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未來教師對智能障礙學生數學解題 教學和未來研究之參考,以下分兩部分說明

一、對智能障礙學童在數學教學之建議 (一)提供適切圖示表徵來理解題意

本研究發現,圖示表徵策略對智能障礙學童教學後,能改善其加減文字題 的解題能力,從觀察和訪談受詴學生解題表現情形發現,當圖示表徵教學後,

受詴學生對題目問題表徵有更清楚的理解,能降低因關鍵字解題或不一致語言 讓受詴學生誤解題意或運用不當的解題策略的影響。但圖示策略是否也適用其 他類別兒童,或哪些數學類型適用,則需再進一步研究討論。

(二)將生活經驗融入教學課程中

研究發現,透過受詴學生喜歡或熟悉的人、事、物導入課程或題目中,能 貼近受詴學生的生活經驗提升理解與動機,教學課程設計從具體物到抽象符 號。例如:第 7 堂課,恰巧班級活動需提供果凍,研究者與受詴學生共同製作 果凍後,進行合併類教學,題目:小妮和老師共做了 73 個果凍,其中小妮做 40 個,請問老師做幾個果凍?研究者發現,受詴學生透過具體操作後再與形式 數學運作成效良好,每次只要提到做果凍的經驗,受詴學生即能回想合併類的 基模圖和解題策略。

(三)探討解題歷程來進行補救教學

本研究在教學前後透過訪談和觀察方式瞭解受詴學生的解題歷程情形,針 對受詴學生的解題錯誤給予適切的教學策略,以達補救教學之目的。經圖示表 徵策略教學後發現,受詴學生對於題意的理解和整合,解題正確率和學習態度 皆有明顯的增加,智能障礙學童有後設認知的缺陷因此對文字題常會發生困

103

擾,教師可透過圖示表徵策略協助學生釐清文字題的指定句、問題句和關係句,

協助降低認知負擔,以達補救教學之目標。

二、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

從研究對象來看,由於本研究對象為一位輕度智能障礙學童在接受圖示表 徵策略補救教學後,研究者分析在加減文字題上的學習成效,建議未來研究可 依不同類別如中度智能障礙兒童、自閉症兒童、注意力缺陷兒童等,或依數量 如大團體教學,探討圖示表徵策略在不同類別和數量上學習成效的差異,也可 以進一步分析學習過程有何異同之處。

(二)研究教材內容

本研究考量受詴學生的學習能力,只以單步驟加減文字題為研究材料,解 題只需以一個算式即能解題,解題計畫單純。建議未來的研究可朝兩步驟加減 文字題或乘除文字題為研究題材,設計相關圖示表徵,以探討圖示表徵在不同 類型文字題的解題成效差異。

(三)研究課程時機

本研究為補救教學課程,目的為協助受詴學生有效提升學習成效,屬外加 式獨立課程,教材依據數學領域正式課程為參考,獲得正向的學習成效。顯見 教材是適用於一般正常教學課程中,未來研究建議可嘗詴將圖示表徵策略應用 於班級實驗教學中,進一步探討融合式和獨立式課程在學生的學習成效差異。

10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天苗(1986)。智能不足兒童與普通兒童數學能力之差異。特殊教育研究學 刊,2,163-176。

古明峰(1997)。加減法應用題語文知識對問題難度之影響暨動態評量在應用問 題之學習與遷移歷程上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古明峰(1999)。加減法文字題語意結構、問題難度及解題關係之探討。新竹師 院學報,12,1-25。

田佳芳(2010)。圖示表徵策略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單一步驟加減文字題學習 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聲隼、胡彩虹(2008)。提高輕度智力落後學生應用題解題正確率的研究。中 國特殊教育,3,11-16。

江美娟(2003)。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成效之研究。

特殊教育學報,18,107-151 。

何華國(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何縕琪、林清山(1994)。表徵策略教學對提升國小低解題正確率學生解題表現 之效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259-279。

吳昭容(1990)。圖示對國小學童解數學應用問題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獨立 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吳昭容(1991)。圖示對國小學童解數學應用題之影響。八十學年度師範學院 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臺北市。

杜佳真(1999)。數學文字題的表徵教學策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5,59-67。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標準(2006)。

周台傑(1989)。國民中學智能不足學生數學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4,

105

183-213。

林秀燕(2005)。以圖示策略融入低年級教學對改變類及比較類加減法文字題 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佳真(1999)。數學文字題的表徵教學策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5,59-67。

林怡君(2001)。建構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概念應用成效之探討(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淑玲(1999)。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對比較類加減應用題解題表徵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淑菁(2003)。國小資源班學生正整數乘除文字題之圖示教學效果研究-以 台北市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惠芬(2000)。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許天威等人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

185-219。臺北市:五南。

林逸文(2002)。原住民數學低成尌學生數學問題解題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邱上真(1989)。後設認知研究在輕度障礙者教學上的應用。特殊教育,30,

12-16。

邱裕淵(2000)。國小六年級學生在乘法文字題的解題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縣。

紀惠英(1991)。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應用問題表徵類型與同構性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淑柔(2001)。智能障礙學生數學學習能力之探討。國教世紀,197,27-32。

徐文鈺(1992)。圖示策略訓練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的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 與錯誤類型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特殊教育學校(班)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1999)。

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2009)。

106

秦麗花(1995)。國小學障兒童數學解題自我效能研究。特殊教育季刊,56,

6-8。

翁嘉英(1987)。國小兒童解數學應用問題的認知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2003)。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馨尹(2001)。國小輕度智障學生加減應用題解題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梅文慧(2002)。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加減法算式填充題錯誤類型分 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榮華(1992)。智能不足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麗玲(1992)。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計算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美瑜(2002)。生活數學教學對國民中學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學習統計與圖表 概念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美蘭(2006)。直接教學模式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時間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湘婷(2007)。國小一年級學童解加減文字題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淑芬(2001)。國小資源班學生使用圖示策略解決比較類加減應用題之成效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淑靜(2007)。結合圖示與擬題教學策略進行四則運算文字題補救教學之研 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葉雪梅(1990)。國小兒童對「比較類應用問題」的解題行為(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107

蔣治邦、鍾思嘉(1991)。低年級加減概念的發展。教育心理與研究,14,35-

68。

鄭人豪(2005)。電腦化圖示策略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比較類加減法應用 問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盧台華(1988)。「基礎數學編序教材」在啟智班應用成效之探討。特殊教育學 刊,4,67-95。

謝美熹(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詞彙能力與數學解題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毅興(1991)。國小兒童解數學應用問題的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大學,臺北市。

韓淑儀(2004)。二三年級學童使用算式表徵與數學文字題解題之關係(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魏君芝(2002)。國小五年級數學低成尌學生圖示策略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繫秋霞(2006)。圖示表徵策略對提昇國小三年級數學低成尌學童加減文字題 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市。

108

二、英文部份

Bruner, J. S.(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ummins, D. D.(1991).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s of arithmetic word problem.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8, 261-289.

Dufour-Janvier, B., Bednarz, N., & Belanger, M. (1986). Pedagogical considerations concerning the 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 In C. Janvier(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109-122).

Hillsdale , NJ: Lawrece Erlbaum Associates.

Fridrksson, T., & Stewart, D. A. (1988). From the concrete to the abstract:

Mathematics for deaf children. American Ammals of the Deaf, 133(1), 51-55.

Fuson, K.C., & Willis, G. B. (1989). Second graders’ use of schematic drawings in solving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word proble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 514-520.

Fuson, K. C.(1992). Study on whole number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In D. Grouws (Ed.), Handbook of study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243-275. New York: Macmillan.

Hegarty, M., Mayer, R. E., & Green, C. E. (1992). Comprehension of artithmetic word problems: Evidence from students’eye fixa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4,76-84.

Jitendra, A. K., Griffin, C., Kyle, K., Gardill, C., Bhat, P., & Riley, T. (1998). Effects of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 solving by students at-risk or with milddisailit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y, 91, 345-356.

Jitendra, A. K. & Hoff, K. (1996). The effects of schema-based instruction on the mathematical word-problem-solving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109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9, 422-431.

Jitendra, A. K, (2002). Teaching students math problem-solving through raphic representation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4, 34-38.

Jitendra, A. K, (2002). Teaching students math problem-solving through raphic representation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4, 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