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閩南語類詞使用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閩南語類詞使用研究"

Copied!
1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摘要. 功能語法學者相信類詞(classifier)的選用可以反應人類的認知與分類,因此類詞 的選用是近年來所關心的議題。本研究納入文化及社會背景的考量,觀察城鄉的生活環 境對類詞使用的影響,以及不同世代類詞的使用與變異的因素。採社會語言學之實證調 查法,從語言及社會因素的互動,分析台閩語類詞使用的動態變化。 類詞的使用常反映人類認知分類系統,且與社會環境的變遷息息相關,實驗顯示台 閩語的類詞使用的確受到社會及語用環境的影響,且存在城鄉差異,城市地區因為母語 的使用頻率及語言環境的影響,造成傳統特殊的類詞逐漸流失,而鄉村地區仍保留傳統 特殊的類詞使用,不過,隨著年齡層下降,特殊類詞的使用比例也逐漸降低。類詞的使 用可以反映社會及語言的使用變遷,當環境發生改變,類詞的使用即隨之變異。 另外,e5(个)是使用頻率相當高的類詞,許多學者認為其是中性化類詞,但有些 學者已經提出華語類詞「個」的語意。我們提出台閩語類詞 e5(个)的劃類與取代與華 語有所出入。. i.

(2) 目錄 目錄................................ 目錄 ................................................................ .................................................................... .................................... i .............................................................. 表格目錄 ................................ .............................. iii ............................................................. 第一章 緒論 ................................ ............................. 1 1.1 研究動機 ......................................................................................................................2 1.2 研究問題 .....................................................................................................................3 1.3 研究目的 .....................................................................................................................5 1.4 論文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 8 2.1 類詞定義及語義功能 ..................................................................................................9 2.2 相關文獻探討 ...........................................................................................................10 2.2.1 趙元任([1968] 1994) ................................................................................. 11 2.2.2 Li and Thompson(1981).............................................................................13 2.2.3 楊秀芳(1991) .............................................................................................13 2.2.4 Allan(1977) ................................................................................................14 2.2.5 Tai(1990, 1992, 1994ab, 1998) ..................................................................16 2.2.6 李美齡(1998) ............................................................................................19 2.2.7 田意民(1996, 2002) ...................................................................................20 2.2.8 王富美(2001) .............................................................................................22 2.2.9 Ahrens and Huang(1996) ...........................................................................24 2.3 中性化類詞「個」 ....................................................................................................26 2.3.1 Ahrens(1994)..............................................................................................26 2.3.2 Loke (1994) ...............................................................................................27 2.3.3 吳燿林(1998) .............................................................................................29 2.3.4 田意民(1996,2002)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 ........................ 33 3.1 先前研究問題 ............................................................................................................33 3.2 研究取徑 ....................................................................................................................34 3.2.1 社會語言學的實證調查和量化分析 .............................................................35 3.2.2 參與觀察法和深度訪談 ................................................................................35 3.3 量化研究設計 ...........................................................................................................36 3.3.1 問卷內容 .........................................................................................................36 3.3.2 資料來源與樣本數量 ....................................................................................37 3.3.3 問卷統計之計分說明 ....................................................................................39 3.4 變項定義 ...................................................................................................................40 i.

(3) 3.4.1 地域選取 .........................................................................................................41 3.4.2 年齡分層 ........................................................................................................42 3.4.3 小結 ................................................................................................................43 第四章 結果呈現與討論 .................................................. .................................................. 44 4.1. 彰化與台北地區類詞使用之結果呈現 ..................................................................44 4.1.1 彰化地區類詞使用情況 ................................................................................45 4.1.1.1 文化類 .................................................................................................45 4.1.1.2 功能類 .................................................................................................48 4.1.1.3 綜合類 .................................................................................................50 4.1.2 台北地區類詞使用情況 .................................................................................55 4.1.2.1 文化類 .................................................................................................55 4.1.2.2 功能類 .................................................................................................58 4.1.2.3 綜合類 .................................................................................................60 4.2 彰化與台北地區類詞使用之討論 ............................................................................64 4.2.1 彰化地區類詞使用 .........................................................................................64 4.2.1.1 文化類 ..................................................................................................64 4.2.1.2 功能類 ..................................................................................................72 4.2.1.3 綜合類 ..................................................................................................77 4.2.2 台北地區類詞使用 .........................................................................................92 4.2.2.1 文化類 ..................................................................................................92 4.2.2.2 功能類 ................................................................................................100 4.2.2.3 綜合類 ................................................................................................103 4.2.3 彰化地區與台北地區類詞使用比較 ........................................................... 111 4.2.3.1 文化類 ................................................................................................ 111 4.2.3.2 功能類 ................................................................................................ 119 4.2.3.3 綜合類 ................................................................................................122 第五章 類詞「 」使用情況 類詞「e5( e5(个) 」使用情況 ........................................ ........................................ 129 5.1 檢視實驗結果 .........................................................................................................129 5.1.1 依名詞討論 ..................................................................................................134 5.1.2 依地區討論 ..................................................................................................136 5.1.3 依年齡討論 ..................................................................................................137 5.2 類詞 e5(个)的劃類 .............................................................................................138 5.3 類詞 e5(个)的使用因素 ....................................................................................140 第六章 結語 ........................................................... ........................................................... 142 參考書目 .............................................................. .............................................................. 145 ..................................................... 附錄一 受試者資料 ................................ ..................... 149 附錄二 問卷名詞 ....................................................... ....................................................... 150 附錄三 類詞對照表 ..................................................... ..................................................... 162 ii.

(4) 表格目錄 表格 4. 1 彰化地區文化類名詞類詞使用總表 ......................................................46 表格 4. 2 彰化地區功能類名詞類詞使用總表 .....................................................49 表格 4. 3 彰化地區綜合類名詞類詞使用總表 .....................................................53 表格 4. 4 台北地區文化類名詞類詞使用總表 ......................................................56 表格 4. 5 台北地區功能類名詞類詞使用總表 ......................................................59 表格 4. 6 台北地區綜合類名詞類詞使用總表 ......................................................63 表格 4. 7 彰化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變化之樹上的群聚水果 ..............................66 表格 4. 8 彰化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變化之群聚成束的植物 ..............................67 表格 4. 9 彰化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變化之功能型機械器具 ..............................68 表格 4. 10 彰化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漸變之可容物器具 ....................................69 表格 4. 11 彰化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漸變之功能性器具 ....................................69 表格 4. 12 彰化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漸變之植物 ................................................70 表格 4. 13 彰化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漸變之植物 ................................................71 表格 4. 14 彰化地區功能類類詞使用改變之可容物器具 ....................................73 表格 4. 15 彰化地區功能類類詞使用改變之立體機械型器具 ............................74 表格 4. 16 彰化地區功能類類詞使用改變之長型通訊器材 ................................75 表格 4. 17 彰化地區功能類類詞使用改變之長型家電產品 ................................76 表格 4. 18 彰化地區功能類類詞使用忽略外型特徵之名詞 ................................76 表格 4. 19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改變之群體成串水果 ................................78 表格 4. 20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改變之豆莢類植物 ....................................79 表格 4. 21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改變之長尾巴的蠶 ....................................80 表格 4. 22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改變之自然環境 ........................................81 表格 4. 23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改變之建築 ................................................81 表格 4. 24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改變之長條食物 ........................................82 表格 4. 25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漸變之全體的部分蔬果 ............................83 表格 4. 26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漸變之花球狀蔬果 ....................................84 表格 4. 27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漸變之薄片型植物 ....................................85 表格 4. 28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漸變之平面狀建築 ....................................85 表格 4. 29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漸變之菜餚 ................................................86 表格 4. 30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漸變之中空且可容物的器物 ....................87 表格 4. 31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漸變之雙重特性的器具 ............................87 表格 4. 32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漸變之長型特徵的器物 ............................89 表格 4. 33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漸變之棋 ....................................................90 iii.

(5) 表格 4. 34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漸變之臉部器官 ........................................90 表格 4. 35 彰化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改變之長尾巴動物 ....................................91 表格 4. 36 台北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變化之長型豆莢類植物 ............................94 表格 4. 37 台北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變化之樹上的群聚水果 ............................94 表格 4. 38 台北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變化之群聚成束的植物 ............................95 表格 4. 39 台北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變化之樹上的群聚水果 ............................96 表格 4. 40 台北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變化之樹上的群聚水果 ............................96 表格 4. 41 台北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漸變之叢聚植物 ........................................97 表格 4. 42 台北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漸變之中空、可容物器具 ........................98 表格 4. 43 台北地區文化類類詞使用漸變之農務田園 ........................................99 表格 4. 44 台北地區功能類類詞使用改變之長型機身器物 ..............................101 表格 4. 45 台北地區功能類類詞使用改變之立體機械型器物 ..........................102 表格 4. 46 台北地區功能類類詞使用漸變之中空、可容物機械型器物 ..........102 表格 4. 47 台北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改變之可剝外皮的非圓形植物 ..............105 表格 4. 48 台北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改變之平行排列的長條行聚集 ..............106 表格 4. 49 台北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改變之平行排列的長條行聚集 ..............107 表格 4. 50 台北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改變之中空可容物事物 ..........................108 表格 4. 51 台北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改變之中空可容物事物 ..........................109 表格 4. 52 台北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漸變之平面狀建築 ..................................109 表格 4. 53 台北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改變之建築 .............................................. 110 表格 4. 54 台北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改變之長型特徵的器物 .......................... 110 表格 4. 55 台北地區綜合類類詞使用改變之長尾巴動物 .................................. 111 表格 4. 56 文化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長型豆莢類植物 .................................. 114 表格 4. 57 文化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樹上的群聚水果 .................................. 114 表格 4. 58 文化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群聚成束的植物 .................................. 115 表格 4. 59 文化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群聚成堆的植物 .................................. 115 表格 4. 60 文化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菜園凹處 .............................................. 116 表格 4. 61 文化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菜園凸處 .............................................. 116 表格 4. 62 文化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菜園 ...................................................... 117 表格 4. 63 文化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田 .......................................................... 117 表格 4. 64 文化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功能型機械器具 .................................. 118 表格 4. 65 功能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電鍋 ......................................................120 表格 4. 66 功能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電子鍋 ..................................................121 表格 4. 67 功能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冰箱 ......................................................121 表格 4. 68 功能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手機 ......................................................122 表格 4. 69 綜合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可剝外皮的豌豆 ..................................124 表格 4. 70 綜合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可剝外皮的帶殼花生 ..........................125 表格 4. 71 綜合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可剝外皮的單根香蕉 ..........................125 iv.

(6) 表格 4. 72 綜合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可剝外皮的玉米 ..................................125 表格 4. 73 綜合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雙重特性的器具 ..................................126 表格 4. 74 綜合類兩地類詞使用變化之雙重特性的器具 ..................................126 表格 4. 75 綜合類類詞使用漸變之長型特徵的器物 ..........................................127 表格 4. 76 綜合類類詞使用漸變之建築 ..............................................................127 表格 5. 1 文化類名詞與類詞 e5(个)的使用關係 ...........................................130 表格 5. 2 功能類名詞與類詞 e5(个)的使用關係 ...........................................131 表格 5. 3 綜合類名詞與類詞 e5(个)的使用關係 ...........................................134. v.

(7) vi.

(8) 第一章 緒論 人類的語言與認知之間的關係,是近年來功能語法學者所關心的議題,他們相信類 詞(classifier) 1的選用可以反應人類的認知與分類。如:Taylor(1989)指出,語言的 分類可以反映人類認知的分類系統,而語言中類詞的劃類就是一種顯著的分類表現。Tai (1992)亦指出漢語方言的類詞系統相當多樣,各方言的類詞系統皆不相同,顯示其分 類認知系統存在差異。臺灣島內現行多種漢語方言(華語、台灣閩南語2、客語),各 方言經由接觸易產生認知分類的干擾,而其分類原則又不同,因此類詞的使用易產生變 異,進而發生語言轉移(language shift)3或取代現象。 另外,根據 Tai(1994) 指出 「漢語類詞常反應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域的人文範疇 (human categorization)」,所以本文將納入文化及社會背景的考量,觀察城鄉的生活環境對類 詞使用的影響,以及不同世代類詞的使用與變異的因素。我們以臺北和彰化的語言社群 (speech community)為研究區域,觀察不同地域的各年齡層台閩語類詞的使用變異 (variation),以所得的語料為基礎,探討此二地區的類詞使用變異與典型用法的差異, 並進一步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探究使用變異的類詞其語義屬性的放寬、消失或普遍 化。本文採實證調查法,從語言及社會因素的互動,分析台閩語類詞使用的動態研究。. 文獻上針對 classifier 的稱呼及討論分為兩派,一派是以趙元任([1968]1998)為首,稱之為量詞範疇中的 單位詞或個體量詞(individual measures),另一派是以戴浩一(1996)為首,稱之為分類詞。本文依特質 及功能判別,認為 classifier 是為名詞分類及個體計數。為了符合本文欲討論的主題,認為稱 classifier 為「類 詞」較為合適,以與其功能相呼應。 本文以下稱「台灣閩南語」為「台閩語」。另外,關於台閩語的拼音系統,本文統一採用教育部 2006 年 10 月 14 日正式公布的「台灣閩南語羅馬拼音方案」;台閩語的用字,主要採教育部所公告的「台灣閩 南語推薦用字」,其中推薦用字第一批出現與本文主題相符的類詞用字,為「面」、「個」、「枝」、「粒」、 「莢」、「葩」、「頂」。至於,未公告的漢字,則採用 Tai(1998)及李美齡(1998)使用的漢字。 Weinreich(1953:68)認為當雙語社群原本習慣性的使用一個語言,被另一個語言所取代,這個社群即 正在經歷語言轉移(引自 Gal 1979:1);Fishman(1972:88)認為慣用語言使用模式的明確改變,Weinreich 和 Fishman 都以語言使用模式由 A 語言改變為 B 語言界定語言轉移,其中可能是由 A 語言轉移到 B 語言, 也可能是 A 地域方言轉移到 B 地域方言,也包括從 A 社會方言轉移到 B 社會方言。(引自陳淑娟 2004: 46) 1. 2. 3. 1.

(9) 1.1 研究動機 臺灣是一個多族群的社會。光復初期,大陸來臺人士與本地人的語言無法溝通,各 族群使用各自的語言。 「國語推行運動」實施後,語言政策壓抑台閩語等方言的使用, 華語(Mandarin)被視為是高階語言(H) ,主要使用於正式場合(學校、法院、新聞), 而方言則用於非正式場合(家庭、私人聚會) ,被視為一低階語言(L)。1987 年解嚴 之後,雖然語言政策鬆綁,不過華語還是正式場合的強勢語言,而台閩語仍為家庭或非 正式場合語言。因此,在這樣的語言發展及環境之下,非華語極可能受到華語的使用影 響,而發生干擾或混用現象。 Tai(1994)亦指出漢語類詞是漢語特有的語言成分,它可以反映人類分類認知系 統,而且漢語不同方言的類詞系統各不相同,因此藉由類詞不同的使用搭配,可以顯示 各方言間認知系統的差異。在臺灣的語言環境與發展中,各方言接觸頻率高,認知分類 系統就容易互相干擾或影響,是以從類詞的使用可看出語言接觸所產生的語言轉移或取 代現象。 筆者(2006)調查臺北地區與彰化地區的類詞使用,發現語言接觸對於語言使用可 能發生影響,不過生活經驗對說話者的類詞使用影響更大。從此二地區的類詞使用顯 示,儘管同一語言的使用者大致上有一套共同的系統,有一抽象結構標準存在,但每個 人心目中的抽象系統或因生活經驗,或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換言之,台閩語使用 者居住地域不同,生活經驗不同,其類詞使用即容易產生差異。 趙元任([1968]1994)認為類詞是量詞的一種。不過,我們認為他所指稱的量詞是 廣義的量詞(numerative4/ Generalized Quantifier) ,是介於指示詞/數詞與名詞之間必備 的句法結構單位,二者並不等同。類詞與量度詞5最大不同處,在於類詞具有名詞分類. “Numerative”, a term including both numeral classifiers and measure words, is used in some German studies to avoid the confusion between liangci 量詞(measure words) in the broad sense including individual measures(i.e. classifiers) and in its narrows sense, excluding classifier. ( Wiebusch, Thekla 1995:33) 指的是趙元任([1968]1998)分類中之標準量詞(斤、公分、公斤),此類型田意民(1996, 2002)稱為量 度詞,Tai, James H-Y(1998)稱為數量詞,吳瑾瑋(1998)稱之為計量詞,Li 和 Thompson(1981)稱為 量詞,然因為標準量詞的功能主要是表達對名詞的度量方式,使用不是由配合的名詞來決定,而是取決 4. 5. 2.

(10) 的功能,會隨著其後名詞的搭配改變而變動;而量度詞則是表達說話者對名詞的度量方 式。概念上,類詞牽涉名詞的分類;句法結構上,每個名詞都有與之相搭配的類詞;語 義上,類詞可以顯示說話者對於名詞屬性的分類,而名詞屬性的分類正好可以反映說話 者的心理認知原則,以及該屬性在社會背景中與說話者關係的親疏,代表該屬性在說話 者生活裡的地位與角色。如: 「艘」是計數船隻的專有類詞,傳統上因為船隻是生活重 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因此有其專屬搭配的類詞;但近代眾多交通工具發達,船隻在說話 者生活裡的重要性降低,因此漸漸接受以形狀類詞「條」計數。 由上所述,類詞的使用常反映人類認知分類系統,且與社會環境的變遷息息相關。 因此,我們合理假設類詞的使用可以反映社會及語言的使用變遷,當環境發生改變,人 類的認知分類就容易產生變化,類詞的使用即隨之變異。如: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已無 農務經驗,因此對於農具用品的計數較為陌生,農具相關的類詞使用已無法與農村居民 一樣,運用細緻且特殊的傳統類詞。 就漢語語法而言,類詞是數量定詞結構中的必要成分,且具有對名詞分類的功能。 類詞的使用與語言社會及語言環境的變遷又有極密切的關係,透過類詞的使用不但能夠 顯示說話者對名詞的分類行為,亦可間接反映名詞在說話者生活經驗中的地位與角色, 因此類詞的使用及演變多半受語用環境的影響。另外,在過去的歷史背景與語言環境影 響之下,華語與台閩語的接觸頻繁,且華語又為強勢語言,以致台閩語的使用範圍越來 越小,導致年輕族群母語的使用率越來越低。在如此的語言環境及社會發展不一的情況 下,台閩語的類詞使用逐漸產生變化,特別以青少年層的台閩語類詞使用最易受到華語 類詞的干擾。探討台閩語的類詞使用,可瞭解語用環境變遷對於人類分類認知的影響。. 1.2 研究問題 學者對於漢語類詞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這些研究包含討論類詞的歷史起源、語義 特徵、心理認知原則、語用及語法化等方面。其中與本文相關的是從認知角度出發,且. 於說話者想表達的量度方式,例如:量長度、重量等等,因此本文採田意民之說法,統一稱為量度詞, 與其功能相呼應。 3.

(11) 藉由實證方式來討論類詞的研究,如: Tai(1998) 6與李美齡(1998)7討論台閩語類 詞的分類原則及典型代表;田意民(1996, 2002)8討論華語類詞的語意確認歷程和知覺 經驗的關係。綜觀文獻,從認知角度出發的實證調查皆未能均勻涵蓋臺灣各地區之各年 齡層的使用,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此問題提出適當的改善。 另外,除了從認知原則的角度探討台閩語類詞外,語用及社會因素的考量對類詞的 使用亦有一定的重要性,如:王富美(2001)即是從語用角度討論類詞。一般而言,認 知原則通常僅探討語義屬性,鮮少考量語言情境(context) ;而語用原則卻是依個人或 社會互動的經驗,而有不同的用法產生。換言之,類詞的使用雖然是以認知原則為基礎, 但是分類原則可能會因說話者的生活經驗,或語用需求而改變常模的使用形式。因此類 詞研究除了由認知角度著手,也需納入語用與社會因素的考量。 再且,筆者(2006)的前置實驗 (pilot study)也發現生活經驗對說話者使用類詞 影響甚大。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台閩語的類詞使用,不能僅就語法、語義和認知的角度 來探討類詞,更需要加入語用及社會因素的考量。語用的考量通常較符合真實世界的語 言使用現況,允許語言歧異性存在;我們能藉由個別情境的使用情形,可以進而瞭解歧 異性存在的原因和背景。是以本文除了從認知原則觀點討論類詞使用外,將進一步從語 用的角度解釋類詞使用的變異現象。 有鑑於先前學者的調查研究地區多限於臺灣南部地區居民。對於臺灣北部或其他地 區的類詞使用情況,或各年齡層使用的相關問題,至今未見全面性的掌握與整體描述。 實則過去十年來,臺灣社會遽變,人口分佈也起了相當大的變化。因此本文欲以臺灣北 部及中部地區為訪查點,希冀完整探討及分析此一區域台閩語類詞的使用現象,補足文 獻上的空缺,讓全臺類詞的使用的研究,能有更新的樣貌呈現。 另外, 「個」是使用頻率相當高的類詞,趙(1968) 、Li and Thompson(1981)等學. Tai(1998)以嘉南地區,五十歲以上之老年層作為受測對象,以認知角度分析探討台閩語類詞的典型 用法。 李美齡(1998)以誘答(elitsiting)及判定的方式,針對居住於嘉南地區,未受過國語教育,約五六十歲 的閩南人進行閩南語量詞系統的種類、用法、特色調查及語言的分析,希冀瞭解閩南語為母語的人對周 遭事物的分類認知行為。 田意民(1996, 2002)以中正大學及陽明大學的大學生(18-26 歲)作為受測對象,探討分析漢語類詞的 語意確認歷程與知覺經驗的關係。 6. 7. 8. 4.

(12) 者認為其為中性化類詞(general classifier) ,李櫻(2003) 、張誼生(2003,2005)等更深 入討論類詞「個」後,指出其可加具體名詞、抽象名詞、動詞衍生來的名詞,如:檢查, 甚至是將動作事件化(event) ,從有定標誌至無定標誌。因此,本文亦想探討類詞「個」 是否會隨著高頻率的使用,而影響其他特殊類詞的使用,亦或直接取代特殊的類詞。. 1.3 研究目的 Tai(1990,1992, 1994ab),田意民(1996,2002),李美齡(1998)等人由認知的角度 討論台閩語類詞,以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解釋人類分類認知的實際行為,主要 考慮個體的客觀特性。然而 Tai(1998)也同時指出人與外在世界產生之種種交互作用 的豐富經驗亦是不可忽視的一個變數。因此,他們針對認知角度所無法解釋的研究成 果,參照 Lakoff(1986)所提出之文化經驗分類論(Experiential view of categorization), 試圖對人類的分類行為提出更廣泛地解釋。 由此可以瞭解,類詞的使用並非僅依賴認知原則,同時亦受到主觀文化經驗等其他 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擬由不同角度切入,試圖探討不同背景的溝通社群是否會影響類 詞的使用。我們採用社會語言學的實證調查法蒐集台閩語類詞使用的語料,以認知原則 為基礎,並加入語用與社會因素的考量,根據 Tai(1998)及李美齡(1998)所提出的 典型類別9及本實驗老年層所使用的類詞為基準,檢視其他年齡層的使用狀況,探究類 詞使用的現況。另外,並藉由訪談,希冀更深入的瞭解類詞使用變化的機制,以補足從 單一認知角度判斷之不足,讓語言的呈現更為真實,語料的解釋更能符合社會真相。 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描述台閩語類詞與名詞使用搭配的情況。 (二) 、證明台閩語類詞使用趨向「專屬至普遍」的一致性變化。 「專屬至普遍」指的 是以形狀類詞或類詞「個」代替傳統特殊的類詞。 (三) 、對台閩語類詞使用的變異情形提出解釋。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我們必須進行兩項工作,一是「不同地區與年齡層的類詞使用 9. 各類詞擁有與其搭配最為典型類型的名詞,如:ngoek(莢)就是豆類的典型類詞。 5.

(13) 調查」 ,以調查結果作為(一) 、 (二)的事實判斷證據,另一則是根據認知原則及語用 因素說明(三) 。因此,我們以年齡、地域為變項,其他社會變項10為輔,來探討下列研 究問題: (一) 、探討台閩語城鄉的類詞使用是否有差異,並觀察城鄉地區的類詞使用是否呈現 動態變化。 (二) 、各地區的台閩語類詞使用是否出現「專屬轉為普遍」的演變方向,是否呈現城 鄉差異? (三) 、不同年齡層的台閩語類詞使用是否一致,是否呈現世代差異? (四) 、檢視台閩語類詞「個」是否呈現中性化且普遍性的使用,是否具有區域性或世 代差異? (五) 、解釋台閩語類詞的使用變異與社會因素的關係。 此外,本文將不討論台閩語漳泉腔調問題,此乃由於漳泉腔調主要為語音對應問 題,在詞彙使用方面大部分仍相同。 以下詳細說明本文研究問題,問題一是針對實際訪查語料的描述與分析,觀察不同 生活環境的受試者在名詞與類詞的搭配使用是否依循典型類別,亦或已經發生改變。並 討論變異性的使用,探討使用者的認知分類系統是否受到生活經驗的影響,造成類詞選 用的改變。從認知的角度觀察,使用改變的類詞與典型類詞的語義屬性差異,探究語義 屬性放寬或消失。 問題二和三是檢視不同地域與世代的類詞使用是否有所異同,是否出現「專屬轉為 普遍」的演變方向。老、中、青、少四代生處於不同的時代背景,對於台閩語的類詞使 用是否有影響。他們的類詞分類所根據的語義屬性是否有所變化,名詞與類詞的使用搭 配是否呈現趨同的現象。本文將利用數據進行分析,檢視社會變遷及生活環境的改變對 於類詞使用的影響。 問題四是檢視城鄉及世代對於類詞「個」的使用狀況,討論對類詞「個」的使用容. 其他社會變項指的是受試者的教育程度以及自己與父母職業,這些變項將可能影響受試者對於該名詞/ 事物的熟悉度,以及類詞使用的頻率。 10. 6.

(14) 忍度與限制。問題五是根據實驗結果,討論使用變異與語用及社會因素的關係。 本文希冀藉由社會語言學的方法調查實際使用的語言情況,並預測臺灣地區閩南語 類詞的使用趨勢與走向。. 1.4 論文架構 本論文內容共包括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第二章定 義類詞以及介紹相關之研究。第三章為研究方法。第四章依城鄉地域及年齡層的劃分, 描述並分析類詞使用的現況。第五章分析類詞「個」的使用情況,包含普遍化現象、合 宜接受度及劃類原則的討論。第六章則為結論。. 7.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量詞是漢語語法的重要特色之一,早期的研究主要討論量詞的分類及用法,進而從 句法角度討論量詞的功能。趙元任([1968] 1994)是早期討論漢語量詞較完整的學者, 他收集大量的類詞/量度詞,統稱「量詞」 ,並且有系統的將量詞分為九類,其中類詞是 量詞的一種,又稱為單位詞或「個體量詞」 (individual measure) 。自趙以降,學者紛紛 從不同角度研究類詞,如:Li and Thompson(1981:106)將類詞與量詞合而為一,提 出「任一量詞都可以作為類詞」的說法;楊秀芳(1991)為台閩語量詞做分類;鍾金順 (1999)則討論數量詞的句法功能與語句結構等。 Allan(1977)根據其跨語言研究為基礎,認為類詞選用是根據其所搭配的名詞特徵 所決定,並進而提出七個名詞分類範疇。但是分類的概念在早期並不被重視,直到 Tai (1990)方才指出: 「分類是人類認知最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他從功能語法的角度討論 類詞,並主張「類詞,藉由擷取名詞所共有的物理上或功能上的感知特性將名詞作分類, 而此特性是永久與某分類詞所稱之一組名詞連結。反之,量詞,無法分類名詞,只能表 示數量」11(Tai 1996:4) ,因此將類詞從量詞範疇中獨立出來。他進而依照漢語特性修 改 Allan(1977)所提出的名詞分類標準,提出專屬漢語的名詞分類屬性(Tai 1994) , 其後大量且深入地討論類詞。至此,漢語量詞的相關研究才進入更細緻的類詞研究。 本章節 2.1 介紹類詞的定義及語意功能,並交代本文類詞定義之依據;2.2 介紹相關 研究文獻,包含量詞分類類型討論、名詞分類類型、從認知原則角度討論及實證調查及 類詞系統分類等;2.3 則介紹類詞「個」的相關文獻。. 11. 此段為 Tai(1998)轉譯 Tai and Wang(1990:38)之片段,原文:A classifier categorizes a class of nouns. by picking out some salient perceptual properties, either physically or functionally based, which are permanently associated with entities named by the class of nouns; a measure word does not categorize but denotes the quantity of the entity by a noun. 8.

(16) 2.1 類詞定義及語義功能 Tai and Wang(1990)指出「類詞」別名為「分類詞」 ,是對「一群有限,且特定」 的名詞作分類。類詞依據名詞所凸顯的感知特性作分類,而這些特性是固有(inherent) 且永久(permanent)的,所以類詞的選用取決於所配合的名詞,如: 「張」用於具有平 面特性的物品,一張紙、一張桌子、一張椅子(Tai and Chao 1994) 。 「量度詞」為表達對名詞份量的度量方式,可被廣泛地使用在很多名詞上。使用上 並非取決於配合的名詞,而是說話者想表達的量度方式,或是說話者在實際語境下的語 用需要,例如:量長度、重量等等,因此度量詞並沒有特定的對象名詞,與所搭配的名 詞關係偶然且短暫。 以上是從認知的角度對類詞及量度詞所做的區別,以下進一步由兩者句法表現,確 認類詞及量度詞的不同(Tai 1996:4-5, 田 2002:105-106, 吳瑾瑋 1998:110-111) : (一) 、中性化類詞「個」可取代其他類詞而不致改變語意,但不能取代量度詞,否則 事物的數量無法說明。如:一顆球可以說成一個球,一群魚不等於一個魚。 (二) 、 「的」可被插入在量度詞和名詞之間,卻不能加在類詞和所搭配名詞之後。例如 可以說一斤的紅糖,但不能說一匹的馬。 Tai(1996:5)指出在不同的語言,量度詞系統並無太大的差異,而類詞系統卻可 以有很大的不同。不僅不同的語言可能有不同的分類原則,即使在漢語中,不同的方言 也會有不同的表現12,如: 「魚」於華語用類詞「條」指稱,於台閩語用類詞「bue2(尾) 」 , 閩北方言用類詞「頭」 ,溫州方言用類詞「隻」 ,海南方言用類詞「個」計數(Tai 1992: 588) 。而這些類詞的使用差異可以說是由於人類對同樣的物體可能用不同的角度來描述 並加以歸類, 「條」取魚之長形, 「尾」取魚之尾, 「頭」取魚之頭, 「隻」則將魚視為動 物的一種。 關於類詞的分類原則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類詞與名詞的搭配並非毫無規則可循,. 12. 以不同的類詞指稱同一事物(Tai 1992:588)。 9.

(17) 而是具有語意與認知基礎的。一般而言,類詞選用多依據物體的形狀13,如:圓形物體 選用類詞「顆」或「粒」 (Tai 1990, 1992, 1994a,1994b, 1996,李美齡 1998, 吳燿琳 1998, 田意民 2002 等) 。說話者會依據名詞的語義屬性選用適當的類詞搭配,而同一類詞所接 的名詞群,則具有某一專屬的語意屬性,如:類詞「條」所接的名詞皆有長形特徵(Tai 1996:84, 田意民 2002:103-106) 。 綜合各家學者看法,本節總結歸納類詞的相關定義如下:類詞藉由擷取名詞所共有 的明顯感知特性為名詞作分類,而這些特性是永久和類詞共現的一組名詞連結。換言 之,類詞的選擇主要取決於名詞的語意屬性,與名詞搭配具有語意與認知基礎,這與量 度詞有所區別。因此,可藉由類詞與名詞的搭配看出人類的分類認知原則;而量度詞則 無法分類名詞,僅能表示數量。. 2.2 相關文獻探討 本節包含兩部分,第一部份以趙元任([1968] 1994)為首,討論量詞的分類,包含 2.2.1 介紹趙元任([1968]1994)對於漢語量詞的分類研究;2.2.2 介紹 Li and Thompson (1981)以趙為基礎所增加之量詞分類;2.2.3 介紹楊秀芳(1991)以趙為基礎,為台閩 語量詞做分類,其中並指出名詞與個體類詞的關係。第二部分由 Allan(1977)提出名 詞的分類原則為始,討論漢語學者根據其研究所進行之類詞相關研究,包含 2.2.4 介紹 Allan(1977)的跨語言研究,並提出名詞分類類型的原則;2.2.5 討論 Tai(1990, 1992,1994a,b)根據漢語特性加以調整 Allan(1977)所提出的分類原則,以作為漢語的 分類類型依據。Tai 除了以語意的角度討論類詞外,自己(1996)與 2.2.6 李美齡(1998) 更以實證的方式蒐集語料,由認知角度出發,以原型理論及文化經驗分類論為基礎,討 論台閩語類詞的歸類原則、典型代表及來源;2.2.7 介紹田意民(1996,2002)同樣以實 證方式討論類詞的研究,他由認知心理學角度檢視台閩語類詞語意確認歷程;2.2.7 介紹 王富美(2001)從分類、語用及語法角度探討台閩語類別詞的使用。2.2.8 討論 Ahrens and Huang(1996)提出的漢語類詞系統,除了個體類詞外,尚且包括種類類詞(kind classifier) 13. Tai(1990,1994a)與吳燿琳 1998 皆以形狀類詞為主題進行討論。 10.

(18) 與事件類詞(event classifier) 。不過,種類類詞與事件類詞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因此 僅作介紹。 2.2.1 趙元任([1968] 1994) 趙元任([1968] 1994)是早期討論漢語量詞較完整者,他指出漢語量詞是連用語位, 可以跟定詞構成定量複合詞。同一語位有時可以做好幾種量詞使用,如: 「刀」可以為 動作動詞的量詞, 「刺一刀」 、 「扎一刀」也可作為標準量詞, 「一刀皮紙」 。而有許多量 詞有時又是別的詞類14,各有自己的量詞。例如:「刀」除了是動詞用的量詞跟標準量詞 之外,也是一個有專屬的單位詞的名詞。 趙大量的收集分類詞與量度詞,並且分為九類,統稱「量詞」 。這九類量詞包括: (一)、單位詞或個體量詞(classifier or individual measures) :也稱為「數詞附屬語」 (numeratives 或 numerary adjuncts) ,因為除了文言以外,數詞不能直接修飾名 詞,中間必須加上單位詞,表示名詞的形狀、種類或某種性質。每一個個體名詞 都有自己的單位詞,例如: 「一棵樹」 、 「兩本書」 、 「三枝筆」 。而普通類詞「個」 則能適用於所有的個體名詞。部分名詞除了能用「個」做單位詞外,還可以根據 意義上的變化,而有兩三個特別的單位詞。例如: 「一扇門」 (指門本身) , 「一道 門」 (指通道) , 「一個門」 (兩種意思皆可) 。 (二)、動-賓式結構特有單位詞(classifier in V-O constructions)加插於及物動詞與名 詞賓語之間,如: 「說…話」中間可插入動-賓式結構特有的單位詞「句」 。 (三)、群體量詞(group measure) :語義上表示一組或一群的個體。如: 「一雙鞋」 、 「一 副手套」 、 「一串佛珠」 。 (四)、部分量詞(partitive measures) :義跟群體量詞相反,表示事物的部分而非整體, 如: 「一片麵包」 、 「一塊石頭」 、 「一把花生」 。 (五)、容器量詞(container measures) :名詞作量詞用,為一開放性詞類,與其後的名 詞中間總是可以加插「的」 。如: 「一碗飯」 、 「一瓶醋」 、 「一壺茶」 。 14. 其中大部分是名詞。 11.

(19) (六)、暫時量詞(temporary measures) :與容器量詞類似,但度量的是外表的大小, 少數情形才度量內部的容量。數詞定語限制使用「一」 ,表示「滿、全」的意思。 如: 「一鼻子灰」 、 「一頭白髮」 、 「一肚子火」 。 (七)、標準量詞(standard measures) :正規的量詞,度量長度、重量、面積和體積。 如: 「公里」 、 「公斤」 、 「寸」 、 「分」 。 (八)、準量詞(quasi-measures) :又稱為自主量詞(autonomous measures) ,直接置於 數詞或定詞之後,不屬於任何名詞。如: 「區」 、 「國」 、 「站」 。 (九)、動作動詞的量詞(measure for verbs of action):動作動詞的量詞表示動作發生 的次數,如: 「看一遍」 、 「打一下」 。 趙視量詞為一大範疇,且進一步為漢語量詞作分類與描述。他詳列漢語豐富的量詞 語料,對於漢語量詞系統研究相當有價值,而其分類中的「個體量詞」即為本文的討論 焦點,亦即類詞。 然而,趙並未深入交代所羅列之漢語各類型量詞與搭配名詞間的關係。雖然他提出 「類詞表示名詞的形狀、種類或某種性質,指出每一名詞都有自己的單位詞」 ,但未具 體的說明類詞與名詞之間的語意屬性關係,或解釋類詞與物體特質的關係。如:一件傢 伙、一架望遠鏡、一口鐘,僅籠統舉例。就我們初步觀察,有部分陳列搭配的類詞與名 詞,與台閩語用法相異,如:一牙橘子、一桿槍、一所公寓。李(p.c.)推測此差異可 能因時代或地區不同而產生,經審思討論,我們認為其舉例不適合本文使用。因此,我 們需針對台閩語類詞之使用情形提出描述,並且從認知角度來解釋搭配組合的關係。 趙更指出「普通類詞『個』能夠適用于所有的個體名詞」 。但是,他的舉例除了個 體名詞外,也包含抽象名詞,如:問題、機會。這與 Loke(1994)提出「類詞『個』 的劃類不僅僅包含個體名詞,亦可用來指稱人和超自然生物類的名詞或抽象名詞」的看 法相仿。只是趙更進一步主張類詞「個」可適用於「所有」的個體名詞。關於台閩語類 詞「個」是否具有中性化特性,與個體名詞間的劃類關係也是本文試以檢驗的議題。 另外,檢視趙的分類, 「動-賓式結構特有單位詞」呈現的是句法特色,而「暫時量 詞」 、 「準量詞」的使用已固定化(fixed expressions) ,數詞僅能與「一」相連接,與量 12.

(20) 詞的使用不甚相同,因此此三類是否需納入量詞分類,值得商榷。趙是針對現代漢語量 詞的分類,而台閩語量詞是否分類相同,必須進一步考察。2.2.3 將介紹楊秀芳(1981) 針對台閩語量詞所做的分類。. 2.2.2 Li and Thompson(1981) Li and Thompson(1981)將漢語量詞分成六類,其中有五類與趙元任([1968]1994) 的分類相同,即為分類詞15、容器量詞、群體量詞、暫時量詞和標準量詞,而類詞的選 擇取決於名詞,等同於趙之「個體量詞」 。與趙不同的分類為事件量詞16,如: 「場」 、 「盤」 、 「班」 。趙元任由句法角度來討論這些量詞,將它們歸入「動-賓式結構特有單位詞」 , Li and Tompson 則從量詞本身出發,指出「事件量詞」表示事件的實際或發生,而不是 指個別單獨的實體。Li and Thompson 是首位提出「事件量詞」分類的學者。 他們指出如果名詞本身表示度量詞就不加類詞,且任何量詞都可當類詞。例如: 「十 磅」與「十磅肉」 ,前者量詞當名詞,數詞「十」與量詞「磅」中間不加類詞,後者同 樣是量詞「磅」 ,但此時當類詞,其後接另一個名詞。由此,我們推斷 Li and Thompson 對於量度詞與類詞的區別似乎只在於量詞後面是否接另一個名詞,若可接另一名詞,歸 為類詞;反之則為量度詞。 Li and Thompson 提出量詞的類型,然而,他們沒有完整且有系統性的討論,僅置 於名詞片語中的類詞片語/量度詞片語中進行描述,未深入的探討。雖然他們提出「許多 名詞仍舊需要特殊的分類詞。那些名詞接什麼類詞雖稍有規則可循,但大多必須個別記 憶」 (1981:110) ,但是僅描述所見現象,未多加解釋,說明規則,實為可惜。 2.2.3 楊秀芳(1991) 楊秀芳(1991)根據語法功能來劃分量詞的詞類範疇,他指出量詞一般不單獨使用,. 15 16. 即類詞,以下統一稱呼類詞。 原文稱「表示事件的表量分類詞」。 13.

(21) 需於其前加上定詞,形成定量複合詞,具大量造合成詞的能力,為連用單純詞17。他將 台閩語量詞分成八種:個體類詞、容器量詞、標準量詞、群體量詞、不定量詞、分類量 詞、暫時量詞、動作量詞。其中「不定量詞」與「分類量詞」與趙元任([1968]1994) 的分類有所區別,其他大致相同。 不定量詞指表示份量不確定的事物,其前定詞只能用 tsit8「一」 。如:tsit8 tiam2 a2 tsui2「一點仔水」 、tsit8 kua2 king1 giam7「一些經驗」 。 分類量詞在語義上乃替名詞作類型分別之用,一般只能修飾抽象名詞,如:tsit8 tsiong2 hong1 sik4 「一種方式」 、tsit8 khuan2 sing1 uah8「一款生活」 、tsit8 mng5 tshin1 su7 「一門親事」 。 楊秀芳(1991)是首位提出「不定量詞」及「分類量詞」概念的學者,在趙的分類 中,不定量詞「些」 、 「點」均歸入部分量詞當中;而將分類量詞「種」 、 「類」 、 「樣」則 歸入群體量詞中。然而,審視這些量詞的語意及功能都較為特殊,因此楊秀芳(1991) 將他們獨立出來,分門別類。 此外,楊對台閩語量詞分類提出詳細的說明及舉例,並且有新的創見分類「不定量 詞」 、 「分類量詞」 。他對於類詞及其搭配的名詞關係,也提出相關描述,指出類詞可以 表名詞的形狀或本質有關,例如:顆粒狀的東西用「粒」liap8,長條的東西用「枝」ki1、 「條」tiau5 ,前者修飾不易彎曲的東西,後者修飾彎曲自如的物體。 楊根據語法功能劃分量詞範疇中的類詞系統,除了羅列各量詞與舉例配合的名詞, 還指出類詞及其搭配的名詞間的關係,不過他未進一步由認知的語意屬性著眼探討。. 2.2.4 Allan(1977) 前面學者於討論量詞分類中,提及類詞的概念,然而著墨不多。若想進一步討論類 詞特性,則必先討論名詞的分類及認知。Allan(1977)在研究超過五十種跨語言的類詞 系統後,提出七種名詞分類之語意屬性,此分類可視為類詞所依據的分類類型。Lee (1987)將這七種以認知為基礎的分類類型以及其主要語義屬性摘要如下: 17. 楊秀芳(1991:155)指出,由一個語位形成的詞叫單純詞。 14.

(22) 1.質材(material) :指分類名詞時所參照的是名詞指涉的物體本質(essense) ,依其質性 可次分三類。 a. 動物性(animacy) b. 抽象名詞(abstract nouns)18 c. 非動物性(inanimacy) 2.形狀(shape) :指分類名詞時所參照的是名詞指涉的物體外型,可次分三類。 a. 一維屬性顯著(saliently one-dimensional)或具顯著長形。 b. 二維屬性顯著(saliently two-dimensional)或具顯著平面。 c. 三維屬性顯著(saliently three-dimensional) :指名詞分類所參照的是物體內部密度的不同而造成軟硬度的不 3.密度(consistency) 同,可次分三類。 a. 柔韌的(flexible) b. 堅硬的(hard or rigid) c. 非離散的(non-discrete) (指較黏稠的液狀物)19 4. 尺寸(size) :指名詞分類參照物體體積的大或小。 5. 位置(location) :指名詞分類參照物體所在的處所,可次分兩類。 a. 固有的位置(inherent location) b. 暫時的位置(contingent location) 6. 安排的方式(arrangement) :指名詞分類參照群體中的個體被安排的方式,次分三類。 a. 個體的安排呈現特定非固有的表面配置(objects in specific, non-inherent configuration) b. 特定的位置(position) c. 個體的安排呈特定非固有的分佈(objects in non-inherent distribution) 7. 數量(quanta) :指名詞分類參照群體中個體的數量。. 18 19. 此類分類類型僅出現在如 Bantu 和 Vietnamese 等語言中(Allen1997:299)。 此類分類類型僅出現在如 Navaja、Yucatec、Kiriwina 等語言中(Allen1997:303)。 15.

(23) Allan 的貢獻是研究超過五十種含類詞的語言(classifier language) ,為類詞系統提 出分類類型。然而,語言雖然具有共通性(universal) ,仍有所差異。Tai 注意到個別差 異,因此以 Allen 所提出的七項分類類型為基礎,根據漢語類詞系統的特性加以調整分 類。 2.2.5 Tai(1990, 1992, 1994ab, 1998) Tai 以 Allan(1977)所提出「名詞分類的語意屬性」為基礎,再依據漢語系統的特 性加以調整分類。在此七種分類中,Tai(1994)認為漢語的類詞系統並無第五類位置 (location)及第六類安排的方式(arrangement) ,而第七類數量(quanta)則是處理量 度詞的分類,因此他認為 Allan 的分類只有前四大類和漢語類詞的分類原則相關20。 Tai 取 Allan 的前四類分類,再修改 Tversky 和 Hemenway(1983,1984)所提出的「物 體的部分」 (part of objects)的觀念,形成第五類「整體的部分」 (part of whole) 21,最 後五類類型作為分析漢語類詞系統的依據。 主要分類. 次分類. 類詞舉例. 質材(material). 1. 有生(animacy) 2. 無生(inanimacy). 1. 隻、頭、口、匹、條、棵 2. 張、頂、座、臺. 形狀(shape). 1. 長形(one-dimensional) 2. 平面(two-dimensional) 3. 圓體(three-dimensional). 1. 條、根、枝 2. 張 3. 粒、顆. 密度(consistency). 1. 柔韌者(flexible) 2. 堅固者(hard or rigid). 1. 條、團 2. 根、塊. 大小(size). 1. 大(big) 2. 小(small). 1. 顆 2. 粒. 整體的部分 (part of whole). 頭、根、枝. Tai(1990, 1992, 1994a,b )以漢語各方言為例,說明漢語的類詞系統具有認知與語. 原文: ( ) () () () () () () () () () () ( ) 華語類詞,如「頭」、「根」、「枝」等皆源自於物體(主要是動物、植物)的部分,之後再擴充,以部 分代表整體作為類詞。 20. Based on his cross-linguistic study, Allan 1977 has identified seven categories of classification: 1 material, 2 shape, 3 consistency, 4 size, 5 location, 6 arrangement, and 7 quanta. Category 5 does not apply to Chinese classifier, while categories 6 and 7 deal with measure words. Therefore, only the first four categories are of relevance to the present study of Chinese classifier systems. Tai 1994: 483 21. 16.

(24) 意動機,而非武斷關係。其相關研究皆以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22說明各類詞之 分類原則。另外,為了解釋分類範疇中的特殊現象,他則是依據 Johnson(1987)和 Lakoff (1987)所提倡的文化經驗論(experiential view of categorization)23,主張人類的分類 方式主要是來自於不同的社會文化情境下,人身和自然環境互動下的產物。24,不同的 物體使用同一類詞可能是其具有同樣的經驗領域。因為 Tai 認為除了考慮個體的客觀特 性外,人與外在世界產生之種種交互作用的豐富經驗意識不可忽視的一變數,因此人可 無視物體本身所擁有的客觀特性,將許多物理性質迥然不同的物體,因與類似經驗連結 而歸成一類。每個人可以因個人生活體驗和認知角度的不同而對同樣的物體做不同的分 類。 Tai(1990:35, 1994b:67)指出分類是人類認知的重要部分,而且明顯牽涉類詞系 統,因此他從語義的角度出發,以歷史文獻為語言材料,討論以形狀為分類依據的華語 類詞「條」 (1990)與「張」 (1994b) ,分析它們典型代表的成員(central member) 、自 然延伸成員(Natural extension members)以及譬喻延伸成員(Metaphorical extension members) ,欲證明類詞的分類與認知的關係。Tai (1990)指出類詞「條」的典型成員 具備「長形且三維」的物體,例如:褲子、黃瓜、毛巾;自然延伸的成員指的是二維且 具空間特性的實體,如:街、河、路;譬喻性延伸成員指的是無形且抽象的實體,如: 新聞、法律,最後比較同為指稱長形特質的類詞「根」 、 「枝」 、 「只」 ,此份研究提出漢 語類詞「條」不僅是語言學分類的證據,而且呈現人類依據長形延伸的顯性特徵的分類 型態。Tai(1994b)以相同架構討論類詞「張」 ,最後比較同為平面特質的類詞「幅」 、 「面」 和「片」 。. 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 指一個類別因成員彼此肖似而聯合組成的家族(family),家族的中心成員 (central member)為此家族中最具代表性,家族成員因彼此具有近似關係,故被歸於同一類。同類中的 成員地位不均等,越靠近中心成員,越能代表此類別;反之,則越不具代表性。例如:鴨嘴獸在哺乳類 中的地位屬於「遠親成員」,位於家族中邊緣的地方,雖具哺乳類家族中某特性,但不似中心成員處亦多, 反之靈長類則較靠近哺乳類的典型位置。 此一觀點指出「除了考慮個體的客觀特性外,人與外在世界產生之種種交互作用的豐富經驗意識不可忽 視的一變數,因此人可無視物體(或事件)本身所擁有的客觀特性,將許多物理性質迥然不同的物體(或 事件),因與類似經驗連結而歸成一類。每個人可以因個人生活體驗和認知角度的不同而對同樣的物體做 不同的分類。」 原文:human categorization results primarily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uman body and its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socio-cultural contexts. (Tai 1992:593) 22. 23. 24. 17.

(25) Tai(1998)藉由實驗方式,蒐集歸納每個類詞家族成員的分佈情形,討論台閩語類 詞的認知原則及歸納類型,找出中心成員(central member)或典型代表,歸納台閩語類 詞的分類認知原則。實驗選用 87 個名詞,以實物照片誘使僅會說台閩語的受試者產生 與該物搭配的類詞使用,此為實驗一和實驗二「分類詞產生(classifier production)實驗 25. 」 ,再利用實驗三「名詞與類詞搭配合宜度評定(rating)作業26」及實驗四「名詞列舉. (listing)實驗27」作為檢驗的佐證。這一整套實驗建構台閩語 22 個類詞28的家族成員 分佈,指出各類詞之中心成員及邊緣成員,並歸納出分類的語意屬性與原則。 由於 Tai(1998)的實驗類詞選用以台閩語用來描繪農作物、動物、花果及種種之 日常用品的類詞(阮德中 1990;楊秀方 1991) ,如:bue(尾) 、liap(粒) 、lui(蕊) 、tiuN (張) 、niaN(領) 、 kha(腳) ,以只用於道地閩南語而不用於國語的類詞則優先採用。 受訪者分兩批,A 組為未曾受過國語教育,不會說國語的閩南人二十人,是為確保研究 所蒐集的語料是未受到國語影響的道地閩南語類詞用法;對照組 B 組為受過國語教育的 閩南人二十人。兩組發音人接受同樣的材料刺激,著重比較兩種語言相互影響後的類詞 之使用情形,實驗過程中無錄音,直接記下受訪者的反應。受訪者年齡皆在五十歲以上 29. ,生長在雲嘉南地區。 從實驗發現,A 組受訪者本身比較容易受到約定俗成用法的束縛,而 B 組受訪者則. 在傳統用法之外,還會加上個人認知的判斷而做分類,這些結果往往和習慣用法不一 致,如:蘿蔔、紅辣椒、敏豆、單根香蕉的長形屬性在 B 組受訪群中較能發揮影響,因 為他們以認知為基礎分類,形狀的變異數對於 B 組受訪者的衝擊比較大。. 「分類詞產生(classifier production)實驗」以選定的名詞為刺激,誘發受試者產生與其搭配的類詞,以 此實驗結果建構每個類詞的家族成員分佈情形,並且找出中心成員(central member)或典型代表 (prototype)。 「名詞與類詞搭配合宜度評定(Rating)作業」是為了進一步驗證實驗一、二所產生的家族成員分佈是 否符合母語者語感,因此引用 Rosch(1975)建構類別原型的實驗方法,請受試者評定 (Rating)名詞與 類詞搭配合宜度,搭配合宜度越高的配對表示此名詞越能作為該類詞的典型代表。 「名詞列舉(listing)實驗」是讓受試者根據類詞隨意聯想。目的是希望受試者運用回想的方式建構類 詞家族,他假設最早被提取的名詞往往是類別中的典型代表。 22 個類詞包含:bue(尾)、tingN(頂) 、niaN(領)、lui(蕊)、tiau(條)、ki(枝)、tiuN(張)、liap (粒)、gengN(□)、sui(穗)、tsang(叢)、pha(葩)、pi(□)、pai(背?)、kuaN(提?)、pha*(= 盞)、tsiiah*(架?)、 liau(□)、kha(=只?)、te(塊?)、tai(台)、tsiiah(隻)、e(=個)。 五十歲以上較易找到未受過教育者。 25. 26. 27. 28. 29. 18.

(26) 2.2.6 李美齡(1998) 李美齡(1998)以紀錄並保存道地的台閩語量詞系統研究主要目的,討論焦點為「類 詞」 ,其次為「部分量詞」及「群體量詞」 。他使用七種分類類型30為有生(animacy) 、 形狀(shape) 、密度(consistency) 、尺寸(size) 、由整體的部分抽取屬性(part of object) 、 安排方式(arrangement)及數量(quanta) 。 李以採訪的方式蒐集語料,然而他發現自然觀察法無法全盤搜盡量詞的用法31,因 此改以「誘答」 (elitsiting)和「判定」的方式為主,以自然觀察法為輔來蒐集語料。 發音人來源有二,一為未受過華語教育,不會聽、說華語的閩南人(多五、六十歲 以上) ,另一為較年輕、受國語教育不多,生活主要以閩南語為溝通語言的閩南人為輔 助發音人(約三十~五十歲之間) ,前者為主要採訪對象,後者為輔。需要輔助發音人 是由於未受過華語教育的受訪者多半年事甚高,對於深入的問題常有調查上的困難,因 此他為了讓採訪有較完整的結果,退而求其次的加入輔助發音人;並基於地利之由,以 中正大學所在之嘉南地區的閩南人為主。 李的研究調查不僅討論所有的類詞與可搭配的典型名詞,並且還企圖探討所有類詞 的語源。如:tiau5(條)本意為「植物的軟枝」 ,作為類詞係取其「長而柔韌」的屬性 為語義要求,因此典型 tiau5(條)的用例便是具有「長而柔韌」的名詞/物體,如繩子。 李除了完整記錄台閩語量詞系統外,並透過分析台閩語量詞系統的種類、用法、特 色及語意,來瞭解以台閩語為母語的人對周遭事物的分類認知行為。 Tai(1998)與李(1998)皆採取實驗的方式收集台閩語使用的類詞作為分析,兩人 對於台閩語類詞的典型使用類別的調查有豐碩的成果。然而,他們的研究目的是探尋類 詞的典型成員,以及瞭解台閩語為母語的人對周遭事物的分類認知行為,因此實驗的地 域及年齡層限定於嘉南地區的老年層。我們認為此地域的老年層的確可能產生道地的台 閩語類詞用法,因為當地的優勢語言為台閩語,且這些老年層受試者又不會說華語,方. 包含 Tai(1992, 1994)的五個認知原則以及 Allan (1977)的第六及第七項分類類型。 因為有許多量詞名詞的配對很有可能一直都沒有機會被發音人提及,而實際上並非發音人的辭典中無 此知識,因此自然觀察法雖最為真實可靠,卻容易漏失許多寶貴資料。 30 31. 19.

(27) 言干擾的情況應該可以降低不少,較有機會可以保留傳統且道地的台閩語類詞,因此本 文將之視為典型成員的基準。不過,臺灣其他地區的類詞使用是否與之表現一致,是否 可能受到方言差異、歷時因素及語用環境的影響而產生變化,仍需加以觀察。 2.2.7 田意民(1996, 2002) 田意民(1996)由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出發,以語義組織和歸因歷程32的理論為基礎, 探討個人如何由類詞與名詞的搭配使用,抽離出類詞應具有的屬性特徵,進一步確認類 詞與名詞之間具有特徵屬性33的語義關係,並舉證此關係可預測說話者的訊息處理歷程。 田藉由三個實驗獲取語料並進行分析,受試者為中正大學大學部,視聽力正常且居 住於臺灣的本地生,年齡介於 18-22 歲之間,人數 18-26 人。 實驗一為「類詞與名詞配合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評定問卷」 ,採用的類詞是與 外觀屬性特徵有關的形狀類類詞,即「條、根、枝、張、面、片、個、顆、粒」34。此 實驗藉由問卷方式讓受試者對隨機呈現的類詞與名詞配對做可接受與否的判斷,目的在 於瞭解類詞的使用行為。他進一步利用「階層式集群分析法35」 ,以可接受性為指標,將 90 個名詞36分類,瞭解名詞的語義組織情形。 實驗二「名詞屬性特徵評定問卷」是直接測量名詞實體在個人語義組織中的特性37,. 田採連韻文(1994)的看法,連將因果推論視為歸因歷程,分為三個部分:選擇訊息、計算共變和評 估。亦即,在人類有限的注意力容量的限制之下,個體必須從眾多發生於效果之前的因素中,選出某些 因素來加以考慮。 田提出從類詞與名詞的特定配合關係,透過因果推論和分類的過程,可以使得類詞與名詞之間關係確 立,並且抽取出類詞的語義。 過去學者主張此九個類詞與名詞外顯的特徵有關(Tai and Wang 1990, Tai 1992, Tai and Chao 1994, Tai 1994) ,並可分為三個族系(family):單維度(one-dimensioned,即於長度有關)的「條、根、枝」;二 維度(two- dimensioned,即具有平面特徵)的「張、面、片」;三維度(three- dimensioned,即立體)的 「個、顆、粒」。 「階層式集群分析法(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是依據欲分類的對象之間相似性(similarity)將分 類對象區分為幾個集群。作法是假設每個欲分類對象均為獨立集群(集群中的項目數為 1),計算任二集 群的差異性,找出差距(distance)最小(相似性最大)的二集群後,將其合併視為一集群,再予其他集 群計算差距,反覆進行,即可依照集群間的相似性逐步將欲分類對象集群,形成階層式的分類架構。 九十個名詞來源係由中央研究院「中文知識庫小組」所建立之「平衡語料庫」中,以九個類詞(條、 根、枝、張、面、片、個、顆、粒)為關鍵詞分別進行檢索,篩選出曾與該類詞共同使用之名詞,剔除 抽象名詞,在由其中隨機選取九十個具體名詞。 此一實驗受試者僅就某一名詞是否具有屬性或特徵進行評定,直接測量受試者語義組織的特性。 32. 33. 34. 35. 36. 37. 20.

(28) 同樣利用「階層式集群分析法」 ,改用 7 個特徵屬性的評定向度38為指標,結果語義組織 所呈現的組型和實驗一相似。他進一步作「逐步回歸分析39」 ,以 7 個屬性特徵評定對可 接受性做預測,結果顯示「名詞屬性特徵可預測可接受性,且藉由每個變數逐步被納入 模式的過程,可幫助預測可接受性及屬性特徵的順序。」 實驗三「類詞與名詞的語義確認作業」以瞭解類詞與名詞的配對關係,受試者即時 與離線判斷是否遵循相同歷程,結果證實類詞與名詞的語義確認歷程是屬性特徵的比 對。當語意特徵的可接受性很高或很低時,只要粗略判斷即可很快作答;當語意特徵的 可接受性中等,就必須更仔細的進行語義屬性特徵的比對,需花費較多的時間。 另外,田意民(2002)則採用功能語法觀點,針對「語法自主性」提出探討,兼 論「中性化量詞『個』 」的誤解,希望從類詞的語義和認知來探討漢語語法結構的基礎。 「語法自主性」是 Chomsky(1975)所提出的概念,指出「語法是獨立於人類心 智中的其他成分(認知)之外,自成一個的模組。」但是,田認為個人內在既存的語義 組織關聯是類詞的分類依據,類詞的使用和名詞的外顯知覺特徵有關,因此語法並非獨 立於認知之外。 田以四次研究來驗證「語法自主性」 ,實驗受訪者的條件和研究一至研究三的實驗 內容與田(1996)大致相同,只是田(2002)的實驗是採用多向度量尺(Multidimensional scale analysis, MDS)的分析。研究四的實驗為「名詞知覺特徵與類詞產生行為」 ,以圖 片誘發類詞的使用,並操弄名詞的外顯知覺特徵40。結果發現儘管物體名稱相同,類詞 的使用仍隨著知覺特徵的改變而不同,顯示認知重新分類的行為,類詞與名詞非固著且 武斷的配對,最後提出語言無法獨立於知覺經驗之外,語法自主性無法獲得支持。. 此實驗的 90 個名詞與實驗一相同,採用的屬性特徵則是修改 Tai (1994)、Allan(1977),並加入己 之看法,提出其中的七個項度為「長形」、「平面」、「立體」、「彈性」、「堅硬」、「定型」、「大型」。其中加 入「定型」是認為同一物體形狀上的變異可能是重要的特性。 「 逐步迴歸分析法」是「多元迴歸分析法(multiple regression)」的一種,在眾多可能的預測變項中找 出若干變項,組成最佳的迴歸模式。依照預測變項可以解釋變異的百分比,可解釋的比例越高的變項優 先納入模式,如此逐步將預測變項納入模式,並檢驗整體模式的顯著性,解釋力不足的變項將被排除在 外。 名詞的選擇有一個限制是「特徵的相容性」,即是名詞同時具有原有的和欲操弄的知覺特徵。實驗的操 弄是在改變特徵的凸顯性,如:絲瓜原為長形,作者將圖片中的絲瓜改以圓形表現。. 38. 39. 40. 21.

(29) 田(1996, 2002)藉助實驗數據的分析,瞭解類詞的使用行為41,並檢驗「類詞與名 詞具有語義關係,且語義關係是建立於屬性特徵上」 ,確認類詞具有分類功能,且類詞 與名詞的搭配並非武斷關係,而是反映人類分類行為的特性。 然而,田的研究有三點問題,第一點是他並非全面性的討論所有的類詞,而是僅限 於與外觀屬性特徵有關的形狀類詞。第二點是實驗的四點驗證「搭配的可接受性」 、 「名 詞的屬性特徵」 、 「反應時間快慢」及「名詞外顯知覺特徵的影響」的確重要。不過,類 詞的使用並非全然共通(universality) ,受試者對名詞的熟悉度將影響其類詞使用,而熟 悉度攸關受試者的社會背景與生活經驗。若該名詞非受試者所熟悉之物品,則可能需要 啟動其認知機制,藉由認知原則判斷選用類詞。田之研究僅考慮語言內部因素,未考慮 語言外部因素之影響,違反個人真實的語言使用行為。 最後一點是田的實驗對象僅介於 18-22 歲,且地域擴及全臺灣。受試者的取樣年齡 範圍太小,而區域範圍太大,未考慮臺灣不同地域及年齡層的語言使用習慣可能有所差 異,因此仍須加以限制。 2.2.8 王富美(2001) 王富美(2001)的研究主題涉及台閩語類詞的分類、語用以及語法化。類詞分類的 部分,他以楊秀芳(1991)的量詞分類類型為基底42,以物品(objects)所展現的內在 特徵為分類基礎,將台閩語的量詞分成七類為「標準度量詞」 、 「容量類詞」 、 「分類類詞」 、 「非本質的集體類詞(extrinsic collective classifiers) 」 、 「本質的集體類詞(intrinsic collective classifiers) 」 、 「事件類詞」以及「個體類詞43」 ,其中與先前學者分類不同處為 「本質的集體名詞」及「非本質的集體類詞」 。 「非本質的群體量詞」指的是個體集合所成的群體。關心的是物體暫時的集群情. 類詞與名詞搭配使用的可接受性,以及類詞和名詞的使用涉及名詞的外顯知覺特徵。 王富美排除楊秀芳(1991)分類中的不定量詞以及暫時量詞,因為王認為此二類並非典型的量詞,其功 能大多是固定式語詞( fixed expressions) 43 王將部分類詞(partitive classifiers)歸入個體類詞中,因為王認為物體的部分仍反應物體的內在特質。 李美齡(1998)也提過部分量詞,如:片、塊,與個體類詞中的形狀屬性相重疊,因此王認為無須將之 分類。 41 42. 22.

(30) 況,注意物體的排列與數量。如:一群人、一束花、一把蔥。 「本質的群體量詞」強調一組(a unit)或自然集群(natural units)的單位。前者如 一對耳鉤、一雙鞋;後者的個體則必須擁有共同的內在顯著特徵,如:一枇香蕉、一葩 葡萄。 王調查台閩語類詞系統的基本語義參數,提出台閩語的分類認知原則44,如下圖: 類型/功能. 人. 形狀/向度. 非人. 長. 平坦. 圓. (+密度) 台閩語的認知分類範疇(2001: 50 Figure 3.2)45 王指出類型/功能範疇的類詞,使用上具有特殊文化功能的特性,只與特定名詞搭 配,如:一堵牆 tsit8 to2 piah4 中的類詞「堵 to2」指的是混雜牡蠣殼所築的牆;一股園 tsit8 kou2 hng5、一坵園 tsit8 khu1 hng5 中的類詞「股 kou2」與「坵 khu1」指稱不同類 型/功能的農業園地,但隨著社會改變及方言影響的增加,只有老一輩的人使用,年輕層 多以中性化類詞或是形狀類詞來代替。 他進一步從認知的角度討論類詞的語用功能,提出類詞是反應說話者心理的認知分 類原則。討論焦點著重於類詞使用的變異範疇(variable categorization) ,點出說話者使 用不同的類詞指稱同一名詞具有不一樣的意義,特別是在言談會話中使用特殊(unusual) 的類詞表達具有意味深長的效果。如: 「一個嘴tsit8 e5 tshui2」跟「一支嘴tsit8 ki1 tshui2」 。 前者指人類身體器官,為中性義;後者指稱人的表達能力,說話者選用類詞「ki(支)」, 擷取類詞長型的語意屬性,以譬喻手法暗示說話冗長、贅言的長時間概念,且通常帶有 負面的態度與語氣。不過,王指出在高頻率的使用之下,類詞「ki(支) 」或許不再帶有 負面的言外之意,但是與常模搭配的語意仍有所差別。. 王富美以 Adams & Conklin(1973)、Allan(1977)和 Denny(1976)所提出的分類為基礎,總結共同 顯著的分類參數有三大類,有生(animacy)、形狀(shape)和功能(function),而密度跟尺寸被 Adams & Conklin(1973)視為次參數。王贊同他們的發現,並認為台灣閩南語的個體類詞展現出分類名詞的屬性 也為人性(humanness)、形狀(shape)與功能(function),因此類詞系統也將遵循基本共通的參數: type/function 和 shape”。 原文為 cognitive categories of classification in Taiwan Min. 44. 45.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修習本專門課程者,應取得閩南語 中高級以上 能力證明,包括(一)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核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 「小學中國語文評估系列 小學中國語文評估系列 小學中國語文評估系列 小學中國語文評估系列: : :課堂追問 : 課堂追問 課堂追問 課堂追問」 」 」 」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