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北地區類詞使用

在文檔中 台灣閩南語類詞使用研究 (頁 99-118)

4.2 彰化與台北地區類詞使用之討論

4.2.2 台北地區類詞使用

本節根據問卷結果,描述台北地區各年齡層的類詞使用狀況。以下依照問卷題目(名 詞)的分類進行討論,分析類詞使用變異的情況及因素。

4.2.2.1文化類

文化類的題目(名詞)共有 28 個。此部分的討論,主要以台北地區老年層的類詞 使用作為典型類詞的依據,如有必要,將參考彰化地區老年層的典型類詞用法,檢視台 北地區其他年齡層受試者的類詞使用。

以台北地區老年層的類詞用法為基準,文化類類詞用法未發生改變72有 14 個名詞。

但若考慮台北地區少年層受試者取樣較少,缺乏代表性,而排除此年齡層的使用狀況,

則文化類類詞使用不變的名詞將增加至 1873個,另外 10 個名詞的類詞使用則發生變。

關於類詞用法沒有變化的名詞可分為二類,一類是該名詞具有典型類詞者,或具有 典型外型或功能特徵者,如:斗笠為帽子的一種,而帽子的典型類詞為 ting2(頂),因 此受試者多以帽子的典型類詞計數斗笠;小剷子具有長型且堅硬的顯著特性,與類詞 ki1

(支)的典型語意特徵一致,因此以典型類詞 ki1(支)計數;鐵羊仔是農民犁田、耕 作的機器,以代替傳統牛隻的耕作模式,為耕田的工具車。台北地區多數受試者未見過 該物,因此就其機性型的功能性判斷,或以選用計數車的典型類詞,以 tai(臺)計數鐵

72 類詞使用不變的名詞有斗笠、小剷子、米篩、蒸籠、鳥巢、草叢、稻草(屋)、灶、水井、鐵羊仔、工 地推車及田中凹處。

73 增加的四個名詞為磚塊、稻穗、香蕉樹上的果實、布袋,這些名詞老、中、青年層的類詞使用一致,

但是到了少年層受試者多以 e5(个)計數。

羊仔。此類名詞還有工地推車、瓦片、磚塊等。

另一類的名詞則是台北地區居民較少見的事物,且其特徵與典型用例相比較不凸 顯,與典型類詞的關係較遠。就原型理論來說,此類名詞屬於類詞的非典型名詞,因此 對受試者多以通用性的類詞計數。如:竹篩及蒸籠的外型呈圓形弧狀且具有中空、可容 物的特徵,因此可以類詞 kha1(腳)計數,然而因為它們比起同樣以類詞(腳)計數的 布袋或籠子,其特徵並不顯著,因此受試者多以類詞 e5(个)計數;另外,計數成屋稻 草的典型類詞為 khun5(捆),但是台北地區受試者多無農務經驗與環境,不清楚此名 詞的典型類詞為何,因此就其外型特徵皆以類詞 tui1(堆)計數。李美齡(1998:78 ) 指出:「聚合而為群曰 tui1(堆),凡物之堆積而高似小丘則以 tui1(堆)計算。」因 此,類詞 tui1(堆)可視為是一指稱群聚事物的通用性類詞,稱為通用類詞指的是無特 定搭配的個體名詞,只要是堆積而高似丘的名詞,即可以之計數。與之相同情況的尚有 香蕉、稻穗的類詞使用,它們皆有專屬的類詞用法,但台北地區受試者皆以 tsang5(叢)

計數。李美齡(1998:52)指出:「tsang5(叢)本意『樹木』,典型用例為樹木,以 樹木為中心向外延伸至同為植物的花、草、菜等。」因此 tsang5(叢)可視為是計數植 物類的通用性類詞,只要是植物類的名詞,多可以之計數。第二類的名詞尚有鳥巢、灶、

石磨、水井等。

至於文化類的另外 10 個名詞,則是類詞的使用已經產生變異,若依照類詞使用的 變化程度可分兩部分討論,一為類詞使用已發生改變,另一為類詞使用逐漸改變。以下 將針對類詞使用的變異情形,以及使用變異的因素提出描述與說明。

以下討論的表格將依名詞語意特徵分類,把語意特徵相同或相似者置於同一表格討 論之;若語意特徵與其他名詞沒有相同或相似者,則獨立製表討論之。表格橫軸代表各 年齡層及其總人數,縱軸為類詞使用已發生改變的名詞,表格中僅列各年齡層使用的典 型及次典型類詞代表,以百分比呈現類詞的使用比例,詳細的表格資料見表格 4.4。

4.2.2.1.1

類詞使用發生改變類詞使用發生改變類詞使用發生改變類詞使用發生改變

此部分討論以台北地區老年層所使用的類詞為基準,檢視其他年齡層的使用,若老

年層的類詞用法至中、青、少年層使用比例降低,或已不復見,顯示類詞使用已經發生 改變,包含菜園、田、古井、稻草(串)、長板凳、單片蒜頭,共 6 個名詞。

表格 4.36 的名詞「秋葵」的顯著特徵為外型長條,內莢豆,是近幾年才興起的蔬菜。

其具有雙重的特徵屬性,若擷取豆莢特性,則以豆莢類的典型類詞 ngoek(莢)計數,

若採外型特徵,則使用 tiau5(條)或 ki1(支)計數,其類詞使用狀況,下表說明之。

名詞 老年層(17) 中年層(33) 青年層(23) 少年層(4)

秋葵 x/29 枝/21 莢莢,蕊/15 莢莢

條/12 條/48 枝/21 x/12 莢 莢莢

莢/9 條/41 个/28 條/50 枝,x/25 表格 4. 36 台北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變化之長型豆莢類植物

觀察實驗結果,計數秋葵的類詞有三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多數受試者擷取秋葵的 長條外型特徵的語意屬性,因此選用 tiau5(條)或 ki1(支)計數。以類詞 tiau(條)

或 ki1(支)計數的差別於名詞的柔韌和堅硬度,而此認知又具相對性,非絕對性,因 此兩者都有受試者使用,而以長型特徵的類詞計數秋葵為台北地區受試者最大宗的用 法。第二種情形是以計數豆莢的類詞推之。部分受試者不清楚照片實體為何,經過研究 者描述得知秋葵長條外型內莢豆,因此挑選 ngoek(莢)計之。第三種受試者則因平日 所見的實體與照片中的形體不一致,或不知道照片中的物品為何,經研究者描述仍無法 瞭解,因此不知道該如何計數。根據彰化地區及台北地區受試者的使用狀況,推測秋葵 並無所謂道地傳統的類詞用法,因此多數受試者皆利用認知分類原則來挑選與秋葵屬性 特徵相符合的類詞。

表格 4.37 的名詞「香蕉(樹上)」指香蕉樹上尚未採收之香蕉果實,則是個體集合 成群體的狀態,根據彰化地區老年層的類詞使用得知其有專屬類詞 kiong(莖),觀察 台北地區受試者的使用狀況,下表說明之。

名詞 老年層(17) 中年層(33) 青年層(23) 少(4) 香蕉

(樹) 叢/32 x/18 莖莖莖莖, 串(國)/12 叢/38 莖莖/12 莖 x/8

串(國)/ 5 叢/46 x/26 串(國)/7 x/100 表格 4. 37 台北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變化之樹上的群聚水果

根據彰化地區老年層的類詞使用,香蕉樹上尚未採收之香蕉果實的專屬類詞為 kiong(莖)。不過,臺北地區受試者的生活經驗已經很少接觸或者看見該事物,因此典

型類詞的使用呈現低比例,至青、少年層已不見使用(12%>12%>0%>0%)。多數受 tsang2(總)。觀察台北地區的類詞使用,老年層受試者仍保留類詞 tsang2(總)的用法,

不過該使用比例並不高(29%),尚可發現類詞 pe2(把)、sok(束)、tshok(簇)及 tsang5

(叢)的使用。李美齡(1998:74-75)指出:「sok(束)作為量詞用來計量被綁成束的 物品;pe2(把)本意掌握,以一手所握的量成束為類詞單位;tshok(簇)則是一小叢。」

因此類詞 pe2(把)、sok(束)及 tshok(簇)可視為是計數成束群體事物的通用類詞,

只要是成束的名詞皆可以之計數。

名詞 老年層(17) 中年層(33) 青年層(23) 少年層(4) 菜園 坵坵坵/88 坵 塊/6 坵坵坵坵/42 个/17 片/37 塊/24 片/50 x/50 田 坵坵/68 坵坵 口/15

塊/12 坵坵坵坵/68 片/15

塊/9 片/48 塊/43 片/75 bo5/25 表格 4. 39 台北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變化之樹上的群聚水果

就實驗結果觀察,老、中年層受試者計數菜園與田的類詞為 khu1(坵)。李美齡

(1998:57)也提出:「khu1(坵)為計量田地的單位。」因此台北地區老、中年層受 試者仍保留傳統典型的類詞用法。然而,青、少年層受試者因農務的生活經驗缺乏,所 以對於計數菜園及田的傳統類詞多不清楚,多受試者擷取此二物的平面語意特徵,選用 類詞 phiN3(片)或 te3(塊)計之。以類詞 phiN3(片)計數土地擷取的僅是平面屬性,

而類詞 te3(塊),李美齡具有較不同含意。他(1998:43-44)指出「塊狀稱 te3(塊),

指的是有稜有角的形狀,其中一個成員即是土地。」他認為「閩南人以 te3(塊)計量 土地指的不單是眼所能見的平面部分,還包含平面下看不到的土壤,整各地體的狀態才 是閩南人所指的土地。」充分解釋老、中年層除了以類詞 khu1(坵?)計數之外,使用 te3(塊)的可能理由,而青、少年層因為台閩語的使用環境及經驗缺乏,多無此用法。

表格 4.40 則是同為平面且長型特徵的名詞「長板凳」,長板凳為椅子的一種,不過 在台北市已較少見到,其類詞使用狀況,將下表說明之。

名詞 老年層(17) 中年層(33) 青年層(23) 少年層(4) 長板凳 條條條?/50 條 塊/21 个/9 條條條?條??/55 ? 隻/27 个/39 隻/26 條條條條?,條,塊/9 x/63 个/25 隻/13 表格 4. 40 台北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變化之樹上的群聚水果

觀察實驗結果,老、中年層以類詞 liau5(條?)計數長板凳的使用比例最高

(50%,55%),與李美齡(1998:39)所指出「liau5(條?)本意『長形物』,源自一種 無椅背扶手的簡單長型椅子稱為「i1-liau5」(長條椅),因此 liau5 的最典型用例就是計 量長條椅」相符合,Tai(1996:161)認為「由於長板凳含有 liau5(條?)的音,因此 容易被聯想到作為 liau5(條?)的用例,是詞彙效應74的影響力。」然而, liau5(條?)

的使用比例至青年層逐漸降低,到了少年層多已不知典型類詞 liau5(條?)的用法(50%

74 詞彙效應(lexical association effect)只語言中有個常用的詞彙將兩個名詞聯結在一起,那麼想到其中 一個便容易再想起另外一個。(Tai1996:44)

>55%>9%>0%)。

另外有受試者以類詞 te3(塊)計數長板凳,其擷取的是立體(三維)的顯著特性;

以類詞 tsiah8(隻)計數,是採物體形象經過譬喻(metaphor)的延伸使用。類詞 tsiah8

(隻)是計數動物的典型類詞,而大部分的動物皆為四條腿,與長板凳具有四隻椅腳的 形象相似,因此受試者藉由這一類比延伸,以動物典型類詞計數長板凳。關於 tiau5(條), 有學者曾提出 tiau5(條)與 liau5(條?)是同一類詞,是方音差異,而非詞彙差異,因 為兩者的語意屬性相類似,因此本文贊同歸為同一類詞。

觀察實驗結果,典型類詞 liau5(條?)的使用比例自老中年層後逐漸降低(50%>

觀察實驗結果,典型類詞 liau5(條?)的使用比例自老中年層後逐漸降低(50%>

在文檔中 台灣閩南語類詞使用研究 (頁 9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