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美國歐巴馬政府核武安全政策之研究: 以新古典現實主義角度進行分析(2009-2012)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美國歐巴馬政府核武安全政策之研究: 以新古典現實主義角度進行分析(2009-2012)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政 治 大 美國歐巴馬政府核武安全政策之研究: 立 ‧. ‧ 國. 學. 以新古典現實主義角度進行分析(2009-2012). sit. y. Nat. n. er. io. 指導老師:盧業中 博士 al v i n Ch engchi U. 研究生:徐劭昀 民國 102 年 7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摘要 歐巴馬於 2009 上任時,即開始宣揚「無核武世界」(world nuclear weapons) 之理念,呼籲各國在核不擴散與廢除核武方面進行合作,並且積極與俄國洽簽《新 戰略武器削減條約》(New START),朝向無核武世界的目標邁進,但在無核武世 界此一理想願景的背後,歐巴馬的核武政策依然蘊含了現實主義的思維,本研究 試圖結合層次分析與新古典現實主義之資源汲取(source-extractive)概念,檢視歐 巴馬政府的核武安全政策、據此理解歐巴馬政府核武政策的形成,以及影響歐巴 馬核武政策的關鍵因素。本研究先針對國際層次與非國際層次(參議院、民意、 以及歐巴馬個人認知)分析歐巴馬之核武政策,其次將資源汲取模型套用至歐巴 馬政府之核武政策實踐,藉此了解歐巴馬核武政策的發展,以及各層次之間的互 動對歐巴馬核武政策造成的影響。. 政 治 大. 本研究由理論角度分析歐巴馬政府之核武安全政策,由體系層次觀之,冷戰 結束之後,美國的安全威脅由原先的蘇聯轉變為多行為者與多層次的威脅,亦使 美國傾向拉攏俄國合作以解決核不擴散問題;在國家層次方面,由於歐巴馬強調. 立. ‧ 國. 學. 其政策上的正當性與國際法的制約,故參議院對於《全面核子禁試條約》批准與 否對歐巴馬的核武政策有重大影響;此外,當前民意支持美國核武削減措施,但. ‧. 亦深恐廢除核武會危及美國國家安全,故如何令民眾支持其核武政策,以便汲取 社會資源,亦為歐巴馬政府考量的重要因素;最後從個人層次觀之,歐巴馬是美 國第一個倡導無核武世界概念的總統,而其多邊協商、尋求國際法為其政策背書 的態度,亦影響了核武政策的走向,但亦由於參議院與民意的制約,使歐巴馬必 須在政策上進行調整,以便從國內社會汲取更多資源,實踐其核武政策之目標, 參議院與民意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視,也使得歐巴馬的核武政策依然具有現實主義 的制衡色彩,包括強調與俄國的相對實力、建構歐洲的飛彈防禦網、以及不排除 以軍事行動制止流氓國家的核武發展等。.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詞:歐巴馬、美國核武政策、新古典現實主義、資源汲取模型.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檢閱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1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23. 第二章. 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核武安全觀念 ................................25. 第一節. 現實主義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 25. 第二節. 古典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的核武安全觀念 ........................... 37. 第三節. 新古典現實主義核武安全觀念之演變與特色 ........................... 48. 政 治 大 小結 ............................................................................................... 52 立. y. 小結 ............................................................................................... 87. 以新古典現實主義分析歐巴馬核武政策 ....................87. io. 第四章. Nat. 第四節. 歐巴馬政府的核武安全政策(2009-2012) ................................... 75. sit. 第三節. 後冷戰時期的美國核武安全政策(1989-2009) ........................... 69. ‧. 第二節. 冷戰時期的美國核武安全政策(1945-1989) ............................... 55. n. al. er. 第一節. 美國核武政策的發展與演變 ........................................55. 學. 第三章. ‧ 國. 第四節. i n U. v. 第一節. 國際層次分析 ............................................................................... 90. 第二節. 非國際層次的分析─參議院、民意與決策者 ............................ 97. 第三節. 理論檢證:新古典現實主義下的歐巴馬核武政策 ................. 112. 第四節. 小結 ............................................................................................. 119. 第五章. 結論 ..............................................................................121. 參考書目. ……………………………………………………….131. Ch. engchi. i.

(6) 圖目錄 一- 1 新古典現實主義「資源汲取」國家模型 ................................. 19 三- 1 1945-1998 年歷屆總統支持度年平均 ........................................ 62 四- 1 美國維持核武的重要性 ........................................................... 107 四- 2 歐巴馬核武政策模型 ............................................................... 114. 立. 政 治 大. 學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圖 圖 圖 圖. Ch. engchi. ii. i n U. v.

(7) 表目錄 表 表 表 表 表. 一- 1 一- 2 三- 1 三- 2 三- 3. 學界對無核武世界構想之辯論 ................................................. 11 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內涵 ......................................................... 14 冷戰時期的美國核武政策 ......................................................... 68 後冷戰時期的美國核武政策 ..................................................... 74 《戰略武器削減條約》、《戰略攻擊武器削減條約》、與《新戰 略武器削減條約》的上限規定.................................................. 78 表 四- 1 對美國重要利益的威脅層級 ................................................... 103. 表 表 表 表 表. 四- 2 四- 3 四- 4 四- 5 四- 6. 防止核子武器擴散的重要性 ................................................... 104 美國大眾對於禁止全世界進行核試之條約的觀感 ............... 105 哪個國家是美國當前最大的敵人。 ....................................... 105 美國使用核武的時機 ............................................................... 107 全球放棄核武的可欲性與可行性 ........................................... 10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自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於 2009 年上任以來,美國政府在國家安 全政策的基調即產生了些許轉變。美國國防部於 2010 年發布《四年期國防檢討 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簡稱 QDR),其中揭櫫美國目前的四 點國防戰略目標:於當前戰爭中勝出、預防與嚇阻衝突、在擊敗敵人以及應付. 政 治 大 武器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簡稱 WMD), 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蓋茨 立. 各種狀況方面做好準備、以及維繫與強化志願役部隊。1特別是在大規模毀滅性 2. ‧ 國. 學. (Robert Gates)據此提出美國對 WMD 的六點目標:3. (一)建立「(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銷毀特聯合特遣部隊指揮部」(Joint Task. ‧. Force Elimination Headquarters),藉以計畫、訓練以及執行大規模毀滅性武. sit. y. Nat. 器的削減行動;. n. al. er. io. (二)研究非傳統戰劑(nontraditional agents)的反制措施以及防衛手段; (三)提升核子鑑識(nuclear forensics)能力;. Ch. engchi. (四)確保易受攻擊的核子原料之安全;. i n U. v. (五)擴展「削減生物武器威脅」計畫;以及 (六)發展新的驗證技術。. 1.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Nuclear Posture Review Report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10), pp. 10-12. 2 此處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指的是核子武器、生物細菌武器以及化學武器,或稱「核生化武器」 (Nuclear, Biological, Chemical Weapon ,NBC Weapon)。因其具備了敵我不分、毀滅性、以及廣 泛性,且能夠對人類安全及生命產生嚴重的後遺症,故世界各國針對大規模毀滅性制定了一系列 的條約規定,包括 1975 年生效的《禁止生物武器公約》(Biological Weapons Convention,簡稱 BWC),1997 年生效的《禁止化學武器公約》(Convention on the Banning of Chemical Weapons, 簡稱 CWC),以及 1996 年由聯合國通過之《全面核子禁試條約》(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等,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生產、試驗、貯存以及銷毀等行為賦予國際法上的拘束力。 3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Nuclear Posture Review Report, op. cit., p. 14. 1.

(10) 此外,除了歐巴馬本人曾於 2009 年於捷克首都布拉格針對核武議題發表演 說,倡導「無核武世界」(world without nuclear weapons)之概念4之外,美國國防 部於 2010 年提交《核子態勢評估報告》(Nuclear Posture Review Report,NPR), 亦為歐巴馬的主張進行了背書,序言中列舉了美國當前對核子武器的主要目 標: (一)預防核子擴散以及核子恐怖主義; (二)降低核子武器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角色比重; (三)在削減核子武力層面維持戰略嚇阻(deterrence)以及穩定;. 政 治 大 (五)維繫一個安全、可靠且有效的核武軍火庫(nuclear arsenal)。 立. (四)強化區域嚇阻,並且再次確保美國的同伴與盟友對美國的信心; 5. ‧ 國. 學. 由此可理解到美國政府對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削減、以及反擴散的決 心,其中又以核武的管制為其關注焦點。美國亦在《核子態勢評估報告》中承諾. ‧. 不再進行核子試驗、不再製造新核彈頭,並逐步裁撤現有核彈頭,並且保證不. y. Nat. 以核武攻擊參與《全面核子禁試條約》(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 io. sit. CTBT)的國家,62010 年,美俄兩國洽簽美俄《削減及限制戰略攻擊性武器條約》. n. al. er. (簡稱新戰略武器削減條約,New START),實踐了美國在《核子態勢評估報告》. i n U. v. 中的核武裁減政策。7同年於華府舉行核子安全高峰會(Nuclear Security. Ch. engchi. Summit),目的在於確保核子原料安全無虞,以及避免核子武器為恐怖份子所 得。凡此皆能看出歐巴馬政府對於核武管制、削減戰略的重視。 歐巴馬「無核武世界」的構想亦在國際間、以及學術界引發許多討論。舉例 4. 2009 年 4 月 5 日,歐巴馬在捷克布拉格發表了「無核武世界」的演講,其內容(僅節錄):「我 在此堅定且清楚表示,美國的任務在於追求一個沒有核武的和平與安全世界。這並非一個天真的 想法,此項目標需要耐心以及堅持,或許沒有辦法盡速的在我的生命中達成。但我們現在必須忽 視那些認為世界無法改變的聲浪。我們必須堅信『沒錯,我們作得到。』譯自“Obama Prague Speech On Nuclear Weapons,” The Huffington Post,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09/04/05/obama-prague-speech-on-nu_n_183219.html> (April 5, 2009). 5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Nuclear Posture Review Report, op. cit., p. iii. 6 Ibid., pp. 38-39. 7 條約內容規定,美俄兩國須將核子彈頭數量限制在 1550 枚以下,較 2002 年的舊約減少 30%, 此外並將飛機發射台以及轟炸機的數量削減至 800 架、裁減飛彈發射器一半數量,以及建立監督 機構,確保核子武器的削減。 2.

(11) 而言,2009 年 4 月,美國《時代》(TIME) 雜誌副總編拉納薩爾(Romesh Ratnesar) 便與美國前國務卿舒茲(George Shultz)、前國防部長裴利(William Perry)、前參 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納恩(Sam Nunn),以及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針對歐巴馬在布拉格的演說、以及核武削減進程進行討論。其中, 裴利同意無核武世界此一構想,但主張此方案要由美俄兩國出面領導各國推 行,戈巴契夫亦表示,世界當前的核武裁減過程已經趨緩,因為「核武俱樂部」 (The Nuclear Club)的會員們已經忘了身為反擴散條約(Non-Proliferation Treaty)締 約國的義務。此項進程應該要有全世界國家的參與,而不只有美俄兩國。8換言 之,與會成員基本認同歐巴馬對無核武世界的構想,但亦主張必須透過其他國 家的協助與同意,方能順利達成此一目標。. 政 治 大. 歐巴馬為了達成無核武世界的目標,而進行的一連串核武削減動作亦非全. 立. 然順遂,仍有反對意見產生。以美國國內而言,共和黨參議員凱爾(Jon Kyl)即. 學. ‧ 國. 一再對歐巴馬的核武裁減政策表示反對,認為歐巴馬與俄國所簽訂的核武與飛 彈防衛計畫只是基於「不想冒犯俄國」的理由,批評政府為了己身無核武世界的. ‧. 欲望,而「竄改」(rewrite)了美國的嚇阻政策。凱爾亦指出,美國目前的核武政. y. Nat. 策會進一步引發全球性的衝突,因為美國的核子嚇阻力量將會被其他擁有核武. io. sit. 能力的國家所抵銷,更糟的情況是隨著更多的國家擁有核武裝置,世界上任何. al. er. 一項衝突都可能成為「一觸即發」(hair-trigger)的核武事件。9. n. v i n Ch 相較於小布希時期的政府,歐巴馬政府在核武削減的態度上顯得積極許 engchi U 多,但急促的削減亦使得抵制的聲浪開始出現,美國接下來的核武政策走向亦 成為學界討論的重點。本研究擬採用新古典現實主義(Neoclassical Realism)途 徑,對歐巴馬的核武安全政策進行分析,並且探討國際、國內以及決策者等因 素對此一政策的影響力。.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透過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角度進行外交決策分析,藉以釐. 8. 對話內容請參閱 Romesh Ratnesar, “Gorbachev, Schultz, Nunn, Perry Urge a Nuclear-Free World,” Time Magazine, April 22, 2009. 9 凱爾的主張請參閱 John T. Bennett, “Sen. Kyl: Obama’s goal for nuclear weapon-free world is 'loopy',” The Hill, April 12, 2011. 3.

(12) 清下列幾個問題: (一)從歐巴馬的無核武世界構想,以及其屢次呼籲與北韓進行和平談話觀 之,其所展現的是理想主義的思維,但美國所進行的核武政策在某些方面卻與 理想主義背道而馳,10是以本文希望能夠藉由檢視決策產出的過程,來判斷何 者為影響美國核武安全政策的決定性因素。 (二)在蘇聯於 1991 年解體之後,美國可說成為了世界上的單一霸權,具有 主宰性的地位。既然如此,美國何須進行核武談判以限縮己身實力?此舉是否 符合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 身為美國最高元首,歐巴馬自身的認知與思維對美國的核武政策有著主要. 政 治 大. 的影響力,但國內層次、以及體系因素亦勢必會對美國的核武政策產生影響,. 立. 故本研究希冀能透過新古典現實主義各項層次來進行研究,藉此得出影響歐巴. 第二節. ‧. ‧ 國. 解。. 學. 馬決策產出的幾項重要變數,以期為美國此一時期的核武政策獲得更深入的理. 文獻檢閱. y. Nat. er. io. al. sit. 一、無核武世界的構想與設計. 無核武世界的構想並非歐巴馬首創,其源流可追溯至 1946 年,美國駐原子. n. v i n Ch 能委員會代表所提出的「巴魯赫計畫」(Baruch 於此計畫中,美國建 U e n g c h i Plan), 議全面禁止世界各國生產、發展核子能力,但為蘇聯所反對。其後亦陸續有核 11. 武削減以及禁試的主張產生。1993 年,羅特布拉特(Joseph Rotblat)編著《無核武 世界:是否可取?是否可行?》(Nuclear-Weapon-Free World: Desirable? Feasible?) 一書,針對無核武世界的可行性提供了詳細的闡釋。12. 10. 如《核子態勢評估報告》在美國未來的核子削減進程中,明確指出「俄國的核武能力將是影 響美國未來在削減核武的速度、以及數量方面的重要因素。」顯示美國依然重視與他國的相對實 力差距,屬現實主義(realism)的思維。請參閱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Nuclear Posture Review Report, op. cit., p. xi. 11 此項計畫由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指定白宮顧問伯納德‧巴魯赫(Bernard Baruch)向 聯合國提出,故命名為巴魯赫計畫。 12 此書從科學以及科技的角度為出發點,針對核子驗證措施進行研究,藉此分析無核武世界的 可行性。請參閱 Joseph Rotblat, Nuclear-Weapon-Free World: Desirable? Feasible? (Colorado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3). 4.

(13) 1995 年,位於美國華府的史汀生中心 (The Stimson Center). 13. 發布一份名為. 《演進中的美國核子態勢》(An Evolving U.S. Nuclear Posture)的報告,其中闡述 了達成無核武世界的四個階段:階段一,美俄雙方必須減少「相互保證摧毀」 (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簡稱 MAD)對彼此關係的比重,此外,雙方應協商 將彼此的核彈頭限制在約 2000 枚以下;階段二,在核武擁有國間建立穩定且友 好的關係,降低核子嚇阻的需求度,並且將每一國家的核彈頭削減至幾百枚; 階段三,將核武擁有國的核彈頭數量削減至數十枚。要達成此一目標,必須在 國家間建立國際安全的新原則以及機制。第四階段,亦即無核武世界階段,欲 成就此一階段不需要建立一個世界政府,但國家們必須想出一個替代方案以因 應大規模暴力的威脅、維護己之安全、以及拓展國家利益。14. 政 治 大. 而在 1996 年,澳洲的「坎培拉委員會」(Canberra Commission)亦提出《坎. 立. 培拉委員會核武削減報告》(Report of the Canberra Commission on the Elimination. ‧ 國. 學. of Nuclear Weapons),將無核武的進程分為「立即步驟」以及「強化步驟」,循 序漸進達成無核武的目標。立即步驟的階段為解除核武警戒、將核彈頭從載具. ‧. 中移除、結束非戰略核子武器的部署、結束核子試驗、美俄針對日後的核武削. y. Nat. 減計畫進行談判、以及在擁有核武的國家間建立互惠協定,使締約國對無核武. io. sit. 國家「不先使用」或「不使用」核武進行攻擊。至於更進一步的強化步驟則有採. n. al. er. 取行動避免之後的水平核子擴散(horizontal proliferation)、針對無核武世界發展. i n U. v. 驗證協定、停止生產用於引爆核武目的之易裂變原料(fissile material)。15. Ch. engchi. 從上述發展可理解,無核武世界的構想並非僅為初步草案,而早已經歷了 許多討論,2007 至 2008 年間,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以及前 述之舒茲、裴利與納恩四人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上針對無核武. 13. 史汀生中心於 1989 年成立,是一個非營利、非黨派的組織,透過結合嚴謹與廣泛的分析,致 力於提升國際和平與安全。此中心的主要工作在於強化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制度、建立區域安全、 削減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以及跨國性威脅。 14 詳細內容請參閱“An Evolving U.S. Nuclear Posture,”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http://www.stimson.org/images/uploads/research-pdfs/Report19.pdf> (December 11, 1995). 15 請參閱“Report of the Canberra Commiss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Canberra Commission, <http://www.dfat.gov.au/publications/security/canberra-commission-report/CCREPORT.PDF> (August, 1996). 5.

(14) 世界的概念發表文章,亦象徵此一議題獲得國際間重大關注。16. 二、無核武世界構想之辯論 在歐巴馬開始實踐其無核武世界構想,並與俄國簽訂新的核武削減條約之 後,學界對此項議題的討論更趨鼎盛,無核武世界的爭論核心主要圍繞在兩項 議題,亦即無核武世界的「可行性」以及其「對國際安全的影響」,無核武世界 的支持者認為此構想十分可行,並且對國際安全有正面影響,反對者則認為無 核武世界只是空想,並且可能對國際安全帶來負面效應,惟須特別留意的是,無 核武世界的支持者多半認為無核武世界可帶來國際安全,但相對的,反對無核武 世界的學者雖然認為無核武世界無法成功,但亦不否定核武削減的必要與可能性. 政 治 大. (此點將於第二章加以說明),以下針對兩派之論點分別闡釋如下。. 立. (一)無核武世界的可行性. ‧ 國. 學. 1. 無核武世界無法達成. ‧. 此派主張偏向於現實主義思維,強調對他國的不信任、以及國家間彼此欺 詐(cheat)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之下,無核武世界不可能成功。17此外,此派學. y. Nat. sit. 者亦強調國家最主要的目標在於國家生存,而核子武器的取得將能成為國家確. n. al. er. io. 保生存的最佳利器,故國家不會放棄核武,特別是若敵對國家已取得核子武. i n U. v. 器,則該國勢必也會積極尋求取得核武,如伊朗之於以色列、巴基斯坦之於印. Ch. engchi. 度、俄國之於美國,皆為此說法之明證。如馬林伯斯(Miguel Marin-Bosch)認為 此一政策不太可能實現。首先,其主因在於其他核武國家未必會跟隨美國的腳 步,而放棄己身的核武政策,並可能為了維持本國的生存而秘密生產核武。其 次,此政策在美國國內亦可能招致反對團體掣肘,特別是對極力維繫核武現狀. 16. 四人之對談請參閱 George P. Shultz, William J. Perry, Henry A. Kissinger and Sam Nunn, “Toward a Nuclear – Free World,” Wall Street Journal, January 15, 2008. 17 雖然現實主義有許多分支,但其基本假設亦可歸納為以下數點:一、國家是國際政治最重要 的行為者;二、無政府狀態下,由於缺乏一個國際權威進行管理,故國家只能透過自助維護己身 利益;三、國家會試圖最大化自身權力與安全;四、為了獲得權力與安全,國家會傾向於理性決 策;五、在國際政治中,國家會傾向以威脅或武力來達成目的;六、多數的現實主義者相信國際 體系,特別是國家間的權力分配,是影響國際政治與外交最重要的因素。請參閱 Michael E. Brown, Sean M. Lynn-Jones and Steven E. Miller eds., The perils of anarchy: contemporary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5), p. ix. 6.

(15) (status-quo)的團體而言,保持核武能力絕對是必要的。18佛格森(Charles D. Ferguson)亦持有相同態度,認為日本、南韓、以及其他無核武的北約國家之所 以不試圖發展核武,是因為美國的核武能力為其提供了可信度高的核子保護 傘,若其無法繼續維持或取得核子保護傘,這些國家就可能傾向取得或是研發 核武能力。19 縱上所述,無核武世界無法達成有以下三點主要因素。首先,小國會試圖 取得核武以鞏固自身安全。其次,核武本身具備了體積小、易於移動藏匿的優 點,即使是加入核武削減條約的國家,亦有可能會「作弊」而持續製造核武,其 他國家易基於他國可能作弊的原因,亦不願信守削減承諾。第三,原先獲得大 國核子保護傘的國家,若缺乏可信度高的核武保護傘,則可能傾向於發展或取. 政 治 大. 得核武,是以要達成無核武世界的機會微乎其微。. 立. 2. 無核武世界能夠達成. ‧ 國. 學. 此說則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美國現任總統歐巴馬、前國防部長裴. ‧. 利、以及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羅特布拉特(Joseph Rotblat)等人皆支持此一論點。 學者維克斯(Jennifer Weeks)主張一旦超級強權進行主要的核武裁減,則可能使. y. Nat. sit. 其他國家一起加入裁減進程。若軍火庫向零限縮,則所有國家將會接受更深入. n. al. er. io. 的審查與監控,以證明他們遵守自身承諾。20世界安全研究所(World Security. i n U. v. Institute)所長布萊爾(Bruce Blair)認為,居住在一個無核武世界是所有國家的國. Ch. engchi. 家利益,且此種想法已獲得全世界的廣大支持。布萊爾提到目前已有 188 個國 家簽署了《核不擴散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NPT),且多數國家自 1970 年代開始即放棄了秘密核武計畫,包括南韓、巴西、 阿根廷、台灣、南非、甚至是近年的利比亞。21換言之,其認為無核武世界已 經成為世界的主要趨勢,但仍需要實踐一連串的步驟,方能達成此一目標。 學者牛涅克(Gotz Neuneck)表示,如果兩個主要核武強權能夠達到其削減至 18. Miguel Marin-Bosch, “A Nuclear-Weapons-Free World─Is It Achievable?,” UN Chronicle, Vol. 46, No. 1/2(2009), p. 40. 19 Charles D. Ferguson, “The Long Road to Zero,” Foreign Affairs, Vol. 89, No. 1(2010), p. 89. 20 Jennifer Weeks, “Nuclear Disarmament,” in CQ Press eds., Issues for debate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 selections from Washington, D.C. : CQ Press (Washington, D.C.: CQ Press, 2010), pp. 52-53. 21 Joseph Cirincione, Bomb Scare :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Nuclear Weapo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126-127. 7.

(16) 500-1000 個核彈頭的目標,其他核武國家就會接著進行其後的削減,並分攤核 武裁減的比例。接著將能進一步實行多邊談判議題,像是處理核彈頭的措施、 防衛措施的改善、條約履行的檢驗等。最後一步則將制定所有核武國家皆參與 的無核武世界條約,亦即全面捨棄核武的生產、取得、以及佈署。美國目前正 在領導此項進程,但即使美國是全世界最強悍的軍事強權,無核武世界的成功 依然需要其他友好國家、組織、以及專家們的合作。22此派學者對無核武世界 的前景抱持著樂觀的態度,相信國家之間最終將能透過合作來達成此一目標。 (二)對國際安全之影響 至於無核武世界對國際安全之影響,其所探討的核心議題即在於核武是否. 政 治 大 同無核武世界的構想,至於悲觀論者則表示核武會危害國際政治的穩定,是以 立 對國際安全有益,樂觀論者認為核武的存在有助於國際安全的穩定,是以不贊. 應該實行無核武世界,以杜絕核子武器所帶來的傷害,以下將分別針對核武樂. ‧ 國. 學. 觀論以及核武悲觀論之主張加以論述。. ‧. 1. 核武悲觀論:此說主張核武的存在會危害國際安全,是以應該要實踐無 核武世界的理念。此說認為核子武器會對國際安全帶來負面的效應,是以應該. y. Nat. sit. 要全面銷毀並不再生產核武。此派學者從核武擴散帶來的危險性為出發點進行. n. al. er. io. 論述,除了認為新生核武國家帶來的風險性外,還強調核武擴散與「恐怖主義」. i n U. 互相結合帶來的後患,故積極提倡全面禁絕核武。. Ch. engchi. v. 此說學者如卡普爾(Paul Kapur)主張無核武世界可以避免讓恐怖份子取得核 武。23特別是對美國而言,自 911 事件後,美國即將打擊恐怖主義視為基本政策 方針之一,故防止核武流入恐怖份子手上對美國而言至關重要。史丹佛國際安 全暨合作中心主任薩根(Scott D. Sagan)支持此構想,認為無核武可避免核子武 器落入恐怖份子之手,24薩根復強調,對於許多狂熱恐怖份子,深信是上帝或. 22. GÖ TZ NEUNECK, “Globalizing Nuclear Zero. Is a World without Nuclear Weapons Really Attainable?,” Journal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 Trends, No. 4(2009), pp. 61-62 23 卡普爾認為恐怖份子動用核武有兩項先決條件。首先,恐怖份子具備取得以及使用核武的能 力,其次,恐怖份子具有使用及擁有核武的意願。請參閱 Paul Kapur, “Deterring Nuclear Terrorists,” in T.V. Paul, Patrick M. Morgan and James J. Wirtz eds., Complex Deterrence-Strategy in the Global Age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pp.109-110. 24 Scott D. Sagan and Kenneth N. Waltz, “Toward a Nuclear-Weapons-Free World,” Daedalus, Vol. 138, No. 4(2009), pp. 140-152. 8.

(17) 上天要其進行大屠殺的個人或團體而言,嚇阻戰略要成功十分困難,他們視大 規模毀滅為目標,而不會為此感到恐懼,是以報復性的嚇阻效果不大,故首要 之務在於不讓此類恐怖分子取得核武或任何材料。25學者洛加德(Sverre Lodgaard)進一步指出,恐怖份子追求核子武器的目的並非只用於嚇阻,而可能 使用核武進行攻擊。26有別於國家間的戰爭,恐怖主義的特質在於其可能以無 辜的平民作為攻擊對象,以試圖在群眾間製造恐懼,要求行政當局接受其目 標,為了達到目的,恐怖份子可能不擇手段,故使用核武器攻擊的可能性遠大 於國家,此外,敵對國家可能透過談判、仲裁、調停等方式解決爭端,但與恐 怖份子之間的交涉較缺乏彈性,有時難以達到恐怖份子的要求,故比起國家 間,恐怖份子與國家的衝突可能更容易造成一觸即發的危機。. 政 治 大. 而若有國家取得核武,成為新生核武國家,此派學者亦不認為能夠獲得安. 立. 全,相反的可能會面臨更大的風險,此風險主要並非來自於它國的核武攻擊,. 學. 明:27. ‧. ‧ 國. 而是基於自身國家內的「意外」性質所造成的危機,薩根在此舉了五項理由說. 首先,有些新生核武國家缺乏製造完整安全裝置的財政資源,是以貧窮國. Nat. sit. y. 家的核武可能十分簡陋,並且隨時可能造成危險。. n. al. er. io. 其次,核武擴散的不透明本質造成核武安全問題的惡化。諸如以色列、南. i n U. v. 非、巴基斯坦等國都是如此,但基於此種性質,這些國家無法對安全措施實行 徹底的檢驗監督。. Ch. engchi. 第三,在擁有核武的初期,「緊密連結」(tight-coupling)的問題可能更加嚴 重。有別於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的距離較遠,未來可能是潛在核武對手的伊朗與 伊拉克、印度與巴基斯坦、北韓與南韓在尚未成為核武對手之前,基於地理的 鄰接性,雙方對於危機的反應時間十分緊迫,若其成為新生核武國家,則在政 策判斷就只有非常小的容錯程度。 第四,新生核武國家的領導人可能會因為擔心來自敵方的「斬首攻擊」 25. Scott D. Sagan and Kenneth N. Waltz, 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 A Debat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5), p. 161. 26 Sverre Lodgaard, “The Great Debate,” National Interest, No. 109(Sep/Oct 2010), pp. 88-91. 27 Scott D. Sagan and Kenneth N. Waltz, 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 A Debate, op. cit., pp. 77-83. 9.

(18) (decapitation attack)(針對核心領導者的攻擊),而將動用核武的能力授權給較低 階的指揮官,而這會造成意外爆發核武戰爭的風險提升。 最後,新生核武國家可能具有嚴重的政治或社會騷亂,而使得意外性核武 事故或是非授權核武攻擊的可能性提高。舉例而言,若新生核武國家爆發內 戰,交戰方不慎誤擊核武基地,則就可能造成重大傷亡。 綜上所述,核武悲觀論者從恐怖份子以及新生核武國家的風險為出發點, 認為核武的存在對國際安全有不利影響,是以支持無核武世界之理想。 2. 核武樂觀論:此派學者認為核武的存在能夠帶來安全,換句話說,其認 為無核武世界的實踐反而對於國際安全不利,易造成國際政治的騷亂與衝突。. 政 治 大. 現實主義理論巨擘華茲(Kenneth N. Waltz)即為此說之提倡者,其主張因為核子. 立. 時代(nuclear era)的來臨,主要強權國間將不會有軍事衝突發生。28如華茲以冷. ‧ 國. 學. 戰期間美蘇未爆發全面戰爭為例,主張核武能夠減少戰爭。29學者邁斯奇塔 (Bruce Bueno de Mesquita)與萊克(William Riker)亦同意此種說法,並支持「選擇. ‧. 性」(selective)的核武擴散,認為若無核武國家受到核武的國家威脅,則應該讓 核武擴散至無核武的國家,當國家彼此皆擁有核武,則雙邊衝突轉變為核武戰. y. Nat. sit. 爭的機率將趨近於零。30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亦曾主張核武是極有用. n. al. er. io. 的嚇阻工具,認為若烏克蘭與德國皆成為核武國家,則這個世界將能夠更加安. i n U. v. 全,因為他國無法完全確保其他國家的安全,是以利用核武自保方為最佳選. Ch. engchi. 擇。31米爾斯海默以烏克蘭為例,認為烏克蘭取得核武能確保其與俄國之間保 持和平關係,因為烏克蘭本身並沒有辦法以常規武器與核武國家的俄國相抗 衡,而亦沒有其他國家可以為烏克蘭提供延伸性的安全保障(縱使美國也不 行),故核子武器是最能夠有效嚇阻俄國侵略的工具。32在德國方面,艾弗拉 (Stephen Van Evera)認為美國不該阻止德國發展核武,若德國決定要成為核武強 權,則美國不該加以反對,因為德國已經證明了它自己具有的責任,並且具備. 28. Ibid., pp. 91-94. Ibid., pp. 92-93. 30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and William H. Riker, “An Assessment of the Merits of Selective Nuclear Proliferation,”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26, No. 2(1982), p.283. 31 請參閱 John J. Mearsheimer, “The Case for a Ukrainian Nuclear Deterrent,”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3(1993), pp. 51. 32 Ibid., pp. 50-51. 10 29.

(19) 了足夠的資源來發展嚇阻力量,以讓己身安全不受意外或是恐怖主義的威脅。 故美國要做的應該是主動去控管、安排核武的擴散。33換言之,艾弗拉亦為選 擇性擴散的提倡者。克雷費爾德(Martin van Creveld)則以中東地區為例,主張在 此地區核武擴散有助於穩定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衝突。34上述學者之主張可 歸結為一個結論:基於核子武器的產生,使得戰爭的代價變得十分高昂,故若 敵對的兩個國家皆擁有核武,則國家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就會降低。35是以 核武樂觀論者反對全面銷毀核子武器,由於核子武器能夠帶來國際安全,實踐 無核武世界可能反而對國際安全造成負面影響。. 立1. 透過主要強國領導達成. 可行. ‧ 國. 學. 2. 全體社會的共同利益 3. 國際政治的趨勢. io. n. al. Ch.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彙整. engchi. y. Nat. 核武樂觀論. 1. 核武對嚇阻的可信度 2. 核武可提高戰爭成本 3. 核武可強化國家自保效 益. ‧. 1. 核武恐怖主義的危險性 2. 新生核武國家的風險性. 核武悲觀論 對國際安 全之影響. Joseph Rotblat Jennifer Weeks Bruce Blair Gotz Neuneck Scott D. Sagan Paul Kapur Sverre Lodgaard Kenneth N. Waltz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William Riker John Mearsheimer Stephen Van Evera Martin van Creveld. sit. 可行性. 政 治 大. er. 探討議題. 表 一- 1 學界對無核武世界構想之辯論 核心概念 主要論點 代表人物 1. 難以排除欺詐的可能性 Kenneth N. Waltz Miguel Marin-Bosch 不可行 2. 小國本身的生存考量 Charles D. Ferguson 3. 國際體系的自助原則. i n U. v. 在無核武世界的議題上,兩派主張由於偏重的角度有異,故得出的結論亦 大相逕庭,支持者由反恐的觀念切入,反對者則以歷史實踐為主軸論述,雙方 的主張皆有其道理,至於對錯則需要時間來證明。但此二種論點皆有其不足之 處,以下先由支持無核武世界之論點說明: (一)輕視國家對安全的顧慮:此派學者對於國家的安全考量過於樂觀,亦 33. Stephen Van Evera, “Primed for Peace: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5, No. 3(1990), p. 54. 34 請參閱 Martin van Creveld, Nuclear proliferation and the future of conflict (New York: Free Press, 1993). 35 Scott D. Sagan and Kenneth N. Waltz, 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 A Debate, op. cit., p. 47. 11.

(20) 即縱使有大國出面領導,小國亦可能擔心己身的國家安全,而未必願意合作以停 止研發或是製造核武,依據新現實主義的主張,國家最重要的利益在於國家安 全,在無政府狀態下,國家只能以自助來獲得安全,故國家更可能基於安全顧慮 而不會輕言放棄核武。 (二)缺乏具體規劃:此處之具體規劃,指的是如何在小國失去核子保護傘 後,大國該以何種手段繼續確保嚇阻能力。無可否認的,核武儘管有著令人懼 怕的毀滅性,但亦基於此種特性,才使得嚇阻戰略具有莫大成效,故若無法具 體提出有效的保護方案,小國勢必難以同意此一構想。 (三)難以排除欺詐的可能性:此派學者希冀透過全球國家合作以達成無核. 政 治 大 證技術,但亦無法確保驗證絕對精確,而在無法根除欺詐可能性的情況,各國 立 武世界之目標,但要如何避免欺詐的可能性,依然未有定論。縱使持續研發驗. 容易彼此懷疑,而無法配合無核武的目標。. ‧ 國. 學. 至於反對無核武世界構想的論點亦有些許缺陷:. ‧. (一)過度誇大核武的嚇阻效用:薩根認為華茲的說法過於樂觀,並舉 1999. sit. y. Nat. 年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卡吉爾戰爭(Kargil War)為例,主張就是由於 1998 年,巴基. io. er. 斯坦進行核子試驗,才會有 1999 年的戰事發生。36此外,亦無法保證核武國家 真的不會動用核武,目前世界僅有八個國家擁有核武,37北韓則對外宣稱已具. n. al. Ch. i n U. v. 備核武實力,是以核武國家之間的互動實踐依然甚少,故核武的嚇阻功效依然需. engchi. 要更長的時間與更多的國家實踐來加以證明。. (二)低估恐怖份子的危險性:此派學者低估了恐怖份子擁有核武後所帶來 的後果,在核武大國如美、俄國都無法確保核武管理安全的情況之下,該如何 確保核武不落入恐怖份子手上,此派學者亦未能提出具體建議解決此項問題。 (三)過度強調理性假設:如華茲與其他核武樂觀論者所假設,基於理性考. 36. Ibid., p. 89. 依據《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之統計資料,目前確定擁有核武的國 家有美國、俄國、英國、法國、中國、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八國。此外,北韓則對外宣稱已 具有核武實力,但其數量與投射能力依然尚未確認。請參閱 Robert S. Norris and Hans M. Kristensen, “Global Nuclear Weapons Inventories, 1945-2010,” 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Vol. 66, No. 4(2010), p. 82. 12 37.

(21) 量,核武國家不會發生戰爭,但誠如薩根所述,其不應將理性國家應該(should) 怎麼做與現實國家將會(will)怎麼做混為一談,38外交政策中存在著許多誤判情 勢的因素,但核武政策若有所誤判,就可能釀成極大的災害,對於擁有核武的 非理性決策者該如何因應,無核武世界的反對者亦未能妥善說明。 目前在無核武世界的可行性、以及對國際安全影響之議題上依然未有定 論,但無可否認,目前世界的核武數量確實呈現遞減的趨勢,然而,目前依然 有許多國家正持續進行核武的研發,伊朗與北韓的核武問題對美國的無核武政 策是一大考驗,至於無核武世界的構想是出於道德與和平考量、抑或只是美國 國家利益的包裝,則仍有待進一步的討論。. 三、新古典現實主義. 立. 政 治 大. 本研究擬採用「新古典現實主義」(Neoclassical Realism)作為分析歐巴馬政. ‧ 國. 學. 府核武安全政策的理論途徑。新古典現實主義為羅斯(Gideon Rose)於 1990 年代 所提出,39是因應冷戰結束後,新現實主義40(Neo-Realism)的解釋力不足而生,. ‧. 其目的在於維繫現實主義(realism)主張以及補充新現實主義的不足。羅斯參考. y. Nat. 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施威勒(Randall Schweller)、沃爾弗斯(William. io. sit. Wohlforth)、以及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等人的著作,創造出了「新古典現實. n. al. er. 主義」一詞。脫胎於新現實主義,這些學者強調無政府狀態下國際體系、相對權. i n U. v. 力分配、以及普遍不確定的重要性。但在體系因素之外,這些學者亦強調國內. Ch. engchi. 與決策者因素(非體系因素)會對體系帶來影響,換言之,這些學者將體系以外 的因素視為中介變數(如國家結構、領袖的認知、以及對相對實力的估算等)。41 新古典現實主義者認為要實際評估其他國家的權力以及意圖十分困難,因 為決策者因素與國內因素會對國際體系的制約產生影響。當外在環境轉變,領 袖的推斷與認知會抑制及時與客觀的政策回應。當領袖在設計與執行大戰略 38. Scott D. Sagan and Kenneth N. Waltz, 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 A Debate, op. cit., p. 84. Gideon Rose,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 World Politics, Vol. 51, No. 1(1998), pp. 144-172. 40 或稱結構現實主義(Structural Realism),此理論從體系層次出發,強調國際體系結構對國家的 影響力,為冷戰時期探討國際關係的主要理論,代表學者為 Kenneth N. Waltz。 41 Steven E. Lobell, Norrin M. Ripsman and Jeffrey W. Taliaferro, “Introduction: Neoclassical Realism, the State, and Foreign Policy,” in Steven E. Lobell, Norrin M. Ripsman and Jeffrey W. Taliaferro eds., Neoclassical Realism, the State,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5-7. 13 39.

(22) 時,一方面必須回應外在環境,另一方面則必須從國內社會汲取與動員資源, 透過既有的國內制度進行,並且還要維繫主要利益相關者的支持。但若從長期 來看,若建制(regime)或領袖無法持續回應系統動機(system incentive),就會使 其國家暴露於極大的生存危機。因此,國際體系可能會社會化國家,使國家一 再的適當回應己身之限制。42是以新古典現實主義並沒有捨棄體系因素對國家 產生的制約,體系依然是影響國家外交政策的要素。 新古典現實主義者強調「資源汲取」(source-extractive)的概念,認為國家運 用社會資源的能力會影響國家的外交政策,舉例而言,柯慶生主張美中兩國在 冷戰初期的敵意,是毛澤東與杜魯門政府試圖運用社會資源以維護國家安全所 造成的非刻意結果。札卡利亞亦從此一角度著眼,認為美國在 19 世紀未能成為. 政 治 大. 強權,是由於美國聯邦政府在資源汲取與動員的能力較弱之故,因此縱使美國. 立. 在人口與經濟實力有巨大成長,美國在 19 世紀晚期的崛起依舊因此而拖緩。43. ‧ 國. 學. 新古典現實主義的目的在於亦為建立外交政策之理論,而非國家間進行互 動的體系理論。新古典現實主義以新現實主義的一項基本假設做為出發,即國. ‧. 際體系結構以及其對國家政策選擇的制約,並且依舊以政治的衝突本質以及相. sit. 一- 2 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內涵 主要論點 1. 風險平衡理論(balance of risk) 2. 權力分配受到國內以及決策 者因素制約 3. 國家行為不一定取決於權 力、亦可能受到自身國家目標 影響 4. 國際權力的分配仍然是決定 國家外交政策的核心要素. n. al. 代表學者 Jeffrey Taliaferro Gideon Rose Fareed Zakaria William Wohlforth Randall Schweller. er. 表 核心概念 強調權力 對外交政 策的影響. io. 理論層次 體系+國家+ 個人層次. y. Nat. 對權力分配的重要性作為出發點。44茲整理新古典現實主義之特點如下:. Ch. n U engchi. iv.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由於新現實主義過度強調結構因素,因此在無法預測冷戰終結、亦無法解 釋國際權力分配的情況等因素下面臨了學界的挑戰,是以新古典現實主義改採 42 43 44. Ibid., p. 7. Ibid., p. 6. Ibid., p. 19. 14.

(23) 納多層次分析,除了引用新現實主義的體系因素之外,亦納入國內以及決策者 的因素,以試圖完整分析國家決策的產出。與所有的現實主義學派相同,新古 典現實主義仍然以權力作為分析外交政策行為的基礎,但亦主張權力是透過決 策者與國內政治的「承接傳送」,方能發揮其對外交政策的影響力。45其主要論 點可分述如下: (一)風險平衡理論 此理論脫胎自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的概念,將決策者的認知納 入考量。誠如學者塔列菲洛(Jeffrey W. Taliaferro)所主張,若決策者確定有所獲 利,則傾向於迴避風險;但若決策者評估其可能受到損失,則會傾向於承受風. 政 治 大 是以若情勢渾沌不明,則大國可能反而從事更具風險的行為,以期望能夠藉此 立 險而採取決策。這種損失可能是有形的物質權力,亦可能是無形的聲望地位。. 回收成本。46. ‧ 國. 學. (二)權力分配受到國內以及決策者因素制約. ‧. 一般而言,當國家相對權力增加,其對外能力也會相對增加,但權力的影. sit. y. Nat. 響力受到兩點限制,首先,若國內因素如政府體制、官員素養、人民智識等亦. io. er. 會影響國家權力的轉化,而可能使國家無法自由運用其權力在國際事務之上。 其次,由於外交政策是由決策者所制定,是以決策者本身對國際權力的認知、. n. al. Ch. 誤判亦會對外交政策造成影響。47. engchi. i n U. v. (三)國家行為不一定取決於權力、亦可能受到自身國家目標影響 除了國內因素以及決策者因素之外,國家目標亦可能影響國家的對外行 為,並因此採取不同的外交政策。有些國家傾向滿足現狀、有些國家反之;有 些國家面對強大的對手會採取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政策、有些則採取扈從. 45.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問題與研究,第 44 卷第 1 期(2005 年 1、2 月), 頁 125。 46 Jeffrey W. Taliaferro, Balancing Risks: Great Power Intervention in the Peripher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33-35. 47 Aaron L. Friedberg, The Elusive Balance: Power and Perceptions During the Cold War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280-284. 15.

(24) (bandwagoning)政策依附大國。48 (四)國際權力的分配仍然是決定國家外交政策的核心要素 此點乃承襲新現實主義而來,但有別於新現實主義強調體系的權力分配, 新古典現實主義更強調的是國家的相對權力,特別是與自身有關的國家的權 力,故國家間的互動關係亦為新古典現實主義之研究重點之一。49 (五)國家動員或汲取資源的能力會影響國家的外交決策產出 新古典現實主義將單位層次亦列入理論中探討,重新檢索國家層次在現實 主義理論中所扮演的角色,主張國家汲取或動員資源的能力會影響國家的對外. 治 政 大 在現實主義學派中,新古典現實主義較能夠解釋國家透過內部制衡(internal 立 balancing)策略,以適應國際環境變遷的情況。與古典現實主義相同,新古典現. 行為。此一概念將於本章研究途徑一節中詳述。. ‧ 國. 學. 實主義預測國家權力會產生變化,但同於新現實主義,新古典現實主義依舊強 調國際體系對於形塑國家行為扮演著重要角色。故其目的並非挑戰新現實主義. ‧. 理論,乃在於闡釋體系變數如何與單位層次的中介變數相連結,據此解釋個別. sit. y. Nat. 國家的外交與國防政策變遷。是以體系因素,亦即外部脆弱性為國家政策的產. io. er. 出提供動機,而單位層次則影響了國家的政策選擇。50由此觀之,新古典現實 主義可以說吸納結合了古典現實主義、以及新現實主義的觀點。其以新現實主. n. al. Ch. i n U. v. 義的體系概念為基,且補充了新現實主義不足的個別國家外交政策之部分。由. engchi. 於本研究以歐巴馬政府核武政策為主題,屬於特定國家外交政策的範疇,故若 以新古典現實主義為途徑,更有助於理解歐巴馬政府之核武政策之內涵。.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擬採用「歷史文獻分析法」,此法是藉由蒐集與研究主題相關之歷史 文獻與資料,並加以分析整理,透過研究者的判斷來獲得研究成果與結論。本. 48. Randall L. Schweller, “Bandwagoning for Profi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1(1994), pp. 99-100. 49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前引文,頁 126。 50 Jeffrey W. Taliaferro, “State Building for Future Wars: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 Resource-Extractive State,” Security Studies, Vol. 15, No. 3(2006), p. 494. 16.

(25) 研究所欲採納之文獻可分為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第一手資料包括官方文 件、訪談或是個人演說,第二手資料則為書報雜誌、專書論文等資料。 在第一手資料方面,本研究將以歷年的官方文書及檔案、政府公布的報告 及數據、與民調機構如蓋洛普(Gallup)、皮優(PEW Research Center)所公布之民 意調查數據;第二手資料則以著名學者的專書、知名期刊如 Foreign Affairs、 World Politics、International Security 等來進行研究。 此外,為了強調研究的可信度,本研究將以第一手資料為主,亦即美國官方 所公佈之文件、領導人之演說、會談,與外國洽簽之國際條約文本等資料進行 分析。而在從理論途徑進行探討之時,將結合第二手資料,如著名學者之看. 政 治 大 合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權力、國家利益、風險平衡等假設,透過實徵證據與理論 立 法、學術專書、期刊等資料,以針對歐巴馬的核武安全政策進行分析,並且結. 的結合,為歐巴馬的核武政策提供正確與可靠的分析結果。. ‧ 國. 學. 二、研究途徑. ‧. 本研究欲採用層次分析法、結合新古典現實主義之「資源汲取」. Nat. sit. y. (source-extractive)模型作為分析途徑。之所以採用新古典現實主義途徑,其原因. io. er. 在於除體系因素之外,新古典現實主義亦重視決策者與國內因素的制約,並且將. al. 新現實主義所不重視的外交決策範疇重新納入討論。新現實主義強調體系對於國. n. v i n Ch 家行為的制約,但對於國家個別的外交政策則不甚重視,是以新現實主義難以解 engchi U 釋國家何以會在不同時期採取相同的外交政策,亦難以解釋在體系與主要國家威 脅未變的情況下,國家何以會在外交政策上產生轉變。基於歐巴馬政府政策與歷 來的美國核武政策相較,有相當程度的轉變,包括與俄國關係的重設、無核武世 界的方針、主動公布美國自身的核彈頭數量、以及強調國際合作與國際法的制約. 等等,由於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資源汲取模型能夠解釋國家在外交政策上的延續、 變遷或創新,故有利探討歐巴馬外交政策的形成與轉變。 雖然在政策實踐上,新自由制度主義(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有利解釋歐 巴馬政府強調國際合作與國際法制約的態度,新自由制度主義將核武視為國際社 會須共同面對的問題,認為在國際關係趨於相互依存的態勢下,核子擴散已成為 17.

(26) 國際安全的共同威脅,而須透過國際社會的成員共同處理。51此外,新自由制度 主義亦強調國際建制的建立,認為核不擴散建制具有持續性,不會因為國家關係 的惡化而輕易瓦解。52由上述觀點來看,故新自由制度主義似亦能解釋歐巴馬政 府的核武政策,但由於歐巴馬政府的核武政策依然蘊含了現實主義的思維,包括 對於相對權力的維繫、重視歐洲飛彈防禦佈署、強調美國只要核武國家依然存 在,就不會單方面削減核武的態度等等,美國歷來的核武實踐亦多為現實主義考 量,故從現實主義的邏輯來檢驗,在了解歐巴馬核武政策的變遷上較為有利,是 以本研究採納新古典現實主義作為分析途徑。 由層次分析、以及理論適用性的角度觀之,新古典現實主義結合了新現實 主義的體系觀點,並納入資源汲取的概念來解釋國家的外交決策,從不同的角. 政 治 大. 度切入探討,似較有利於解釋歐巴馬政府核武安全政策,故本論文以新古典現. 立. 實主義作為研究途徑。本研究採用華茲(Kenneth Waltz)所提出的三層次分析. 學. ‧ 國. 法,亦即將國際關係分為個人、國家、以及國際體系層次,以針對國家行為進 行解析。在體系層次方面,華茲依國家相對實力的差異,把國際體系分為許多. ‧. 「極」(pole),據此衍伸出多極、兩極、以及單極體系等,並且因此制約了國家. y. Nat. 行為。國家層次則指涉國家內部的利益團體、黨派、政體等國內政治結構層. al. er. io. sit. 次,至於個人層次則意指決策者本身認知、傾向、個性等對國家行為的影響。 身為結構現實主義的巨擘,華茲強調國際體系是影響國家行為的主因,對. n. v i n Ch 於其他層次則較不重視。華茲將國家層次視為「黑盒子」(black box),假設國家 engchi U 是單一且一致的行為者,縱使國家的相對實力有所差異,隨著時間發展,由於 無政府狀態的社會化效果,國家們在功能上將變得十分類似。53是以華茲認為 國際體系的制約超越了國家間彼此互動具有的差異。 但若純粹由華茲的理論出發,則難以妥善解釋歐巴馬政府的核武政策,其 原因在於結構現實主義與新古典現實主義所欲解釋的因變數有異,前者試圖解. 51. 鄭端耀,國際不擴散建制運作與發展:毀滅性武器擴散與國際安全對策(台北市:漢威,2000 年),頁 34-35。自由制度主義對核武的態度可另外參閱 Lawrence Freedman, “Great Powers, Vital Interests and Nuclear Weapons,” Survival, Vol. 36, No. 4(1994), pp. 36-52. 52 Joseph S. Nye, Jr., “Nuclear Learning and U.S.-Soviet Security Regi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1, No. 3(1987), p. 371. 53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ird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79), p. 118. 18.

(27) 釋國際體系的結果,後者則試圖解釋個別國家處於不同時期、或不同國家遭遇 類似的外在制約時外交政策的差異。54是以如欲探討單一國家的外交政策,則 新古典現實主義較為適切。基於國內因素亦為本研究探討之要素,故本研究在 層次分析之基礎上,輔以「資源汲取」模型加以探討,以補充體系結構層次之不 足。 新古典現實主義承認,沒有一個完美的「傳送帶」(transmission belt)能夠完 整將權力的相對分配、以及國家的對外行為相互連結。政治家、軍事領袖、以 及官僚會針對自我的認知、國家相對實力的權衡、以及他國實力的估測來進行 外交政策抉擇。是以由短期及中期觀之,不同國家的外交政策可能不是以相對 權力的評估做為政策選擇的基礎。55. 政 治 大 雖然新古典現實主義依循著新現實主義的主張,認為國際體系是決定國家 立. 行為的主因,但並沒有因此而忽視國家層次的重要性。新古典現實主義承認體. ‧ 國. 學. 系力量塑造了國家的國內進程,但相對的,國內因素進而制約了國家回應體系 環境的能力,換言之,新古典現實主義主張國內層次為體系結構條件之因變. ‧. 數。56並由此推導出「資源汲取」模型(圖一-1):. Nat. n. ‧相對權力分配 ‧攻守平衡 ‧地理位置. al. Ch. engchi. ‧國家制度 ‧國家推行的民族主 義 ‧國家或反國家的意 識形態. sit. 國家權力(中介變數) 此指國家可汲取或動 員資源的程度,取決 於:. 促進國家生存的適 合政策(因變數). er. io. 外在脆弱性的程度 (自變數). y. 圖 一- 1 新古典現實主義「資源汲取」國家模型. i n U. v. ‧模仿 ‧創新 ‧維持或強化既有 政策. 資料來源:Jeffrey W. Taliaferro, “State Building for Future Wars: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 Resource-Extractive State,” Security Studies, Vol. 15, No. 3(2006), p. 486. 54. Jeffrey W. Taliaferro, “State Building for Future Wars: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 Resource-Extractive State,” op. cit., p. 480. 55 Ibid., p. 485. 56 Ibid., p. 484. 19.

(28) 首先,新古典現實主義將外在威脅,或是脆弱程度作為因變數,這是基於 國家相對權力分配(包括體系或特定區域的權力)、軍事技術的攻守平衡、以及 國家地理位置所產生的結果。其次,國家權力(state power)為中介變數,此處的 權力指涉的是國家汲取或動員資源的相對能力,透過國家制度、民族主義、以 及意識形態等方面來判斷,國家因此而採行的外交政策,則為因變數。基於國 家相對實力的差距,國家可能會傾向於某些特定的外交政策,但由於國家本身 的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性,國家能夠汲取或動員的「資源」也會有所差異,是 以這將影響到國家本身的政策決定。如效仿他國、革新既有政策、或延續既有 戰略等。57 本研究之核心為歐巴馬第一任期之核武政策,若單從新現實主義的層次分. 政 治 大. 析概念檢視,恐較難解釋美國核武政策的調整變遷,故本研究試圖結合層次分. 立. 析與資源汲取之概念來加以探討,透過體系層次與其他層次的互動來進行檢. 學. ‧ 國. 視。在冷戰期間至今,美國的核武政策隨著國際環境變遷、國內團體的發聲、 總統自身的態度等因素而有所歧異,層次分析與資源汲取模型正可以解釋美國. ‧. 核武政策之調整。. Nat. sit. n. al. er. io. 因素:. y. 此外,本研究採用新古典現實主義作為主要的研究途徑,尚具有以下兩點. (一)其他理論解釋力的不足. Ch. engchi. i n U. v. 理想主義的道德與和平理念,就個人層次觀之,的確符合歐巴馬無核武世界 的戰略思維,但在美國的政策實踐方面,儘管美國一再聲稱要在核武數量上進行 削減,但仍持續研發新的核武技術。《核子態勢評估報告》中指出,美國將持續 保有「更新」核彈頭或運載系統的技術能力,以抵禦未來可能的問題或是安全環 境的惡化58。是以若從體系層次來檢視,則理想主義難以解釋歐巴馬政府此一政 策方針。 其次,如欲透過體系層次來檢視,則建構主義由規範、認同的角度出發,強 調認同的轉變會使國家彼此的互動轉變,似可解釋美國積極拉攏俄國的趨勢,但 57 58. Ibid., pp. 485-486.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Nuclear Posture Review Report, op. cit., p. 22. 20.

(29) 由俄國於 2009 年所發布之《2020 年前俄聯邦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觀之,俄國在 此份報告中,依然強調與美國間相對實力的維持,顯見俄國對美國之認同並沒 有顯著改變,兩者依然是競爭大於合作的態勢,故亦難以解釋美國大力推行核 武削減政策的原因。 故本研究試圖透過新古典現實主義作為分析途徑,除了現實主義的思維較符 合歐巴馬核武政策之實踐之外,其理論的分析層次較為完善、強調外交政策分 析,亦為本研究採納之因,茲說明如下。 (二)新古典現實主義所採用的分析層次較為完善 現實主義在國際關係學界中具有重大的影響力,並且隨著歷史演變以及國. 政 治 大. 家實踐、產生了不少變型,如結構現實主義、攻勢現實主義、守勢現實主義、. 立. 新古典現實主義等等。新古典現實主義自 1990 年代中期開始受到重視,其特點. ‧ 國. 學. 在於除體系因素之外,亦重視決策者與國內因素的重要性。其安全觀與守勢現 實主義相類、但亦重視外交決策的分析,其認為就長程而言,體系與權力的概. 面。. ‧. 念十分重要,但從短期目標來看,決策者與國內因素占了外交決策的重要層. sit. y. Nat. io. er. 由層次分析、以及理論適用性的角度觀之,新古典現實主義結合了新現實 主義的體系觀點,並納入資源汲取的概念來解釋國家的外交決策,從不同的角. n. al. Ch. i n U. v. 度切入探討,似較有利於解釋歐巴馬政府核武安全政策,故本論文以新古典現 實主義作為研究途徑。. engchi. 三、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主體在於歐巴馬政府的核武安全政策,透過新古典現實主義之途 徑,探討歐巴馬政府的核武政策產出過程,發掘美國理想主義倡議下的現實主義 思維,並且剖析各個層次對美國核武政策的影響力 。鑒於新古典現實主義之「資 源汲取模型」中,國家會基於外在脆弱性的強度、以及國家權力等因素來選擇仿 效、創新、或延續既有政策,而由歐巴馬政府的核武政策實踐觀之,歐巴馬的核 武政策亦有部分承襲、修正、或與歷來實踐不同之處,是以本研究除闡述新古典 21.

(30) 現實主義與歐巴馬政府核武政策的連結外,亦將述及美國政府歷來的核武政策, 以對歐巴馬的核武政策進行更深的理解。 歐巴馬於 2009 年上任,自其上任以來,推行無核化政策不遺餘力,亦使全 世界在核不擴散方面出現重大進展,基於歐巴馬第二任期尚未完結,本研究將時 間設定於歐巴馬第一任期結束,並且透過各層次的分析,來深入探討此段時期的 核武安全政策。. 四、研究架構 在第一章敘述研究動機、目的以及研究方法與架構後,第二章本研究將先. 政 治 大 安全觀念進行闡述,最後述及新古典現實主義在核武安全觀念上之演變及其特 立 從理論假設出發,先簡述現實主義學派之發展,其次針對現實主義學派之核武. 色,本章之主要目的在於闡明本研究所運用之理論,以利後續章節的案例分. ‧ 國. 學. 析。. ‧. 第三章則探討美國歷年核武安全政策之特色,本章將重點置於歷史回顧,. y. Nat. 此階段主要以冷戰時期作為分野,自 1945 年美國成功製造原子彈開始,至歐巴. sit. 馬第一任期結束,對美國歷來的核武政策做一回顧,而在本章末節,筆者試圖. n. al. er. io. 對歐巴馬政府與其他時期政府之核武政策進行比較,以第一手資料為優先,透. i n U. v. 過歐巴馬個人之演說、核武削減談判的流程、美國官方所出版的文件等,闡述. Ch. engchi. 歐巴馬政府的核武政策實踐,並將此時期與歷年的美國核武政策進行比較,以 了解此段時期與歷年核武政策之異同及發展趨勢。 第四章為理論分析,本研究將依據新古典現實主義之假設,從不同層次分 析歐巴馬的核武安全政策。首先,在國際層次,本研究將從美國與其他核武國 家的互動、反恐與核武政策間的關聯性來探討;其次在非國際層次方面,國內 層次將著重於官僚機構與總統之間的互動、以及美國國內的民意趨向;個人層 次則以歐巴馬個人的認知作為研究核心,最後分析層次之間的互動與連結,判 斷各項層次在美國核武政策產出時的重要性。 而在第五章結論方面,則綜合前述之資料以及理論分析,來回應本研究緒 論之研究問題,對美國核武安全政策的真意做出評述,並據此判斷美國立基於 22.

(31) 此一政策上的國家利益為何。本研究將透過現實主義的思維,從權力與國家利 益的角度檢驗美國的核武安全政策,並且對美國未來可能的核武政策發展進行 預測。.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限制可分為以下兩點: 一、研究文獻之限制 首先,歐巴馬由 2009 年執政至今,除了政府所公布的官方文件不多之外, 學者間對此項議題的比較分析亦較少。故筆者在進行研究時,難以大量引用數. 政 治 大. 據、抑或專家學者之意見、以增添論述之力度。. 立. 二、理論分析之限制. ‧ 國. 學. 新古典現實主義在分析層次上,雖然能夠跳脫以往現實主義的框架,而能 夠透過體系、決策者、與國家層次的互動來進行分析,但外交決策分析所牽涉. ‧. 的變數甚多,是以本研究無法將所有可能的變數逐一檢視,僅能根據三種層次. sit. y. Nat. 下的分析架構,推導出最關鍵的幾項變數來進行分析。此外,新古典現實主義. io. er. 本身尚未成為一項獨立的理論典範,而是經由新現實主義的架構進行延伸59, 但要將論述發展成理論典範,需要多位學者的討論以及激盪,亦須透過各種案. n. al. Ch. i n U. v. 例分析以進行驗證,此皆非筆者獨立所能完成,故本研究不試圖為新古典現實. engchi. 主義建立理論典範,而僅針對不同層次進行外交政策分析。. 59.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前引文,頁 132-133。 23.

(3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4. i n U. v.

(33) 第二章 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核武安全觀念 第一節. 現實主義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身為國際關係理論的主流理論之一,隨著國際體系的變遷,現實主義理論亦 遭受其他學者的質疑與挑戰,而為因應自身解釋力與預測性的不足,現實主義內 部的理論發展亦出現了分歧,但因其核心假設依舊與現實主義的假設相符,因此 依然被歸類在現實主義的範疇。現實主義的發展由摩根索(Hans Morgenthau)的古 典現實主義(Classical Realism)、華茲(Kenneth Waltz)的結構現實主義(Structural. 治 政 大 現實主義(NeoClassical Realism),皆有其各自的獨特論點。 立. Realism)、乃至於 1990 年代後出現的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與新古典. ‧ 國. 學. 一、現實主義的思想源流. 現實主義的思想脈絡源遠流長,依據學者瓦特(Stephen Walt)所主張,現實主. ‧. 義者的傳統思維承襲了許多著名思想家的概念,包括修昔底德(Thucydides)、馬. sit. y. Nat. 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霍布斯(Thomas Hobbes)、卡爾(E. H. Carr)、麥涅克. io. er. (Friedrich Meinecke) 以 及 摩 根 索 (Hans J. Morgenthau) 等 。 1 學 者 唐 納 利 (Jack Donnelly)則表示修昔底德、馬基維利以及霍布斯三者,被公認為最能完整解釋西. n. al. Ch. i n U. v. 方傳統政治理論中的現實主義的學者。2故以下亦由此三者之思想來闡述現實主 義的傳統思維。. engchi. (一)修昔底德(Thucydides) 現實主義的思想源流可追溯至公元前四百年,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羅奔尼撒 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此書詳實記載了西元前 431 年至 404 年,由雅典領導的提洛同盟、以及斯巴達領導的伯羅奔尼撒同盟間發生的戰事。 在修昔底德的時代,現實主義的幾項基本假定即已產生,並揭示於此書之中。首 先,國家(或城邦國家)是最重要的行動單元;其次,國家會競逐權力,並將其視. 1. Steven Walt, “The Enduring Relevance of the Realist Tradition,” in Ira Katznelson and Helen Milner eds., 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III (New York: W.W. Norton, 2002), p. 198. 2 Jack Donnelly 著,高德源譯,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台北:弘智,2007),頁 15。 25.

(34) 為目標或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最後,大體而言國家行為是理性的,故可用理性的 角度來全面理解國家行為。3修昔底德在書中表示,造成戰爭無可避免的原因, 在於雅典國家實力的成長,以及恐懼此項成長帶來後果的斯巴達。4依據其說法, 戰爭的原因在於權力平衡的轉移,以及為此感到恐懼的行為者。基於雅典的擴 張,斯巴達深恐其自身將失去位於希臘世界的領導地位,因此而採取反制措施, 亦即強化軍備與聯合同盟支持,雅典亦根據斯巴達的政策做出回應。此等說法正 如同今之軍備競賽、嚇阻、權力平衡、同盟、外交、以及強弱對比等概念。5由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書觀之,修昔底德所描述的古希臘世界,在涉及國家榮 譽、自利、同盟、國家能力以及權力估計的不確定等層面,與今之世界相合,在 國家行為、國家利益、以及國家道德等層面,皆與現實主義的觀點十分近似,也. 政 治 大. 因此修昔底德被西方國際關係學界認為是現實主義思想最早的源流。. 立. (二)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 ‧ 國. 學. 至於中世紀著名的義大利思想家馬基維利,其思想亦影響了現實主義的發 展。與修昔底德相同,馬基維利闡述了權力、權力平衡、同盟與反同盟、以及市. ‧. 民國家間的衝突原因,但對馬基維利而言,其主要關注的面相還是在於國家安. Nat. sit. y. 全。其認為國家的存續(意指君王的統治能力)是至高無上的,若是君王無法有效. al. er. io. 控制國家,則來自內部或外來的威脅就可能威脅到君王的地位。在馬基維利的著 作《君王論》(The Prince)中,其指出君王要如何獲得、維持以及拓展權力,而權. n. v i n C h 。馬基維利關注世界的「實然」而非「應 力的概念正是現實主義理論的核心源流 engchi U 然」,此點與卡爾的思想不謀而合,而這也是現代的政治理論學者將其歸類為現 6. 實主義者的原因。對其而言,道德規範與現實世界的政治不可混為一談,在這個 非關道德的世界中,只有權力以及權力政治的考量才是唯一的重要因素。馬基維 利亦對人性感到悲觀,認為人性是自私且利己的,此點亦與現實主義的假設相. 3. Robert O. Keohane, “Realism, Neorealism and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in Robert O. Keohane eds.,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7. 4 . Thucydides,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trans. by Rex Warner (Harmondsworth, England; Baltimore: Penguin Books, 1982), p. 49. 5 Paul R. Viotti and Mark V. Kaupp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2010), p. 46. 6 Ibid., p. 47. 26.

(35) 符。《君王論》一書不但徹底分析權力與政治家治國之道的關係,更主張「獲得 與維持權力」的重要性,7故亦被認為是現實主義思想的先驅之一。 (三)霍布斯(Thomas Hobbes) 除上述兩者外,17 世紀的政治哲學家霍布斯亦啟發了現實主義甚深。與馬 基維利相同,霍布斯亦對人性抱持著悲觀態度。8於其著作《巨靈論》(Leviathan) 中,霍布斯闡釋了其對人性、國家主權、以及國際秩序的看法。首先,霍布斯認 為人性是利己且自私的,霍布斯認為人性會使人們彼此互相離異、且易於互相侵 犯摧毀。其次,在國家主權方面,由於這個世界並沒有政府間的統治權威、或其 他社會結構,為了在這個競爭的世界中存續,則人們必須要將所有權力交給一個. 政 治 大 國會等),讓其運使權力以維持秩序。霍布斯強調鞏固國家主權,否則社會將陷 立. 「主權」(sovereign),或稱「巨靈」(Leviathan) (可以是國家權威、統治者、或是. 入蠻荒狀態。9最後,對國際秩序的看法,霍布斯認為因為缺乏共同權威之故,. ‧ 國. 學. 這個社會長時間處於所謂的戰爭狀態之中。戰爭並非單指「戰役」(war),人們 鬥爭(fighting)的行為亦包含在內,在這種情境之下,沒有所謂的公平或對錯,故. ‧. 人們會積極爭戰以求取利益或安全、榮譽。霍布斯不否認人類有合作的可能,但. Nat. sit. y. 主張合作是由於人類基於對死亡的恐懼、對舒適生活所需事物的慾求、以及努力. al. er. io. 獲取此種東西的慾望,是以人類想結束戰爭、訂立和平協定之因,主要仍是出於 自利以及對物質企求的想法,除非有世界政府產生,否則人類將持續處於戰爭狀. n. v i n Ch 態之中。霍布斯假設人皆生而平等,且在一個缺乏共同政府的環境下進行互動, engchi U 但受到彼此競爭、個人怯弱、以及追求榮耀等因素驅使,霍布斯為此下了一個結 論,亦即人類生活的自然狀態,乃是戰爭狀態。10綜觀霍布斯的思想概念,其對 人性的悲觀、無政府狀態的本質、以及國家行為等概念,皆充分表露出現實主義 者的思維,故亦可視為現實主義者的思想先驅。. 7. 江啟臣,「坎昆會議下的 WTO 角色:主要國際關係理論的詮釋」,政治科學論叢,第 23 期 (2005 年 3 月),頁 136。 8 此點與其人生背景有關,因霍布斯生於 1588 年的英國,除其出生時正遭逢西班牙與英國的海 軍對抗外,其人生經歷了 1640 年代的英國內戰,飽經戰禍的人生影響到霍布斯悲觀的人性與政 治觀點。也因此霍布斯曾表示:「恐懼與我是雙胞胎」(Fear and I were born twins)。 9 石之瑜,「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問題與研究,第 39 卷第 7 期(2000 年 7 月), 頁 42。 10 Jack Donnelly 著,高德源譯,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前引書,頁 15。 27.

數據

圖  四- 1  美國維持核武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吳佳勳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博士 葉長城 助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吳玉瑩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博士 陳逸潔 分析師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系博士生 林長慶

然而義國多年來經濟表現疲弱導致政府債台高築,2008 金融風暴後爆發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雖在初期對義國經濟 影響不深(2010 年及 2011

從經濟危機對義國政府之影響來看,自2009年年底即潛伏的歐債

為加入歐盟,土國長期以來執行與歐盟經貿市場調和政 策,歐盟亦成為土國最大外資來源、最大外銷市場。土 歐於

Ambedkar and Untouchability: Fighting the Indian Caste Syste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 p.121.. Christopher Jaffrelot,

Asia,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Racism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Canon, 1780–1830,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3) 等人 的 研 究。Garfield

復為落實政府醫療政策,共享醫療資源,結合健保制度改革,本 基金依據 99 年 7 月 14 日行政院院臺榮字第 0990039235

復為落實政府醫療政策,共享醫療資源,結合健保制度改革,本 基金依據 99 年 7 月 14 日行政院院臺榮字第 099003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