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量化研究設計

在文檔中 台灣閩南語類詞使用研究 (頁 43-47)

3.3.1 問卷內容

本研究問卷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是基本資料的蒐集,對可能合格的受試者進行 背景調查並記錄,第二部分為誘答類詞之名詞,以下分別做介紹。

第一部份為基本資料60,包含(1)姓名;(2)性別;(3)年齡;(4)出生地(居住 年期);(5)現居地(居住年期);(6)語言背景(包含母語、家庭語言、最常使用的語 言及是否會聽/講華語);(7)教育程度;(8)職業(包含自己、父母及配偶);(9)聯絡 方式及介紹人(以便後續的追蹤研究);(10)其他(社會網絡關係61;遷移情況等)

第二部分為誘答類詞之名詞。學界多以以問答方式蒐集語料,而這種取得方式易讓 受試者知道實驗目的,因此導致受試者刻意回答,語境不夠自然,但是此方式較有效率 地蒐盡類詞的使用,考量本文目的以及調查時間,所以本文將藉由訪問的模式誘答出類 詞的使用。不過,為了避免受試者不了解問題(名詞),因此以實物之相片呈現給受試

58選擇菜市場的原因是因為類詞的使用於買賣時使用頻率為最高。

59台閩語的類詞用法常有許多年輕一輩的閩南人不熟悉或不知道為什麼要如此用的「類詞-名詞」配對,其 中不少是和農業生活經驗相關的例子,而這些訊息都必須藉由對老一輩閩南人的採訪才可能獲知原委,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他們往往因年事已高,表達能力較不佳,對於許多類詞的用法常只表示:「就是這樣 用,沒什麼為什麼?」因此為了追根究底,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從和他們生活經驗相似,但較為年輕一 輩的閩南人去尋得答案。

60 請見附錄一,參考洪惟仁(2003)之方言調查發音人資料表,將之調整修改為本問卷所需之內容。

61若有親屬關係、鄰近關係、工作關係以及朋友關係者,瞭解受試者與當地語言社群聯繫的緊密程度。

者,希望能減少不必要的干擾變數。因為部分受試者較為年長,無法閱覽複雜圖片,或 需要花費較多時間方可完成所有題目,易造成受試者情緒之不耐煩,反而無法全面蒐得 所欲蒐集之語料,因此最後決定以單張照片顯示單一物品(名詞)的方式,蒐集受試者 平日慣用的語料。

另外,關於類詞 e5(个)的討論(問題五),田意民(2002:107)提出:

「因為類詞均有個體計數的功能,量度詞則不然,故以「個」替代任何類詞,在表 達個體計數的意義上得以保留。然而,就語義層面而言,卻會造成語義上的改變,

由於「個」本身具有複雜的語義,以「個」來取代將造成意義上的改變與混淆,

亦即「中性化量詞取代」在語義層面,會造成配對可接受性的改變。」

因此我們假設 e5(个)的合宜度判斷與個人經驗相關,語義上的差異與受試者的語 用經驗相關,原先欲將在第二部分的受測名詞後再加上「e5(个)」的合宜度判斷,然 而,在前置實驗中發現,受試者對於 e5(个)的合宜度判斷多顯示不耐煩,認為此一詢 問有「多此一舉」之嫌,故最後將 e5(个)的合宜度判斷的實驗撤除,將從受試者的自 然回答中觀察使用中性化類詞 e5(个)的名詞所呈現的語意屬性。

3.3.2 資料來源與樣本數量

問卷題目(名詞)的資料來源,有兩個方式:(一)、生活中進行側錄,再挑選能與 較多類詞搭配的名詞,類詞使用變異性較大者。(二)、參考楊秀芳(1991)、Tai(1998)、

吳耀林(1998)、陳韻伃(2003)、陳雅雯(2006)等類詞相關研究中,與類詞搭配較有 變異性的受測名詞,避免選用單靠認知判斷即可得出類詞之名詞。最後整理挑選 114 個 名詞,其中 29 個名詞是具有對比性的名詞。如:成串的葡萄與單顆葡萄,單根香蕉、

成串的香蕉及生長於樹上的香蕉,並將全部名詞區分成三大類為「文化類」、「功能類」

及「綜合類」,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文化類」指的是鄉村居民現今仍在使用的器具或熟悉的植物,而城市居民因社 會變遷,生活環境與經驗不同,因此對該物(名詞)已不熟悉或不使用。如:

布袋、秤子、田園、小剷子等,共有 30 個名詞。

(二)、「功能類」指的是科技產品,發展起源於城市,有些已由城市漸次傳入鄉村。如:

電視、冰箱、電腦、滑鼠、ipod 等,共有 21 個名詞。

(三)、「綜合類」指的是城市與鄉村都擁有的物品,不過台閩語的類詞使用指稱與華語 的類詞使用不相同,多不可藉由認知原則判別(指名詞非各類詞的典型代表,

因此類詞的使用非由認知角度判斷)。如:戒指、打火機、香菇等,共有 58 個 名詞。

「文化類」名詞主要是鄉村出現頻率高於城市。假設城市居民因生活經驗不同,未 見過或未接觸該類事物,導致不知道該使用哪一個類詞加以計量(數),而可能以認知 的分類原則為依據做判斷,或是借用(直譯)華語的類詞來指稱。「功能類」名詞則是 與「文化類」名詞相對,挑選城市居民生活相關的現當代科技物品。此類事物對於鄉村 居民較為陌生或從未見過。我們假設「功能類」的名詞,城市居民可能較鄉村居民瞭解 其類詞用法,或者城市居民可能利用華語類詞的分類原則,類比至台閩語的使用指稱。

此部分可觀察城鄉居民對於當代高科技產品的類詞使用是否相同;若為不同,則可進一 步討論其分類原則。「綜合類」則是鄉村城市皆具有的事物,此類事物的傳統類詞使用 具有獨特性,與華語類詞不相同,藉此觀察傳統台閩語類詞的使用變遷以及受華語的影 響程度。

為了讓受試者能夠清晰瞭解問卷的名詞(事物),因此以實物相片呈現,希望能減 少不必要的干擾變數,並為了讓受試者自然的使用類詞,實物照片中的數量不固定,數 量由 1~3 皆有。問卷中名詞的排列以亂數排列,同一類、相似事物或使用相同類詞的名 詞以不排序在一起為原則。問卷答案呈現開放式,未給予受試者任何標準答案或選項,

任由受試者發揮,說出其所使用或認為的台閩語類詞,因此有時受試者會嘗試以猜測的 方式回答類詞使用,導致無法有效歸類。

關於採樣與調查人數問題(問題二),本問卷受試者來源則採取非隨機抽樣法62

62 根據簡春安(1998:316)的定義,「非隨機抽樣法」指的是每個人被抽到的機會是不平等的,每個樣 本不是處在一個絕對一樣的機率中被選為研究樣本。

(Non-random sampling)中的立意抽樣(purposive sampling)及滾雪球抽樣(snowball sampling)。「立意抽樣」指的是研究者依據自己的研究目的及對母全體的瞭解來選取樣 本;「滾雪球抽樣」則是運用在對某一特殊人口中,只熟知某一部份人時,從已知的人 數中去蒐集資料,並請他們介紹其周遭朋友或其他可能是和接受訪問的案主。

配合抽樣法及洪惟仁(2003)提出「完整的社會方言調查至少要 48 人」。因此訪問 人數設定臺北 76 人與彰化 74 人,除了少年層以外,老中青三個層級每層受試者最少 15 人。少年層人數未加以設限,是因為在實際訪談過程中遭遇兩點困難(尤其以城市少年 層為最),第一是少年層所包含年齡歲數(僅為 15~19 歲)較其他年齡層少,因此可抽 樣人數較少;第二是少年層的年輕學子多不會說台閩語,對於這年齡層中「不會說台閩 語,但會聽」的受試者,我們嘗試提出訪問,並且在訪問過程中需要提供適當的選項,

供受試者挑選其平常所聽到的用法。然而,此作法於功能類或綜合類名詞或可適用,但 詢問文化類名詞時,發現受試者多藉由猜測告知選項,如此未能正確蒐集該年齡層的受 試者的使用狀況。因此我們依本文立意以蒐集語言的使用現況為基準,不強行設定少年 層的訪問人數,若該階層年齡層受試者過少,導致數據缺乏代表性,則本文將僅列為參 考,預測未來可能趨向,或僅列為個案討論。

3.3.3 問卷統計之計分說明

受試者依照問卷題目(名詞)回答所搭配使用的類詞,答案為開放式,即未給予制 式的答案選項,任由受試者依平日使用之習慣回答,因此答案類型有時不易統一、歸納,

易出現預設外之答案,且受試者可能先回答一種類詞,之後又不自覺或有意識的更換另 一個類詞。無論是自覺或不自覺,只要是受試者使用在同一種名詞上,我們就將這些答 案全部按照他所回答的順序,依序記錄下來,最後再歸結每個題目(名詞)可搭配的所 有類詞,而每一種類詞又有多少受試者使用。原則上我們依據類詞使用頻率多至少來排 序,越典型之類詞排序越前面,越非典型者排序越後面,如:

蚯蚓 bue2/15/68 tsiah8/5/23 tiau5/1/6 e5/1/6 ipod tai5/11/45 e5/7/32 x/4.5/20 tsiah8/0.5/3

名詞「蚯蚓」所出現的類詞有 bue2(尾)、tsiah8(隻)、tiau5(條)、e5(个),其中 bue2

(尾)的使用頻率最高,因此排序越前面,e5(个)使用頻率最低,因此排序較後面。

在下文討論中,每一個類詞出現頻率記錄為「A / B 」,其中 A 為類詞;B 為「計分」

百分比。「計分」指的是我們設定一個名詞擁有一個專屬搭配的類詞,因此一個人對一 個名詞項目計分為 1,若受試者對於同一物品計數時,使用了一個以上的類詞,無論自 覺或不自覺,這些答案將全部按照受試者的使用順序記錄下來。同一名詞而受試者回答 一個以上的類詞時,則由總分 1 分平均分攤。如:「蠶寶寶」的類詞為 sen1(身),則 sen1

(身)得 1 分;但若受試者先回答 tsiah8(隻),再回答 sen1(身),則「tsiah8(隻)/ sen1

(身)」中的 tsiah8(隻)或 sen1(身)各得 0.5,兩者合計仍為一分,以此類推;若同 一受試者對於同一名詞出現三種類詞來計數,則一個答案只有 0.3 分。對於多重答案我 們贊同 Tai(1996:26)的觀點,認為是其來有自、有理可循,即便是受試者的短暫遲

(身)」中的 tsiah8(隻)或 sen1(身)各得 0.5,兩者合計仍為一分,以此類推;若同 一受試者對於同一名詞出現三種類詞來計數,則一個答案只有 0.3 分。對於多重答案我 們贊同 Tai(1996:26)的觀點,認為是其來有自、有理可循,即便是受試者的短暫遲

在文檔中 台灣閩南語類詞使用研究 (頁 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