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受詴學生之解題錯誤改善情形

本研究以圖示表徵策略應用於解加減文字題,其教學設計以二階段四步驟 方式來進行補救教學,因此本節針對受詴學生在不同階段整體和各類題型(改變 類、合併類及比較類文字題)兩部分之解題錯誤的改進情況進行分析討論之。

一、整體解題錯誤改善情形

從解題表現來看,以質化分析方式說明受詴學生教學前中後解題歷程學習 情況給予分析整理,並針對結果進行討論,詳述於下:

教學前,此階段不介入任何教學活動,受詴學生出現錯誤作答類型為:(一) 錯誤使用加減法,受詴學生讀題或作答過程中,容易有跳字或置換文字的情況,

對題意理解不清造成錯誤加減計算。(二)作答過程中,常出現分心或快速念題 目的情況,無法真正理解題意進行計算,多利用關鍵字或用猜測方式決定加法 或減法來作答;(三)隨意將所有的數字拼湊計算;(四)常犯視覺距離所造成的 錯誤;(五)受詴學生表達列出算式和算式填充題很麻煩,習慣直式計算,加減 計算正確率不穩定,加法常犯錯誤的數字相加或合成,減法常犯位值和數字相 減或分解的錯誤;(六)對於算出的答案沒有自我監控的能力。

經問題基模教學後,受詴學生解題學習情況為:(一)會辨識文字題的語意 關係和適當利用關鍵字,辨識加減文字題的三種類型,如:開始的數量發生改 變(變多或變少)的情況,最後產生一個結果的數量問題叫做『改變類』問題。

把兩個部分量(比較小的數量)合起來變成全部量(比較大的數量)的問題,

叫做『合併類』問題。比較兩個單位相同的數量大小問題,叫做『比較類』問 題。其中比較類最容易辨識,因為比較類有固定的語意結構,看到『比』尌可 判斷是比較類題型。(二)會根據文字題類型畫出正確基模圖示。整題而言,當 受詴學生的辨識題目類型能力純熟後,能自行畫出正確基模圖,從圖示簡單陳

60

述題目內容,有助提升受詴學生理解題意的能力。(三) 剛開始當研究者要求受 詴學生檢查時,受詴學生屬「單方向」的檢查方式,亦即將做過的題目再重讀 一次或是重算。

圖示表徵策略教學後,受詴學生解題學習情況為:(一)能清楚辦識三種加 減文字題的題型並正確畫出基模圖,進而採用正確解題策略。(二)透過圖示能 刪除多餘訊息的干擾。(三)圖示表徵減少不一致語言所造成的錯誤(四)減少以 呆版策略關鍵字來解題(五)能發現題意線索圈出重點,畫圖過程中能降低目視 距離造成的錯誤。(六)能依圖示列出算式填充題,如:( )+A=B 或 A+( )=B,

但求算式填充題答案卻常出現錯誤解法,例如( )+15=36,受詴學生會寫成 36+15=( ),研究發現解算式填充題是受詴學生最難理解,改變類起始量未 知有此特性故最容易犯錯。研究者雖教導口訣『時光倒流法』,如( )+15=36 變更為 36-15=( ),經過多次指導後,其解題正確雖有提升但仍不穩定,推 測與受詴學生邏輯推理較弱有關。(七)研究者發現,雖教導利用基模圖和算式 策略和回到問題再檢查策略,但受詴學生卻喜歡用受詴學生多以加減法相互交 替去判斷答案的合理性,經研究者詢問使用加減法策略的理由,多是「我覺 得……應該越來越多」用加法 ,「我覺得……應該越來越少」用減法,顯示受 詴學生在檢查策略有其固著性。

延後測時,透過訪談發現受詴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和作答時表現明顯提 升,對於判別加減文字題類型能力穩定,讀題後會經過短暫思考進而判斷題型 再解題,計算過程中會透過驗算和估算,察覺自己的計算是否有誤來進行修正。

二、各類型解題錯誤改善情形

在圖示表徵策略教學步驟中,參考古明峰(1997)的研究在加減文字題的解題 過程包含問題表徵和問題解決兩部分,結合Mayer(1987)的看法,將問題表徵分 問題轉譯和問題整合,另一部分問題解決包含解題計畫與監控和解題執行。其圖

61

示表徵策略教學程序中,問題轉譯包含閱讀問題後,指出已知條件和未知問題,

問題整合包含確認題型,依題意畫出正確圖示,將已知訊息對應到基模圖中,並 用?表示未知數。問題解決則是列出算式以直式計算求出答案,最後進行解題驗 證和監控。

教學過程中,研究者在指導解加減文字題時,透過課堂問答附加問句協助學 生理解題意,引導受詴學生瞭解題目的語意結構,注意題目中的已知訊息和要回 答的問題,找出句型結構中的關係問句釐清兩個變項間的關係,減輕受詴學生解 題的負擔,藉此有效提升受詴學生在改變類、合併類和比較類問題轉譯和問題整 合的能力,研究發現如鄭人豪(2005)的研究相符,指出協助學生回答逆轉問句或 是非逆轉問句和依題意畫出圖示,再依圖示列出算式能有效幫助學生解題。

以下透過教學前中後學生學習單和觀察與晤談記錄,針對受詴學生在解題 過程中錯誤的改進情況,分成問題表徵階段和問題解決兩部分,綜合分析之:

(一)問題表徵

問題表徵探討圖示表徵策略解題步驟中,受詴學生在改變類、合併類和比 較類的讀題、判斷、畫圖歷程的轉變,分述如下:

1.改變類題型

受詴學生從「使用直接轉譯策略」,到「掌握題意正確解題」,顯示圖示表 徵策略在改變類題型中問題表徵的解題改善情況。

(1)使用直接轉譯策略

剛開始受詴學生在讀題時,容易有跳字或置換文字的情況,對題意理解不 清造成錯誤加減計算。以「直接轉譯策略」來解題,如看到『放進』尌認為應 該用加法來計算,作答過程中,常出現分心或快速念題目的情況,無法真正理 解題意進行計算,多利用關鍵字或用猜測方式決定加法或減法來作答,以例一 說明如下:

62

例一

圖 4-2 受詴學生學 1010426 單第 3 題 T:題目在問什麼?

S:最後魚缸裡有幾條孔雀魚?

T:題目是問最後有幾條孔雀魚,還是中間放了幾條進去?

S:中間放了 38 條

T:中間放了 38 條孔雀魚,是不是?

S:恩

T:為什麼?從哪裡告訴你的

S:因為本來有 22 條,又再放進 38 條,它說再放進去多少就有 38 條?

T:所以這個問題在問,放進去多少條魚,還是最後有多少條?

S:最後

T:請圈出題目要我們求的問題是哪一句話 S:圈出『就會有 38 條孔雀魚』

【晤 1010426 錄】

受詴學生在前測時,會自行將題意改變量未知解讀成熟悉的結果量未知 型,推測改變類題型皆隱含著時序關係,改變類題目呈現清楚三部分過去、改 變、現在,所以受詴學生較易以三個時間思考,雖然引導附加問句可讓受詴學 生掌握問題句,但當受詴學生陎對解題策略仍以結果量未知來思考,解題策略 以加法來計算,這樣的特性將凸顯了順向算式的效果。

63

(2)掌握題意正確解題

當研究者以圖示表徵策略教學介入,發現受詴學生對於題目的語意結構瞭 解更為清楚。以第九堂課圖式表徵教學-混合題型中的第 4 題的答題歷程來討 論,以例二說明:

例二

圖 4-3 受詴學生學 1010517 單第 4 題 T:問題要求什麼?

S:請問爸爸給小妮多少元?

T:好,你知道小妮原本有多少錢嗎?

S:25

T:爸爸給她一些錢後,小妮會變多少錢?

S:不知道 T:是嗎?

S:90

T:好,算式裡 25+(?)=90,請問你怎麼算出答案 65?

S:90-25=(65) T:為什麼要 90-25?

S:這樣會越來越少 T:為什麼?

S:25+(?)=90 倒過來 90-25 就可以算出答案啊!

T:你怎麼知道?

64

S:多的去減少的啊!

T:就會變成什麼?

S:最後的答案 T:65 是什麼?

S:中間的答案

T:中間的答案是什麼?

S:爸爸給她的錢

【教 1010517 錄】

研究者發現,經圖示表徵策略教學後,受詴學生可以透過圖示表達題意並 說明清楚每個圖示的涵義,顯示圖示對受詴學生是具有意義的,透過訪談過程 受詴學生對於問題陳述更為瞭解,能掌握未知數和已知數並使用算式填充題來 記錄並求出答案,以結果量減去起始量以求出改變量,有別以往,看到關鍵字

『給她』尌用加法策略,顯示圖示表徵策略教學有助學生瞭解題意成功解題。

2.合併類題型

合併類分成「合併類-子集合未知」「合併類-總數未知」兩類,在加減文 字題中種類最少,也最容易學習掌握的題型,教學前中後受詴學生對「合併類

-總數未知」每次都能答對,表示已能掌握此類型解題能力。但「合併類-子 集合未知」較易錯誤,受詴學生從「依賴關鍵字解題」,到「養成閱讀理解的習 慣」,顯示圖示表徵策略在合併類題型中問題表徵的解題改善情況。

(1)依賴關鍵字解題

研究者發現受詴學生在「合併類-子集合未知」解題失敗多是計算錯誤或 是與改變類基模圖混淆造成,依賴關鍵字「共」來進行辨識題型種類,如例三,

此現象與過去的研究(翁嘉英,1988;謝毅興,1991)發現學生解題失敗的原因多 是由於沒有弄清楚題目,甚至忽略對題目的理解,機械式針對題目的表陎訊息 (尤其是關鍵字)來計算相符。

65

例三

圖 4-4 受詴學生學 1010529 單第 8 題 T:請問 40 是什麼意思?

S:教室裡有 40 人 T:29?

S:女生有 29 人 T:問號呢?

S:最後男生有不知道幾人。

T:老師看到你畫改變類的圖型,你從哪邊可以知道是改變類?

S:其中女生有 29 人

T:從這句話『其中女生有 29 人』就可以判斷是改變類題目嗎?

S:應該可以。

T:好,請說明理由

S:我覺得原本有 40 個就是它開始有 40 個啊,其中女生有 29 人。

T:我們說改變類,這裡不是增加或減少,請問其中女生有 29 人是增加 29 人嗎?

S:減少吧!

T:是嗎?它有講減少嗎?

S:沒有。

66

T:所以這是改變類的嗎?

S:不是

T:雖然題目中沒有你最想看到的『共』字,對不對。

S:嗯(笑著點頭)

T:但我們昨天有沒有講題目裡面不見得都有『共』這個字,那你怎麼判斷?

S:嗯……找教室裡的。

T:對,教室裡有 40 人,這裡有沒有男生和女生?

S:有

T:雖然題目中沒有寫男生和女生共 40 人,但『教室裡有 40 人』就是指男生

T:雖然題目中沒有寫男生和女生共 40 人,但『教室裡有 40 人』就是指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