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受害兒童與友誼的相關研究

雖然有不少研究探討兒童的受害經驗與心理困擾的相關,但是檢 視友誼和受害兒童關係的研究卻非常少。近年針對友誼與受害兒童的

研究,多聚焦在友誼使兒童免於被攻擊的論點上(Boulton, et al., 1999;

Goldbaum, Craig, Pepler & Connolly, 2003; Hodges, 1997; Hodges, Boivin, Vitaro & Bukowski, 1999; Schwartz, et al., 2000)。

第一個提出「朋友提供保護」這樣論點的學者是 Hodges, Malone 與 Perry (1997)。Hodges 等人發現有朋友的兒童比較不會受攻擊,攻擊型的 兒童比較容易對沒有朋友的受害者攻擊,因為攻擊者不用擔心受害兒童的 朋友會對他排斥或是採取報復行動。朋友可以減緩兒童受同儕攻擊的觀 點,在很多研究都得到印證。茲說明如下:

Hodges 等人(1999)以國小四、五年級的兒童為對象,並以身體攻擊 和口語攻擊的受害者為研究重點,探究友誼品質中的四個特徵:保護、友 伴關係、安全、衝突對受害兒童的影響,結果顯示,內化和外化的行為都 可以預測兒童受害情況的增加,不論受害兒童有無行為問題,有要好的朋 友可以預測受攻擊的情況的減緩,此外,兒童如果可以感受到朋友高度的 保護,那麼受害兒童的內化問題就無法用以預測其受攻擊的情形。不過安 全、陪伴、衝突這三個友誼特徵並不能改變問題行為對受攻擊情況的預測。

Boulton 等人(1999)為暸解青少年前期友誼與受攻擊的相關,以 170 位平均年齡為 11.3 歲英國兒童為研究對象,採用同儕提名的方式,將兒 童遭受攻擊的類別分為身體攻擊、言語攻擊、間接攻擊、關係性攻擊四種,

各類別的提名次數加總就是兒童被攻擊的得分。並分兩階段進行資料的搜 集。結果發現:一、在第一階段沒有互選朋友的兒童,顯然的比有互選朋 友的兒童比較容易成為攻擊行為的受害者。二、沒有互選朋友的兒童受攻 擊的情形顯然的比其他類別的兒童增加的較多,而且在第一和第二階段都 有互選朋友的兒童,比都沒有互選朋友的兒童以及只有在第二階段有互選 朋友的兒童,受攻擊的情況有顯著下降的趨勢。三、友誼品質中衝突和背 叛兩特徵的減少,可預測受攻擊的情況也會減低。

Schwartz 等人(2000)探討兒童早期家庭經驗與成為攻擊行為受害者

的相關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對小學中年級的學生而言,兒童在學前階段若 處於處罰、嚴厲、高壓力的家庭環境,比較有可能在之後成為受同儕攻擊 的對象,但是這種相關性對有很少朋友的兒童來說比較大,對於有很多朋 友的兒童來說,家庭環境則不具有預測力。

雖然研究結果顯示友誼對兒童來說具有正面的影響,但是不同類型的 朋友可能會造成不同的結果,具有社交技巧、受同儕喜愛、高自尊的朋友 與適應不良的朋友比較起來,對兒童來說有不同的影響結果(Schwartz, et al.,2000),所以只探討受害兒童是否有朋友是不夠的。Hodges et al. (1997) 發現當受害兒童的朋友之行為表現,讓同儕覺得他不足以保護受害兒童 時,例如受害兒童的朋友也有內化的問題或是不夠強壯,受害兒童可能面 臨的危機就會增加。Hodges et al.,(1999)也指出如果受害兒童在友誼 品質中只能得到少量的保護,受害兒童的內化問題與受攻擊的關係性會變 的更大。這些研究結果顯示了探討受害兒童友誼品質的重要性。

從上述的研究來看,有的研究者只探討友誼品質中的負向特徵,忽略 了負向友誼特徵的探討;有的只將研究重點擺在外顯性攻擊的受害兒童 上。如此一來,對於受害兒童及友誼的了解不夠全面,所以本研究針對不 同類型的受害兒童,以及友誼的各個面向,如互選的好朋友數、友誼品質 的正向和負向特徵進行探討,希望對受害兒童及友誼的相關有較全面的了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