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發現在使用生活科技情境反思學習模式 之教學中,在討論平台上,同儕之間的交流是會影響其學習成效,且也能彼此互 相吸引學習動力與鼓勵,進而激發學習興趣,以提升學習之成就,並降低學生對 單元的疑惑與認知負荷,未來建議不管是在傳統口述教學或使用系統教學的學習 情境下,皆可善加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以深入了解兩組研究對象在合作學習後 是否能使學習更加有效益。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燕超、白璧珍、劉奕霆 (2014)。以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擴增實境資訊站導 入西門町商圈推廣之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1,316-330。

汝明麗 (2011)。建構論教學觀之下的情境學習理論於大學中譯英口譯課程的實 踐。翻譯學研究集刊,14,215-245。

余鑑、于俊傑、蔡雯旗、郭榮元 (2013)。企業員工使用電子書行為意圖之研究。

T&D飛訊,181,1-36。

巫嘉惠、呂秉翰 (2014)。空大學生使用數位學習平台意向之研究─以國立空中大 學新北學習指導中心為例。2014年大學遠距教學認證成果發表暨學術研討會,

台北市: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教學大樓。

周君倚、陸洛 (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習系統使用態度-以成長需求 為調節變項。資訊管理學報,21(1),83-105。

林月琴、黃靖文 (2012)。科技接受模式於政府歲計會計資訊管理系統之應用。科 技管理學刊,17(4),1-38。

林吟霞、王彥方 (2009)。情境學習在課程與教學中的運用。教育論壇,69,69-72。

林育昇、許富盛 (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使用微網誌意圖之因素─以噗浪

〈Plur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庭榛、李明聰 (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與創新擴散理論探索使用數位教材的行 為意圖之研究—以烘焙丙級麵包產品為例。2014年跨校聯合學術研討會「觀 光休閒」暨「當代管理潮流」,高雄:義守大學。

林靜儀、劉昌佑 (2013)。個人創新和知覺樂趣性對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的態度和行 為意圓之影響。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報,第十五期,179-206。

林麗娟 (2014)。大學學生對電子學習歷程平台之使用反應。圖書資訊學刊,12(1),

21-53。

柯華葳 (2000)。「培養反思力」導讀。載於林心茹譯,培養反思力 (頁 13-17)。

台北;遠流。

洪郁雯、楊德清 (2006)。具體表徵融入數學教學之探討。屏東教大科學教育,23,

30-38。

紀育廷、歐陽誾 (2013)。應用情境學習於國小五年級網路隱私安全教育之成效研 究。教育學誌,29,21~69。

胡心瑜 (2009)。體育系一年級體操課之反思學習歷程探討—以前空翻為例(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佩瑜 (2005)。情境學習對增進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交通安全教育成效之研究-

以國立花蓮高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育革新之回應。教育資訊,15(1),16-24。

張巧真、陳筠惠 (2014)。應用延伸行整合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線上購買意願─以雙 媒介之觀點。電子商務研究,12(2),143-168。

張育韶、林宜欣 (2012)。國小學生校外教學地點、反思學習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吳鳳科技大學。

張育韶、林宜欣 (2012)。國小學生校外教學地點、反思學習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34-50。

張春興 (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基成、顏啟芳 (2012)。以擴充的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行動英語學習之接受度。電 子商務學報,14(1),97-119。

張祿純、徐偉庭 (2010)。體育教師反思專業發展之探討。台灣體育論壇,1,29-36。

張嘉倩 (2013)。開放式反思學習札記作業設計對強化自主學習的效益:以高階英 語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為例。英語教學期刊,37(4),195-232。

張濬哲、易諳峙、謝伶芬、黃芊眉、余佳蕙、陳智英 (2012)。精熟學習於網路應

用之行動研究 ──以武林國小數學擂台系統平台為例。新北市教育,第二期,

57-60。

莊育振、周文修、洪于潔 (2011)。以情境式學習觀點探討數位媒體應用於互動展 示設計。科技學刊,20(2),163-179。

許英玿、洪榮昭 (2003)。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新詮釋。科學教育月刊,260,

2-9。

郭仕堯、陳淑娟 (2012)。應用科技接受模式研究中華電信MOD之使用者行為。

玄奘資訊傳播學報,9,1-22。

陳天仁 (2007)。『情境學習』對北部國一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木金 (2007)。問題導向學習法與反思學習法在校長學習之應用,2007 校長的 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陳木金、吳佩陵 (2013)。反思學習法在領導人才培訓的應用。「2013 反思學習法 在領導人才培訓」發表之論文,南投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陳玉婷、蔡立元 (2009)。從科技接受模式觀點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臺南科大 學報(人文管理),28,217-235。

陳品華 (1997),從認知觀點談情境學習與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15,53-59。

陳品萱、李亦君、魏裕昌 (2009)。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網際網路自助服務使用者 接受度之研究。2009 第五屆知識社群研討會,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

陳建文、李有仁、嚴秀茹、鄭江宇 (2008)。消費者使用購物網站之行為模式。資 訊管理學報,15(3),1-27。

曾瑞譙 (2009),電腦輔助教學軟體使用後之效益分析-科技接受模式的觀點與 應用。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2),P127-163。

黃日鉦、林承賢 (2013)。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縮短數位落差之持續使用行為。商 略學報,5(1),57-78。

黃素霞、黃書猛 (2013)。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學習之成效。

管理資訊計算,2(1),262-271。

黃龍翔 (2011)。華語,動起來!─行動科技與吳縫語文學習。謝天蔚(主持人),邁 向創新與創意的華語文數位新視界。第七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台中 市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福華國際文教會館。

黃鴻鈞 (2004)。網路情境模式在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上的應用-以新竹市廟宇藝 術為例。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第五卷,春季號。

黃馥珍 (2008)。反思學習及其在諮商督導中的意義。輔導季刊,44(4),35-46。

楊曉強 (2007)。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線上研習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廖淑慧、廖南雁 (2011)。情境學習架構上的華語師資培訓-以文藻外語學院學生 赴越南台商公司教學為例的觀察。應華學報,9,205-226。

廖樞陽 (2012)。皮亞傑與布魯納認知發展論於兒童舞蹈教學之應用。國際藝術教 育學刊,10(2),139-163。

熊震宇 (2013)。以理性行為理論、擴充科技接受模型探討從眾行為對APP遊戲使 用行為之影響以Candy Crush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 南市。

劉姍姍 (2010)。數位說故事應用於成語反思學習(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 學,臺南市。

劉忠峰、翁明正、吳欽和 (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3探討網路大學系統使用意向 之研究。第十四屆電子商務研討會,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

劉忠峰、翁明正、吳欽和、郭光明 (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3探討網路大學系統 使用意向之研究。電子商務研究,9(4),407-432。

劉彥君、藍玉玲、高聖博 (2011)。情境學習導向的臨床心理學教育:標準化病人 訓練之應用與挑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4(2),247-278。

蔡居澤、廖炳煌 (2007)。探索教育引導技巧培訓手冊。桃園:中華探索教育發展 協會。

鄧景宜、賀倫惠、陳瑋佳 (2009)。健康專業服務的改善:應用理性行為理論解釋 護理人員通報病患安全事件意願的影響因素。管理評論,28(1),45-60。

賴宜弘、黃芬芬、楊雪華 (2011)。影響大專學生使用網路掛號行為因素之探討。

育達科大學報,29,67-84。

戴建耘、陳宛非、韓長澤、賴慕回、高曼婷 (2013)。台北市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之創新關切與科技接受度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1(1),97-133。

糜萍萍 (2007)。融入情境式教學模式對高職設計群「專題製作」課程學習成效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謝碧容、許時涵、郭品誼、蘇郁涵 (2013)。影響臨床資訊系統使用因素之探討:

以科技接受模式、計畫行為理論及電腦自我效能的整合性觀點。健康管理學 刊,11(2),107-123。

顧邕、邱立安、岳修平 (2012)。鄉村地區高齡者使用智慧藥盒之科技接受與需求 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8(4),301-323。

外文部分

Adams, D. A., Nelson, R. R., & Todd, P. A. (1992). Perceived usefulness, ease of use, and usage of IT:A replication. MIS Quarterly, 16(2), 227-247.

Ajzen, I. (2002).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 665-683.

Anju Saigal. (2012). Demonstrating a situated learning approach for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 rural India: The Quality Education Programme in Rajasthan.

Anju Saigal. (2012). Demonstrating a situated learning approach for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 rural India: The Quality Education Programme in Rajasthan.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