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受試者使用語言的特殊情形

雖然在父母面向的兩題題目中,兩組研究對象具備細微差異,但大抵而言兩 組自我概念得分並沒有出現顯著差異。因而令人好奇此兩組擁有相同認知發展階

第三節 受試者使用語言的特殊情形

儘管蔡慧玉(2005)、Harter 與 Pike(1984)與 Marsh 等人(2002)皆以晤 談的方式進行研究,但皆無敘述施測當時孩子的反應。本研究訪談資料顯示,有 些幼兒即使在進入正式訪談之前,已藉由兩題練習題熟悉答題格式,仍然無法立 即回答出是與否的答案。本研究幼兒的回答,除了直接回答是與否外,還有其他 四類答案:

一、答案包含是與否的情形

不論是前導研究或正式訪談中,「有時候會、有時候不會」皆為幼兒常見的 答案。例如在正式訪談中,在身體面向的問題裡,V1、V6、T6、T8 以此回答第 1 題詢問其跑步速度的情形,V18 以此回答第 9 題對跑步與玩耍的態度,V10 以 此回答第40 題對戶外遊戲的態度;在同儕面向的問題裡,T5 以此回答第 11 題 關於同儕主動邀約的情形,V6 以此回答第 34 題同儕主動交往的情形;父母面向 的問題裡,T6 以此回答第 28 題父母陪伴的情形,V3、T1 以此回答第 45 題父母 是否聆聽其說話,V3 以此回答第 48 題父母是否常對他微笑的情形。其他的答案 還包含「一點點會、一點點不會(V6 以此回答第 31 題之身體能力)」、「有時 候不帥、有時候帥(V6 以此回答第 18 題其臉好看與否)」、「有時候會找我、

有時候不會(V18 回答第 19 題朋友是否較多)」、「有時候不喜歡、有時候喜 歡(V1、V6、T6 回答第 27 題是否受同儕歡迎)」、「有時候喜歡、有時候討 厭(V7 回答第 13 題是否受父母疼愛)」、「有時候很快樂,然後有時候有點不 快樂(T12 回答第 21 題與父母相處的感受)」38 名幼兒中便有 13 名會以「有時 候(是)……,有時候(否)……」的句型作答。如遇此情況,研究者會繼續追

或者在無法決定是與否的情形下回答「不知道」,例如 T8、V1 與 T5:

R:「你跑的快不快?」(第 1 題)

T8:「我不知道。」

R:「為什麼不知道?」

T8:「有時候我跑的慢、有時候我跑的快。」

R:「你在學校表現的很棒嗎?」(第 32 題)

V1:「不知道。」

R:「為什麼不知道?」

V1:「因為我在學校表現不好,有時候很厲害。」

R:「你在學校表現的很棒嗎?」(第32題)

T5:「(停頓一下)這個問題我好像想不出來。」

R:「為什麼?」

T5:「我真的想不出來阿,因為我覺得我有時候做的好、有時候不好。」

R:「那你覺得好的時候比較多?還是不好的時候比較多?」

T5:「我不知道是哪一個。」

R:「那你自己覺得呢?」

T5:「(停頓一下)我還是不知道。」

此種情形,如果再經研究者確認幼兒的確明白題意,但是仍舊無法作答,研 究者便會評為3 分。在本研究共 1960 個答案中,只有 21 個答案評為 3 分,其中 包含幼兒在第25 題「和其他小朋友比起來,你長的比他們帥/漂亮?」的回答中,

有7 個答案是「一樣」的情況,因此實際上回答「不知道」而被評為 3 分的答案 數量是14 個。而沒有孩子在回答「不知道」後、再經研究者解釋題目,仍表示 不了解題意,因此沒有任何一個「不知道」的答案被評為0 分。

檢視幼兒以「有時候(是)……,有時候(否)……」作答的題目,發現提 問內容皆是在詢問幼兒自己的特徵、特定技能的表現、在學校的表現、與父母與 同儕相處的情形、對某特定活動的態度等。正如Ruble 等人(1992)與 Stipek 與

Mac Iver(1989)的發現:如果題目是關於幼兒自身特定、具體且熟悉的特徵與 技能表現,幼兒便較能依實際情形作答,雖然如此,亦不妨礙幼兒對自己整體能 力的正向認定。

二、使用不定量詞作答

除了以「有時候(是)……,有時候(否)……」敘述實際狀況的句型回答 之外,亦有許多幼兒會以「點」此不定量詞(畢永峨,2007)作答。畢永峨指出 不定量詞如「點」和「些」都不涉及所提及名物的屬性,而只點出其量方面的特 色,即量上的不定性。若名物為可數,則通常是多數;若名物為不可數,則為若 干數。不定量詞的不定語義,因為其模糊性,使得語義延伸有了發展的可能。畢 永峨在分析當代台灣地區的口語語料發現,「點」因其小量的詞義,與不同詞類 構成多樣的構式,且發展出表達含蓄甚至傾向負向的主觀評論的用法。

本研究38 名幼兒中便高達 14 名以「一點點」回答(V1、V2、V4、V5、V6、

V11、V15、V16、T4、T6、T7、T9、T14、T20。V2 出現 12 次,V6 與 T7 分別 出現9 次,V11 出現 6 次,V1 出現 2 次,其餘皆 1 次),在整個訪談過程中共 出現47 次,顯示「一點點」是跨越學校的常見用詞。此結果顯示一些 5 歲幼兒 已會使用「點」來含蓄表達其能力。從V9 在第 4 題「你有很多朋友嗎?」、第 11 題「別的小朋友會找你和他們一起玩嗎?」以及第 43 題「在幼稚園裡,你會 和很多的小朋友一起玩嗎?」,皆是以「一些些」作答。從V9 在訪談過程中對 自己沒有朋友所表達出的沮喪情緒,可知此處的「一些些」似乎已有用於對自己 的表現與能力進行負面傾向主觀評論的傾向。

最後,在問到第3 題「你覺得你長的帥嗎?」T6 降低音量回答「覺得」,

蓄表達,3 位幼兒更是降低音量作答,顯示 3 位男幼兒不習慣在陌生人面前對自 己的長相表達正面的看法。

三、運用副詞作答

幼兒除了使用不定量詞表現其含蓄態度外,還會運用副詞來表現出現頻率與 保留態度。在表示頻率與持續的副詞中,幼兒的逐字稿中出現6 次「偶爾」(T20 出現5 次,V18 出現 1 次),3 次「一下下(V6 出現 2 次、V2 出現 1 次)」,

表現少量的發生頻率。

再者,幼兒的逐字稿中還出現「好像」、「還好」、「算是」、「蠻」、「應 該是」等5 類副詞以表現其保留態度。其中共出現 14 次「好像(T16 出現 6 次,

T8 出現 4 次,V11、V18、T5、T12 皆出現 1 次)」,T7 回答 3 次「還好」,

例如:

R:「妳數數厲害嗎?」(第 30 題)

T7:「我現在已經知道百位數了。」

R:「喔,妳現在已經知道百位數了,所以很厲害囉,對不對?」

T7:「還好。」

其他的情形還包含2 次「算是」(皆為 T5 回答),2 次「蠻」(V18、T7 各一次),2 次「應該是」(V12 在第 33 題說自己「應該是高的吧」與 T16 在 第27 題說大部分同學「應該是」喜歡自己)。

此外,有些幼兒會使用否定副詞應答。38 名幼兒的逐字稿中便出現 91 次的

「不會」,例如V4 針對第 25 題、第 19 題、第 43 題、第 46 題、第 36 題、第 26 題與第 44 題的回答:

R:「和其他小朋友比起來,你長的比他們漂亮嗎?」(第 25 題)

V4:「不會,有些人比我漂亮,我覺得我不會那麼漂亮。」

R:「和其他的小朋友比起來,你的朋友比較多嗎?」(第 19 題)

V4:「不會這麼多。」

R:「在幼稚園裡面,你會和很多的小朋友一起玩嗎?」(第 43 題)

V4:「有時候我會自己玩,不會每天都跟朋友玩。」

R:「你認識很多字嗎?」(第 46 題)

V4:「認識不會這麼多。」

R:「你可以很快就學會老師上課教的東西嗎?」(第 36 題)

V4:「有時候不會那麼快,因為有時候難的都不會記住。」

R:「你喜歡跳舞嗎?」(第 26 題)

V4:「不會每天都在跳。」

R:「你唱歌厲害嗎?」(第 44 題)

V4:「不會這麼厲害。」

以上七例除了第一例中第一個的「不會」是用以否認研究者的陳述外,其餘 的「不」皆是用來否定句中的形容詞與狀態動詞,即否定此狀態的存在(黃宣範 譯,2005)。

由此可知,本研究中一些幼兒會運用副詞指涉少量的頻率、表現不確定的態 度、否定命題,顯示他們無法在晤談時立即回答肯定與精確的答案,似乎需要周 遭環境提供回饋方能肯定自己的答案,並且產出更多進一步的說明。

四、補充例外的狀況

除了以上三種情形外,有 2 位幼兒在以是或否應答後,會補充說明例外的狀 況。例如T1 與 T10:

R:「你可以跑很遠都不休息嗎?」

R:「為什麼一次才行?」

V1:「因為○○○○(模糊)跑、然後停下來再喝水,就不會。」

R:「所以你只要喝水就可以了對不對?」

V1:(點頭)。

R:「你跑得快不快?」

T10:「每天都很快,可是我哥跑步比我快。」

T1 與 T10 的例子顯示此二幼兒傾向在第一時間表現出過度區辨是與否的思 考模式,尚無法整合多方面訊息(Harter, 1999),因而出現補充說明對立情形的 例子。

從以上四類答案發現,如果問題是關於幼兒熟悉的生活經驗、並且為具體與 特定的項目,幼兒便較能依事實依據敘述客觀情形;但如果問題涉及評價自己的 長相或能力,幼兒傾向持保留態度,並以否定的方式與模擬兩可的答案婉轉作 答。儘管在涉及自我評價的題目中,幼兒的回答態度與方式具有間接模糊的特 色,但如果進行更深入的追問,會發現大部分幼兒還是對自己抱持相當正面的看 法。以上現象顯示幼兒可能無法在一時間便進入晤談狀態,將自己原本習慣的談 話方式與內容轉換成五點量表的形式;而含蓄保守的表達方式也可能和華人文化 習慣的人際相處模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