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發展現況與相關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台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發展現況與相關研究

壹、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相關政策發展脈絡

早在教育部於 2011 年公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之前,1999 年公布實

施的《教育基本法》第 2 條即將「了解與關懷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 化」與「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的現代化國民」列入教育目的之內涵,顯示政 府對國際教育的關注。2000 年開始實施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具 體將「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列為應具備十大基本能力之一,重視「全球視野」、

「國際素養」與「多元文化」的概念,希冀協助學生「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

瞭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 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教育部,2008),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世界公民之胸懷。

由此可見,國際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公布之際,就已納入中小學的課程內涵中,

而《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則是提供更具體的目標、執行方向與策略(林梅琴,

2013)

詹盛如(2013)指出中央政府主要是從 2007 年《增進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國際

25

視野方案》開始真正切入國際教育領域,但這個方案對象集中於高中職學生,參 與人數受到較多限制。隨後,全國教育局長會議時,與會者認為政府應該提出完 整國際教育政策,作為中小學推動之根據,因此教育部於 2010 年第八次全國教 育會議通過並定調「兩岸與國際教育」的推動為未來重大教育施政主軸之一,並 於 2011年 4月公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黃乃熒,2011)。

而其後推動十二年國教所提出的「核心素養」中,也延續政府對國際教育的 關注。「核心素養」指的是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

能力與態度。十二年國教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分為「自主行動」、

「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社會參與」的面向中即包含「多元文化與 國際理解」,期望我國中小學學生

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並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積極關心全球議題及國際情 勢,且能順應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發展國際理解、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和平的 胸懷教育部,2014

綜上所述,顯見教育部近年來對於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的重視和積極化。

貳、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相關政策概述

我國推動國際教育的教育主關機關,可由地方及中央政府來分別探討;因本研

究場域為臺北市國中,以下茲就教育部及臺北市提出之國際教育的相關政策分別 論述。

一、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以「扎根培育 21 世紀國際化人才」為願景,正 式有計畫、有系統地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在中小學的實際落實,白皮書中提及預 計以 10 年為期限,分兩階段執行各項行動計畫,希望統整全國的教育資源,透 過國際教育的學校實踐,奠基中小學國際教育,協助中小學生透過教育國際化的 過程,更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國際社會,具備國際態度,落實國際化人才培育之目 標。實施策略需兼顧深度及廣度,國際教育的深度以學校本位發展為基礎,從「融

26

入課程」、「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國際化」四個面向進行,

落實校園國際教育課程與教學;廣度方面則要擴展學生對全球「地理區域」及「國 際知能」的理解,培養宏觀的全球視野。教育部下設「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統籌國內推動國際文教交流業務,中小學國際教育事項則由所轄中小學國際教育 指導會主司,規劃協調整建推動機制與資源,進行全面品管,建立有效支援系統,

以提升推動成效。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架構如圖 2-2-1。

圖2-2-1 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架構圖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紮根培育21世紀國際化人才

(頁33)。臺北市:教育部。

二、臺北市:《2011-2016 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

為培育國際化人才,臺北市從 2002 年 8 月起,即以「臺北市教育國際交流白

27

皮書」為藍圖,推動國際教育六年計畫(2002-2008 年),其後於 2009 年提出

《2011-2016 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以「世界級臺北、全球觀教育-培育友善 關懷、公義盡責的世界公民」為發展願景,並從「世界公民意識」、「國際文化學 習」、「國際交流合作」、「全球議題探究」等四個向度來推動。

參酌臺灣社會現階段發展情況與臺北市的優勢條件,以 「建立專責推動機制」、

「加強教師增能成長」、「推動教育國際化」、「善用網路科技設施」、「發展議題融 入學校課程」等為主要推動策略,並提出「推動機制」、「教師增能」、「外語能力」、

「世界公民」、「文化學習」、「國際交流」、「國際參與」、「全球議題」、「資訊平台」、

「資源整合」十項行動方案,期望能以更周延、整體、全面性地,回應二十一世 紀全球化社會的需求,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與全球觀的世界公民。臺北市全球教 育白皮書架構詳見圖 2-2-2。

圖 2-2-2 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架構圖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9)。2011-2016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頁11),

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8

29

林明地(2013)則指出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的政策內容特色包含以政策目標 引導推動與實踐,著重學生學習和各層級教育機構的分工與合作,並強調學校本 位管理的推動方式,鼓勵善用多元資源,重視弱勢關懷,同時進行優先行動區的 推展,以及以績效評鑑引導實踐等。

參、台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發展現況介紹

陳惠邦(2013)指出台灣學校教育目前普遍看到的情形是鄉土、本位課程做 得有聲有色、生動活潑,但國際教育的規劃與推動卻乏人問津、零零落落,其中 尤以國中為甚。以下就國內目前國際教育相關期刊文獻及近幾年教育新聞加以整 理,藉以了解國小及國中階段國際教育實施現況之樣貌。

一、國小階段:

(一)課程融入方面

臺北市文化國小致力於辦理外語及文化教學,以每週五節課的英語課程與多 樣化的英語學習活動提升學生整體英語能力,並在 2011 年 9 月實施每週一節的國 際文化課程,希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再只是侷限在臺灣這個小小的海島中,

學習的範圍與思考的事物能延伸至全世界。課程中不只是教導學生日本禮節或是 巴西嘉年華知識層面的概念,而是傳遞不同文化相互影響與交融的體現,例如:

從各國不同文字當中去欣賞、觀察並了解文字所象徵代表的涵義;透過各國餐館 菜單的觀察,了解不同國家的物產所演變出不同的飲食文化等(陳書民,2012)。

臺北市南湖國小由英語教師團隊與志工家長們合作演出世界各國歷史、多元 文化故事,以劇場形式進行教學活動,讓全校各班到場欣賞。此外,教師團隊自 編一套 Taiwan Tone(取臺灣通諧音)的教材,作為正式課程外的補充學習資料,

教材取材自五年級社會科認識臺灣課程內容,利用學生之前學過的英語單字、詞 彙編寫成課文,除了讓學生複習學過的英文、相關知識外,同時兼顧國家認同的 國際教育目標(蕭福生、温博安,2014)。

30

(二)國際交流方面

桃園縣菓林國小及樹林國小與新加坡 Woodland小學,透過視訊進行跨國校際 科學專題研究,以「向日葵」為研究專題,菓林國小學生並與 Woodland小學進行 兩校師生實地互訪;苗栗縣竹興國小和香港的小學進行社會科視訊教學。新竹教 育大學實驗小學與日本小學締結姊妹校,進行兩校互訪,並彼此提供住宿家庭(陳 美如,2010)。臺北市文化國小藉由與澳洲姊妹學校交流互訪,深化跨國情誼;

學校利用每年暑假帶學生至澳洲進行文化交流與英語學習,也培訓校內學生擔任 接待家庭夥伴及學校學伴,協助照顧澳洲姊妹學生來台的生活起居(陳書民,

2012)。

臺北市南湖國小辦理三到六年級學生的「新加坡多元文化體驗營」,在新加坡 的活動中,有五個半天讓學生實際進入當地的公立學校與同年齡的孩子一起進行 交流學習,讓海外參訪除了觀光體驗外,更具教育的意義 (蕭福生、温博安,

2014)。

清水國小為拓展學生視野,規劃與日本千葉縣富浦小學進行「Skype視訊教學」,

透過視訊課程用英語介紹台灣文化與清水國小特色,進行跨國文化交流,除提升 學生英語能力,也培養學生的國際素養(余采瀅,2015)。

(三)教師專業成長方面

新竹縣三峰國小教師和日本小學教師進行課程經驗的分享與交流(陳美如,

2010)。

(四)學校國際化方面

臺北縣永平國小接待新加坡小學,安排兩天的課程,包括:籃球友誼賽、和 永平學生一起上藝術課、實際進班體驗臺灣的數學、國語、數學、社會、自然與 生活科技課程(陳美如,2010)。臺北市文化國小善用臺北市國際化程度最深的 優勢,與外僑學校進行密切的互動交流,在英語日遊園會邀請歐洲學校、日僑學 校及和韓僑學校進行舞蹈、樂團及武術等的表演活動,學校的合唱團、直笛隊也

31

應邀至歐洲學校參與活動表演(陳書民,2012)。臺北市南湖國小與民間單位合作,

向泰國及非洲經貿文化辦事處商借許多實際物品,舉辦多次的多元文化展覽,包 括東南亞文化特展及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合辦的非洲攝影展等等,營造學生對多元 文化的體驗環境,此外為提供無法出國體驗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其他國家的 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學校成立國際交流社團,發展 ICT 交流模式,安排外國老師

向泰國及非洲經貿文化辦事處商借許多實際物品,舉辦多次的多元文化展覽,包 括東南亞文化特展及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合辦的非洲攝影展等等,營造學生對多元 文化的體驗環境,此外為提供無法出國體驗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其他國家的 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學校成立國際交流社團,發展 ICT 交流模式,安排外國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