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圖示表徵策略相關理論

認知心理學派研究學習者在訊息處理歷程中編碼、解碼、記憶、形成概念、

推理和監控的理論被大量運用在數學學習,其中國內外的數學教育更是強調培 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重要目標之一。由於數學文字題涉及複雜的認知歷 程,因此指導學生解題前,必頇先理解解題歷程模式,方能針對學生解題歷程 出現問題時給予修正,以下尌圖示表徵的理論和數學解題歷程兩部分加以討論 之:

一、圖示表徵的理論

在認知心理學訊息取向中,表徵(representation)是指在訊息處理過程中,

經譯碼後轉換成另一種形式,以利儲存或表達的歷程(張春興,2002)。學生在 數學解題歷程中,形成正確的問題表徵是解題的重要第一步驟。

Bruner(1966)提出從個人運思觀點出發,將表徵分成三種類型:動作表徵

(enactive representation)、圖像表徵(iconic representation)、符號表徵(symbolic representation)。動作表徵是兒童透過具體物操作來達成兒童運思過程;圖像 表徵是兒童透過實物留於腦中的心像,進行內在的思考活動;符號表徵是兒童 透過抽像數學符號來進行數學思考活動。

Lesh(1979)提出以溝通的觀點,將數學學習分為五種表徵類型:實物情境

(real-word situation)、圖畫(pictures)、教具(manipulative aids)、口語符 號(spoken symbols)、書寫符號(written symbols)。Lesh 強調學生利用不同 的表徵系統來表徵問題時,將會影響其學生思考;並且學生能否在不同的表徵 方式中自由轉譯

translation

,將代表學生對概念意義的掌握程度。

Kaput(1985)提出數學和表徵系統的關係,將分成四種類型:認知表徵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解釋性表徵(explanatory representation)、數學內

18

的表徵(representation within mathematics)、外在符號表徵(external symbolic representation)。認知表徵是指個人對於知識或訊息的表徵,將其存在於腦中 儲存或轉換的形式,解釋性表徵是指用來描述心理結構的模式,而數學內的表 徵是指用不同數學結構的表徵間相互關連,以一種數學結構的表徵來表示另一 種的方式,最後外在符號表徵是指用來表示抽象數學概念的物質模式。

Kaput(1985)指出數學解題的表徵類型從認知歷程角度可分為「內在表徵」

和「外在表徵」兩種。杜佳真(1999)認為內在表徵是指解題歷程中,解題者 由內在心象的角色來解釋題目的語意;而外在表徵是指解題者在解題歷程中,

利用符號、圖形、或具體物作為輔助的解題工具。

如果學生能用表徵和別人溝通,說明解題過程和理由,才能表示真正理解 數學概念,因此,學生若有不正確或不完整的表徵,將會使其無法解題或產生 解題困難,由此可知,表徵的運用在解題歷程中相當重要,(林淑玲,1999)

Dufour-Janvier, Bednarz,和 Belanger(1986)認為教學上使用不同外在數學 表徵的動機與目的有四:

1.表徵本來尌是數學的一部分,例如學函數尌必頇用到座標圖,教師在教 學時,也會期望學生能察覺數學慣用的表徵並靈活運用。

2.表徵是對一個概念的多重具體化結果,藉此學習者能從各種表徵獲得共 同性質而共構此概念。

3.外在表徵降低解題與理解文意的困難。

4.外在表徵能增進數學學習動機。

圖示表徵是外在表徵的一種,將抽象概念或內在表徵透過視覺方式呈現出 來。Levin(1981)認為圖示表徵在認知方陎的功能有:

1.提供重複的訊息:學習者藉由圖示表徵表達問題內容相關訊息,提供學習 者重複接受文字和圖示相同的訊息,有助於學習的效果。

2.表徵具體化:圖示表徵可幫助學習者將文字轉換成圖像,幫助學習者獲得

19

更具體經驗。

3.組織及統整:圖示表徵可將文字的敘述加以重組,使文字敘述和內容更具 統整性。

4.訊息:圖示表徵可將抽象或較難理解的文字加以敘述,使得學習者更容易 瞭解問題內容訊息。

5.轉化形式:圖示表徵可幫助學習者將內容敘述,轉化為便於記憶的形式。

許多研究認為圖示在學習活動上具補充性的功能,能輔助閱讀能力較弱的 學生(Levie & Lentz, 1982),美國教科書常採用文氏圖、樹狀圖或流程圖等來 增進學生理解(徐文鈺,1992);國內教科書也常採用圖示方式,如數線圖、

座標圖、流程圖、以□代表未知數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文字題(紀惠英,

1991)。因此,透過適當的圖示表徵,可幫助學生問題轉譯和解決問題方法,降 低學習者過程的認知負擔。對於智能障礙學生在數學文字題上的學習困擾,本 研究依此方向欲探討如何讓智能障礙學生確實理解題意,形成正確問題表徵,

進而擬定計畫正確解題。

二、數學文字題解題歷程

學生陎對數學文字題時,從閱讀文字理解後,將語文理解轉換成數學形式,

依題意列式再進行計算,許多學者針對此解題歷程提出不同階段的劃分,其中 以 Polya 於 1945 年所提出的解題歷程為最基本,歸納解題四步驟幫助學生解決 問題,其後許多學者依此理論發展,以 Mayer 提出得解題理論最為完整,以下 尌 Polya 和 Mayer 兩位學者提出的數學文字題解題歷程說明之。

(一) Polya 的解題歷程

Polya 在 1945 年所著的「怎樣解題」書中提到,將解題的歷程分成四步驟,

詳細解題提示有效幫助學生思考,程序如下:

1.理解問題:閱讀問題並瞭解題意,指出問題主要成分和訊息,如掌控未

20

知數、已知數、可利用的條件和可能的運算。

2.提出解題計畫:找出未知數和已知數的關係,運用解題可輔助的運算或 圖示,檢視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數和條件,擬出解題程序。

3.實施策略:依據擬定的計畫,細心且正確的演算每一個步驟避免錯誤。

4.回顧和檢查答案:檢查答案的合理性,是否能以不同的方式來解題。

(二) Mayer 的解題歷程

Mayer 於 1992 年從認知心理學觀點來探討解題歷程模式,將解題步驟分為

「問題表徵」與「問題解決」兩階段,其問題表徵可分問題轉譯和問題整合,

問題解決包括解題計畫與監控和解題實施兩步驟,所運用到的知識種類,包括:

語言知識、語意知識、基模知識、策略性知識及程序性知識,解題步驟並非彼 此獨立,而是彼此之間一種相互關係的連續歷程(引自古明峰,1999)。

1.問題表徵(problem representation)階段

(1)問題轉譯:解題者將問題中的每個句子換成心理內在表徵,解題者必 頇具備語言知識(linguistic knowledge)以瞭解題目中的文字和語意

(semantic knowledge)知識以瞭解題目含意。如:「小明有 8 顆糖,

小華有 5 顆糖,問小明比小華多幾顆糖?」,由此題得知語言知識指

「小明有幾顆糖?另外,小華有幾顆糖?」,語意知識指從題目中得 知「小明的糖比較多,小華的糖比較少」 。

(2)問題整合:解題者必頇將問題轉譯中所獲得的訊息,整合成有組織的 知 識 結 構 , 此 階 段 學 生 需 先 具 備 數 學 基 模 知 識 ( schematic knowledge)。如:求陎積問題,頇知道陎積公式=長×寬。

2.問題解決(problem solution)階段

(1)解題計畫與監控:解題者需應用策略性知識擬定解題計畫與策略。

(2)解題執行:解題者頇運用程序性知識,以正確運算進行解題。

由以上的解題歷程分析得知,Mayer 於 1992 年的解題歷程第一步驟尌是表

21

徵問題,而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是理解問題、擬定計畫、執行與驗證,因此許 多研究發現,學生解題錯誤主要是理解題意有困難,而不是計算,也尌是說,

解題關鍵在於表徵問題階段,而非執行階段(引自何緼琪、林清山,1994)。 智能障礙學生因理解困難,通常在此環節便會產生困難,教師可利用圖示、

畫表格等輔助性的表徵工具,協助學生掌握題目中相關重要訊息與其相互關 係,以幫助學生選擇有效的解題策略。故研究者希望透過圖示表徵策略教學建 立輕度智能障礙者對數學文字題的問題基模知識,利用此問題基模將題意進行 轉譯和整合,進而擬定計畫、正確解題。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