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壹、 研究場域

臺北市海洋國中(化名)目前全校教職員工約一百三十多人,學生人數約一 千六百多人,班級數共計五十一班,為一所年年額滿的學校,曾獲得 97 年度校園 營造獎優質學校、98 年度學生學習獎優質學校、100 年度臺北市教育 111 標竿學校 及 101 年度行政管理獎優質學校。

海洋國中(化名)位於臺北市中心地段,交通便捷,鄰近多所大學,周邊有

許多文教機構,學風鼎盛,學習資源相當豐富。因為所處位置的優勢,常有許多 外賓和參訪團主動與之聯繫,到校交流參訪。學校也積極接待各國教育參訪團,

與國外及大陸地區夥伴學校連繫,討論未來合作課程的方向,新疆、香港、日本、

新加坡學生皆曾至校參訪並進入課堂參與課程。學校也透過家長的牽線與國立臺 灣大學國際事務處合作,引進臺大境外學生志工服務隊的外籍生,於晨讀時間進

是什麼

學生的國際 教育經驗

學什麼

為何學

如何學 學到什麼

國際交流

學校國際 化 教師專業 成長 課程融入

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60

班介紹自己家鄉,例如:美國、巴拿馬、馬來西亞、墨西哥、宏都拉斯等國文化,

與學生進行交流。

海洋國中(化名)重視教師專業發展,辦理國際議題融入學校課程活動,學 校教師常以行動研究方式發展教案及改善教學。而臺北市教育局與英國泰晤士河 流節基金會、英國文化協會曾合作發展「世界河流」藝術教育專案,海洋國中(化 名)即為「世界河流藝術教育課程」的參與者之一,期望透過此國際教育交流計 畫,提升「融入課程」、「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國際化」三面向指標,增進學 生縱橫全球的創新力和行動力。

而中小學國際教育的推動,強調從認識自我文化出發,讓學生具有本土意識 與愛國情操,藉由與國際文化的對照,深入瞭解自我文化的特質,產生具有國家 主體的國際意識(教育部,2012)。個案學校嘗試結合校園古蹟特色推展國際教 育,融入社會、英語領域課程,從教導學生認同自身文化、愛護鄉土開始,進而 培訓古蹟導覽英語志工,使學生能分享本土特色給國外參訪來賓或夥伴學校,期 待藉由多元的外賓組成與跨文化分享,讓學生能活化所學,同時能尊重文化差異,

擴展國際視野。

此外,海洋國中(化名)主任曾參與中小學國際教育讀本的編寫,讀本撰寫 採取敘事的方式,希望吸引學生興趣,拓展其國際視野與增進反思和探究的能力。

因此,個案學校在朝會時間由校長、主任或組長與學生分享中小學國際教育讀本 內容,介紹國際教育小故事,增加學生接觸國際議題的機會,也是其行政人員在 推行國際教育的嘗試和創舉。

若就上述海洋國中(化名)推動國際教育的方式與《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的國際教育推動面向相互對照,可整理如下表 3-2-1。

61

表 3-2-1 海洋國中國際教育推動模式介紹

推動面向 實施內容 課程主題

融入課程 1. 世界河流與世界海洋藝術教育課程 2. 古蹟導覽跨文化交流課程

3. 非正式課程:朝會國際教育小故事介紹

全球議題、文化學習

國際交流 1. 臺大外籍生早自修入班交流 2. 國外交換學生入班上課 3. 寒暑假姊妹校互訪營隊 4. 接待海外參訪團、出國參訪 教師專業成長 1. 參加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研習

2. 教學觀摩與國外教師交流教材教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然而,在研究者進入個案學校研究的期間,海洋國中(化名)尚未申請學校 本位國際教育計畫(SIEP),推動國際教育的經費來源以學校自籌經費為主。國際 教育推動模式則因其所在位置的優勢,以國際交流較多,並配合臺北市教育局計 畫來推動國際教育課程,並非完全遵照《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中的課程目標 與行動計畫去設計或執行課程,因此《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中所提及的國際 教育課程主題或國際教育學習四大目標的能力指標僅能作為本研究的參考,無法 直接當作檢視個案學校國際教育推動成果的指標。

貳、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以國二及國三來自不同班級的 21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國二及國三學 生作為研究對象的考量因素是學生學習經驗的研究需要豐富性的資料來源,國二、

國三學生已經修習較多的國際教育課程,對於國際教育的理解比起國一學生要來 的完備和充足,且心智和行為都漸趨成熟,對於自己的學習也更有主見與想法。

顧及課堂觀察及訪談時間安排問題,本研究參與學生由研究者就課堂觀察結

果,與英資班老師小婷(化名)和小高(化名)老師、教學組長及推動國際教育 課程的任課教師討論後,由校方推薦。採立意取樣方式,主要以參與較多學校實

62

63