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受到社會回饋與母親背景影響的內容

雖然在父母面向的兩題題目中,兩組研究對象具備細微差異,但大抵而言兩 組自我概念得分並沒有出現顯著差異。因而令人好奇此兩組擁有相同認知發展階

第六節 受到社會回饋與母親背景影響的內容

自我是社會產物(Cooley, 1902; Mead, 1934),極大程度是整個文化社群的 集體輸出(Kitayama, Duffy, & Uchida, 2007)。以下便整理幼兒自我敘述中受到社 會回饋影響的內容以及母親背景影響的部份。

一、社會回饋的影響

Mead(1934)相當強調他人的評價是透過言語的形式,為個人所意識,並 納入自我定義中。從本研究幼兒的回答中,可觀察到語言形式的社會回饋對自我 概念形成過程的影響,其中,評價來源最多為母親、其餘為教師與同儕。

除了父母自我概念外,本研究幼兒自我概念受到母親言語回饋影響的面向分 布在外表、藝術、與學校自我概念。母親的評價顯著影響V9 男孩的外表自我概 念:

R:「你覺得你長的帥嗎?」(第 3 題)

V9:「不知道。」

R:「為什麼不知道?」

V9:「鼻孔阿,」

R:「什麼意思?」

V9:「就是那個鼻孔翹起來,」

R:「所以你覺得它不好看嗎?」

V9:「豬鼻孔耶,呵(自己講完自己笑)。」

R:「是誰說的?」

V9:「媽媽。」

R:「為什麼媽媽這樣說?」

V9:「媽媽常常捏我鼻子,還有親我臉頰,還有咬我手。」

R:「我要問你自己覺得帥嗎?」

內容顯示母親對外表的評價影響 V9 對自己外表的看法與態度。訪談內容亦 提到平日與母親的相處狀況。

另外,在問及第41 題繪畫是否厲害時,有兩個女孩分別提到母親,除了 V3 說「媽媽都說我畫畫像真的。」外,還有T16:

R:「你畫畫厲害嗎?」

T16:「媽媽說我畫的不會很醜,也不會很漂亮,就剛剛好。」

R:「那妳自己覺得呢?」

T16:「好像很厲害。」

幼兒的敘述顯示,繪畫活動似乎難以具備客觀的評價標準,像在第20 題的 答案中,T4 表示「我畫畫有時候會突一小點點,有時候會突一大塊。」T20 說

「我很認真的時候我會把它畫滿。每天我在忙或是我在玩的時候我就不想畫畫,

我畫的都亂七八糟。」因此母親的意見便扮演給予標準的角色。V16 的回答先提 及母親的評價,比自己的看法還早出現,顯示母親的評價對V16 在評估自己繪 畫能力的重要性,較自己個人的認定更為重要。

另外,母親對學校的看法亦會對幼兒造成影響,例如在問及第8 題「你喜歡 上學嗎?」V2 回答:「喜歡,因為媽媽說每天上學才會很厲害,才不會哭哭,

如果哭哭的話老師會打人。」此乃本研究中母親的評價與看法對幼兒看待自身能 力、外表、以及學校態度所造成的影響。

另一方面,教師的影響多發生在教室與學習脈絡,即本研究同儕與學校自我 概念。例如:

R:「和其他的小朋友比起來,你的朋友比較多嗎?」(第 19 題)

V2:「嗯。」

R:「妳怎麼知道?」

V2:「25 個。」

R:「怎麼這麼多?」

V2:「老師說的。」

R:「你在學校表現的很棒嗎?」(第 32 題)

T20:「老師都說我每天在學校都很乖,不會欺負小朋友。」

同儕的回饋亦扮演類似角色,例如被問及第1 題「你跑得快不快?」T12 回 答「跟我們班同學跑,就跟我說你跑的很快。」

除此之外,教師對幼兒的對待方式亦對學校自我概念造成影響。例如被問及 自己在學校的表現,T16 的回答:

R:「你在學校表現的很棒嗎?」(第 32 題)

T16:「我很少被請休息。」

R:「請休息是什麼?」

T16:「就是不能跟其他同學玩。」

R:「喔,所以那是處罰對不對?」

T16:「嗯。…(模糊)」

R:「所以你覺得自己表現的棒不棒?」

T16:「好像很棒。」

V16 將老師的負向對待是否出現作為推論自己在校表現的線索。另外,在對 學校的態度方面,除了 V3「因為老師會教很多東西」而喜歡上學外,有兩個孩 子皆因擔心老師責罵而不喜歡上學:

R:「你喜歡上學嗎?」(第 8 題)

V6:「有時候不會、有時候會。」

R:「什麼時候不會?什麼時候會?」

V6:「有時候我不喜歡去上學,我 7 歲就改了。」

R:「為什麼 7 歲就改了?」

V6:「6 歲我怕老師會罵我。」

R:「你喜歡上學嗎?」(第 8 題)

V18:「很喜歡,有時候喜歡,有時候不想去。」

R:「喜歡的時候比較多,還是不想去的時候比較多?」

V18:「不想去的時候比較多。」

V18:「老師一直罵人很奇怪。」

R:「老師爲什麼要一直罵人?(V18 停頓沒回答)老師都罵你什麼?是罵你還是罵所有小朋 友?」

V18:「嗯,所有小朋友都有被罵過,很多次。」

R:「那老師罵你什麼?」

V18:「阿就吃飯阿、睡午覺阿,或者什麼吃點心。」

上述資料表現出幼兒對學校的態度是如何受到教師的對待所影響。Harter 與 Pike(1984)發現在認知面向,社會回饋已經開始成為幼兒衡量自己表現的標準。

然而在本研究中關於語文、數學與學習方面等認知面向的自我描述,卻不見社會 回饋的影響,幼兒反而皆依據自己的實際表現進行評價,例如是否認得所有的注 音符號、認得許多形狀等來判斷。對本研究的幼兒來說,認知面向的自我概念似 乎具備相當清楚的評價標準。本研究幼兒自我概念受到社會回饋所影響的面向是 外表、身體能力、藝術、學校,顯示這些面向對本研究的幼兒來說,衡量標準較 不明確,需要將他人的回饋作為評價的線索。從母親在V9 外表自我概念與教師 在T16 學校自我概念中所扮演的角色,表現出他人的存在是如何協助個人來定義 自我。

二、母親背景影響的內容

在本研究越南母親幼兒子女的敘述中,發現一些幼兒對母親的態度以及看 法;另外,幼兒也會在訪談中自己的越南經驗。以下便整理對母親態度與看法以 及幼兒的越南經驗兩部份:

(一)對母親的態度與看法

在 20 名越南母親的幼兒子女中,有 4 名幼兒在訪談過程中提及母親是越南 人與母親的中文能力。V1 說「媽媽是越南人」,自己會講「一點點越南話」,是

「媽媽教的」;V3 說「媽媽不會唸(故事),媽媽是越南人。」但是「她會跟我

講小紅帽的故事」;V15 說「我媽媽不會說故事,她不會認得字。」顯示 V1 與 V3 皆意識到母親是越南人,V3 與 V15 知道自己的母親中文能力的狀況。

V18 則注意到父母親在父母中文能力的不對等。在問 V18 關於其就讀的幼 稚園名稱時,他說「問爸爸,爸爸什麼都懂,媽媽還要去讀學校呢!」

(二)幼兒的越南經驗

越南母親的孩子也會分享自己的越南經驗。V1、V2、V10 在訪談過程中會 主動提及自己的越南經驗,例如V1 針對外表自我概念第 25 題「和其他小朋友 比起來,你長的比他們漂亮嗎?」的回答:

V1:「一樣漂亮,因為我跟○○○(班上另一個越南母親的孩子)長的一樣高,我們都是 越南人,我會講越南話,可是只會講一些些。可是○○○不會講。」

R:「那是誰教妳的?」

V1:「別人。」

R:「別人是誰?」

V1:「別人就是我同學教我怎麼做。」

R:「妳剛剛說妳會講越南話,是誰教妳的?」

V1:「是我媽媽。」

R:「哇,那妳媽媽很厲害呢。」

V1:「我媽媽是越南人,我是越南生出來的。」

V1 將自己與同樣擁有越南母親的班上同學歸為「越南人」,並強調自己會講 越南話,同學不會,且自己是在越南出生。

V2 在訪談過程中主動提到許多自己的越南經驗,常因此偏離主題。例如在父 母自我概念中的第13 題:

R:「你爸爸媽媽喜歡你嗎?」

V2:「喜歡。」

很少東西可以吃。」

的活動、也說「越南的話我都聽不懂,我有一些聽的懂,可是我表妹一直說一直 說,我都聽不懂她在說什麼東西。」說自己「喜歡」那邊,因為「那邊空間很大,

我是在越南生日。」她說自己「1 歲到 5 歲,還是 6 歲」的生日是在台灣過,「7 歲在越南過」。並且提到「蛋糕很大」、「他們全家人很多,都吃不完,所以有 留一些吃。」

在V9訪談的休息時間,研究者針對他第13題的回答繼續追問:

R:「爸爸媽媽常吵架嗎?」

V9:「嗯。」

R:「你會不會覺得很可怕?」

V9:「很可怕。」

R:「你有沒有弟弟或妹妹?」

V9:「沒有。」

R:「哥哥姊姊?」

V9:「沒有。」

R:「就只有你一個小孩而已嗎?」

V9:「嗯。我有表姊、表哥、表弟。」

R:「他們跟你住一起嗎?」

V9:「沒有,他們都在越南。」

R:「你常去越南玩嗎,去過幾次阿?」

V9:「去過很多次。從小就去過。」

R:「為什麼去過這麼多次?」

V9:「因為我覺得越南很好玩。越南的錢錢很灰很灰,而且有一點綠綠的,也有紅色的。」

R:「那跟我們的錢不一樣喔?」

V9:「不一樣。那是越南胡志明的長相。」

R:「你怎麼知道這麼多,是誰跟你說的阿?」

V9:「是媽媽還有爸爸。還有我阿姨,阿姨也是住越南。」

V2、V8與V9都提到自己在越南的表兄弟姊妹。V8與V9皆喜歡越南,V8注意 到越南空間很大,V9則是注意到不同的錢幣。

表達對越南的正面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