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有兩個目的:首先,歸結本研究結果與討論形成結論;第二,歸納本研 究的研究限制與貢獻,同時提出建議,作為輔導、教育,以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第一節 結論

一、越南母親與台灣母親幼兒子女的自我概念沒有存在差異

本研究兩組受試者在身體能力、外表、同儕、父母、語文、數學、學校、才 藝等八面向自我概念皆無存在差異。而在本研究分析述說內容所發現的細微差 異,尚需更多研究進一步證實。

二、幼兒自我概念普遍相當正向

本研究結果顯示幼兒自我概念得分偏高,支持 Harter(1988, 1998, 1999)所 言幼兒自我概念會傾向正面。雖然從研究中發現,一些幼兒會以不同的語言方式 表現含蓄態度,但都不妨礙其自我概念的正面傾向。

三、幼兒會使用社會比較進行自我評價

從本研究幼兒的自我敘述中發現,5 足歲幼兒已會使用社會比較來評價自 我。而且在直接涉及社會比較的題目中,幼兒表現地較為中性且保留。

四、受到社會回饋所影響的自我概念

在幼兒的自我敘述中,出現一些受到社會回饋影響的內容,說明現階段幼兒 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多來自環境直接的回饋。此外,因為母親的移民背景,越南 母親的子女會注意到母親較低落的中文能力,以及對其說故事等活動的影響;曾 跟隨母親回越南的孩子也會知覺到越南與台灣的不同經驗,然而本研究尚無法得 知這些經驗對自我概念的影響。

第二節 建議

本節共分為四部份:第一部分將反省本研究的限制;第二部分提出本研究 的貢獻;第三部分將對教育輔導方面提出建議;最後是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一、 研究限制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的受試者只侷限在越南籍母親的五足歲子女,以及類似家庭背景的台 灣母親子女對照組,要完成符合此條件之受試者不易尋找。受限於研究資源與時 間,本研究之受試者皆來自台北縣中和、永和、板橋地區的公立幼稚園,故無法 具備完全的代表性,限制了研究結果的推論範圍。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晤談的方式蒐集幼兒的自我敘述,首先讓幼兒針對選項進行選 擇,之後再讓幼兒針對問題自由發揮。讓幼兒自由發揮的部分,仍受限於幼兒語 言能力而無法獲得大量內容,與研究者的熟悉程度亦會影響個別幼兒的答案多 寡。

另外,不熟悉晤談形式的幼兒也需要在過程中慢慢適應,到後來才較能自在 發言。研究者會視情況與幼兒反應調整晤談節奏,然而亦難完全避免此情況的發 生。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工具是翻譯學前幼兒自我描述問卷(Marsh, et. al., 2002),並參 考學齡兒童自我描述問卷(Marsh, 1988)與藝術自我知覺量表(Vispoel, 1995)

修訂而成。研究中許多幼兒直接敘述相關事件的回答方式顯示幼兒對五點量表問 卷格式的不熟悉。而跨面向的題目安排也阻礙幼兒深入敘述相關事件。

而從評分者信度低於90%的5題(包含第5題、第15題、第17題、第20題與第 24題)中,可歸結問卷本身的內容具有以下3個問題:

1.一個問題包含兩個內容

在第5題「你喜歡你的爸爸媽媽嗎?」的問題中,包含兩個對象,V1說自己

「只喜歡媽媽」、V9與T20都有對父母做出區別;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16題「你 喜歡運動和遊戲嗎」。由此可見幼兒會分別問題中的兩個概念,並且分別作答。

2.難以決定程度

在第 15 題「你知道很多不同的形狀嗎?」以及第 24 題「你可以跑很遠都不 休息嗎?」的問題中皆使用「很」這個字,然而「很多」或是「很遠」的標準因 人而異,造成幼兒在決定程度的困難。另外,在第15 題的回答中,有幼兒會直 接敘述自己知道的各種形狀,而沒有回答自己的判斷,也需要研究者再確認。

3.難以區別表現與態度

在第 20 題「你喜歡畫畫嗎?」的回答中,有 3 名幼兒會說自己畫圖的內容 與情形(例如T4 回答:「我畫畫時有時候會突出一小點點,有時候會突出一大

最後,本研究採取晤談幼兒的方式蒐集資料,為了獲得可信的資料,研究者 在晤談時不僅需要瞭解幼兒的發展狀況並依此理解幼兒答題時的反應,亦需擁有 熟稔的訪談技巧以及客觀的評分標準,在本研究中無法全然排除研究者本身對研 究結果的影響。

二、研究貢獻

(一)充實國內幼兒自我概念研究的內容

於 1999 年,國內出現第一篇以幼兒自我概念為主題的論文「學前幼兒自我 概念之探究(邱麗屏等人,1999)」,才開啟幼兒自我概念的實徵研究。雖然國外 文獻極具參考價值,然而卻難以貼近發展於國內社會文化中幼兒自我概念的實際 情形。本研究資料包含五點量表的得分與幼兒自我敘述的內容,前者可作為比較 台灣母親與越南母親幼兒子女自我概念的依據,後者則為了理解個別幼兒自我概 念的內涵,而非只關注其與年齡、性別與種族的關連。

(二)獲得以幼兒角度出發的生活經驗

由於本研究採晤談幼兒的方式,因此資料皆是從幼兒自身角度出發,而非成 人的觀點與看法。本研究資料證實5 足歲幼兒的確對自己與週遭環境存在某種看 法,而支持其看法的原因都有自存的邏輯,而這些內容都需要從晤談資料中進行 理解。

(三)證實越南母親與台灣母親幼兒子女自我概念並無存在顯著差異

熊淑君(2004)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外國籍母親子女與本國 籍母親子女的自我概念沒有顯著差異。而本研究將研究對象範圍限縮在越南母親

與台灣母親子女中,證實越南與台灣母親5足歲幼兒子女的自我概念並沒有存在 差異。

三、教育輔導上的建議

(一)從自我概念內容了解幼兒的關注焦點與問題所在

在本研究一共49 題的問題中,最低得分是第 28 題「爸爸媽媽常常和你一起 玩嗎?」晤談內容顯示大部分幼兒皆理解父母為了生活奔波以致無法陪伴自己的 情形,然仍希望可以得到父母親更多的陪伴與關心。從認知發展的角度出發,最 能被幼兒現階段所理解的關心方式仍需透過實際行動來表達。

除了共同願望外,個別幼兒亦擁有各自的關注焦點。例如 V9 困擾於缺少朋 友,即使問題已經進行到其他面向,他的答案內容依舊是關於朋友的對待方式。

在實際生活中,V9 是不是正如其所言,一個朋友都沒有?還是只是出自於缺乏 歸屬感的焦慮而誇大其擔憂?從本研究無從得知,然而周遭成人是否清楚其擔 心,又如何協助其處理?是教育工作可以著力之內容。

(二)需在個別狀況中正確理解幼兒自我概念

在幼兒自我概念的研究中,研究者皆強調正面自我概念的重要(Harter & Pike, 1984; Marsh, et al, 2002)。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自我概念的定義與內涵不盡相 同,正向自我概念所代表的意義亦具差異,例如Marr(2000)提到西方所強調 的自信與自尊在越南有時會被視為將自己置於他人之前的自私表現;而如本研究 中T1 的歸因內容顯示較低的分數並不等同於其具有較低落的自我概念。

都可說出多種形狀的名稱,即擁有類似能力,但有些孩子認為自己「只知道一點 點」,有些孩子則認為自己知道「所有的形狀」。每個幼兒的答案背後可能都有不 同的理由,需要在所處的特定脈絡中理解其原因,這樣才能正確理解不同幼兒的 自我概念。

(三)週遭成人要意識到自己對特定對象的偏見

不管是本研究或是熊淑君(2004)的量化結果皆證實越南母親子女的自我概 念與台灣母親子女的自我概念沒有差異,孩子主動面對且建構這個世界的知識,

並不必然因為母親來自越南,便理所當然承受社會賦予的形象與形成自我的材 料。Bronfenbrenner(1979)指出雙種族的處境使得他們在成長過程可能比一般 孩子承受更多負面壓力,在建立自我認同方面亦遭受較大困難。可惜地是,研究 已經指出其可能的負面壓力來源──教師對這群孩子的不公平看待已然影響孩 子對於學校的態度以及扭曲孩子實際上的學業表現(王世英等人,2006;夏曉鵑,

2004)。本研究越南母親的孩子在提及越南時態度皆相當正面,跟隨母親至越南 的經驗形成孩子對越南的具體理解,例如較大的空間與印有胡志明像的貨幣。而 這些內容在他們建構自我概念而會成為助力或是阻力,會成為值得珍視的資產?

或是極欲拋棄的印記?端視我們如何對待。

四、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的受試者僅限於台北縣公立幼稚園中20 名越南母親的五足歲子女,

以及類似家庭背景的20 名台灣母親的五足歲子女,其代表性薄弱。未來的研究 可考慮將受試者的範圍擴大,以增加代表性。並探討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社經地 位的幼兒自我概念是否存在差異。

另外,本研究目的在了解五足歲幼兒的自我概念內涵,幼兒需要具備相當的 認知與表達能力才能回答本研究工具─學前幼兒自我描述問卷的題目。在本研究 中,V2 為本研究年紀最小的受試者,實足年齡為 5 歲 2 個月,在訪談內容中會 出現答非所問的情形,而次幼的受試者為5 歲 5 個月,回答的內容儘管不多,

但皆相當完整無誤。而Marsh 等人(2002)的研究對象年齡介於 4.0 至 5.6 歲之 間,較本研究為小。未來可增加受試樣本,以確定V2 答非所問的情形是個案;

但皆相當完整無誤。而Marsh 等人(2002)的研究對象年齡介於 4.0 至 5.6 歲之 間,較本研究為小。未來可增加受試樣本,以確定V2 答非所問的情形是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