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核武安全觀念

第二節 古典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的核武安全觀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新古典現實主義結合了古典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的論述,亦即國家層次的 外交決策與國際體系權力結構。其承認國際權力結構對國家行為有重大影響,但 此一影響並非自發性的,尚須透過國家決策的傳達轉換,故決策者的認知、抑或 國家層次的決策過程將會產生作用。質言之,新古典現實主義試圖將國內政治因 素納入國際政治的權力運作考量。49

據此觀之,新古典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體系結構、以及國內政治的進程共同塑 造了國家行為,其互動邏輯為「相對實力分布(自變數)→國內因素制約與精英認 知(中介變數)→外交政策產出(因變數)。」50新古典現實主義透過引入領導者、菁 英、官僚結構等中介變數,將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加以聯繫,其解釋了何以同一 體系內的國家,在面對相似的外部環境時,會實行不同的外交政策,亦能說明何 以同一國家會在不同歷史時期採行不同的外交政策。

本研究之研究主體為歐巴馬政府的核武安全政策,當前國際體系的權力分配 並未改變,但美國卻在核武削減方面轉趨積極,進而提出無核武世界的概念,新 現實主義難以解釋此種情況,此外,外交決策分析亦非新現實主義所著重的研究 主題,是以本篇研究試圖透過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檢驗決策者與國內因素對歐 巴馬核武政策的影響力,藉此對美國的核武政策變遷取得合理的解釋。

第二節 古典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的核武安全觀念

核子武器的出現,改變了國家間傳統的權力評估方式,,本節將探討古典現 實主義以及新現實主義理論對核子武器所造成的影響、以及核不擴散的看法。在 核武議題方面,現實主義學派並沒有將其獨立出一個理論加以探討,是以本研究 試圖整理化約現實主義學者的相關研究,並且融合現實主義之邏輯,以呈現現實 主義學派的核武安全觀念。具體而言,現實主義透過權力與國家利益的角度來檢 視核武,將核不擴散視為執行國家安全與國家政策的工具,現實主義學派對於核 不擴散秉持務實的考量,一方面反對全面廢除核武,但並不反對裁減核武,要求

49 鄭端耀,「搶救權力平衡理論」,收於包宗和主編,國際關係理論(台北市:五南,2011 年)。

頁 73。

50 Steven E. Lobell, Norrin M. Ripsman and Jeffrey W. Taliaferro, “Introduction: Neoclassical realism, the State, and Foreign Policy,” op. cit., p. 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美國採取必要的政治與外交手段,以防治核子武器的擴散。51雖然反對全面廢核 的概念似背離了歐巴馬本身的無核武世界方針,但綜觀歐巴馬政府的政策實踐,

則當前的核武實踐則與現實主義的核武概念相符(包括國家安全與相對權力考 量),新古典現實主義承襲了現實主義學派的核武觀念,但亦著重於外交政策的 範疇,有利了解各層次對於核武政策的影響。透過華茲的制衡假設、以及新古典 現實主義資源汲取的論述,有利解釋國家的核武政策走向。誠如本章第一節所 述,內部制衡包括增加自身經濟能力、增加軍事實力、發展明智策略(clever strategy),而外部制衡則以強化、或擴大自身同盟作為手段,或試圖弱化與限縮 對手國的同盟。若結合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論述,可發現就短期而言,強國具有較 強的能力去汲取或動員國內資源,是以在回應外在威脅方面,具有較大的彈性來 進行制衡,相對的,較弱的國家可選擇的制衡方案則較為匱乏,故更加倚賴結盟 策略。故強國主要著重於內部制衡,弱國則以外部制衡作為政策主軸,此外,國 內與決策者層次亦可能影響到國家資源汲取的能力,進而對國家核武政策的選擇 產生影響。

一、古典現實主義的核武觀念

1945 年,美國在日本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從而開啟了核武時代,核武 的毀滅性對國際關係產生了重大衝擊,過去國家只需具備較多的傳統武器,即可 取得軍事優勢,進而獲得較大的權力,但核武只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數量就足以 摧毀軍事目標,甚至整個國家,故核武國家無須極力增加核武的數量,就能夠對 其他國家產生威脅,核武數量的增加不必然等於國家權力的增加,故也因此影響 了現實主義的權力觀。以下章節將簡述核武對國家權力的影響,以及現實主義對 核武管制的看法。

(一)核子武器對國家權力的影響

51 鄭端耀,國際不擴散建制運作與發展:毀滅性武器擴散與國際安全對策,前引書,頁 31-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對古典現實主義學者而言,其論述焦點著重於權力的取得與競逐,核子武器 的出現,為現實主義的國家權力概念帶來了重要的變遷,這是由於核子武器強大 的毀滅性所致。52

首先,核子武器數量的增加,有別於傳統武器,不必然會代表國家權力亦相 對增加。若一國所具備的核武實力,已經足以摧毀其欲毀滅之所有敵人目標時,

對此類國家而言,核子武器縱使持續增加數量,亦無法提升此等國家的國家權 力。特別是對兩個敵對的核武國家而言,若彼此皆具備第二擊打擊實力,形成相 互保證摧毀的局勢,則基於理性考量,現實主義傾向主張國家會限縮核武的數 量,以免衝突擴大造成核武戰爭,這是基於對核武毀滅性的恐懼所導致。

其次,核子武器必須與傳統武器配合,方能最大化國家權力。基於核子武器 的毀滅性,其所產生的結果是大規模的毀滅,因此核武可以做為威脅的工具,但 難以運用來合理進行戰爭。一國若僅具備大規模毀滅的核子武器,而缺乏其他武 裝,則難以憑藉自身的軍事取得多少政治權力,因為此種國家不具有其他軍事方 法可使他國依其意願行事。易言之,核子武器無法控制自身的軍事壓力,若被威 脅的國家亦具有核武,則兩項威脅將相互抵消,或迎來相互保證摧毀的局面。一 國若完全缺乏傳統武器,僅依賴核武來達成國家目標,則相較同時具備傳統武器 與核武的國家更為脆弱,因為核武可用以達成遏止戰爭之目的,傳統武器可用以 遂行普通的軍事目標,現實主義者在此點出了核武國家的一項矛盾:為了能夠使 用核武,一國必須將自身的核武實力,減至與傳統武器毀滅力差不多的程度。

故在國家權力方面,現實主義學者認為國家具備核武,並不必然就可最大化 國家權力,而仍需視國家自身所具備的傳統武裝實力而定,故在核子時代,傳統 武器並未因此而失去其重要性,反而更顯重要。

(二)核子武器的管制

而在核武管制方面,現實主義學者認為核武管制可獲得相當成效。因為無限 的核武競賽,不僅危及和平,亦違背國家理性。若核子武器的存量已經達到一定

52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Seventh Edition (Boston, Mass.: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6), pp. 134-1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程度的破壞力,則縱使持續儲存核子武器,也不具備太大的意義。53因為該國之 軍事力量已經無法再獲得提升。當敵對國家皆達到此種核武狀態,則兩者便出現 了一項共同的利益,亦即管制核武,藉此穩定核武競賽的產生,冷戰時期的美國 與蘇聯,即合乎此種假設。54故在此等前提之下,國家可能相互協議、或自我限 縮核子實力,但此種行動並非基於國際和平或睦誼,而是政治權力考量下的產物。

摩根索認為在武器管制方面,傳統武器的成效有限,但在核武方面則能獲得 一定程度的功效。其表示傳統武器的數量以及佈署,皆與國家彼此的權力分配具 有直接聯繫,基於有關國家皆在追求軍力優勢的情況,要徹底解決軍事競爭,必 須所有重大政治問題皆獲得解決,只要造成軍備競賽的政治起源繼續存在,則裁 軍或傳統武器管制的成效注定不彰,基於現實主義人性本惡、以及利益競逐的基 本假設,國家無法完全信任他國,亦無法不去進行國家權力的競逐,是以軍備競 爭的態勢目前依然會持續下去。

相對而言,核子武器則是因為競爭國家在核武的能力上已臻飽和,再持續下 去只會有害,因此雙方皆在削減上具有共同利益,故國家較容易針對核武進行管 制。但核武管制的成功須以核子武器的技術不變為條件,如此國家才能放心停止 核武競爭,是以主要核子國家皆同意訂立大氣或海洋的核子禁試條約,因為此類 試驗難以獲得技術的長足進步。但現實主義者亦指出,基於技術不變的理由,核 武的管制可能是有限、且具暫時性的,與傳統武器相同,只要軍事競賽的動機持 續存在,則全面的裁軍就不可能達成,武器管制也會十分脆弱。

故由現實主義邏輯來理解核子武器,可發現核武質量的增加並不一定等同於 國家權力的增加,核武的管制是基於國家自身安全,只要能夠確保相互保證摧毀 的能力,則核武數量的增加就不具多少意義,故國家會試圖削減過多的核子武 器,以避免錯覺或誤判造成核武危機的爆發。但古典現實主義方面並未針對核武 對和平的影響多所著墨,而是關注核武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聯,新現實主義則進 一步闡述了核武對於國際和平的影響力。

53 此處所謂破壞力的程度,指的是一國所具備的核子彈頭數量以及載具,足以將未來敵人的軍

事設施、工業與人口中心毀滅多次,亦即核武能力無論是阻止敵人之攻擊、抑或進行核子行動,

皆已達到軍事潛力的極限。

54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op. cit., pp.

54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op. cit.,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