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核武安全觀念

第一節 現實主義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第二章 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核武安全觀念

第一節 現實主義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身為國際關係理論的主流理論之一,隨著國際體系的變遷,現實主義理論亦 遭受其他學者的質疑與挑戰,而為因應自身解釋力與預測性的不足,現實主義內 部的理論發展亦出現了分歧,但因其核心假設依舊與現實主義的假設相符,因此 依然被歸類在現實主義的範疇。現實主義的發展由摩根索(Hans Morgenthau)的古 典現實主義(Classical Realism)、華茲(Kenneth Waltz)的結構現實主義(Structural Realism)、乃至於 1990 年代後出現的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與新古典 現實主義(NeoClassical Realism),皆有其各自的獨特論點。

一、現實主義的思想源流

現實主義的思想脈絡源遠流長,依據學者瓦特(Stephen Walt)所主張,現實主 義者的傳統思維承襲了許多著名思想家的概念,包括修昔底德(Thucydides)、馬 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霍布斯(Thomas Hobbes)、卡爾(E. H. Carr)、麥涅克 (Friedrich Meinecke) 以 及 摩 根 索 (Hans J. Morgenthau) 等 。1學 者 唐 納 利 (Jack Donnelly)則表示修昔底德、馬基維利以及霍布斯三者,被公認為最能完整解釋西 方傳統政治理論中的現實主義的學者。2故以下亦由此三者之思想來闡述現實主 義的傳統思維。

(一)修昔底德(Thucydides)

現實主義的思想源流可追溯至公元前四百年,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羅奔尼撒 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此書詳實記載了西元前 431 年至 404 年,由雅典領導的提洛同盟、以及斯巴達領導的伯羅奔尼撒同盟間發生的戰事。

在修昔底德的時代,現實主義的幾項基本假定即已產生,並揭示於此書之中。首 先,國家(或城邦國家)是最重要的行動單元;其次,國家會競逐權力,並將其視

1 Steven Walt, “The Enduring Relevance of the Realist Tradition,” in Ira Katznelson and Helen Milner eds., 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III (New York: W.W. Norton, 2002), p. 198.

2 Jack Donnelly 著,高德源譯,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台北:弘智,2007),頁 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為目標或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最後,大體而言國家行為是理性的,故可用理性的 角度來全面理解國家行為。3修昔底德在書中表示,造成戰爭無可避免的原因,

在於雅典國家實力的成長,以及恐懼此項成長帶來後果的斯巴達。4依據其說法,

戰爭的原因在於權力平衡的轉移,以及為此感到恐懼的行為者。基於雅典的擴 張,斯巴達深恐其自身將失去位於希臘世界的領導地位,因此而採取反制措施,

亦即強化軍備與聯合同盟支持,雅典亦根據斯巴達的政策做出回應。此等說法正 如同今之軍備競賽、嚇阻、權力平衡、同盟、外交、以及強弱對比等概念。5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書觀之,修昔底德所描述的古希臘世界,在涉及國家榮 譽、自利、同盟、國家能力以及權力估計的不確定等層面,與今之世界相合,在 國家行為、國家利益、以及國家道德等層面,皆與現實主義的觀點十分近似,也 因此修昔底德被西方國際關係學界認為是現實主義思想最早的源流。

(二)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

至於中世紀著名的義大利思想家馬基維利,其思想亦影響了現實主義的發 展。與修昔底德相同,馬基維利闡述了權力、權力平衡、同盟與反同盟、以及市 民國家間的衝突原因,但對馬基維利而言,其主要關注的面相還是在於國家安 全。其認為國家的存續(意指君王的統治能力)是至高無上的,若是君王無法有效 控制國家,則來自內部或外來的威脅就可能威脅到君王的地位。在馬基維利的著 作《君王論》(The Prince)中,其指出君王要如何獲得、維持以及拓展權力,而權 力的概念正是現實主義理論的核心源流6。馬基維利關注世界的「實然」而非「應 然」,此點與卡爾的思想不謀而合,而這也是現代的政治理論學者將其歸類為現 實主義者的原因。對其而言,道德規範與現實世界的政治不可混為一談,在這個 非關道德的世界中,只有權力以及權力政治的考量才是唯一的重要因素。馬基維 利亦對人性感到悲觀,認為人性是自私且利己的,此點亦與現實主義的假設相

3 Robert O. Keohane, “Realism, Neorealism and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in Robert O. Keohane eds.,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7.

4. Thucydides,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trans. by Rex Warner (Harmondsworth, England;

Baltimore: Penguin Books, 1982), p. 49.

5 Paul R. Viotti and Mark V. Kaupp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2010), p. 46.

6 Ibid., p. 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符。《君王論》一書不但徹底分析權力與政治家治國之道的關係,更主張「獲得 與維持權力」的重要性,7故亦被認為是現實主義思想的先驅之一。

(三)霍布斯(Thomas Hobbes)

除上述兩者外,17 世紀的政治哲學家霍布斯亦啟發了現實主義甚深。與馬 基維利相同,霍布斯亦對人性抱持著悲觀態度。8於其著作《巨靈論》(Leviathan) 中,霍布斯闡釋了其對人性、國家主權、以及國際秩序的看法。首先,霍布斯認 為人性是利己且自私的,霍布斯認為人性會使人們彼此互相離異、且易於互相侵 犯摧毀。其次,在國家主權方面,由於這個世界並沒有政府間的統治權威、或其 他社會結構,為了在這個競爭的世界中存續,則人們必須要將所有權力交給一個

「主權」(sovereign),或稱「巨靈」(Leviathan) (可以是國家權威、統治者、或是 國會等),讓其運使權力以維持秩序。霍布斯強調鞏固國家主權,否則社會將陷 入蠻荒狀態。9最後,對國際秩序的看法,霍布斯認為因為缺乏共同權威之故,

這個社會長時間處於所謂的戰爭狀態之中。戰爭並非單指「戰役」(war),人們 鬥爭(fighting)的行為亦包含在內,在這種情境之下,沒有所謂的公平或對錯,故 人們會積極爭戰以求取利益或安全、榮譽。霍布斯不否認人類有合作的可能,但 主張合作是由於人類基於對死亡的恐懼、對舒適生活所需事物的慾求、以及努力 獲取此種東西的慾望,是以人類想結束戰爭、訂立和平協定之因,主要仍是出於 自利以及對物質企求的想法,除非有世界政府產生,否則人類將持續處於戰爭狀 態之中。霍布斯假設人皆生而平等,且在一個缺乏共同政府的環境下進行互動,

但受到彼此競爭、個人怯弱、以及追求榮耀等因素驅使,霍布斯為此下了一個結 論,亦即人類生活的自然狀態,乃是戰爭狀態。10綜觀霍布斯的思想概念,其對 人性的悲觀、無政府狀態的本質、以及國家行為等概念,皆充分表露出現實主義 者的思維,故亦可視為現實主義者的思想先驅。

7 江啟臣,「坎昆會議下的 WTO 角色:主要國際關係理論的詮釋」,政治科學論叢,第 23 期

(2005 年 3 月),頁 136。

8 此點與其人生背景有關,因霍布斯生於 1588 年的英國,除其出生時正遭逢西班牙與英國的海

軍對抗外,其人生經歷了 1640 年代的英國內戰,飽經戰禍的人生影響到霍布斯悲觀的人性與政 治觀點。也因此霍布斯曾表示:「恐懼與我是雙胞胎」(Fear and I were born twins)。

9 石之瑜,「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問題與研究,第 39 卷第 7 期(2000 年 7 月),

頁 42。

10 Jack Donnelly 著,高德源譯,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前引書,頁 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歸結而言,上述思想家的概念體現了現實主義的幾項核心假設:

1. 國家是理性的行為者。

2. 人性是自私的。

3. 國家會為了獲取權力或利益而互相爭鬥。

4. 戰爭無法避免,縱使國家合作也是出於自利之因。

5. 國家間的政治是權力政治。

由上述的論述觀之,可發現現實主義的思維源遠流長,雖然國際關係要到一 次世界大戰後,才逐漸發展為一項學門,但現實主義的思想傳統則受到了思想家 的長期薰陶,並逐步發展成為國際關係學門中的主流理論。隨著國際環境的變 遷,現實主義理論亦產生許多學派分岐,但基本假定仍十分一致

二、現實主義理論的發展

本章節將探討現實主義理論的學派發展,現實主義學派所發展出的理論十分 多元,本章不擬一一討論,而針對影響現實主義最為深遠的古典現實主義、與結 構現實主義進行闡述,並針對本研究所運用之理論途徑─新古典現實主義之相關 概念加以說明。

(一)古典現實主義的產生

而在 1648 年西伐利亞條約(Treaty of Westphalia) 11簽訂之後,政治現實主義 思維被國家普遍接受,特別是歐陸各國受其影響最深。12一直到一次世界大戰爆 發為止,權力政治、權力平衡、國家利益至上等現實主義的思維主導了國家之間 的互動。但現實主義的思維亦持續受到批評,特別是在英國與美國,政治現實主 義的理論基礎一再受到質疑,一次大戰的爆發正好助長了批評者的聲浪。是以在 一次大戰爆發之後,有別於現實主義,強調道德規範、制度且具有烏托邦色彩的 理想主義(idealism)興起,如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十四點和平計

11 在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 1618-1648)結束之後,歐洲各國簽訂西發利亞條約,此條 約最重要的影響在於確立國家主權的概念,主權的獨立及不容侵犯亦成為了國家來往的基本原 則。

12 Robert O. Keohane, “Realism, Neorealism and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op. cit., p. 8.

畫、國際聯盟的倡議、以及 1927 年的《凱洛格─白里安公約》(Kellogg-Briand Pact)13 等,皆反映出迥異於現實主義的思想。14此種思維在 19 世紀前業已產生,如康 德(Immanuel Kant)在 1795 年所提出的永久和平論(Zum Ewigen Frieden),即闡述 了國家追求永久和平的義務以及應具備的條件。15但此類說法一直未獲得國家特 Herz)、肯楠(George F. Kennan)、李普曼(Walter Lippmann)、以及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等人,即為所謂政治現實主義(political realism)的提倡者,16卡爾 (E.H.Carr)被視為現實主義學者的先驅,17 在探討國際關係時,卡爾主張要回歸 至歐洲早期更加「現實」(realistic)的政治思維,也就是馬基維利與霍布斯的政治 理論。18其著作《二十年的危機》(The Twenty Years’ Crisis)對理想主義(或稱烏托 邦主義,utopian)提出了批判,理想主義的核心概念在於「利益和諧」(harmony of interest),在利益和諧的基礎上,國際道德的概念是將整個國家社群的利益視為

14 Robert O. Keohane, “Realism, Neorealism and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op. cit., p. 7.

15 陳士誠,「論康德之國際聯盟與國家理念」,歐洲國際評論,第 6 期(2010 年 7 月),頁 132-133。

16 Robert O. Keohane, “Realism, Neorealism and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op. cit., p. 9.

17 雖然卡爾被許多學者視為現實主義的先驅者,但其亦被視為英國學派(English School)的奠基者 之一,其著作不但批判理想主義,亦針對現實主義提出質疑,試圖在其中走向中間路線。卡爾對 國際關係的態度可追溯至格老秀斯(Hugo Grotius),亦即在權力與利益、以及道德考量中取得平

17 雖然卡爾被許多學者視為現實主義的先驅者,但其亦被視為英國學派(English School)的奠基者 之一,其著作不但批判理想主義,亦針對現實主義提出質疑,試圖在其中走向中間路線。卡爾對 國際關係的態度可追溯至格老秀斯(Hugo Grotius),亦即在權力與利益、以及道德考量中取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