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與歸納的結論,提出以下的建議,以供教師、

學校單位、家長與未來從事相關研究者之參考。

壹、對學校及教師的建議

一、將關係性攻擊受害兒童列為輔導的對象

過去的研究指出,友誼提供兒童建立與他人平等、合作的人際互 動機會,也讓兒童得以學習與他人相處的社會能力。友伴關係不但滿 足兒童的心理需求,也影響其日後生活、人格、社會化的能力,可見 高品質的友誼關係對兒童影響之鉅。而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外顯 性攻擊受害兒童的友誼品質與一般兒童無異,但是關係性攻擊受害兒 童的友誼品質則明顯的比一般兒童差,而且在友誼中比較感受不到朋 友的幫助,是以兒童若長期身為關係性攻擊的受害者,對其心理發展

必然有負面的影響。所以學校在進行攻擊行為輔導時,應該要區分外 顯性攻擊和關係性攻擊兩種類型,針對不同類型的攻擊者和受害者輔 導,尤其將關係性攻擊受害兒童列為重點輔導對象,建立其自信心,

並提升其自我概念和人際相處技巧。另外,因為兒童在採取關係性攻 擊時,通常是聯合其朋友排斥某個人,因此教師在班級經營時,需要 留意小團體之間的互動,以便儘早發覺時常受到關係性攻擊的兒童,

了解其友誼關係,適時給予協助。

二、對於學生之關係性攻擊行為適當介入處理

本研究發現,攻擊型兒童的正向友誼品質跟一般兒童相當,關係 性攻擊型兒童的整體友誼關係甚至比一般兒童佳,不過攻擊型兒童與 朋友的互動,也比一般兒童有更多衝突與爭執的經驗,所以其友伴關 係必然存在較多的矛盾。過去的研究也指出,不單是外顯性攻擊型兒 童有較多的心理困擾,關係性攻擊型兒童也會有社會心理適應的困 境,尤其是情緒上的調適和同儕拒絕的問題,而且成年期的關係性攻 擊者,與多種適應不良也有很大的相關。關係性攻擊型的兒童中又以 女生居多,而且此種攻擊類型的女生,外顯攻擊少加上友誼關係良 好,易被忽略其攻擊行為,若教師不加留意,長期以往,對於攻擊者 及受害者而言都會有社會適應的問題,是以教師須打破過去認為男生 較具有攻擊性的傳統觀念,留意女生的攻擊行為,及早介入處理。

貳、對家長的建議

一、注意孩子的交友對象

根據本研究顯示,攻擊型兒童所結交的朋友並非只限於攻擊型的 兒童,他們也會與一般兒童交往,過去也有學者研究指出,時常與擁 有攻擊傾向的朋友交往,對於非攻擊型的兒童極有可能有不良的影

響,而且甚至會進一步影響兒童原本的行為表現。所以家長除了要清 楚子女是否具有攻擊行為之外,也要留心子女所交往的對象是否為攻 擊型的兒童。家長可以藉著邀請子女的朋友到家中玩,以了解孩子结 交的對象與相處的情形,並多與其討論人際間相處的方法,學習有效 的人際技巧與交友的方法。

二、多與孩子對話,了解其在學校的人際互動情形

除了過去的研究顯示關係性攻擊對青少年的心理傷害性比外顯 性攻擊大之外,本研究也發現關係性攻擊的受害兒童也會有友誼品質 不佳的情形,長期以往,會影響子女到校學習的意願。所以多與孩子 對話,了解其人際互動情形,若發現子女時常會遭受關係性攻擊,則 要到校進行親師溝通,尋找問題癥結與協助的方法,不宜採取消極、

逃避的態度。此外,關係性攻擊型的孩子可能友誼關係不錯,家長因 為該名子女的友誼關係良好,誤以為其在社會行為方面沒有問題,而 錯失了適當管教的機會,所以即使子女的人際關係良好,家長仍需要 適度的注意及觀察。

參、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

(一)擴大研究對象,以了解地域和年齡發展上的差異

本研究僅以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的學童為研究對象,所以研究結 果難以推論到其他年齡層以及其他地區的兒童。未來研究可考慮納入 國小低、中年級和國、高中等研究對象,探討關係性攻擊與友誼的關係在 發展上的變化,並將研究樣本擴大到其他地區,使研究結果更具有推論性 和代表性。

(二)跨性別友誼的研究

過去研究顯示國小高年級階段的兒童,多以同性別的同儕交朋 友,同時為避免研究對象在填寫問卷時,將純友誼與男女之情混淆,

所以只探討同性別友誼。然而,Erwin於 1998 指出跨性別友誼的發展在 青少年期會愈益明顯(引自林慧姿,2004)。而且本研究在施測的過程中,

確實也發現有少數的受試者只有異性朋友,沒有同性別友誼。因此,探討 攻擊及受害兒童的友誼關係時,將跨性別的友誼列入研究之列,應更能全 面了解兒童的友誼關係。

(三)對於攻擊行為的研究,需區分性別及關係性和外顯性攻擊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男女各有其典型的攻擊類型,而且不但關係性攻 擊型和外顯性攻擊型的兒童的友誼關係不同,此兩種攻擊類型的受害兒童 之友誼關係也呈現差異的情形,所以若要對攻擊行為有深入且周全,是必 要區分男女以及不同的攻擊類型。

二、研究工具

(一)增加資料蒐集的來源

本研究使用兒童自陳式的問卷蒐集資料,難免因兒童個人的認知 影響其真實性,後續研究若能增加老師的評估,或進行實地觀察、訪 談,將能增加研究結果的正確性。

三、研究方法

(一)以縱貫研究探討攻擊行為和友誼關係的改變情形

本研究顯示攻擊型兒童的友誼關係,存在著較多的衝突與爭執。

在這種情況下,攻擊型兒童友誼關係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則值得探討。

另外本研究發現,攻擊型兒童的整體友誼品質都不會比一般兒童差,

但是過去國外的研究卻顯示,攻擊型兒童的友誼滿意度會隨著時間下 降(Dane,2001),國內攻擊型兒童的友誼是否也呈現相同情況?這些

都需要未來研究以縱貫研究的方式,了解其友誼關係的發展與變化情 形。

(二)質的研究方法與量的研究方法互相搭配

本研究採取量化的調查研究來分析各類型學童的友誼品質,雖然 客觀,但是問卷的填答結果可能因受試者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不能 完全反映出真實狀況。未來從事相關的研究者,可與學童進行訪談,

以求更真實的了解各類型兒童的友誼關係,讓研究結果更臻完善。

四、研究方向

(一)探究互選朋友雙方的友誼品質

本研究所探究的友誼品質,只考慮攻擊型與受害型兒童本身的感 受,並未探討其互選之朋友所知覺的友誼品質程度,因此只能呈現單 方面的情形,不能完整的反應出兩人的友誼品質。未來研究可以共同 深究互選朋友雙方的感受,除了更能真實反映出兩人的友誼狀況之 外,也能得知攻擊型或是受害型的兒童所感受到的友誼關係,是否與 其朋友有差異存在。

(二)確認兒童行為與友誼品質之因果關係

本研究顯示,關係性攻擊受害兒童的友誼品質較差。至於是否因 為關係性攻擊奏效,致使受害兒童的友誼品質低落?或是因為受害兒 童的友誼品質不良,因此比較沒有反擊能力,導致容易成為關係性攻 擊的對象?相對的,關係性攻擊者的友誼品質良好,是因為善用關係 性攻擊而鞏固其友誼關係?或是因為其友誼關係良好,所以運用關係 性攻擊可以更得心應手?這之間的因果關係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加以 確認。

(三)探討影響兒童交友之因素

本研究發現,攻擊型的兒童會與其他類型的兒童交往,甚至當中

也有一般兒童,而且不論是哪一種攻擊類型的兒童,友誼中都存在著 較多的衝突與爭執。既然如此,一般兒童與攻擊型兒童交往,勢必會 面臨比較多衝突與爭執而影響之間的友誼品質,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 一般兒童仍然願意與攻擊型的兒童結交朋友,有待未來研究深入探 討。

(四)探究攻擊行為與其他變項的關係

過去研究顯示攻擊行為對兒童的同儕接受度、社會焦慮、人格特 質、自我概念等都有相關。受攻擊的兒童也時常有內化問題,例如焦 慮、沮喪、退縮等,以及外化問題,例如偷竊、說謊等。本研究因著 重於了解關係性攻擊者與受害者的人際關係,故只探討友誼關係的部 份。未來研究可針對其他社會心理適應的相關變項,進行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朱經明(1981)。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愛真(2004)。以兒童繪本增進幼兒友誼互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妙華(2002)。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與友伴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純真(2001):安置於社區家園之成年智障者友伴關係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瑞昌(1997)。兒童友誼概念發展、友伴選擇與友誼滿意度之相關 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 蓮。

林慧姿(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

林慧姿(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