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核武安全觀念

第四節 小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選擇傳統武器或核子武器來從內部制衡,則必須考量國家這四項能力。95國家會 在其中一個武器領域較為強大,舉例而言,1950 年代晚期的德國總理,儘管受 到其內閣與黨派的支持,但在決定與實施核武政策時,則因為缺乏核武政策的執 行權力,使得西德政府汲取資源以實施核武政策的目的受到掣肘。

故由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觀點檢視,國家所採取的核武政策為何,除了國家相 對權力的分配,與國家威脅的考量之外,尚須由國家汲取資源的能力來判斷,強 國通常具有較強的資源汲取能力,故較能選擇領導者所偏好的政策而不受到掣 肘,相對而言,弱國由於資源汲取的能力較弱,故在核武政策選擇上也就較為受 限。

在解釋與預測核武擴散時,應該一併考量到許多內部與外部變數,然而,許 多理論學者在面臨核武擴散領域時,往往只運用單一自變數來解釋核武擴散的動 力,因此在解釋核武擴散之時,安全模式並不足以解釋與預測核武擴散的發展,

因為新現實主義缺乏良好的國家理論。透過從單一框架來考量外部與內部變數,

新古典現實主義使安全模式在解釋、以及預測核武國家選擇方面之時提供了有效 的潛力。96

是以新古典現實主義代表的是一個理解外交政策變化的有利分析途徑,新古 典現實主義的安全模型不只能夠說明核武擴散與否的案例,還能解釋何以科技足 夠發展核武的國家會結成同盟,以對抗核武威脅並確保安全,故新古典現實主義 能夠在國家的核武政策上,提供合理的解釋,有助於理解國家的核武政策。

第四節 小結

本章試圖透過現實主義的理論回顧,並針對現實主義流派的核武觀念進行闡 釋,現實主義是國際關係的主流理論之一,其源流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的思想,

而亦由於其對人性的假設、權力觀、以及理性假設等概念較能夠解釋國際關係,

是以縱使隨著國際關係的演變,現實主義開始由於解釋力不足而受到批評,但仍 未因此而式微,而是產生了諸多變型,試圖補充現實主義不足的部分。

95 Ibid., p. 78.

96 Ibid., p. 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在核武議題方面,古典現實主義主要著重於核武對國家權力的影響,認為核 武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國家權力考量,核武的毀滅性使得核武的質量不一定與國 家實力呈現正相關,而端看核武的存量是否能夠達到「第二擊打擊實力」的程度,

是以核武質量的增加並不一定等同於國家權力的增加,核武的管制是基於國家自 身安全,只要能夠確保相互保證摧毀的能力,則核武數量的增加就不具多少意 義,故由古典現實主義的核武觀念檢視,國家確實可能尋求核武管制,以削減過 多的核子武器,以避免錯覺或誤判造成核武危機的爆發,其目的在於確保國家的 生存與國家權力。

新現實主義進一步探討核武所帶來的和平效應,並從體系層次來檢視國際關 係,故國家會重視彼此的相互實力差距,並且互相制衡,若從華茲的守勢現實主 義觀點檢視,則國家會傾向於維持現狀,以維持體系的穩定。新現實主義認為核 武有助於維持體系的穩定,由於核武可能為國家帶來毀滅性的危機,故國家不會 為了較小獲利而甘冒更大風險。也因為核武所帶來的戰爭成本甚巨,故將使國家 更加謹慎。因此核武可能降低戰爭風險,故能夠帶來體系穩定,新現實主義由風 險評估、理性假設、以及權力平衡等層面來闡釋核武的效應,相較於古典現實主 義以國家作為分析單元,新現實主義對於核武議題主要是透過體系層次來論述。

相對於古典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探討核武的功用,新古典現實主義對核武 議題的關注則轉移到新現實主義所忽略的層次,亦即單元層次與外交政策分析,

新古典現實主義主要承襲了華茲的新現實主義概念,認為國家會傾向維持現狀,

故會試圖對於其他威脅國家採取制衡策略,由於強國本身較具備資源汲取的能 力,是以若強國的領導者認為核武能夠改善國家安全,則該國較容易發展核武政 策而不受到阻礙,但若國家萃取資源的能力較為匱乏,則其核武政策就可能受到 較大的掣肘。因此由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觀點視之,國家的核武政策主要取決於體 系層次(如國家威脅的考量或相對權力的變動)以及單位層次之間(國家資源汲取 的能力或是領導者的認知)的聯繫,故能夠說明國家為何會在國際體系沒有轉變 時進行核武政策的變革,有助於理解美國在核武政策方面的變動,特別是在一超 多強的體系之下,國際體系並未明顯改變,但歐巴馬政府卻在核武削減方面十分 積極,新古典現實主義較能對此進行合理闡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